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80|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写给对出版有兴趣的朋友[原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10-8 00: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写给对出版有兴趣的朋友


写完《生死事小》,将其与《白痴庄枪》、《竖起中指》合并为时代三部曲,先投稿至几个出版社。初审、复审多半能过,终审却总被毙掉。据说小说不好看,有阅读障碍,读者不会有兴趣,出版风险太大。
犹不死心,又把书稿寄给书商。几天后,再打电话过去,得到的回复是:小说不具备商品属性,里面没有故事。
我说,里面有啊,只不过它们被揉碎了。
书商笑了,揉碎了,什么也不是了。你这不纯粹是为难读者吗?好端端一个花瓶,干吗要打碎它,为体现自己智力上的优越感?
我惶恐了说,这个世界有无限的可能,小说应该也不例外。我只是想为小说写作贡献出属于自己的那一种。再说,这世上确实有碎了的花瓶。不管它们是因为什么原因打碎的,又或碎成什么样子了。我也明白,大家多半喜欢在客厅里摆着一个好花瓶,但不能说因为绝大部分人喜欢好花瓶,而认定——只有没打碎的花瓶才是花瓶,碎了的花瓶就不是花瓶。
书商笑了,打碎了的花瓶最后到哪里去了?扫到垃圾堆里去。在中国自己掏钱买小说的人是哪些人?文艺评论家——书自然有人送,不必买。一小撮文学青年——他们只看自己写的,偶尔才不耐烦地翻几次经典名著。何况现在什么书网上没有电子版?人家为何要掏钱买你的书?

我说,我的书是写给十八岁以上能够独立思考的人们。
书商说,这恐怕是你一厢情愿了吧。这部分人有多少?现在谁的工作、生活压力不大?大家对有趣、休闲、情感等方面的需求恐怕要远远大于对思想的需求。而对思想有需求的人又有多少个会对你的小说感兴趣?首先杂文比小说更能准确、鲜明,富有逻辑性地表达思想;其次比你更有思想的人海了去,光解读大师的作品都够他们呛;再次你也不是名人,凭什么让人有兴趣拿起你的小说又仔细读下去?当然,也不是说不可以包装你。只是风险太大。你的小说比较边缘、写法也另类、新鲜,我承认,从文学观念上来说,它确实是一种好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与王小波的东西可以做一番比较,但这样的小说很难获得主流媒体的承认。王小波生前谁愿意出版他的书?《黄金时代》现在满大街都是,加上盗版,数不清到底有几个版本。可94年华夏出版社推这本书最早的一个版本卖了多少?亏得一塌糊涂。香港那边干脆把《黄金时代》改了名字叫《王二风流史》,拿它当一本准情色读本来操作。这说明什么?默杀、封杀,因为无法置评,超过了主流媒体的经验范畴与认知习惯;因为它是一种威胁,一根令一些人不大舒服的刺。所以说,这样的市场风险与政策风险,我承担不起。何况你的性别与年龄亦毫无优势可言。要知道,想真正推出一个新人,投入起码在三十万。我是一个商人。任何一部文稿,不管作者再怎么呕心沥血,对它付出过多大的感情,在我这里,它们只是冷冰冰的产品,有的产品能够转化成商品,完成那惊险的一跳,有的不能,或者说很难,不值得付出那样的代价。

我说,我明白。我也曾经是一个小商人。我心知肚明故事的重要性。但只是不愿意打着“写实”或者“新写实”等等旗帜去写,譬如电影在细节、悬念、场面方面的表现力完全不是小说能够相提并论。如果小说仅仅是对现实生活的还原与临摹,那它只有死路一条。汪曾祺在四十年代就说电影能替代过去许多小说中的大部分内容,而且是最要紧的部分,并且有声有形,证诸耳目,直接得多。
书商说,那为什么现在还有一些人爱读小说?

