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34|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诗圣的棱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20 13: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圣一向给人的感觉正如某幅画中所绘,瘦骨嶙峋,一蓬乱须,一头蹇驴。而他笔下的诗则向来让人拍案叫绝,佩服不已。我要讲的,便是他在小学课本里就让我称奇的诗: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没大人先生们的本领,能考证出诗圣的诗写于何时何地,胯下所骑是驴是马。我要讲的,是老杜的视角之丰富,运笔之老辣,炼字之精确。且看:
  一、异“彩”纷呈。这里的“彩”指的是色彩,老杜在这首诗中直接用的色彩:“黄”、“翠”、“白”、“青”四种,而间接运用的色彩还有两种:“黛”或“苍”、“雪白”。此二色均见于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远望之“西岭”必有苍黛之色隐于其间,而远山之白头必是积雪之颜色。廖廖28字能用6种颜色,敢不称奇?
 二、感官多元。上述之色彩自然要诉诸视觉,而“鸣翠柳”之一“鸣”字须要落实到听觉,白鹭冲天有无翅声入耳,亦未可知。西岭雪有“千秋”?门前船能行“万里”?这便是诉诸于想象了,正所谓“思接千载,神驰万里”是也。而亲友话别,岂能枯坐?自然要摆上一桌席面,斟上数壶老酒。最起码也要品上一盏香茗。这要调动的感官就多起来:嗅觉、味觉、触觉,无一不动。区区四句,而调动一切感官,谁不佩服? 三、层次分明。老先生差不多是在逐步把镜头调得远些,更远些:黄鹂鸣翠柳,分明目前所见;白鹭上青天,必须仰观才知;西岭千秋雪,需要极目远眺;东吴万里船,只能冥思方晓。从实际的近景,到远景,直接意念中事,被老杜一一穷尽。短短数行,把镜头裁化无痕,哪个能行?
 四、对比鲜明。色彩的运用、镜头的运用,无不体现对比的力量。黄与绿恰相辉映,白与青浑然天成。黄鹂的欢鸣与白鹭的自在正相对照,而闲适与欢闹更衬出离人之愁苦。窗口虽小,隐隐然可见关山万重;门框不动,心却随行舟千里。一切都在对比中烘托,让审美层次入骨入心。
  五、数字精确。两个、一行、千秋、万里。既随景深逐步推进,又将思绪接驳离情。一只黄鹂的鸣叫可能是凄苦,两只才是欢畅;一个白鹭的飞行会是孤独,一行才能自在,也更能引人侧目。千秋雪映照人世无常,万里船牵惹游子惆怅。
    六、无缝对接。四句诗中的景物放在一起,既无罗列之生硬,又有层进之美感。一切是那么自然而然,黄鹂鸣于树的喧腾,白鹭冲上天的自在,西岭千秋雪的静穆,东吴万里船的漂泊,在同一画面下显得那么和谐而不造作。
  前两句是工笔白描,后两句用神传写意。既细致入徽,又荡气回肠,真真非老杜莫能为之。好似他手中有一面棱镜,能多层面反射太阳的光辉,也辉映着世间万象一般。
  在几千年前的大唐,我实在想不出,老杜用什么脑子想出这么绝一首绝句,让后生如我者,从开蒙一直痴迷至今。差不多每一遍吟诵都能生出些新的感触来。当真是:我对他的景仰之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了!




[ 本帖最后由 雕龙手 于 2010-3-23 22:15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0-3-20 15:52 | 只看该作者
多谢版主。版权声明也请版主加上吧,在下手拙。再谢。
3#
发表于 2010-3-20 18:4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明 于 2010-3-20 16:10 发表
对老杜的普及诗分析的很好,比教课书强多了.


欣赏这样的解析,分析到位,比我这老师强多了。
4#
发表于 2010-3-20 20:16 | 只看该作者
如大家所言,非常欣赏这样的解析。欢迎新朋友来江天交流。
5#
发表于 2010-3-20 20:47 | 只看该作者
解得到位!学习!
对这首诗,我一直不明白,究竟是怎样的圣手才可以写出来:短短四句,就能够写到天上地下、动物植物、自然人文,而且可以穿越时间空间、表达心中感悟……太奇妙了!如果中文里没有这样的作品,定会失色。不知道外文高手是怎么翻译的,还会有这样的感觉吗???
6#
发表于 2010-3-22 21:25 | 只看该作者
这字号、这颜色,人眼都得看成鬼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19:17 , Processed in 0.04733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