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2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我看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最佳影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8 10: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看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最佳影片

刀口漫步


  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名单刚刚揭晓,便开始按图索骥地下载所有提名影片观看,这已经成为个人一年一度私密的电影节,一厢情愿地与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全体会员一道,津津有味地为提名影片打分、投票,预测各大奖项花落谁家、鹿死谁手,这就是好莱坞的魅惑。

  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破天荒地由五部增容到十部,不知出于何种商业的抑或艺术的考虑,我看完全没有这个疑似“凑数”的必要,比如《飞屋环游记》获得最佳动画长片的提名已经足矣,怎堪再去和其它真人影像相抗衡呢?咋就不能给喜剧电影一个宝贵的席位呢?怪不得真正优秀的喜剧片全世界难产……

  尽管如此,获得提名的十部“最佳影片”仍然是异彩纷呈,各领风骚,尽皆诚意之作:全球票房已经突破25亿美元的《阿凡达》自不必说,既叫好又叫座,商业和艺术完美结合,詹姆斯·卡梅隆更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潘多拉星球”,不逊乔治·卢卡斯的星战世界,而且研制出一个全新的物种——“阿凡达”,用人类与纳美人的DNA混血,培养出身高近3米长的“阿凡达”——当然它全赖老卡对“表演捕捉”这一“新式武器”的应用,即完全捕捉演员的肢体动作甚至于面部表情,再将真人演出与电脑动画相结合,令动画人物造型与表情都与真人极度相似,这也暗合了艺术(形象)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独特旨趣。《阿凡达》的故事更具现实讽喻意味:贪婪无度的地球人,像打电动游戏一样,用人类的意志和思维控制着“阿凡达”,让它们潜入纳威人的领地,动员后者尽快完成整体搬迁,以便让出地下储藏着丰富矿产资源的“树村”。然而不可避免的“野蛮拆迁”,终让阿凡达良心发现,从《无间道》的亡命卧底摇身变作起义军领袖,带领纳威人和地球人展开了保卫家园的殊死搏斗。《阿凡达》是我在提名名单揭晓前,唯一一部被全球的观影热潮裹挟着走进影院观看的提名影片,也是第一次领略3D电影所带来的视听震撼,感觉自然非同凡响。但若论及本片的思想主题和叙事结构,便没有什么值得称道之处了,中规中矩的“大团圆”结局,一如我们的央视春晚般老少皆宜,童叟无欺。有鉴于此,个人会在“最佳导演”提名中,投老卡一票,“最佳影片”还是希望能够留给更能叩动我们心智和灵魂的艺术佳作——《阿凡达》动用的电影技术没得说,但它似乎难逃“成人童话”的窠臼。

  居家过日子的两口子,老公童心未泯,耽于幻想,老婆却直面人生,现实得不得了,真真是一桩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这是不是也从一开始便决定了两人后来的分道扬镳呢。老卡的前妻凯瑟琳·毕格罗这位影坛铁娘子,和前夫的较量可谓激战正酣,所执导的伊拉克战争题材影片《拆弹部队》与《阿凡达》分获本届奥斯卡奖9项提名不说,之前的“金球奖”,《阿凡达》赢得最佳剧情类影片和最佳导演奖;而《拆弹部队》又在随后的美国导演工会奖上为毕格罗赢得最佳导演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女性导演,并在此前赢得了除金球奖外的几乎所有美国主要电影奖。在我看来,铁娘子透过凌厉的视角,直面无所谓胜败而铁定不义的伊拉克战争,用一支拆弹小分队的血与肉,和伊拉克“抵抗组织”——或正面交锋或埋地雷或充当人体炸弹——的浴血奋战,来审视和反思博弈双方种族和信仰的较量,显而易见更具探索的深度和慑人的力量——当然其艺术上粗糙无疑成了这部电影的短板,整个拆弹部队凌乱的生活细节,以及队员之间的微妙内讧等等,并未能得到更具张力和硬度的表现,稍觉儿戏了一些——老卡两口子的肉搏显然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而拿着思想比艺术,和拿着艺术比技术同样都是驴唇不对马嘴。

