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合适自己的鞋子
学生语文练习题中有这样一则阅读材料,文章的题目叫做《适合自己的鞋子》——
男孩小时性情内向怯懦,凡事畏惧敏感,这让他的父亲很恼火。父亲想培养男孩成为“斯巴达”似的英雄,施行了一系列风火手段。然而这一切没有见效,却又适得其反:男孩在父亲粗暴而一厢情愿的教育下,变得更为自卑畏缩。于是,他被人认为注定是一个悲剧下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男孩子,在偶尔的机遇下,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他开始试手文学。由于他的天性敏感,怯懦,对于外界的感应也就异于常人,反应在文学方面,使他很快写出《变形计》《城堡》等一系列逆天大作,并开宗立派,被后世文学史誉为为“意识流”“现代派”鼻祖。
文章到此总结主题:人的天性犹如我们的脚,一旦生成,各有特点,已经不能改变。削足适履显然是愚蠢的做法,真正的智慧就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鞋子”。
对于学生来说,应当很喜欢看到这样的材料,也喜欢如此的解析。因为做为一名在校学生而言,大家都更喜欢强调自己的“天性”,大家也喜欢说“我的脚就是这样,你们不能让我们穿了不舒适的鞋子”。这里,很容易理解为“学生的天性”不可改变,老师的教育只能顺应,而不是改变。所有的教育学习,约束性的改变都是残暴的暴殄天物,也是愚蠢的。
真的如此吗?我们可以继续拿“脚与鞋”来说事儿。
首先,脚要不要穿鞋呢?如果只是要强调天性最大,保持天然而不要丝毫约束,那么,我们直接光脚不穿鞋好不好?这个问题不必过多辩论,光脚走几天也就什么都明白了:除非你的脚需要不怕冷,不怕烫,不怕磨,不怕硌。你最好是长出胼茧,长出蹄爪,再长出长毛儿来。这时发现,我们就已经成功的退化成了牛马猫狗一样的动物。我们知道,人之所以是高级动物,只因为我们凭的不是动物的天性,而是千万年进化而来高级智慧,长久积累的人类文明。穿上鞋子是人与动物区别的一个具体细节。做为一个文明的人,有着高层次的生活状态,我们是需要穿鞋的。尊重天性,并不是还原回动物本能,并不是不需要文明,这就是第一个结论。
其次,既然要找到“合适的鞋子”,那就先要做个懂鞋的人。譬如,天热时,我们最好穿凉拖鞋,又透气,又简便,不长脚气,不怕淌水。譬如我们要去玩球,那就要选择一双球鞋。轻巧紧实,方便运动不崴脚。但就不同的球类运动就会有不同的鞋,譬如篮球鞋、排球鞋、足球鞋、乒乓球鞋都会各有特色又各有不同。不了解不同的鞋子的特点,我们也就无从谈及合适与否。对于适合自己天性的“鞋子”又如何了解呢?这就需要学习,需要课本,需要老师讲解,更需要自己不断的去尝试,去感受。如果有能力的话,最好是自己去创造。所以结论二:既然需要穿鞋,就要做个懂鞋的人。想要更好的发展,就要了解自己的发展方向。
最后,我们还是又回到卡夫卡的事例中来。按资料所载:1901年,卡夫卡入布拉格卡尔·费迪南德语大学,先攻读化学、日耳曼语言文学和艺术史,后改学法律……这说明,卡夫卡本人也不是一下子就找到“合适的鞋子”,他也经过了辛苦的寻找,为此有过足够的知识积累。再者,他沉溺于文学,并长期为之倾心付出。据说,他曾三次订婚,又三次解除婚约。其原因在于,他认为单身孤独的生活是自己文学创作的源泉,致使他担心自己的婚姻会使这种源泉丧失,所以只得舍弃自己的爱情。卡夫卡对于自己所衷爱的文学事业用情之甚,可见一斑。结论三,天上不会掉馅饼,也不会无缘无故的掉鞋子。想找到合适的鞋,真的要付出努力,艰辛寻找,为之无悔付出。
总之,天性不可泯灭,只能寻找“合适的鞋子”,这种说法并不是错,但一定要注意,并不能成为我们只标榜“天性自然”,而放弃努力学习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