我说,第一,一本书大小有限。方便携带,方便阅读,有纸质感;第二,文字的和谐与美感,这是汉语的最伟大处;第三,小说中的一些东西毕竟是电影表达不了的,或者说无法表现得那般充分。但我对此也常觉疑惑,因为小说所渴望表达的,坦率说,在未来的网络里完全能够实现。网络极可能创造出一个与现实世界并行的虚拟世界。每个人在未来的网络世界里或许也会领到一张身份证。我甚至还时常怀疑我们现在这个现实世界其实也是一个由其它智慧生物所设定好的一个虚拟世界,而这个智慧生物我们根据祖先留下的记忆碎片将其称之为上帝。

书商说,第一,所谓纸质感,更多是人们对传统阅读的留恋,所以作品必须得符合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中国人的传统阅读习惯是什么?是人物,是故事,是情节,而不是意识流,大段的心理描写与对真实的追问。人物要有外表,张飞豹头环眼,关羽面如重枣,刘备动不动如丧考妣放声大哭。这些人物能形成一个极易识别的脸谱,忠奸智愚一目了然。他们要有过去,不能平空消失或出现,行为皆由因果牵动,如长江之水由西向东,从高至低,决不会中途掉过头来流。他们不能平空出现或消失,得合理,符合日常生活的逻辑。线性因果推动性格形成与情节前进,一切果皆由因,一切因必种果。他们最后完全独立于作者之外,作者不能忽然跑出来指手划脚唾沫四溅。至于故事,它当然得有趣、好看,煽情,足够消闲,不能通篇灰暗压抑,没有一丝光亮——你小说中的愤怒、绝望、阉割、荒诞、疯癫、虚无,那是万万要不得多,顶多像芥末撒上一丁点——被孔老夫子熏陶了几千年的中国人一向缺乏悲剧意识,所以不能把瓶子彻底打碎。第二,关于文字的和谐与美感,我承认,不过,你还没有认识到文字的历史沉淀。拉丁文、希腊文、英文、法文等等,这些文字无不贯注了一个个民族几千年的精、气、神。这种底蕴决定纸质书永远不会被一些电子光束所彻底淘汰。当然,我也并不否认它们或有一天会进入博物馆的可能。第三,客观的真实是一个无限的问题。只能回答,为我所见的,便是真实。这是客观的唯心主义。唯心与唯物,谁对谁错,我也不知道。既然不知道,那干脆不去问,不去想,一个人若只看到眼前,叫短视;看到明天又或一个星期,叫精明;看到一个月乃至一年,叫智慧;看到一生,那叫悲哀。关于人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参差百态一点好。我不反对你的看法,也不赞成。你要记住我目前的角色,我现在是一个出版商。

我说,那你认为什么样的书在现在好卖?
书商说,其实开始已经讲了一个符合传统阅读胃口的书,但时代在前进,更好卖的书是与时代同步振动的。内容新鲜、形式时尚等等。这里面说起来就话长了,你有没有兴趣听?
我点点头。

