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15|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写在赵树理文学馆开馆的那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4 22: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写在赵树理文学馆开馆的那天






文/李津



  2006年9月24日,是人民作家赵树理诞辰100
周年,也是晋城市赵树理文学馆开馆的日子。我们高平市作家协会的几个文化人,分乘两辆面包车,由宣传部领导带队,前去参加开馆仪式。

  搞文学的人坐在一起,谈话就一直围绕着文学的主题,大家眉色飞舞地神侃着,正在兴头上时,司机冷不丁给了一句:“当今的作品不经看。”一车人顿时像挨了一棒,车里顿时鸦雀无声。那场面十分尴尬。

  五十元雇来的司机太不识趣了。

  我真想立即回他一句──是你看不懂吧!想到自个好歹是个文化人,别人可以唐突,自己不能唐突呀,于是在嘴角露出些冷笑作罢。

  车子到达晋城市区,打听路人,知道了赵树理文学馆建在郊区公园。那公园临山而建,文学馆在最高的地方。上山的水泥路弯弯曲曲,路两旁长着许多叫不来名的小花。一阵山风吹来,小花们摇摆了身躯,像一群跳着欢迎舞蹈的姑娘。

  山上山下全是来文学馆参观的车辆,公园里走动着各式各样的人,有西服革履的,也有不修边幅的,大家的脸上都带着的庄严肃穆。

  抬头上望,文学馆修筑的非常壮观。一排排土黄色的建筑环绕在一起,高低错落别致,显示出了另一番风韵。大门口搭设了圆形的塑料彩虹门,一台小鼓风机在不停地往里灌气。下车走进去,走廊下挂着一排排彩色的灯泡,还有一些与彩灯并列的小东西,却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院落正中,耸立的是赵树理的雕像吧,用大红绸子裹着,上边栓了一只巨大的氢气球,看来那红绸子是准备放飞的。

  寻着晋城文联办公室报了到,领了一沓当年第四期《太行文学》,刚抱出来,就有个老农顺手抽了一本去,周围也有农民过来讨要,我说这不是赠品,是作家们订阅的刊物,不是宣传单。心说,农民呀,什么时候也改不了占小便宜的毛病。

  抱着杂志往外走,得把这些沉重的东西放在车里。等待司机的当口,我坐在路边青石上翻开杂志,刚要先睹为快,身边蹲下一个人,我扭头一看,是个穿戴整齐的中年人,要“借”一本看看。见此人着装整齐谈吐文雅,也就文人相重,互换了名片。原来大家都是读书人。何谈借字,自然要送上一本,不,两本吧。

  中年人先鞠躬后道谢,拿着杂志走了,我的心情也愉悦起来,真想对走来的司机说一句,谁说当今的文学作品没人看?是你奔着钱去了!


  话到嘴边,还是咽下去了。

  11点,军乐队奏起了雄壮的《歌唱祖国》,蹲在地上的礼炮被武警放出了震天动地的声响,天空中飞来一群鸽子,在文学馆的上空盘旋了一圈,然后分两队左右离去,鸽哨还在空中飘荡呢,铺天盖地的气球又飞了起来,一只只五颜六色的氢气球直冲云霄。

  我在人群中掂起脚尖观看,目送着五彩斑斓的气球远走高飞,忽然,一只米黄色的小气球直落下来了,大家都伸开双手去接,而那小气球淘气地转了个圈子,就是不肯轻易降落,它饶来绕去,避开了所有的人,径直扑入了我的怀中。

  我小心翼翼又紧紧地抱着那气球,莫非这是大师在天之灵,要它传给我一些真气吗。

  我决定,保存好这只没有飞走的气球,把它带回家去,放在我的书房,搁在我的书架上。

  这时,人群突然炸开了,大伙抱头逃窜。哈哈,那屋檐下吊着的小东西,竟然是小焰火,它们嘶嘶地开放了一朵又一朵耀眼的小兰花。

  接着,一队身着大红旗袍的礼仪小姐们款款走来,鹤立鸡群地排列两行,把条腥红色的地毯隔出一条路来。地毯也是新买的,一尘不染。礼仪小姐们列队完毕,女子乐队又吹起了洋鼓洋号,旋律是开场的迎宾曲。

  揭幕仪式开始了。来自省、市的领导们胸佩插花,个个打扮得像新郎官,他们为赵树理塑像剪了彩,让那只巨大的气球,把红绸子拉上了蓝天。

  人民熟悉的老赵一下子露出了笑脸,只见他一身的农民打扮,脚下一双圆口鞋,慈祥地望着大家,一动不动地任各种闪光灯拍照。只是他的嘴上,含着斯大林式的烟斗。不知道这是雕塑者的失误呢,还是说明老赵是个鼎鼎有名的大作家。但我想,如果赵树理能说话,是不同意拔去他的旱烟袋的。

