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04|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马升红:诗意的文化游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28 08: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升红:诗意的文化游离



作者:马金艳


    马升红的诗是当代云南诗坛上值得注意和期盼的创作成果。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诗人,是一位孝顺的儿子同时也是一位年轻的父亲,在艺术的世界和生活的世界里穿行,渴望收获艺术的美满和生活的美满。在他的诗行之间,我们可以读懂他对故乡的眷念、对未来的渴求和对人生终极价值观的看法。他通过诉说人生的迷惘与无奈、相悖的爱情与艺术追求、冲突的理想与现实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


    在他的诗歌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创作中体现出来的文化游离意识。姑且我们把它称之为一种“文化游离”,本意上来讲游离指的是离开集体、联盟或依附的事物,该种事物呈现一种自由随意的状态,在想象的空间中无序的漂移,又试图与心灵的脉动产生共振。游离可以是一种现实的生活状态,离开原本它所依附的生活群体;在不可触摸的层面,游离可以是一种思想状态,在不同的意识形态中难以抉择。


    升红思想上的文化游离意识根源于故乡和他乡的碰撞。他生长于滇东坝子的一隅,求学就业来到了滇西的魅力小镇丽江。由于工作不得已与贤惠的妻活泼的儿分居两地,于是他的心中有了更多的牵挂与想念,对于故乡的山水人情无不历历在目,一颗拳拳之心无时无刻不为两地的发展思考着和努力着。个人强烈的进取心和事业感,他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就此满足于眼前的生活,从而不断督促自己不断前进。他的言行不像大多数凡人那样,目光只盯在自己家庭的“小爱之爱”之中,忽略国家民族的“大爱之爱”。他有着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迈之气,虽为一介文弱书生,却有着指点江山的风骚姿态。他一直都在孜孜不倦地为人文精神的重拾而努力着。

    他擅长用剪影式的描绘、纯粹的歌咏和遥想式的倾诉来表达自己敏感而又倔强的情绪和游离的文化现象。在诗歌中,他的文化游离在诗歌中有三层含义。

    首先,他对城乡之间游离带来的焦虑、对故乡的因爱而恨、对城市的厌弃。如诗歌《我是农民的儿子》、《大东乡》、《黎明或者黑夜》、《幻想》等诗篇。对城市和乡村他都体现出出又爱又恨的矛盾情绪,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由爱生恨,因为爱它的美丽所以才拒绝它的丑恶。他的热爱有着诗人的细腻与温婉气息,不管是故乡的老归山、红土地、龙海山……,还是丽江的黑龙潭、象山、白沙壁画都在他的笔下变得含情脉脉,有着美好和细腻的感觉。这个部分他的诗歌有三种诉说方式,对乡村田园的歌唱;对城市大工业所带来的负面进行批判;对自己身处其中却又无能为力的颓败感。

    在《我是农民的儿子》里,抛出了我与父亲,城市与农村这两对概念,同时也非常明显地告诉了我们他生活重心的游离,“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生活在农村\生活的内容与农村无关又有关\\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生活在城市\生活的内容与城市无关又有关”。这是一种矛盾的生活状态,他自己不能置身事外,也全然做不到淡然处之,所以他的湖心不断荡起涟漪,接受“有关又无关”的现实。生命可以承受之重,却无法承受之轻,凡人都注定负荷前行,不管这重量来自外在还是自己的内心。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既然上帝已经把人类捏在手心,所以对生活坦然一些吧!这首诗歌描绘了他自己尴尬的生活状态,可能在内心中缺乏一种的心理归属感,所以会陷入一种游离的境地。

    升红的诗歌中对自己的故乡陆良和客居地丽江都做了深情的描绘,借眼前的所见肯定自己记忆中的田园风情。如——《大东乡》

大东乡,这个地方
我来过好几次了,或有意
也或无意。大东乡,其实很小
黄昏后的炊烟,藏着
人间天堂。我始终捉摸不透,金沙江边
细小的杨树枝上,怎生得如此
耐心与沉寂?我的努力是徒劳的
山雀用它的鸣叫应对丽水阳光。
如果,如果很有必要言说
人间自由,我将记住丽江城市背后
的几小块领地,并用注视的目光
守候。热泉招惹了谁?泛泛白光下
流淌着沸腾的河流,血一样鲜红。
我用冰冻的手掌抚摸黑暗里夜的浆汤
晚风送来的湿,吻着干裂的嘴唇,和灵魂

