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薛暮冬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琅琊寺(组诗)

[复制链接]
16#
发表于 2010-1-14 08:00 | 只看该作者
三首短小,蕴涵丰富,字里行间留出丰富的空白和想象余地,令人读来欣喜一惊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10:4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立青 于 2010-1-12 13:24 发表


欣赏点评,拜读诗作!!问好。


问好。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10:5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邱天 于 2010-1-12 13:33 发表
欣赏。


远握。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10:5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房子 于 2010-1-12 15:43 发表
字里行间闪现思想的灵光,和宽阔的心境。


谢谢鼓励。
20#
发表于 2010-1-14 10:52 | 只看该作者
白雪皑皑的黄昏,佛始终比我高出许多
更多的佛,牵着我的手。我们一意孤行
我们飞不出佛的国度。大佛还在劝说
而我如果开口,嘴里便会发出佛的声音



深沉的情感和诗意的描述,读来十分感人。欣赏并问好~
21#
发表于 2010-1-14 11:27 | 只看该作者
浑厚,安静,又大气。
欣赏老师的诗歌。
2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1:1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夫子山闲人 于 2010-1-13 16:28 发表
琅琊寺在什么地方,琅琊山?


 
琅琊寺概况  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5公里处,有一座被称为陆上蓬莱的琅琊山。据清光绪年间《募修滁州琅琊山开发律寺大雄宝殿缘起》记载:“琅琊山名自晋始,晋元帝为琅琊之称。山在滁城西南十里许,势伟拔,起伏绵旦,与丰山、花山争奇竞秀,而琅琊之名尤著,深岩邃谷中,修竹、清泉别饶佳趣。陡山之巅,南望大江如匹练,江以南诸山出没,隐现于烟云杳霭中,盖淮东胜境也”。山中茂林修竹遍布,林壑幽深,景色宜人。山中还隐映着唐代古刹琅琊寺和宋代建筑醉亭,集宗教、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于一体,成为滁州市著名的旅游胜地。
2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1:1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柯英 于 2010-1-13 14:34 发表
以一个诗人的心态阐释一种对佛界的理解,这种个性解读很新颖。
“无梁殿”,应该是“无量殿”吧?


琅琊山无梁殿建筑年代考
  

    追溯琅琊山上无梁殿的建设史,不能不从琅琊山的山名说起,“晋元帝初封琅琊(王),远避索虏(匈奴),龙潜于此,因得名”。遥想当年,山中大约最初只有军事行营一类的临时建筑,西晋琅琊王司马睿在此厉兵秣马,韬光养晦,最终由王称帝,立都建康,建立东晋王朝。作为发祥之地,元帝当然对琅琊山另眼相看,山为之更名以外,更建立行宫,“玉辇来游,衣冠晋代”,这应当算是由摩陀岭而更名为琅琊山的最早最大的荣宠。

道教在琅琊山的活动有悠久的历史,先于佛教的传播,东晋时曾有道士隐居山岩,建有玉皇殿(今无梁殿旧址),这大概与东晋时盛行道教相关,“帝迹留为梵王屋”。古玉皇殿座北面南,因为皇权至上,其后历朝历代琅琊寺其它建筑都是以玉皇殿为中心而逐步发展的,这也是琅琊寺座西向东不同于其它佛教寺庙门向之因。古玉皇殿毁于战火,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玉皇殿,因整幢建筑不施梁木,俗称无梁殿。即便如此,它也是琅琊山上最古老的建筑了。原遗一口古钟和一尊玉皇大帝的铜像,“闻系东晋遗物”,这些文物在清代晚期已遗失。古寺现存一幅对联中“古寺犹存明季石,山门尚有建康砖”中的建康砖,想必是玉皇殿前期的遗物。

现存无梁殿到底建于何时,历来未有定论,留下的山志、州志也语焉不详,清光绪版《滁州志》载:“不知何年所建,梁柱皆以砖石为之,规制巍然,为诸殿之冠。”民国十七年版《琅琊山志》载:“俗云东晋琅琊王驻跸于此所建筑,究竟不知何时所建。”今人著作大都以“明代滁人仿西洋式建筑而建造”一笔带过,其实是留下莫大的疑问,不仅此说查无出处,也恐误导后人。

