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19|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扎根于河西走廊的散文耕耘者(序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2-11 23: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克楠 于 2018-2-11 23:30 编辑

                   扎根于河西走廊的散文耕耘者(序言)
                        
  于文华是我到中财以后认识的文友,他的散文接地气,有浓浓的乡土情结。听说他要出新的散文集《风从峡谷来》,我十分高兴。收到他的书稿之后,映入我眼帘的是于文华对祖国大西北的歌吟,他笔下的植物和动物都是鲜活的,一草一木有自己的性格和生命。作者无论是写故乡的节气,还是写故乡的农作物、沙漠,他都给予了赤子一般的深厚感情。他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大自然也回报给他一份文字灵性,《风从峡谷来》这部散文集就是作者灵性的结晶。

  于文华是一位有个性和自己写作风格的作家。笔者认为散文集《风从峡谷来》第一个特点就是作者用独特的视角,表达出河西走廊的绮丽风光。《风从峡谷来》是散文集的名字,也是其中一篇散文的名字。作者以虔诚的心,去品味大自然,比如写风的性格:“执拗。顽强。冷峻。刚毅”。作者笔下,作者以心灵的温度抚摸河西走廊的的春风。他还写了夏天的风“夏天的峡风最受人欢迎、最令人记忆、最值得牵挂。”作者以四季变幻来写风的变幻,可以说,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风。不同的季节的风来自来大自然的造化,不是由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风从峡谷来》这篇散文隐藏的主题是“人无法改变大自然的,只能顺应和尊重大自然。”其中的文化含量也在于此。  散文写的是人类生活,大多数散文以人物为主角,窃以为人仅仅是自然物种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中的动植物和自然景象均可以成为散文的主角。自然界的花草树木是有自己品质内涵的,花有花格,树有树格,于文华的这部散文集所选散文大部分和自然环境以及植物有关,他的笔下有风,有节气,有秋庄稼,有雨水,有瑞雪,有山桃花等,这些自然景象被作者摄入散文,成为散文的主角,反映了作者的心量和胸襟。

  作者《风从峡谷来》第一辑里,很多文章写了大自然之美,如《冬日素描》《乡村的风》《风吹尘落》《古浪峡瑞雪》《雨水》《月光山城》等篇章都是写大自然的,写了不同的景物在作者心中的感觉。散文是写现实的,更是写个体生命的感觉的,作者通过个体的感觉汇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写大自然的方向是对的,关键是要写出个性,写出独特的感受。作者的家就住在甘肃的河西走廊,对这里的风物有特殊感觉,甚至月光也和别的地方不同,月光“比纸还洁净。比水还清雅。比霜还晶莹。”作者并非用几个比喻句就把心中的月光表达出来了, “如约而至的月亮,仿佛是为了响应某种生命的呼唤,又似乎是为了切合某种特定的契约。”这里的呼唤,就把静静的月光动态化了。有动,也有静,“月光下,山峰沉默,犹如缄默不语的哲人,冷眼观看山城不经意间的点滴变化。”在动静交换里,作者完成了对河西走廊月亮的审美观照。冰雪是祁连山的常客,作者写冰雪,选择了“冰雪消融”的时间段,“山坡上、田野里湿漉漉的,已长了几寸高,绿油油、齐刷刷的冬麦,格外感激一场场雪水的滋润。”当然,作者还详细描写了独特的云层,“云层簇拥、翻卷、滚动着,越来越厚,越来越黑,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这是没有到过河西走廊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中国曾经长期处在农耕社会,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包含着农耕文明的智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者作为深谙农业劳动的农民的后代,对二十四节气有深切的感觉。节气里不仅有冷暖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农作物的种植,“越来越感知到节气与生活的关系——花开花落,叶荣叶枯,种子从萌芽成长到收获果实。”“没有什么能逃脱节气的掌控,没有什么能游离于节气之外。”作者仔细体会节气变化,认为是“一个渐变的走势。急不得,慢不得,不能跨越,不能跳过,只能顺其自然。”这个发现是重要的,不仅节气是这样,做其他事情也是这样,需要渐变,在渐变中逐渐“突变”,一下子想完成突变是不可能的。

  笔者以为《风从峡谷来》第二个特点在于关注人的命运,呈现生活正能量。关注人类生活和人们的命运,是文学的永不衰竭的母题之一。我们的工业文明来得太快,各行各业从心理上还没有做好准备,工业文明时代已经到来了。作家是时代的晴雨表,总是最先感到时代的将要发生的巨变。工业文明,商品经济,如何做生意……这些都来不及思考,许多人都需要补课,作家们也需要补课,因为要通过自己的作品,或者描写风景,或者抒写个人,体现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平。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进入工业社会,工业的发展,使得我国经济实力日益发展强大,已引起世界瞩目。工业文明所追求的目标究竟是什么?除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人类是否还需要进一步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人类的心性情志,是否还有自己的位置?笔者发现作者十分重视农耕文明对中华民族文明的奠基,即使如今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依然对农耕文明念念不忘,他的《村庄里的麦子》《拉箩箩,擀面面》《真实的麦垛》《庄稼三题》《酸菜》等篇章,就热情讴歌了农耕劳动者的幸福。