——2008,1,22日,大东乡。



    大东乡是距离丽江大研镇70公里的一个小镇,安静、沉寂和与世隔绝的冷漠。我们的诗人只是采访匆匆一瞥,认为大东是一个充满着“人间自由”的地方,可以慰藉“冰冷”和“干裂”的我。这也只是作者的一个臆想,我们会向往田园诗般的世外桃源,用猎奇的眼光窥探原住民的淡定和坦然;一旦置身其中,却憋足劲要蹦出那个世界来的,因为我们太依赖于城市的闲适与安逸,难以回到过去。即使诗人也不例外,所以诗人说“我将记住丽江城市背后的\几小块领地,并用注视的目光\守候”。

    在《幻想》篇中,他开始细致地刻画冰冷的城市,把幻想中的城市与乡村加以对比,勾勒出自己“游离”的心境。

很多年以前,我曾幻想过
喧嚣的城市:火车,站台,商店,钢筋,水泥,
高楼,车辆。我曾幻想过,它的冷漠无情,
它的雍容浮华,孤独寂寞;夜幕下
它的灯红酒绿;后半夜,它的
温柔和疼痛。我曾幻想过,那些
等待被叫唤的进城务工农民;那些蓬头垢面
靠乞讨为生的人们。时间是零辰三点一刻,
某一座城市的某一条街市,烧烤的烟味
滚滚而来,啤酒瓶破碎的声音,夜生活才刚刚开始。

但在现在,我开始幻想

另外一种生活
——我宁静的乡村。山雀,青蛙,牛羊,
鸡鸭,猪狗。我开始幻想,平静的炊烟,金黄的稻穗,
白色的山芋花,起伏的麦浪,微风中轻轻摇曳的
露珠和荷叶。我开始幻想,爷爷亲手喂养的那匹黑马;
梧桐树下,那口古井刻着岁月的年轮;村头小学的墙壁上: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字眼,快要脱落。

多么奇怪啊,
在那些黑白往事之间,我竟然找不到我的影子了,
到底是幻想?——
——2009,7,4日,丽江。

    这首诗描述的是田园生活的逝去,然而,城市生活却充斥着一地鸡毛。其实这些都是现实,很多时候我们执意不去了解和深入,而事实仍然是事实,虽然我们不愿意直视罢了!城市都有光鲜和颓败的一面,乡村也有其魅力和愚昧的一面,记忆里的田园诗生活只属于记忆。 在《幻想》篇中,他把自己内心的游离情绪表达得很真切,“我在幻想记忆中的‘城市’和‘村庄’,但最后却发现我找不到自己的影子了。我想,这是一个普遍的人类生存困境。因为世界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而这变化不一定朝向好的方向。可能最后所得到的并不是最先所想要的,当我们都是孩子的时候,对世界充满无限的期待,并且憧憬的世界极其美好,但最终都经不住现实的狠狠一击。升红自幼接受的农耕文明的养育,但却和传统的诗意有了质的区别。他的诗歌应隶属于新乡土诗歌的阵容,在描写乡村田园时与危机的意识并存;它已由叶赛宁式的乡村抒情转向了现代意义上的思与诗,它融合了生命的苦痛、对贫乏的意识和一种信仰冲动。就这些诗歌来看,他还沉浸在对乡村诗意的表面化的迷恋中。

        如果说上一首诗对城市还只是一种幻想的对象,那么这首《荒》则描述了“我”仓皇地逃离不夜的城市。城市暧昧的灯红酒绿让人唾弃,《荒》为现代东方都市人刻画了一幅剪影。题目“荒”有什么寓意呢?让我想起艾略特的“荒原”,城市里醉酒的兵士和烟熏妆的艳丽女子,城市能让它的爱慕者思想空洞,心野荒芜。他们人全都沉溺在欲海中,丢弃信仰,成了一个个行尸走肉。《荒》是这样刻画都市空心人的——《荒》