  《第九区》看得最早,初见时的震撼至今仍未释怀,影片开始的第一个镜头就特抓人,凌空一个巨大的飞碟岿然不动,尽管前有《世界末日》的强烈冲击,但仍觉突兀、诡异,及至后来,峰回路转,负责搬迁(驱散?)第九区——类似贫民窟或第三世界的所在——的外星居民的执法者,因感染某种神秘病毒而变异成半人半兽的怪物后,影片的主题才越发鲜明地凸显出来:他人即地狱,非我族类者乃恶人,外来文化首当其冲被排斥和打压,但一旦沦为弱势,或者真正设身处地地他人、异族着想——所谓人文关怀(终极关怀),自己又何尝不是浩大宇宙的可怜虫,沧海中的一粒粟?影片采用纪实手法拍摄,更具逼真的现实感和在场的威慑力,仿佛掴向弱肉强食的人类法则的一记热辣辣的耳光,我们应该抱有怎样的世界观乃至宇宙观呢?——影片提出了振聋发聩的拷问……

  作为昆汀·塔伦蒂诺的忠实拥趸,他的每一部电影都意味着鬼魅和创新,最不走寻常路的老哥们儿,向来寄托着我个人对电影艺术娱乐性的最大追求,所谓cult,所谓鬼马,比科恩兄弟作品浅显,却又比后者明快。而《无耻混蛋》应该是我所看过的最具野心,然而却又最为温和、庸常的昆汀作品,前后结构似有“失调”之嫌——前半部分冷凝、克制,后半部分单薄、流俗。而昆汀“圆形结构”的影子再现江湖:二战中期,法国姑娘索莎娜目睹亲人被德军上校汉斯屠杀,逃亡巴黎后在一家戏院落脚图谋复仇;美国陆军中尉奥尔多因违反军纪被押上军事法庭,却得到得罪立功的新使命,带领一群三教九流(所谓“无耻混蛋”)杀至德军占领腹地执行暗杀任务;接头者是当年的电影明星布丽奇特……三个人、三条线在一项任务的驱使下铺展着剧情,而昆汀更试图以这支“杂牌军”的殊途同归,来还原真实而更具肉感的盟军“英雄”形象——仿佛冯小刚《集结号》里的失踪人口,被埋没的战士们……克里斯托弗·沃尔茨所塑造的纳粹军官阴险而狠毒,给人的印象太深刻了,拿个把最佳男配角根本不在话下。

  时隔两年,科恩兄弟卷土重来,自《老无所依》赢得第八十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等四项大奖之后,又携《正经人》(又译《严肃的男人》)来和上帝开了一个深沉而滑稽的玩笑:1960年代,大学物理教授赖瑞被接踵而至的一连串烦恼深深攫住:太太出轨,提出离婚;弟弟对生活彻底绝望,成为他最大的负担;自己的学生行贿不成便屡屡威胁——生活中的麻烦人和麻烦事轮番轰炸,他不得不去求教三位拉比(犹太教负责执行教规、律法并主持宗教仪式的人),结果得到的答复却是上帝的安排自有他的用意,不要去对这和谐的一切产生任何怀疑。在种种荒诞的生活中做一个严肃(古板)的人,滑稽的运命可想而知。科恩兄弟在化腐朽为神奇上着实有两把刷子,而对细微生活深入浅出地把玩则为其作品打上了深深的“作家电影”的烙印。然而在其前作《阅后即焚》中即已明显透露出的故作幽默——拿着浅薄当玩笑,解构一切正统之物的混不吝劲儿,常常会令这老哥儿俩玩儿过了头,窃以为正是白璧之上的微瑕。

  《成长教育》是一部清新的“青春小品”,对一个女高中生从“堕落”到觉醒的刻画,像影片干净的画面一样平实和沉静,将父女两代人价值观念的冲突淋漓尽致地呈现眼前:父亲一心希望女儿上牛津大学,毕业后就可以嫁个好人家,而一旦凭借微薄的出身碰上了“好人家”,上不上牛津就变得无所谓了——涉世未深的女主角遂身陷绚丽物欲的泥沼而不能自拔,以为自己已经聪明地发现了生活的真谛。然而外表光鲜的老男人怎么可能没有辉煌或者荒唐的过去以及意料之中的家室呢?好在从事不正当职业的老男人率先离去了,她从此发奋读书并迎来了俗套的大团圆结局。影片女主角凯瑞·穆里根长相酷似奥黛丽·赫本和奥德丽·多杜的结合体,稚嫩与成熟同在,清纯与风情并存,但与其他四位提名选手角逐影后桂冠似乎稍觉牵强,毕竟梅丽尔·斯特里普、桑德拉·布洛克、海伦·米伦等对手都太强大了。