  《风从峡谷来》第二辑里似乎是专门为麦子立传,许多篇章都是写麦子的。麦子是北方普遍种植的农作物,即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作者对麦子充满感情“你不能不想起麦子,想起麦子朴素、善良、芳香的气息。”这里村庄的人们教育子女“以麦子勤奋、节俭、更新、守信、奉献、善良的秉性教导并感召着人们应该怎样生活。”在《村庄里的麦子》中,作者从播种开始,写了在麦田薅草,发现麦子“端坐在大地暖暖的产床上”——这是非常新颖的发现。麦子长出来了,而后是看青,“但人饿急了,有什么能抵抗住那么丰满,那么秀美的麦子的诱惑呢?”几句话就把饥饿年代的状况刻画出来了。收割麦子季节是麦子的成熟,也是农人最紧张干活的季节。作者不仅写麦子,还写种植麦子的乡亲;作者对于麦子的价格越来越低的趋势和青年农民进城打工荒废农田,具有深厚的忧患意识,他说,“反正麦子的地位一年年逐步下降,麦子的命运令人担忧。谁都不种植麦子了,人们该吃啥喝啥,靠什么来养育后代?”

  作者与麦子有深厚的感情,“烈日下,风雨中,农人和每一粒麦穗相依为命,和每一株庄稼同甘共苦。”在麦子和村庄的关系上,作者这样写到,“麦子喂养的村庄,总在丰盈充实的日子里摇曳;麦子缀点的村庄,总是显现出蓬勃生机。”是啊,没有麦子就没有西北农民的丰衣足食,就没有村庄的活力。作者吃着乡下的五谷杂粮长大成人,称自己对麦子具有忠贞不渝的感情。对于作者来说,麦子是神圣的,因而对麦子充满了虔诚的感恩。由于是农民的儿子,作者对麦子和打麦场就十分熟悉,“摊场、翻晒、碾打、扬场、装粮、归仓,按部就班,环环相扣。”当然,能让西北农民吃饱肚子的,还有土豆,“土豆是西北庄户人眼里的老二,虽则五谷里没有其一席之地,但居家过日子,一天也少不了土豆的付出与抚养。”还有玉米,“绝对是粮食中的佼佼者,是如今超过任何粮食作物的新品种。”

      麦子在作者的眼睛中是具有人格魅力的,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于是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对麦子进行讴歌,认为麦子具有“生生不息的愿望,一种数千年以来被人类赋予的顽强不屈的信念”,麦子的这种矢志不渝的劲头被点燃、被焕发、被激励、被激醒,争先恐后,蓬蓬勃勃,心连着心,就那样一天天、一日日由翠绿变得开始发黄,由杏黄变成了灰黄,再由灰黄变成了金黄。”有麦子,就有在麦子成熟季节割麦子的麦客,“卑微而恬静的麦子,刚直而仁厚的麦子,执掌着麦客们的岁月与行程”。麦客们的割麦,不再是原始的镰刀割麦,而是机器收割,是新式的带链条的康拜因,“轰隆隆开进,麦田,一粒粒饱满的麦子,从大大的铁嘴里吐出来,一次性完成了收割、打场、碾压、扬场的全过程。”这些麦客是艰辛的,“也是爹生娘养的,也知道赤日炎炎不好受。但为了生计,为了日子,为了儿女,不得不走南闯北,浪迹天涯”住不起旅店就在驾驶室里凑合,吃的是方便面,或者是开水就馍馍……因为作者出身农民,对于麦客的生活十分熟悉,写尽了麦客的辛酸苦辣。

    这部《风从峡谷来》第三个特点在于通过植物的生长表达了大自然之神魅。作者的散文《走进沙州城》《走进沙漠深处》《一草一世界》《沙漠里的芦苇草》都是表现河西走廊大自然魅力的优秀作品。在作者的眼睛里,大西北的春天,“毛茸茸的草尖尖,带着羞涩,透着欣喜,蓬勃着,涌动着,在阳坡,在河滩,在田埂,在梦里。”沙漠是人类必须面对的自然环境之一,沙漠无法种植庄稼,但沙漠上有野生植物的骆驼蓬、苦斗子。它们是沙漠上的“仙人掌”,这些野生植物“生存的欲望是那样的强烈,生命的信念是那样的执著!”沙漠上的沙葱是可以食用的,“沙葱可与肉、鸡蛋等一起烹调,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