昏暗柔媚的灯光
映射女人的丰韵
男人的眼光装满
狭小的包厢
所有能够想象的语话
还有可能摆放的姿势
和着啤酒
装进夜色的温柔
我那可怜的同胞
像一匹饥饿的狼
混入其中
经过第一百零七次的选择
其中那个短裙长发的被他选中
女人尖叫的声音
盖过麦克风传送的声响
这样的历程一直持续到后半夜
我不敢停留
悄悄地溜走


——2005年9月3日,丽江。

    艾略特在抨击现代西方人的醉生梦死,升红在抨击现代东方人的灵魂堕落也切中时弊。现代都市诗人不能超越固有的传统,但诗人的才能又可以像催化剂那样促使传统发生变化。诗歌创作不是个人感情的自发流露,而是一种智性活动。艾略特明确提出:“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艾略特在《荒原》 “火诫”,描写泰晤士河畔的今昔,伦敦各种人物猥琐无聊的生活;在“水里的死亡”里描绘人欲横流带来的死亡,昔日腓尼基水手由于纵欲而葬身大海。而在升红的笔下,当下的中国无数的都市空心人在人欲的汪洋大海中纵情作乐,无所事事地挥霍今天和明天,这种现象是时代病的症候。

    他对自己第一故乡的心痛与无奈。他跨越了一个宿命般的临界点,义无反顾地把一种灵魂的乡愁和信仰冲动带入了一个贫乏时代的诗与言中。他的诗,在本土文化困境与召唤着他的一切之间,带上了一种精神游离的意义。在海子描述1989年的故乡时有一种诗意的伤感:你们城里人看到农村麦浪滚滚,实际上要真正感受农村,必须在麦子割了以后,满地的麦茬,那个时候你站在地上,天快黑的时候,你会觉得大地是一片荒凉。而同样的伤感在升红的世界里,是目睹故乡的“杜公河”满目疮痍所引发的感慨,当记忆中美丽的河流遭遇现代大工业时,就只剩下了“现代美学的哀伤和呜咽”,同时也在昭示着精神故土无可奈何的逝去!

    如诗歌《杜公河在颤抖》——

龙海山坐落在陆良境内,从那儿
看杜公河,杜公河是一尾自由游动的白鲢
我那九十多岁的爷爷在向他的儿孙们讲起它时
他有些激动不已。但很快,他就又严肃起来
他不愿提及:一条河流与现代工业相遇时
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但接下来的事情是,它的每一寸肌肤
每一个毛孔每一个细胞都在流血
它的身躯被截成三段,做成三个不同的箱子
一个装黑色物质;一个装白色物质
而另一个装满混合物。这是一个戏剧性的转变
杜公河,令祖辈热血沸腾的一条河,如今
一派荒凉:乌鸦在哭泣;鱼儿在挣扎;河堤在呐喊
我想象的美丽,手指一碰,全破碎了
完整的只有现代美学的哀伤和呜咽以及
水蛇、耗子、蛤蟆的眼泪,它们
合着时间的灰尘一起沉默一起寡言
站在龙海山顶,我俯视陆良大地
那一定是杜公河了,一条畸形的河
我知道,那是祖辈们的魂灵那是我们的魂灵
那是整个中国云南的魂灵。我试图用我
手掌的最后一丝温度
抚摸它阵阵的颤抖,沧桑和无奈
——2007,12,12日,陆良。

    第二个层面的文化游离来自于中国历代文人所渴求知遇的内心情结。如诗歌《朋友画相》、《致一位纳西小姑娘》等,这是升红对自己的事业,也就是对“艺术的完美”的不懈追求。这种思想游离呈现一种自由随意的状态,在想象的空间中无序的漂移,又试图试图与心灵的脉动产生共振,渴求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我们先来看
诗歌《朋友画相》——