书商笑了,这样说吧,有一个犹太法则,世上百分之八十的财富皆为百分之二十的人所创造,并为其所享用,此法则同样适合于做书的选题策划。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买书的人究竟是哪些人?父母买给孩子看。譬如,名著、励志书、学习书、教辅书等。不过,自己掏钱为自己买书的青少年占了绝大多数。他们现在对什么书感兴趣?按顺序可作如下排列——教他一技之长或给其职业添砖加瓦的书,譬如计算机、考研辅导等;搞笑、幽默、有趣的书,客厅读物,休闲读物,可以在枕上读,厕所读,路上读。网络上这种资源海了去。一个好编辑,得是足够年轻足够酷的编辑来选稿,再加上一个老练的文字编辑来校订。无厘头大有作为。这个系列里,一年整出十来本没问题,简单一句话,找概念,再找相应文章,再来把别人已经出的笑话幽默什么的玩意拿过来作参考;一些小故事大智慧之类的励志书。它与幽默书一样都可以与读图时代溶合在一起。找出切入点来。这将是一个非常新鲜的操作;通俗易懂谈赚钱又或是为人们打开一扇财富之窗充满金钱与梦想的书。谈赚钱的书永远也不没市场,梦总是迷人的。这也是看一个如何写,如何面对特定的人群进行再细分的过程;好看、刺激、能充分满足感官需求的书,这里面就包括从游戏派生出来的奇幻小说。这里的市场大得惊人,成功的关键在于把书与软件游戏结合起来。对了,还有诡异恐怖吓死人不赔命的小说;时尚话题。它包含两方面,一是概念,譬如小资、波波等够酷,够眩目的一些崭新的生活方式及理念。小资过了是布波(BOBO),布波过了是什么?二是,对某种突发事件,明星、热点话题的捕捉及跟风,讲究时效性;纯文学。出名人的书当然最好,但僧多粥少,书稿难求。可找那些有潜力,后劲足,目前还未冒出头的年轻人,跳出一个做书的狭窄概念,做人,做的不仅是他本人,更重要的是做这个人背后的底色,他所代表的思想,生活方式等。三流编辑做书本身,二流编辑做作者,一流编辑做概念。目前做纯文学的还多半是把一些各种风格不同作者的书放在一个系列推出。换一个思路。不从书这方面入手,从人这里入手,同时推出某一个人的几本书。当然这些书具有好小说的几大特征——深刻、新鲜、悲悯、有趣——技术层面上的立意、结构、语言、情节、人物皆有可圈可点处,以及烙印在这些特征上的“智慧”。这是内容上的“新”。版式设计,开本大小,封面设计,等等也都强调一个“新”,譬如在你的小说里加入一些世界名画来阐述你小说中的一些细节,把那些揉碎了的黑芝麻串起来,让它们具备连环画一般的动感,就能弥补故事性的不足。说句老实话,说到这里,向你交个底,我其实很想做你的小说,你的小说确实不错,可是我实力不够,心有余而力不足啊;中老年人的市场有时可奕出奇着,针对性的,在中老人喜欢玩的一些花样里,譬如书法、绘画,钓鱼,养花什么的,策划出一个系列,搞一些礼品书出来,讲究装祯,包装精美,定价不菲,再加上行之有效的营销,把这套礼品书做得像“送礼就送脑白金”一样,也就差不多OK;婴儿儿童书。这种书有很多种做法。偷巧的写法,找一本国外版权的书,然后,再找一个有一定中文底子的人,用纯粹的中文偷梁换柱,而且,语气最好是现身说法,娓娓动人,最后署名者自然是某婴儿医院里医生们或儿童教育权威的名字了。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国外一些能与中国文化默默契合的教育书可以引进,再冠以一个天晓得的大帽子,好好炒一番,炒成卡耐基那种性质,一个系列扑过来。一些母亲写的育儿笔记,真实的,饱含感情与一些具体的冲突、经验,故事穿插其中,文笔流畅即可。一些“新”书,譬如把玩具与书结合在一起;社科及其他。一些知名大家以及一些新冒出来的青年学人写的随笔杂感等。不要求深刻,姿态越偏激越能吸引视线,越能博得喝采与喝倒采;最后说一说畅销书。我想这也是你真正所关心的。畅销书其实是一个很极富弹性、相对的概念。它的弹性不仅表现在绝对销量上,还表现在我开头所言的这种种选题都有可能成为畅销书的可能。前些天,我在《新周刊》上读到一位叫沈浩波先生写的一篇文章。他对畅销书做了一下简单分类。这里,我愿意再转述其中两段给你听听。他说:畅销书一般可简单地分为“小说类”和“非小说类”两种。国内的“小说类”畅销书,大致又可以分为这么几种,传统的可读性极强的小说,比如金庸、古龙们的武侠小说,琼瑶、亦舒们的言情小说,梁凤仪的财经小说,高阳、二月河们的历史小说,倪匡、黄易们的玄幻小说,海岩、池莉们的现代都市情感小说,柳建伟们的现代军事小说等等;已经被媒体和读者充分认可的一些著名作家的新作,比如王朔的《看上去很美》、贾平凹的《怀念狼》、莫言的《檀香刑》,老实说,这些作品无论是可读性还是文学性,都不怎么样,读者们买的其实是他们的名头;代表年轻一代生活方式的体验类小说,主要以一些年轻的女作家为代表,打出的是“美女”、“酷”、“另类”、“新人类”等招牌;先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而后走红的小说;适合当下国情的一些反腐败类小说,比如陆天明的《大雪无痕》、张平的《十面埋伏》等。“非小说类”畅销书,种类就多了去了,目前比较热门的有这样几种,理财致富,强调金钱重要性的,教人们如何发财的,比如《富爸爸穷爸爸》,最近火得厉害。还有一些炒股秘籍,比如《炒股就这几招》、《短线是银》等;强调生活品味的,比如《格调》、《恶俗》、《与梵高一起喝下午茶》等等;怀旧类的,比如《老照片》、《上海的风花雪月》等等;窥探他人隐私类的,比如《绝对隐私》等等;带有一点民族主义色彩的军事类作品,比如《超限战》;再比如张召忠关于中国和美国之间军事情况分析的一些图书;人物传记或名人自传,前两年火的是银幕或荧屏的明星,比如赵忠祥、倪萍、杨澜,这两年,一些经济人物抢占了风头,比如张朝阳、李泽楷,再比如吴士宏那本《逆风飞扬》;孩子们写的或者关于孩子的书,比如另类少年韩寒的《三重门》,孩子们爱看;再比如关于成功少年刘亦婷的《哈佛女孩刘亦婷》,家长们爱看;还有一些写如何教育孩子的,比如《倾听孩子内心的风暴》。