  自然环境充满了辩证法,祖国的大西北到处都是戈壁、荒滩、大漠、土山,可以说是十分荒凉,但是大西北不仅仅是荒凉的代名词,“也有杂花生树、流水潺潺的风景,也有树木遮天蔽日、满池荷花娇羞欲语的景色,也有水波翻腾着涟漪、浪花拍打着花枝的美景。”沙丘上还有沙竹、碱柴,沙漠芦苇,向日葵,沙冰草黄毛柴、莿蓬、头发菜,沙糜,三叶草,还有蓝格莹莹的胡麻花。这些植物属于沙漠,它们适应在干旱的条件下生长,是沙漠上的宝贝。作者一面为沙漠上的植物而惊叹,一面为少年时代由于贫困而破坏自然风景而反思,“在那个贫穷的年代,沙漠被无数次人为的蹂躏和践踏,脆弱的沙生植物被当做取暖的柴火、果腹的吃食、甚至牲畜的草料……”

     西北的土地以沙土居多,但是在作者的眼睛里,“沙土地睁开欣喜眼帘,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狂喜。”也就是说,沙土地是有品格和呼吸的。人有人的活法,植物有植物的活法。比如说红柳“枝条柔嫩,枝干红润的红柳,在盛夏时节,总是吐出粉红色的花蕾,喧喧攘攘,沸沸扬扬,像是簇簇燃烧的火焰。”“红柳的身影,盎然于狂野、河滩、沟边、路旁、沙丘……该开花时开花,该妩媚时妩媚,该张扬时张扬,该展露时展露。”大自然是伟大的,是需要尊重的,“人与自然从来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生态破坏,植被脆弱,大自然以沙尘暴,以环境恶化,以沙患严峻给人类敲响了警钟。”所以说,“人定胜天”的口号是不靠谱的。

  笔者认为《风从峡谷来》的第四个特点是以乡愁来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于文华散文《河西走廊的深秋》《旧时光帖》《走着走着就走丢了》《逃离乡村》等充分表达了热爱河西走廊古浪县故乡的情愫,其中《旧时光帖》是作者自己的生活回忆,写了自己的童年,“贫穷、单调、寂寥的影子,像是挥之不去的阴影,一直萦绕在我天真烂漫纯洁无暇的天空。”贫穷的日子里,即使掐苜蓿、剜野菜、铲野草、揪花枝这些劳动,也给作者留下了美好的记忆。美国作家海明威说过:“不幸的童年是作家的摇篮。”于文华童年时代的生活贫苦,成了作者的一笔取之不尽的文学财富,因而作者十分热爱他的贫穷而幸福的家乡,因为热爱家乡,才有拥抱家乡的乡愁。乡愁是一种食物的味道,作者回忆了古浪栀子面的做法,“白中夹黄的面,豆腐的雪白,豆芽的金黄,胡萝卜的橘红,香菜蒜苗的翠绿。”与面条有缘的西北人,总是在感到肠胃被本色自然味道侵润的同时,“灵魂安然了,就会达到生活的最高境界。”这样的从形而下到形而上,这是作者在写法上的高明之处。因为对家乡的热爱,作者回忆繁重的农业劳动,也有了诗意,乡戏也是乡愁的组成部分,“乡戏的唱腔里掺杂着泥土的味道、庄稼的气息、炊烟的袅娜、树木的葱茏——一声接一声或婉转悠扬或高亢粗犷或余音绕梁或美妙动听的音符,掺杂着乡间花朵的芬芳、家园的质朴。”

     一般地说,乡愁可以寄托的地域一般在乡村, 乡村是生命的原生态聚集地,“有牛羊鸡狗的嘶鸣,有花花草草的点缀,有树木庄稼的衬托。”古浪县的风土人情培养了作者和大自然无障碍交流的气质,使得作者懂得了山的语言,树的话语。鸟的语言以及蚂蚁蚂蚁的说话方式。还有故乡的习俗,比如过春节,“赋予我们的应该是更多对民族、对祖先的认同,对传统美德的传承,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对人类美好情感的呼唤。”家乡还是一个人成长的基地,“没有乡村祖辈父老爹娘的精心抚育,没有乡村兄弟姐妹亲友的百般呵护,没有麦子玉米土豆清油的一日三餐喂养,没有乡村涝池酸菜白菜胡萝卜的细心照料,就没有每个人的健康长大、独立人格。”作者对故乡野菜充满了感恩之情,“在三年困难时期,在无数个春黄不接年份,那些土生土长的野菜,不知养活了多少百姓的性命,喂养了多少嗷嗷待哺的肠胃。”在此,作者虽然没有正面批评由于政策失误造成的贫困,但是一直怀着对家乡,对乡亲们的拳拳之心。

