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9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投稿】苏轼的西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1-18 19: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投稿:——

苏轼的西湖(原创)
文/杜东
(字数:1.1万)
中国有了苏轼,幸也!人生遇见苏轼,福也!苏轼,是一座大山,一种精神。喜欢他,是一件很有意义很有意思的事情。
喜欢是不分年代、不分彼此和不分所以的。隔着岁月的呼吸,时间的轻叹,我依旧喜欢苏轼的西湖。
喜欢苏轼,似乎与生俱来;喜欢西湖,则因苏轼而爱。西湖,让我久久不念还想念,久久念过还在念。
今天的人们都会对西湖充满爱恋,而我在想,没有苏轼,会不会没有西湖?

苏轼的西湖是两个西湖
《永乐大典》记载:全国共有西湖36处。出名的有:杭州、惠州、颍州、桂林、北京(昆明湖),福州、扬州(瘦西湖)和南昌八个西湖。尽管最大的是桂林西湖,而最著名的却是杭州西湖,清代《冷庐杂识》中说:“天下西湖三十又六,惟杭州最著。”苏轼的确与西湖有缘,为官到过很多西湖,其实在苏轼眼里,最看重只有三处:杭州、颍州和惠州。古人曾有诗言:“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汝颍及罗浮。东坡原是西湖长,不到罗浮那得休。”这些地方都与苏东坡的命运息息相关,又与他兴修水利有缘。诗里的颍州西湖,当年也足可媲美杭州西湖,可惜后来没有保留下来。又由于惠州西湖与杭州西湖相比,确实太相似了。两湖都处于闹市之中,闹中取静;两湖都有孤山;两湖都建有苏堤,而且都是苏东坡之功绩;杭州西湖有雷峰塔,惠州西湖有泗州塔;杭州西湖傍钱塘近海,惠州西湖傍东江也近海。当然,它们都因为苏东坡而名播天下。所以,苏轼的西湖最后就剩下了两个。历代写这两个西湖的诗句,没有能够超过苏东坡的;历代在杭州为官者,政绩也以东坡为首。苏轼两次在杭州共工作6年,在惠州3年。
苏轼的西湖是一种情怀
苏轼一生总是与西湖水有缘,并为三个西湖做过贡献,还筑过三条长堤,可谓“东坡处处筑苏堤”。没有苏轼,恐怕就难有今日西湖的重生涅磐。在他的伟大里不仅充分体现了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处世情怀;热爱生活,发现美好的自由情怀,更可贵的是有一种救世济民,务实做事的当官情怀。
929年前,初来杭州,苏东坡就在西湖的水光山色的背后,看到了这座城市的忧伤,西湖可不是如今的模样。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久不治理,达25万丈之多,积聚年久,腐化变泥,水干又变田。因此,湖水也没有了,有时运河就取钱塘江的潮水来补充水源。潮水浑浊又多淤积,运河流经市区,遇到大雨就形成内涝,群众苦不堪言,成了城市的大患。唐代的六井也荒废了,城里百姓吃不上甜水。
惠州西湖亦是如此。四面临水,城东的江溪合流处原先有桥。后来桥毁堵塞航道,只能以小舟往来,往来小舟也常常倾覆。而城西丰湖一道长桥,也是年久失修,百姓随时面临着“浮梁陷积淖,破桥随奔溪”的危险。更有徐州黄河泛滥,洪水围城“河涨西来失旧洪,孤城浑在水光中。忽然归壑无寻处,千里禾麻一半空。”形势何其严峻。海南儋州“百井皆咸”。
后来,城市精彩的反转,西湖重生的涅磐全来自苏轼的善举。
苏轼曾前后两次到杭州做官:第一次是1071年到1074年,任杭州当了个无权的小官——通判;第二次是1089至1091年,以龙图阁学士身份出任浙西路兵马钤辖兼任杭州知州,可谓是有权有势的父母官。
这位相当如今浙西地区行政长官兼杭州市长的苏轼,他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其“苏堤春晓”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东坡有诗云:“我在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唱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于南山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薪席卷苍烟空。”由此可见,西湖得以保存和呈现娇媚动人的姿态与苏东坡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1091年8月 ,他以龙图阁学士出任颍州太守(知州)。在颍州否决无益水利,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筑堤。他一直对颍州印象美好。在杭州曾把杭州西湖与颍州西湖作比,以为“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颍州西湖在古代确为天下西湖之冠。