我笑起来说,一口气说了半个小时,连个磕碰也不打,我对你的景仰之情可真是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啊。不过,前半截一些想当然的选题策划加上后半截转述的沈浩波先生的话又能说明什么?它们是一些表象,只具备统计学上的意义,并没有真正触及到畅销书的实质。什么是畅销书?它具备那些特征?其生成机制,内在动因是什么?似乎都没有讲清楚。
书商笑了,那你不妨讲讲看?

我说,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畅销书”下过一个定义——一个时期内,在同类书的销售量中居领先地位的书,作为表明公众的文学趣味和评价的一种标志。它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就是迎合“公众”,或者简称为媚俗。媚俗不是贬义词,它意味着出版商对公众此时此刻心理需求的准确把握。你渴了,我这里有水;你饿了,我端来香喷喷的大米饭,你不想吃饭喝水,只想喝可乐、肯德基,我也不会懒得告诉你快餐吃多了会发胖,我的职责只在于尽快把水与米饭收起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为你送上可乐与快餐。一切皆由公众的欲望说了算。他们是上帝。畅销书所体现的种种是社会政消费治、经济等诸多规律在文化产业上的投射。它纯粹是一种商业运作,一种贴着煽情、励志等时髦性感标签的产品。一个好出版商在判断一本书是否畅销时,必须摒除文学意义、思想价值等因素,除非它的文学意义、思想价值强大得能够成为一个足够眩目,让人眼花缭乱的口号。它得通俗,富有亲和力,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不能摆着一副权威的面孔高高在上,哪怕再专业的书籍,在畅销书运作的范畴内,也得放下身段,借助于漫画、卡通、寓言、小故事、等等表现手须来让它变得慈眉善目,从而将其阅读障碍尽可能减少到零。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一部满篇之乎者也的书注定不能成为畅销书。一部在包装、设计上没有推陈出新,价格定位不准确的书,哪怕内容再好,再符合公众需求,也很难成为畅销书,因为公众根本就没有兴趣将它拿起来。个人是智慧的,但把个人放在公众这个群体后,一定会丧失他原有的智慧,因为公众非常愚蠢。这里建议,每一个想做畅销书的朋友都好好去读一下公众心理学,不要光读课本上的,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其研究最好的切入点是“谣言”。畅销书很强调时效性。所谓时效,首先体现在策划、选题上的超前。比别人先想到,甚至早就做好相应准确,譬如像张国荣、陈宝莲之死完全有其必然性,这些艺人、名人的压力大得很,他们的明天是可以预见得了,以后肯定还有李国荣、许宝莲死,做为出版商,在商言商,应该按一个大致套路将这种操作流水线化,规范化,平日里就做好相应资料收集,包括小说,一待事情发生,便以迅雷不及掩耳改个名字、换个花样推出。时效性还体现在实施的迅速、准确。这就要求出版商平日能很好地协调好出版各环节,有信心,有勇气,有实力。任何类型的书都有可能成为畅销书。真正意义上的一本畅销书应该是在还没有书稿时便开始着手策划。先是细分读者,研究人群。他们是谁?想要什么?喜欢什么?口袋里又有多少钞票去买他们想要的、喜欢的?然后再根据细分下的这一块群体的喜好与消费能力去找选题,选题要找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切入点,譬如《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最早叫《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若没改名字,这本书恐怕不能畅销,《花儿为什么这么红》根本就是云里雾里,没有抓住实质东西。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哈佛是一个梦,女孩的亲和力又比男孩更好,而所有的中国人都有望子成龙与望女成凤的情结。选题找好了,然后是作者。作者自然名头越大越好,当然这里有一个成本核算,但不管怎么样的权威,其文稿必须通俗,文章中的专门术语尽量不要有,而这一点恰恰是大多数权威们所缺乏。可以找人像翻译外文一样,将他们的理性思维故事化,简单化、时尚化。这三个“化”是畅销书的基本特征。