他漂浮在这座城市的边缘,为着上帝
安排下一段生命——他谙熟
这里的空气,而他仍在这里等待。
我熟悉的是他破旧的衣衫,凡从他身边
走过的人都要多看他几眼
他掖下钟敬文的《民俗学概论》和一叠《光明日报》,
与这个虚空的城市
进行着艰难的黄昏恋。(他的女友
常笑他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物)
看,他又去了“缘来如此”了。一位这座城市里
小有名气的诗人介绍的,那位
叫朵拉的占卜者,已经为他看准了命像
“前半生辛劳,后半生享福。”
我倾心于他的安静。昨天,
他刚好看到一篇名为《AA:一粒沉睡在水里的沙子》
他显得有些伤感,想到昨夜大雨过后院子里的落叶。
如何与上帝达成协议?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他于是整夜 整夜 整夜 睡不好觉,只好

拿起《圣经》接着朗诵。
有一天夜里,上帝突然站在他的面前:
“脱掉你的那身破衣服,我给你幸福。”
“不 不 不 请求我的上帝,
我现在只想要一根艾草。”

——2005,6,15日于丽江。

    诗歌之二——《致一位纳西小姑娘》


请接受一个异乡人的到来吧
你雪莲花般美丽的纳西小姑娘
我在大海里搏击
我在天空中翱翔
既然你纤纤细手已弹响琵琶
既然我琴声呜咽客死他乡

你艾草样的纳西小姑娘
当你的妹妹躺在草原上哼着滴血的歌
我站在金沙江哭泣的地方
捡起破旧的木琴
我和你暧昧的妹妹一道悲伤

请接受一个异乡人的到来吧
你草原般广袤胸膛的纳西小姑娘
晨钟已经敲响
太阳映红了白云一片
澜沧江穿过你心向我流淌
虽然我不能用你的祖先的语言和你一块歌唱
可是我的血管里流淌的血液和你的一样鲜红
——2004,12,4日,丽江。


    在以上两首诗里,出现了“艾草”的意象,《离骚》里说“木根以结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三闾大夫用香草象征诗人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附为君臣关系,以婚约比君臣遇合。在升红的诗歌里,他也沿用了“艾草”的寓意,《朋友画像》中“朋友”对“艾草”的渴求,《致一位纳西小姑娘》玉水河边“艾草”般的小姑娘,都可以看出诗人的内心深处,有着渴望知遇的期盼。中国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要实现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建功立业的愿望,也在此体现了出来。历史上那就是受到统治者的赏识,朝廷的重用,进入仕途去做官。官做得愈大,地位愈高,他的愿望实现得就愈充分。要是不被赏识和重用,就只好皓首穷经去当书虫,顶多不过去讲习教书。因而,知识分子的遇与不遇,这并不仅仅是个人的前途问题,而实质上是一个人能否实现其价值,贡献其力量,能否为社会和人民做出有益贡献的大事情。所以范仲淹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升红作为一介外乡人,为了艺术的完美,客居在这个美丽的小镇,他渴望与外界心灵的脉动产生共振,渴求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而能被人们所接受是最开始的一步,这也可以说是立世的最基本一步!
    升红的诗歌包含了“游离”这个词延伸开去的村庄、人们、阳光、黑马、镰刀、老井、河流、汗水等意象,这些事物之于升红,已经不是一般的栖息地,而是他难以割舍的精神家园。诗歌里的大山已经不是一片具体的山地,它其实是一方净土,一方经诗人理想化了的古老农业文明的生活图景,它纯净、质朴、祥和、美丽,洋溢着醉人的浪漫气息。这首诗里可以看出,升红的野心和每一位诗人的野心一样,都试图建立自我的乌托邦话语。在升红的笔下,乡村和城市,如同爱你、理解你的慈母严父,如同注视你、包容你的神明,面对它们无比丰厚的赐予,他已经意识到个人的渺小卑微,他企图以这种清醒的自我欺骗来掩饰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诗人已经看到了乡村的真山真水,也看到了自己的也是城市人类的山穷水尽,他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一生一世也无法报答的父母恩情。农业文明哺育出来的诗人,对红土地、村野、阳光、月亮,总是怀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激情,他一直用诗歌表达对故乡的虔诚和热爱,浓烈如火。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纯朴人生的向往,以及绝望后的希望。所以说,升红的诗歌是对严酷的现实生活的补偿,是自己美好理想的最高级的淋漓尽致的实现。