今笔者不揣冒昧,提出一家之见,与大家探讨,也期待方家指证。

纵观前人为滁州琅琊山留下的各类浩瀚文章,提起无梁殿比较详细的有三处,一是明洪武八年,大学士宋濂陪皇太子拜谒凤阳明皇陵时途经滁州,登临琅琊山所写《琅琊山游记》,文中述道“入院皆瓦砾之区,唯新构屋三楹,间中施佛像。”这是能查到描述琅琊山上现存房屋建筑最早的文字了。二是1936年4月散文家方令孺教授偕同画家徐悲鸿、作家丁玲和翻译家盛成夫妇同游琅琊山后所写《琅琊山游记》,文中写道“从摩诃崖向东走,又向北转,去访无梁殿,又名玉皇殿。殿式极古,内有石柱数根,柱形象西方高蒂克教堂的样式。拱门上的构造与南京录谷寺的无梁殿不同。恐不是明代的建筑,这只有等建筑学家来考了。殿前有一座石制的天香炉雕镂极精,有一面雕两匹马在潮头上临空的飞奔,神骏无比”。还是一处是民国版《琅琊山志》中,桐城人潘赞化所题《访琅琊庶子泉李阳冰铭刻不得有感并序》中所载:“山之西有无梁殿堂一座,相传为北齐代之物也。”三处所述,也都所云无据,看的人一头雾水,还是弄不明白,无梁殿到底是何年所建。

从历史传说的角度来看,大多数都称东晋初建。古殿内现存有两处记述东晋典故的碑刻。一碑为殿内珍藏非龙非马的白色“马身龙鳞”石雕。此马踏浪腾云,外形和蹄、鬃、尾尚是马的形状,身上已现龙鳞,马首也渐变龙首,印证着“五马渡江,一马成龙”的典故,说的是西晋末年,五个复姓司马的封王渡过长江,最终只有司马睿(一“马”)化身成龙,做了东晋王朝的开国皇帝。另一碑为殿前石制天香炉的雕镂,正面刻有鲤鱼跳龙门的图案,寓意司马睿驻跸琅琊山后,声价陡涨,化身成龙。还有一面有两匹马在潮头上临空飞奔,神骏无比,惜已风化难辨。笔者臆想,印证的当是“王与马,共天下”的典故,说得是司马睿得王导之佐,得以建功立业、改朝称帝,东晋王朝,实际上是司马睿和王氏家族(王导、王敦)共同掌握的。司马睿在登基大典上,几次请王导和他一起坐上宝座,接受群臣拜贺,王导再三推辞说:“如果太阳下同万物,苍生何由仰照?”司马睿这才坐到了皇帝的宝座上。即便如此,当时“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还是广为流传。

东晋以葛洪为代表的道教信徒,把道教引向上层化,撰写《抱朴子内篇》,提出儒道双修的主张,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结合起来,对道教理论发展很有影响,道教在东晋得以大发展。在元帝发祥之地琅琊山建造道观,留下歌功颂德的石雕,应在情理之中,故东晋初建当为史实。

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 短暂的元朝曾占有横跨欧亚大陆的辽廓疆域,使中外各国、各民族的建筑又一次发生了大的交融。 在建筑方面,各民族文化交流和工艺美术带来新的元素,给传统建筑艺术和技术注入了新鲜血液,在都城宫苑和宗教建筑上反映尤为明显。蒙古族统治阶级仍然把儒学作为正统思想,以喇嘛教为元代主要宗教,其他宗教亦受提倡。元朝各种宗教并存发展,建造了很多大型庙宇,以喇嘛教和伊斯兰教建筑为代表的宗教建筑兴盛一时,此时期宗教建筑大量使用减柱法,多处元代宗教建筑改建为今天所见的道士帽形状,为石质无梁拱形结构。琅琊山的无梁殿与现存山东省青州市的元代建筑天仙玉女祠在建筑外形上极为相似,也有道士帽形状的痕迹。由此推断,无梁殿系汉族建筑融合伊斯兰教形制而设,现殿当为元代所建。今天现存无梁殿的五个拱形门券上的伊斯兰教的建筑装饰是最直接的明证。所以,也有人说琅琊寺是儒(濯缨)、道(无梁殿)、释(寺庙主体部分)、回(伊斯兰教门劵)四教合流之地。