书商也笑了,这回轮到我对你的景仰之情滔滔不绝了。不过,你所说的似乎仍是概念上的一些东西,能不能举一个实例?

我说,可以。对于一个出版商来讲,不可能什么书都做得了,得找准其中几项,然后,一个猛子扎进去,发展了,才能谈得上其他。当然,这是一个量力而为、审时度势的事。我对书一向有一个认识,那就是得把它们像卖彩电冰箱洗发水一样卖。现在许多书商等等都还有一个错觉,那就是认为只有文字才叫书。读图时代喊了几年,但真正能沉浸下去搞其中策划的没有几个。非得让几个外国家伙所做的几本滥东西来中国大行其道。如《今天你心情好吗》,它的定位只是情感,版式设计粗糙,图片与句子也非有效结合,并不大适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这些年大家并没有把读图时代当成一个庞大的市场再在里面细分运作。我可以编这么一套书。用一系列极为搞笑的图片来谈一谈一些管理上的名言、经验、或者一段小故事、一篇好散文等等,这图片与文字互相诠译,互相重新赋予新鲜的灵魂。这里面的概念无穷无尽,先行找到那些最有卖点的来,卖点——性、金钱、暴力等——公众最关注的。又譬如漫画。先以校园笑话为脚本,设计出几个卡通人物群,如猪头哥、乌鸦嘴等,串起这么一长串笑话,做成蜡笔小新、老夫子之类;再譬如以魔鬼辞典为脚本;以短信为脚本等等。
书商说,有点意思。那么,我问你,假如你是书商,如何来做自己这套时代三代曲?
我说,这套书做成异型开本。特种纸。二十五开。譬如《女贞汤》。封面设计简单。黑白色基调。以示庄重,但品质非凡。同时如你所言在每本书里添加国外印象画派、野兽画派、毕加索等名画之图,图与文可以相得益彰。版式活泼,甚至不妨对那些名画加以一定修改,在图上直接添加书中较为精彩的句子。可用一个丛书号做。统一定价。每本书的单价除三即可。减少成本。宣传方面可从如下方面着手:在一些大众报刊加以连载;送至国内一流文学刊物上发表,获取评论家的视线;几大网站的首页推荐连载。尽可能形成专题报道;广告。分为传统媒体与网络两块。又分硬性与软性两大块。像家电厂商们学习,把它当成一个产品来营销;促销工作。北京、上海、广州,签名售书,同时在相应媒体上给予支撑。打造起定位中一个概念。或专门挑几家店,派出促销小姐亮亮相,以制造新闻热点。又或走出去,去一些知名的学校签名售书,直接点领制高点;宣传品的制作。海报、手提袋,藏书票以及现在很少在书店里出现的POP牌等;找人捧,也找人开骂。骂得越凶越好。组织好书评。到时由点及线,至面,有针对性地投放;邮件群发广告。用QQ在线搜索QQ用户发消息,在各大论坛注册给网友发消息等,方法不一而足,皆视详细计划而定。至于印务、发行等就不多说了。