    第三个层面的游离是执着的艺术工作者容易患上现实和艺术互相悖谬的“精神分裂症”。也就是说 ,我们在寻找精神家园的时候 ,很有可能误打误撞地闯入精神病家园。升红不是两面神雅努斯 ,很难在生活伦理和艺术法则之间游刃有余 ,他更像“一分为二的子爵”(准确地说 ,是“一分为二的外省青年”,死后无法缝合的身躯就是一个无言的隐喻。作为年轻的父亲 ,他一定深切体会到家庭责任的沉重;作为抒情诗人 ,他又必须面对各种“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景——一个肉身与精神分裂的时代。如诗歌——《站在自己的墓碑上发问》——


这么多年了,我还在努力着。

不需要去张扬,就可以
看清我的真实。可是,
当我无数次仰望蓝天时,我却常常觉得
没有过上好日子,没有获得安宁的生活,
我是耻辱的,像一只倒挂的蝙蝠,悬在冷壁上。

我站在自己的墓碑上发问:
生命是柔和的,你想干什么?
生命是永恒的,你活着干吗?
“我离开泉源,
因而临近患难。”诗人杨键发出这样的呐喊,
这个声音比什么都神奇。
我用死去的目光来审视灵魂,
我感动的泪水,像一阵没有被束缚的秋风,
那么的透明。

我站在自己的墓碑上发问:
你从哪里来,要到哪儿去?
多好的发问啊,我能否以一汪苦水盼来一场大雪?
在软弱绵延的苍天下,我俯下身子,
亲吻苍茫大地,不胜悲惨,
像暖暖的冬日,抓到一张自己的逮捕证。

我枕着温暖的泥土轻轻入睡,在中国大地上。
——2008,7,1日,大理。

    诗歌之——《隐形的河流》

把自己关闭起来,这是一个突然的想法
我想静下心来,读读海子的《小站》或者
《骆一禾诗选》,亦或吉狄马加的《时间》
多年以来,我一直有一个信念:
谁能够忍受孤独谁就会拥有智慧和勇气
可是,在这个物欲横流、充满诱惑的人间
我甚至怀疑过我是否有智慧和勇气
像鹰一样在蓝天下飞翔,睡觉的时候也可以
站在自己的天堂上。我心里很清楚,在老归山下
父亲和母亲眼睛面对阳光的信念。
在这之前,作为一个诗人,灵魂这个词语
常在我的躯体里流淌;其实,我的世界是虚和空
这是一个寂寞的黄昏,只要我多情一点
那些苍老的记忆就会为生命歌唱,甚至是痛楚的呐喊
今晚,大哥来电话了,在我心灵对着宇宙的时候;
姐姐来电话了,在我的寒冷和饥饿的夹缝中间;
爱妻来电话了,在我没有想象的芳草地里。
如果,如果我当真停了下来,或者无所事事
就让隐形的河流来淹没我吧;如果我厌倦了
人世间的自由,就让我躺在冰冻的墓床上
想象着,可以是春天送来的一朵会思想的雪花
想象着,也可以是秋天送来的一点点旧的忧愁
——2007,3,17,丽江。