  仪式完毕,人群鱼贯去后院,要去瞻仰山药蛋派鼻祖留下的物件,在展厅里,我看了他的手稿和用过的农具。心里一阵感慨,这个文学大师,硬是在土地上耕耘出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正感慨着呢,手中的米黄色的小气球蹦了一下,脑海里来了种朦胧的意念,我挤出熙熙攘攘的展览大厅,一个人走到僻静处,想把脑海中的东西定格下来。

  我在突发奇想,该不会是大师要启发我罢。

  奇怪,一出文学馆,那意念就无影无踪了。我急忙拾级返回,看来不能离大师太远了哦。

  抬头观望,文学馆的正门上挂着一块横匾,是茅盾先生题的字,龙飞凤舞写了“赵树理文学馆”。在大匾的左侧,是赵树理的毛笔字迹,右侧是彭德怀元帅的题词,“像这样从农民群众中调查出来的作品还不多见。”老总的题词有个出处,当年赵树理写出《小二黑结婚》,没有刊物肯给发表,是彭总写了这段话,带给毛主席,这才使《小二黑结婚》走进了出版社,又从印刷厂走进了电影院,从而走进了千家万户。

  一回到赵树理塑像下,手中的小气球又跳动了,一个悄谧的声音,从天籁徐徐直入我心!我那长期困惑的种种文学不解,顿然恍然大悟。那恍然悟到的思路,是在文学课程上得不到的。它犹如醍醐灌顶,使我茅塞顿开。混沌的心田,豁然开朗了。深深地给赵大师鞠了三个躬,眼眶激动出一阵模糊,不虚此行。

  我掏出钢笔,在红绸条幅上郑重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回首四望,排队签名的人群、那围绕在赵树理塑像前不肯散去的人群,竟然大都是农民!

  他们成群结队,有老有少,有的女人怀里还抱着孩子,这些在田间地头、建筑工地和减价商场里常有的人群,竟然在赵树理文学馆里出现了!

  我一阵感慨,谁说农民爱占小便宜?他们都是自费来的,不像我们,中午宣传部还要管顿饭。

  我的心颤抖了,谁说农民没有感情?他们最有感情!赵树理走了那么多年了,农民们还拖儿带女来看望他,他们以他们的方式纪念他,要他们的子孙,不要忘记了赵树理。

  我反思司机在车上说的话,他的话,也有一定道理呢。现在文学杂志的销量远不及八十年代。是社会退步了,还是人们买不起杂志了?

  是相当多的作品脱离了老百姓,远离了老百姓。取代他们的是都市士大夫阶层的小资们。他们吃饱了,喝足了,坐在装着空调里的房间里,表演着无病呻吟,玩弄着扭怩作态。这些所谓的作品里,要么是风花雪夜,要么就是情感出轨。这些玩意儿和农民有多大关系呢?值得他们省出两斤猪肉钱去拜读吗?!

  曾几何时,我一直抱怨国民素质低下。现在大家都不读书了,都冲着钱去了。可作为一名作家,在我的心里,很少想到远离城市远离富裕的草根阶层们,更没设身处地为他们的生活着想过呀。

  怀抱着赵树理文学馆的那只小气球,感受着它的跳动,我知道,此后在我的文字里,再也不会没有老百姓的身影了。我要为他们呼吁,要为他们呐喊,为他们书写生活的篇章。

  告别文学馆,对着赵树理雕塑,我又鞠三躬,再三感谢大师给我的启迪。

  那一天,改变了我的创作观。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李小舟 于 2010-1-25 08:44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1-24 23:02 | 只看该作者
请再编辑一下,先提读,问好朋友。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5 08:4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琴若雨 于 2010-1-24 23:02 发表
请再编辑一下,先提读,问好朋友。


已排好。问好若雨。
4#
发表于 2010-1-25 08:58 | 只看该作者
场景的描述有感性的色彩,随笔的特征明晰,欣赏并问好!
5#
发表于 2010-1-25 16:31 | 只看该作者
先记号。后欣赏。问好!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5 21:0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大家的跟帖。
何田 该用户已被删除
7#
发表于 2010-1-25 22:1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8#
发表于 2010-1-26 08:17 | 只看该作者
能够为一个作家建立纪念馆,可见当地对文化的重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8 03:44 , Processed in 0.10499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