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0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驾着“铁牛”奔小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14 14: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19 编辑 <br /><br />
驾着“铁牛”奔小康
□王庆云

  建国60年来,中国农村变化万万千,而使我感受最深的是农业机械走进了希望田野,万亩大畈上响起了机器轰鸣声,那些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驾驶着各种农业机械在广袤的田野上奔驰,那个高兴劲甭提了!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十三亿人口就有九亿农民。可是千百年来,我们的农民就是凭着的一双手、一条牛、一架犁、一张锄,在农田里操作,插田、耘草、收割“三弯腰”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上个世纪70年代初,毛泽东主席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在他老人家的倡导下,农村人民公社的生产队里开始出现少数手扶拖拉机在农田里耕作或在公路上跑运输,但那时集体经济薄弱,国家也不富於,要想全面推行农业机械化还有很多困难,特别是大山里的农业生产仍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直到上个世纪8、90年代,一场让整个世界为之振惊的伟大改革,从中国的黄土地上开始,农民终于从“大包干”中获得了种田种地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如火山一般爆发出来,农业生产连年获得丰收,农村中涌现出许许多多“万元户”。随后,随着城市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农村剩余劳力如潮水般涌向城市,兴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民工潮”。开始富於起来的农民十分渴望农机化十科技化,为农业生产服务。于是,“农机热”与“科技热”顿时在农村兴起,农民自主投资,购买农机,一辆又一辆拖拉机、收割机开进了希望的田野,农机化再一次出现了新高潮,而且我也被卷进这个浪潮,成为一朵小小的浪花。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被调往东至县农业机械管理局担任党组书记、局长,亲自带领全县广大农机手驾着“铁牛”奔小康,为农民致富奉献自己的力量。其实在这之前,我就在农村下乡中学会了开手扶拖拉机,现在让我来指挥全县千万台农机到农田里耕作,我是一百个乐意,并自喻自己成了 “铁牛司令”。

  我刚到农机局时,有人说:“双包到户,农机无路;包产到人,农机无门”。但当我们深入调查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就拿七里湖乡为例,这个乡劳力少、田地多,每逢农忙季节都要请上万名外来工,到湖里插秧、割稻,由此支付的劳务费达上百万元。后来乡政府鼓励和扶持农户购买农业机械,才使劳力紧张的矛盾得到了缓解,到我们调查时止,这个乡几乎家家户户都购买了小型拖拉机和与之相配套的犁、耙、扎滚等农机具,全县其它地方农民自办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也很高,昔日的老牛拉犁、田园牧歌式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已开始被机械耕作所替代。

  面对这种情况,我感到肩上的担子不是轻了,而是重了。这意味着在我的任期内,一定要把这股正在兴起的“农机热”,添上一把柴火,让它烧得更旺。为此,根据东至县的县情和农业机械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我们选定了茶叶制作加工机械化和水稻收割机械化为突破口,提出了农机“上高山下水田”的工作思路,广泛搜集市场信息,走访农机生产厂家,选购适合当地适用的农业机械,在示范点上先行试验和示范,然后再通过开现场会的方法向面上推广,切实做到“政府示范农民看,农民欢迎跟着干”。茶区乡村通过组织到祁门、黄山、浙江衢州等地参观学习,引进了新式采摘机、滚筒杀青机、揉捻机、整形理条机、烘干机和电炒锅等制茶机械1800多台套,办起了80多个茶叶加工厂,大大提高了茶叶品质,创出了10多个绿茶品牌,后来统一命名为“东至云尖”推向市场,从而适应了“绿肥红瘦”的茶叶销售新趋势。在水稻产区,通过鼓励扶持七里湖乡两名种田大户,货款购买日本产洋马联合收割机,在全县乃至全省开了水稻收割机械化的先河。“粮老大买洋机”的消息一传出,四邻八乡的农民都赶来看热闹,纷纷请洋机子抢收抢割,自此以后的几年时间,全县联合收割机发展到百余台,从南到北的广袤田野上,都轰响着机器割稻的声音。在这两个“突破”目标基本实现以后,我们接着思考着如何加强管理服务,引导农机闯市场。于是在全省第一个成立了农机使用者协会和农机安全互济会,引导广大农机手走“协会+农机户”的路子,并从1996年开始,由县协会牵头,机主自愿报名,组成跨区作业队,在夏收季节赴淮北大平原参加麦收作业,秋收时又回本地收割中稻和晚稻。这种“南机北调”引导农机闯市场的做法,在全省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效应。为此,省农机局局长亲临东至县表扬说:“东至是个出经验的地方,全省第一个农机使用者协会、第一个农机安全互协会、第一台洋马机和1996年起连续几年的南机北调等新生事物,都是出自东至。”新华社还为“南机北调”发了快讯、《人民日报》、《安徽日报》、《中国农机化报》、《农业机械》杂志等报刊还编发了十多篇经验介绍。由我撰写的几篇论文,被收进了《跨世纪中国农机》一书,有两篇文章还获得了等级奖和优秀奖。

  八年的时间,在人生的旅途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我来说,无疑是人生途中的辉煌一页。我从不惑之年担任农机局长以来,一直为解决水稻产区农民劳作“三弯腰”的问题,倾心研究,多方引进先进技术和机具,直到我卸任时水稻收割机械化和植保机械化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插秧、耘草不弯腰的问题,也因推广农业科技,实施抛秧和使用除草剂而初见端貌。我退休之后,我的继任在国家实行“农机补贴”好政策的扶持下,着力推进了水稻机械插秧新技术。至此,东至这个南方茶叶、水稻大县,基本上实现了茶叶加工、水稻全程生产机械化以及农田基本建设、农田排灌、农村远输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农机化水平大大提高,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农业生产科技化,加抉了农村奔小康的步伐。

  “小康”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只有在新中国成立60年后的今天才会变为现实。而今,广大农民正在高举旗帜,脚踏实地,高高兴兴地驾着“铁牛”,奏响了一曲大步流星奔小康的盛世华章。

2#
发表于 2009-8-14 14: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19 编辑 <br /><br />先记号。后欣赏。问好!

3#
发表于 2009-8-14 14: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19 编辑 <br /><br />文笔不错,欣赏了,问好!

4#
发表于 2009-8-14 14: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19 编辑 <br /><br />质朴\自然\清新,欣赏并问好!

5#
发表于 2009-8-15 07: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19 编辑 <br /><br />纪实与传记风格兼而有之的文笔,通过东至县农业机械的变化,反映了建国60年来,中国农村的景象,意境厚实,欣赏并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5 10:33 , Processed in 0.04653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