1094年,在惠州,年近6旬的远宁军节度副使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也修了一条长堤。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如今,这条苏堤在惠州西湖入口处,像一条绿带,横穿湖心,把湖一分为二,右是平湖,左为丰湖。
其实,惠州西湖本名是叫丰湖,许是苏轼太爱杭州西湖,在初来三个月游湖时,喝得有些醉意,顺手写下了“梦想平生消未尽,满林烟月到西湖”,把丰湖写成西湖,后来干脆将错就错,又继续写下了“西湖食荔枝"等诗句,由此,惠州西湖之名日盛并叫响至今。“东坡太糊涂,西湖复西湖”就是后人对苏轼的调侃。但“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确是不可磨灭的事实。
时至今日,除颍州西湖后来因黄河泛滥,被泥沙填平昔日美景,不复存在外,杭州、惠州西湖都更加美丽,这不能不说是苏轼的一大功劳。他做地方官时政绩卓著,尤其是在兴修水利和防汛抗洪上,他更是身先士卒,无私奉献。苏东坡不仅是千古文坛巨擘,也是一代为国为民的好官。为政40载,无论在朝廷,还是在地方,他都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杭州疏湖筑堤,在徐州抗洪抢险,在惠州修桥治水等等。许多工程利在千秋,至今还在发挥作用。我们今天能看到杭州和惠州西湖,全在于近一千年前苏东坡做了水利工程这件事!如同大禹、李冰、西门豹,凡治水的人,都会被人民记住。
苏轼,人如其名: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他,真做到了。他认为“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是绝对不能废的。

苏轼的西湖是一种坚守
若不是苏轼对自己人格的坚守,对讲实话、讲真话的坚守,对自己酷爱诗词的坚守,我们这个世界就不会看到一位绝然地投奔西湖、投奔自己梦想和希望后才柳暗花明的伟大人物,一位中国乃至世界的千年英雄。
在那个“谀言顺意而易悦,直言逆耳而触怒”的官场,骨子里的坚强,出类拔萃的自信,鸿鹄之志的理想,叫苏轼绝不会投降,使苏轼步步惊心、处处险境,只有在西湖,才使他会有天高任鸟飞的天堂。
如果没有坚守,苏轼就不会自求调到西湖,就不会有后来经历过所有世界繁华恩宠,见识过荒山野岭满目凄凉,体会过人间百态后诞生的辉煌。
林语堂十分贴切讲到: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苏轼的西湖就是他丰富情怀流光溢彩的地方。他真的是一位政治官场失意,却在天堂西湖得意的人。钱穆说: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他的人格是伟大的,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琼州的一段。尤其是他那种坚持操守,坚守诗词的豪放情怀更值得我们纪念。
本来苏轼有着大好前程和做官资源:皇帝青睐。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翰林学士恩师欧阳修的赏识。称“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欧阳修比苏轼大三十岁,作为前辈,他一直很欣赏苏轼这个后起之秀,也不少提携他。他跟自己儿子说过,以后苏轼的声名肯定在他之上。
本来苏东坡原本已在司马光返回朝廷那年,官升礼部郎中,获赐金带、金镀银鞍辔马,后来又先后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和翰林学士,成为宋国的三品大员,可谓扶摇直上,身入玉堂,但他就像李敬泽写过的伍子胥,永远没有办法让上级喜欢,永远不能苟且将就,永远像他的小妾朝云形容的那样“一肚子不合时宜”,开始反对王安石新党变法,写诗惹祸,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使他身陷厄境,几乎丧命,被贬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一个相当低微无实权职位。后又喜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挺身为王安石辩护,再遭旧党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
加上一直欣赏他的宋神宗、一直保护他的高太后去世,年少的宋哲宗在一群误国小人的忽悠下,开始疯狂打击元祐大臣,四面楚歌的苏东坡又开始了一路被贬、再度自求外调的历程——以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知州,领军浙西。
临行杭州,好友纷纷相劝:不要玩诗了,诗字狱玩不起。“愿君至杭少作诗,恐为不喜者诬陷。”苏轼闻之大笑,答道:我若写诗,我知道会有好多人准备作注疏呢。意思是说,朝廷里的那些人忙着对他的诗进行曲解和构陷,假如自己不写了,那些人岂不失业了吗?其实,弟弟苏辙在他第一次任杭州通判时也曾劝过他“北客若来休问答,西湖虽好莫吟诗。”可不作诗,实在是会要苏轼命啊!