     升红游走在彩云之南的版图上,赞美着家园的山水、人物,写出了许多充满追求和希望的优美诗句,这些诗句或直接现实的表现诗人的思想,或采取隐喻隐讳地诉说内心的渴求,其作品充满了忧患意识但是不乏希望,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的冲突。所有的这一切,都暴露出了诗人作为客居的身份焦虑:尽管以客家人的身份面世,但是内心却总是渴求一种给家园(国家主义)认可的冲动。包括他的第一故乡(陆良)和第二故乡(丽江)这是一种尤抱琵琶半遮面的隐性诉求,旨在通过对家园的赞美来引起国家的注视,目的在于脱离游走的客居身份,得到国家的认可,从而进入主流身份。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景,归根结底是一种身份焦虑的图景。生活伦理和艺术法则、轻与重、都市与乡村,仿佛剪刀的两翼,将一个生命不断地撕裂。从某种意义上说 ,写作者必须面对一定的精神困境 ,就像 37 2 的低烧病人会有美丽的幻觉。但如何既不像一些诗人那样一样走向崩溃(那等于发高烧) ,又不像狂人一样被彻底治愈(那等于泯然众人矣) ,却是一个问题。 自八十年代以来出现的一代文人(诗人),他们自愿放弃了家园,流走在中国的大地上,对不是自己家园的家园的山山水水倾注自己的热情,这种大家园的思想,是当时文人的一种思想标签,大家都有一腔献身国家的大爱热情。然而,在经过了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冲突之后,终于发现二者不能统一,终极价值轰然崩溃于面前。所以诗人站在自己的墓碑上质问生命,让隐形的河流淹没思想和躯体。


    总而言之,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中国发生了太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有时会不客气地否定我们心中诗性的存在。我们现在说起诗歌,好像已经没有了当年面对诗歌的激情与伤痛,但每回读到这样的诗歌,诗歌的光辉和力道便骤然显现。这是人文主义者们为重拾人文情怀而做的孜孜不倦的努力,尽管这种追求在物质和金钱面前不堪一击,但我们仍然坚信,诗歌是不可遗忘的!











[ 本帖最后由 闪闪的星星 于 2009-9-28 14:34 编辑 ]
2#
发表于 2009-9-28 09:49 | 只看该作者
一篇厚实的评论文字,作者从三个层面上对于升红朋友的作品进行剖析和解读,框架清晰,分析贴切,对于了解作者的文字特点和内心世界和创作的渊源,无疑有着深刻和细致之处。喜欢看到如此细腻和深入的文字。

欢迎新朋友,问好:)
3#
发表于 2009-9-28 11:17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您的用心解读,让我们对马升红的诗歌有了更多,更全面的了解。
4#
发表于 2009-9-28 11:19 | 只看该作者
粗看了,还好,回头有空再读!
5#
发表于 2009-9-28 12:49 | 只看该作者
通过您的评析欣赏马升红的诗歌。欣赏并问好
6#
发表于 2009-9-28 13:56 | 只看该作者
介绍得比较到位,让我们了解了一位诗人.
7#
 楼主| 发表于 2009-9-28 14:33 | 只看该作者
谢过各位老师的点评!

[ 本帖最后由 闪闪的星星 于 2009-9-29 15:15 编辑 ]
8#
发表于 2009-9-28 15:2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万里山水 于 2009-9-28 09:49 发表
一篇厚实的评论文字,作者从三个层面上对于升红朋友的作品进行剖析和解读,框架清晰,分析贴切,对于了解作者的文字特点和内心世界和创作的渊源,无疑有着深刻和细致之处。喜欢看到如此细腻和深入的文字。

欢迎新 ...


百合问好新朋友!很细致的分析!欣赏学习!提前祝朋友佳节愉快!
9#
发表于 2009-9-28 21:28 | 只看该作者
思路开阔,透析具有厚实的背景,也具有准确的针对性。
10#
发表于 2009-9-28 21:35 | 只看该作者
马升红好像就是你自己?
无论怎样,这样的解读是深刻的,有厚度的!
赞一个。
11#
发表于 2009-9-28 21:37 | 只看该作者
长呀,有意味!
12#
发表于 2009-9-29 01:12 | 只看该作者
欢迎新朋友,评得很透彻,令人受益。
13#
发表于 2009-9-29 07:43 | 只看该作者
写得这么厚重,回头来仔细看。问作者好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9-29 15:1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 曹国魂 的帖子

非也!非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4 19:34 , Processed in 0.07671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