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虎与小鱼 于 2018-1-8 18:33 编辑
也从“摔玉”谈起 宝玉摔玉有两次,而且都是在黛玉面前。第一次是在第三回宝黛初会之时;第二次是在第二十九回黛玉中暑,宝玉来探望时。宝玉为什么摔玉呢?他摔玉的意义何在呢?这得从第一回说起。
在第一回中,作者交待了玉的前身是一块石头以及这块石头与神瑛侍者下凡的最初原因。
石头的想法是“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由此可见石头想的是去享受荣华富贵。所以由石头幻化出来的玉在这里就有了它特定的含义:玉者,欲也。是指人贪图享乐的欲望。这种欲望不仅仅是贪图物质享受,甚至包括读书获取功名。玉的本真是石头,他的幻像是块玉,意即是舍了本真,取了荣华富贵的幻像。
而神瑛侍者呢?他是“凡心偶炽”想下凡去“造历幻缘”,他所谓的凡心,并不是贪图荣华富贵的凡心,而是动情之心,也就是经历情感,说白了,神瑛侍者就是想去凡间体验人世间的“情”的,想知道“情为何物”的。所以他转世后成了贾宝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价值取向一个指向物质,一个指向情感。两者有关系但并非一体。他们二者的关系是都要到世间去。两者的并非一体是玉的价值取向和贾宝玉的不同。
所以贾宝玉在第一次见黛玉,摔玉时有了“连人之高低不择”的说法。此其一。
其二,贾宝玉是衔玉而生的,他早知自己落草时带来的通灵玉必有命定的配对,所以很是期待。在他心中,必须自己中意的清静女儿才配这块玉。所以在第一次他见到林妹妹时,便觉得她应该和他完全相契,心中有“我有的她也应该必然有”的想法,但是事与愿违,连林黛玉这样“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时,贾宝玉便觉得那块劳什子是阻碍他们心灵相通的障碍,这使他感到“无趣之余”,更感到这块玉“不是个好东西”。所以宁愿摘下摔了。
宝玉砸玉的收尾写黛玉心事:“今儿才来,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狂病,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此句道出了宝玉砸玉正因黛玉而起,宝玉此举的真义恰在第二十九回中得到了回应,他是在向黛玉表明自己抗拒“金玉良缘”的决心。如果说第一次摔玉,宝玉表达爱情的方式是模糊的,那么到了第二十九回这个决心就变得非常清晰了:两个人由张道士提亲而闹开来,最后不仅摔了玉还铰了穗子。
我们不难看出贾宝玉在看待那块玉上比黛玉看得通达。在黛玉心里总是纠结着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以及史湘云的麒麟。而宝玉心中,眼中就只有黛玉这人,所以他才会在丢了玉后大家惊慌失措之时,他则只淡然一笑还要替人家隐瞒过失。他的摔玉更是看出他的性情而不是别人说的又犯了痴病。
玉伴随着贾宝玉投胎而来的挥之不去的世俗中物质的欲望的化身,它伴随着贾宝玉的一生,也阻碍着贾宝玉去追求真正的爱情。所以,贾宝玉的摔玉行为到这里就更不难理解了:他代表着贾宝玉对世俗欲望的反抗和叛逆。想砸破这物质欲望的牢笼,打破封建社会爱情的传统观,穿越金玉良缘的世俗婚姻,与林黛玉共同延续木石前盟。
全书以贾宝玉生而衔之的那块玉作为一个关键性的物件。让它成为贾宝玉此人的另一个“我”,它是宝玉的物格化,也就是说贾宝玉公子是这块玉的人格化,它们互为主体。同时它是贾宝玉也是全书的一个符号。最后它是全书的主线:由女娲补天未用之石变成通灵之玉,与“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这两条辅线交错,令玉在物质与情感上经历种种,最后复变成一块石头,回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这很符合中国哲学的对于圆形的崇拜、循环观念与周而复始的观念。通过这个关键性物件,作者在书中还组织了一些情节,使得现在的现实主义的小说带上了象征主义乃至魔幻主义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