从文化传播角度来看,无梁殿当不是宋代建筑,早期无梁殿最有可能毁于北周赵匡胤和南唐皇甫晖在清流关的那一场战火。因为一代文宗欧阳修知滁,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之后,宋代文人如过江之鲫来访琅琊,包括欧阳修在内留下了大量诗文,遍述山中景致,无一例外,都未提到玉皇殿或是无梁殿,这只能说明一个事实,当时的山中并无此实物。但现存殿前基座东侧的一块记事碑,立于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又如何解释呢?史载无梁殿东侧十多丈,原有舍利石塔一座,系宋代熙宁元年十二月由光州固始县药婆徐氏施净财建造,以追荐亡夫于大郎。所以这块记事碑当是后来重修无梁殿时移居于此。

不是宋代建筑,会不会是明代建筑呢?笔者的结论也不是,理由有三:

其一,宋濂之文写于明洪武八年,那是明代初兴之时,琅琊寺在明代的一次中兴,始于明洪武六年,僧绍宁、无为住寺操持,宋濂来时,有可能尚在规划和筹建当中。以宋濂这样一个饱学之士,该殿如是洪武年间初建,又在帝之家乡滁州,焉有不大书特书,以旌表太祖功德光耀家乡之理。

其二,滁州地近明初都南京,太仆寺(明迁都北京后,后改称南太仆寺)设在滁州,来太仆寺任职的官吏历整个明代不乏鸿儒大家,在滁任职期间,多有游历琅琊山的文字记述,如果无梁殿确系明代建筑,焉有不留下雪泥鸿爪的文字印迹,这从情理上是说不通的。


其三,朱元璋少年时身居佛门,过了一段游方僧颠沛流离的日子。这段不寻常的经历,让他行万里路,增长了诸多阅历和知识,在奠定其一生基业的过程中,起了莫大的助益,从内心深处,朱元璋应该对佛教怀有深厚的感情,这从他做了皇帝后,举国佞信佛教可以算作明证。就当时而言,即使他讳言自己的出身,也没有道理在建朝之初,在滁州兴建这么一座与他关联不大的道教建筑。就算牵强为地方官所为,也没有哪一个地方官会在皇帝发迹的根据地做这么一件不合时宜的蠢事。

东晋初建有记载,宋朝无记载,到了明朝有实物、无明显记载。这似乎只能有一种解释,汉人以正统自居,视蒙古少数民族为“番邦”,元朝遗物,不便评述。与之形成对应的是记述琅琊山的各类文字典籍中,都没有关于元朝的哪怕只鳞半爪的文字描述,象真空一样,仿佛整个元代就没在滁州历史上出现过。

至于宋濂所述“入院皆瓦砾之区,唯新构屋三楹,间中施佛像”, 笔者认为可以这样理解:无梁殿大约建于元末至正年间,貌似“新构”,明初为迎合朱元璋,一度改道教为佛教,“间中施佛像”。

元朝,先后有近20名蒙古族人出任滁州达鲁花赤并在滁居住。元朝至正年间,滁州境内还建有多处宗教建筑,如明光横山法华禅庵塔、皇甫山弥陀寺、来安尊胜禅院,乃至琅琊山丰乐亭蒙汉双文碑等,这些都可以作为琅琊山无梁殿元代重建的旁证。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无梁殿当初建于东晋,复建于元代,如果结论正确,这就将琅琊山乃至整个滁州市现存房屋建筑年代由明代而推前至元代。抛砖引玉之说,想来对研究建筑、人文等滁州地域文化,或许有所裨益,则不枉一番考证之苦心了。
2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1:1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谢守国 于 2010-1-13 21:13 发表
 放生池

在放生池,更多的生灵隐姓埋名,面含微笑
不露一丝痕迹,在时光的缝隙中随意穿行
却安静。却明媚。明月照亮他们体外,体内
这些有着成千个思想的自然之子。他们
从不随意踩死一只迷路的蚂蚁。他们携 ...


谢谢您阅读。
2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1:1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惊涛拍案 于 2010-1-14 08:00 发表
三首短小,蕴涵丰富,字里行间留出丰富的空白和想象余地,令人读来欣喜一惊


感谢兄鼓励。
26#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1:1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掩帘听雨 于 2010-1-14 10:52 发表
白雪皑皑的黄昏,佛始终比我高出许多
更多的佛,牵着我的手。我们一意孤行
我们飞不出佛的国度。大佛还在劝说
而我如果开口,嘴里便会发出佛的声音



深沉的情感和诗意的描述,读来十分感人。欣赏并问好~


远握。
2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1:1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黑龙江小龙女 于 2010-1-14 11:27 发表
浑厚,安静,又大气。
欣赏老师的诗歌。


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8 08:45 , Processed in 0.05071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