     笔者的这篇赏析文字本来应该是序言体,可以叙述与作者的交往以及对其作品精神向度的简练评价,但还是写出了评论体(篇幅长了许多),因为笔者在阅读和分析《风从峡谷来》过程中,为作者的朴素无华的文字而感动,作者这些文字是有根的,根须就扎在大西北的河西走廊,有着隐忍和内敛的力量。作者没有空话,没有套话,只有发自心中对大自然热爱和对从事农业劳动的家乡人的赞美,窃以为于文华的散文写作是扎扎实实走在“现实主义散文”大道上,他弘扬的是人性的正能量。笔者从于文华散文里读到了河西走廊的风景的美,纯真的美,苍凉的美......这些美是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渗透在作者灵魂里的,既体现了生活的真实性,又表达了审美意义上的超然。作者自2006年至2015年,已经陆续出版了三部散文集,即将出版的《风从峡谷来》是作者的第四部散文集,相信于文华不会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一定会立足于西北,写出更有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的散文,是以为序。
  
                                               王克楠
                                    2018129日于西山书院



2#
发表于 2018-2-12 09: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彦林 于 2018-2-12 09:28 编辑

先抢个沙发。下来认真学习,问好克楠老师。也祝贺于文华兄新著问世。
3#
发表于 2018-2-12 11:32 | 只看该作者
嗯,与于文华相识亦有多年,对于他的创作风格,题材也有稍许的了解。
正如克楠老师所言,作者是一位辛勤而认真的作家,认认真真写作,认认真真讴歌家乡的风土人情,真诚地为家乡树碑立传。
问好老师,顺致祝福。
4#
发表于 2018-2-12 15:43 | 只看该作者
读于版的文字也少,今天在王老师这里好好补补课,感受学习于版的写作风格。祝贺于版新著《风从峡谷来》问世。

5#
发表于 2018-2-13 10:56 | 只看该作者
评论非常精准到位,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于文华老师的写作个性、语言风格及作品韵味!!
6#
发表于 2018-2-13 11:28 | 只看该作者
何足道哉 发表于 2018-2-12 11:32
嗯,与于文华相识亦有多年,对于他的创作风格,题材也有稍许的了解。
正如克楠老师所言,作者是一位辛勤而 ...

   谢谢版主的点评及支持,请多多指导!
7#
发表于 2018-2-13 11:29 | 只看该作者
云馨 发表于 2018-2-12 15:43
读于版的文字也少,今天在王老师这里好好补补课,感受学习于版的写作风格。祝贺于版新著《风从峡谷来》问世 ...

   谢谢云馨文友的支持及点评,祝福安好!
8#
发表于 2018-2-13 11:29 | 只看该作者
放飞梦想 发表于 2018-2-13 10:56
评论非常精准到位,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于文华老师的写作个性、语言风格及作品韵味!!

     谢谢梦想文友的支持及肯定,问好!
9#
发表于 2018-2-13 11:36 | 只看该作者
   半月前我诚惶诚恐的邀请克楠先生为我的新散文集写个序,说完好他非常热情、毫不推辞的予以答应,并要我将所有文字发给他……前几天,先生给我已然写好了长达几千字的序言,洋洋洒洒,字字珠玉,令我非常感动!
    我与先生未曾谋面,仅仅在论坛里以文字打交道,谁知他热心肠的痛痛快快答应且非常快的写好了序言,这种毫不利己、专门为人做嫁衣的精神实在让我温暖万分,不知说啥好。唯有祝愿先生好人有好报,心想事成!
    汇报一下,我的新散文集《风从峡谷来》,由敬一兵先生帮忙联系,年后估计才会正式商谈细节……
10#
发表于 2018-2-13 11:53 | 只看该作者
问好王老师!序言写得很好!对文华版主的评论、概括准确到位。赞一个!
11#
发表于 2018-2-13 11:55 | 只看该作者
祝贺文华版主,新作结集出版!是个大事情,好事情!大大祝贺!顺致祝福!
12#
发表于 2018-2-13 12:48 | 只看该作者
祝贺于文华老师出版散文集《风从峡谷来》
13#
发表于 2018-2-13 12:49 | 只看该作者
辛苦了,王老师,春节快乐
14#
发表于 2018-2-13 14:18 | 只看该作者
文华和克楠兄都是老朋友了。我深为这样的文章互动而感慨、感动,朋友之间从文从人的了解认知,是熟悉的、深入的、准确的。克楠兄,多年研究散文写作,擅长评论,为散文写作的朋友指出有关散文创作的肌理,功莫大焉。同时祝贺文华朋友散文结集出版。问候!
15#
发表于 2018-2-16 21:56 | 只看该作者
祝贺于老师的新书即将出版。问好于老师、王老师以及各位文友春节愉快,新年笔健,创作丰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9 02:24 , Processed in 0.09758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