  请原谅我对动画片的“歧视”,《飞屋环游记》这个童话故事,总体来看还是挺单薄的,尽管人物造型超棒,尤其影片开头时,对老伴儿漫长一生所进行的简洁明快的梳理,简直是一部漂亮的人生史诗!但随着剧情的铺展,一部动画片虎头蛇尾、逐渐低能的宿命便轰然降临了……同属轻松而飞跃的题材,《在云端》(又译作《悬而未决》)的剧情更加新鲜,让我想起王朔小说里的“3T公司”,乔治·克鲁尼的职业就是全国各地到处乱飞,去挨个儿解雇自己所供职的大型公司的可怜员工,满怀温情地倾听着他们对辛酸处境的讲述以及遭遇不公正待遇后的肆意辱骂,转而深沉反思自身的生命状态:对亲情的疏离和对婚姻的不信任逐渐土崩瓦解,重归家庭的怀抱似乎指日可待……

  最有意思的比照和呼应终于出现了,仿佛向他们的黑人总统致敬——抑或献媚,两位黑人演员分别担纲男、女主角的《弱点》和《珍爱》,像是一部上、下集的“姊妹篇”电影,非常励志——尤其是后者,算是我个人最偏爱的提名影片:传记影片《弱点》讲述了2009年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首批被选球员迈克尔·奥赫的非凡经历,从一名被领养的蠢笨孤儿成长为所向披靡的体育明星,他付出了异乎常人的艰辛努力,而收养他的中产家庭给予了他温暖的呵护和无私的培养——对他声名鹊起之后的求学选择,更是听凭他内心的愿望。整部电影都弥漫着温馨而昂扬的气息,而强势母亲的扮演者桑德拉·布洛克更是我心目中影后桂冠最有力的冲击者。相较而言,《珍爱》中的未成年少女——超级肥胖的黑人女孩——的生活遭遇就要悲惨得多了,亲身父亲的屡屡强暴让她两次怀孕,被退学之后社会福利机构安排她到特殊学校继续学习,通过和一帮各有问题和困扰的“问题少女”朝夕相处,重新萌生开启新生活的勇气和决心:奋起反抗凶残、暴戾的无赖母亲,丧尽天良的父亲终因艾滋病辞世,而她的检查结果却呈“阳性”……逆来顺受的姑娘一直用绚丽的幻想来救赎自己,才能苟延残喘地活下去——生命在此刻真的成了莫大的悲剧和沉重的负担,然而“希望”真真是这个世界上最充满魅惑的字眼儿,它让我们苦中作乐,让我们含辛茹苦却津津有味地生存下来……朴实无华的镜头语言、四处洋溢热情的说唱音乐、干脆利落而暗藏杀机的对白,集中体现了“黑人电影”众多的独特品质,汹涌着直指人心的强大力量。这一深切关注弱势群体死寂生活的倾情力作,带给我最切近的感染和震撼,纵观十部提名影片,《珍爱》无疑是最具艺术诚意的现实主义作品,它没有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没有烽烟四起的战争场面,没有大人物或高层管理者的纵横捭阖,却独独浓缩着大多数人——被强权和物欲苦苦压迫和折磨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的生活图景。“珍爱”这一倔强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完全不次于汤姆·汉克斯的“傻阿甘”……

  行文至此,我心目中的“最佳影片”奖已经颁发完毕,那就是《珍爱》——即便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会员们锦上添花地让《阿凡达》再得到一把艺术的认可,或者插卡梅隆一刀,让其铁娘子前妻再添羞辱他的一枚筹码,在我看来都已经无所谓了。至于最佳导演嘛,我还是更看好昆汀·塔伦蒂诺……


2#
发表于 2010-3-8 10:57 | 只看该作者
首先欢迎朋友刀口漫步来天籁发贴交流,此篇文章用细致的笔触,流畅的行文,有感有悟地对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最佳影片进行了评述和解读。不错的文章,欣赏,问好朋友!
3#
发表于 2010-3-8 11:58 | 只看该作者
确实是一篇颇有见地与个性色彩的文章,欣赏并问好朋友!
4#
发表于 2010-3-9 07:21 | 只看该作者
细腻的叙述,
一路扬洒,
清晰为读者的欣赏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认真阅读和学习,
问候早上好!
5#
 楼主| 发表于 2010-3-10 16:37 | 只看该作者
和哥们儿姐们儿握手!
6#
发表于 2010-3-10 16:42 | 只看该作者
再次提读。
7#
发表于 2010-3-11 01:09 | 只看该作者
喜欢读如此酣畅的叙述和个性的文字,领略了其中的奥妙和有趣之处。看过其中的拆弹部队,感觉和作者的感受接近,感觉那么盛名的颁奖,也有一些说道和猜疑之处。欣赏,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1 08:50 , Processed in 0.14237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