书商说,说的不错,可你还是自相矛盾了。根据你在前面说的畅销书三大特征,你的书好像并不是畅销书,那么还有这个必要如斯操作?而且似乎还有政策上的风险。如何解决?
我说,风险无处不在。又想马儿跑得快,又想马儿不吃草,这样的事怕不大现实。坦率说,我现在很沮丧。各种利弊权衡在脑子里嗡嗡地响。我也不知道如何是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是心里存一份善意吧。

书商说,我劝你还是沉淀一下,不必急于出版。你的书毕竟不是畅销书,那么它应该不怕时间的过滤。不谈出版,来谈谈小说写作本身吧。可以这么说,一个写字的人在写作之前,必须要清楚自己的东西是写给谁看的,这样才不会怨天由人。一个想在文学上有所创造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这是句老话,老生常谈的东西往往为人所有意无意忽视。扪心自问,你想成为一个畅销书作者,还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家?不过人是要先吃饭的。我个人的意见是你先把畅销书写好,才来谈其他。何况,畅销书的写作本身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写作训练。你说是不是?

我点点头,放下电话,窗外夜色已深,发出一种类似于秋虫鸣叫的好听的声音,一些暗的漩涡在夜色中涌动。一些灯光像节日焰火不时从漩涡中高高跃起。整个世界似乎都在噼哩啪啦地响。微微的,眼前冒出一团团光线,它们无限伸展,又迅速地缩回。动,然后是静,明灭不定。我在心里为这位书商祝福了一声,走出屋子,来到阳台上。这里是城市。就这样简单。但我心知肚明,这种简单里蕴藏着一种难以言喻,没有谁能控制得了的狂躁。


(非首发。)
2#
发表于 2003-10-8 18:57 | 只看该作者
沈浩波?谁?有个写下半身诗歌的人也叫此名。

本文写法别致,论述有道,佩服,收藏并将再读。
3#
发表于 2003-10-8 19:27 | 只看该作者
哈哈过瘾。
现代版的《秋声赋》嘛。

这个问题说出了俺地心声,呱唧呱唧///
做牛就不要让自己进退维谷,是不?
握手一番以表礼貌、敬意和亲热。
4#
发表于 2003-10-8 20:27 | 只看该作者
靠说到心坎上也不必如此暧昧吧
多让人伤心啊
5#
发表于 2003-10-8 20:35 | 只看该作者
这贴需收藏,只惜今日有事,无法细读
6#
发表于 2003-10-8 22:41 | 只看该作者
黄金时代也能做准色情读物,真难为香港商人了.
现在畅销的书有几本能看?包括所谓的大师的作品
7#
发表于 2003-10-9 09:30 | 只看该作者

商业时代出书内幕一席谈~~~

据说有个大款老爸给初闯歌坛的宝贝儿子新歌打榜就花了三十来万咯。。。
8#
发表于 2003-10-11 22:28 | 只看该作者
小建议:这个稿子要是多分几个自然段就便于阅读了。
9#
发表于 2003-10-12 23:25 | 只看该作者

全是眼泪。。

问候一人兄
10#
发表于 2003-10-13 20:59 | 只看该作者
何必非出书不可
古人多有文集,书成后赠三五好友共赏,互为酬答,心心相印,多好
出书,赔钱,且多半没人看(指大多数文史哲类书),不如不出
11#
发表于 2003-10-13 21:13 | 只看该作者

挖,步这一境界

最初由 优游卒岁 发表
何必非出书不可
古人多有文集,书成后赠三五好友共赏,互为酬答,心心相印,多好
出书,赔钱,且多半没人看(指大多数文史哲类书),不如不出


诗人们喜欢这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8 14:45 , Processed in 0.06400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