他到西湖就是为了作诗词。在杭州的日子,是苏东坡最开心的时候,其处境和人事关系比在京城时相比要好得多。由于心情舒畅,做起事来也就得心应手,诗自然也会写得多了。现存的苏东坡在杭州所作的咏杭州西湖的诗词,有453首之多。以苏东坡在杭州的时间来算,大约每五天便有一首诗作问世。对于诗人来说,诗就是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他的语言。林语堂对苏轼的西湖诗词,有一段绝妙的评论:“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思不足以极其妙;苏东坡的诗意,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尽其才。”正是由于有了这千古奇才与绝色美景的结合,才使西湖有了许多流传千古的杰作。后来,苏轼回忆在杭州的快乐生活时说“平生所乐在吴会,老死欲葬杭与苏”,他要把自己的灵魂安息在杭州,他是西湖山水的知音。
苏轼的西湖是一种拥抱
拥抱美人
人们只知道西湖有祝英台、白娘子、苏小小,其实,苏轼喜欢西湖,全是因为遇到了他人生里最重要的杭州美女、名妓和红颜知己——王朝云。
1074年,苏轼在38岁第一次任杭州通判,与知州陈襄观赏歌舞,见一眉宇间暗含忧伤之气12岁小女孩气质不俗,歌声与身世,都让他动心,初见就赞她 “琵琶绝艺,年轻都来才十二。拔弄幺弦,未解心指下传。主人嗔小,欲向春风先醉倒。已属君家,且更从容等待她。”断然将她赎身,带回家中,取名朝云。16岁时纳为侍妾。
人们只知道苏轼那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是写西湖旖旎风光。而实际上是苏东坡寄寓了初遇王朝云时为之心动的感受。那天,她不仅有艳丽的姿色和高超的舞技,而且装束洗净浓装,黛眉轻扫,朱唇微点,一身素净衣裙,清丽淡雅,楚楚可人,别有一番韵致,仿佛一股空谷幽兰的清新之意,沁入苏东坡因世事变迁而黯淡的心。此时,本是丽阳普照,波光潋滟的西湖,由于天气突变,阴云蔽日,山水迷蒙,成了另一种景色。湖山佳人,相映成趣,苏东坡灵感顿至,挥毫才写下了传颂千古的描写西湖佳句。可以说,没有初遇王朝云的浪漫,就没有把西湖拟为西子的灵感与这首诗。
朝云善解人意,冰雪聪明。苏东坡第二次到杭州,据毛晋所辑的《东坡笔记》记载: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东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曰:"学士一肚皮不合入时宜。"坡捧腹大笑。 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从此对王朝云更加爱怜。说苏轼满腹文章,或满腹聪明才智,当然也对,但苏轼之为苏轼,其在新旧两党当权时都受打击,确实因为他一肚皮都是些不合时宜的思想。难怪苏轼捧腹大笑,把朝云引为知己。朝云深知,经历生死沉静的人生变故之后,苏轼对于高官荣宠已视之淡然,在苏轼仕途上春风得意的背后,隐藏着他对人生祸福相倚的忧惧,对物质富有的厌弃和精神生活之空虚的种种感触。能透视苏轼内心世界致此,称得上是苏轼的红颜知己了。
当东坡又遭厄运,1094年,30岁的朝云痴心不改,千里相随,随苏东坡谪居惠州,1096年7月34岁因瘟疫亡故并葬于惠州西湖孤山。才子佳人始于西湖,别于西湖,只是此西湖非彼西湖。葬之于惠州西湖孤山栖禅寺大圣塔下松林中的朝云墓,东坡撰写楹联于此:“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透射出苏东坡对一生坎坷际遇的感叹,更饱含着他对一位红颜知己的无限深情。尤其王朝云在惠州常常唱《蝶恋花》词“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两句时,想起苏轼宦海的浮沉、命运的无奈,对苏东坡忠而被贬、沦落天涯的境遇是同感在心,总是泪下如雨,不能自已。朝云去世后,苏轼"终生不复听此词"。
刚到惠州不久,苏轼就为朝云赋《朝云诗》予以赞美:“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阿奴络秀不同老,无女维摩总解禅。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板旧姻缘;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这首诗还有这样一个序言:“予家有数妾,四五年间相继辞去,独朝云随予南迁,因读乐天诗,戏作此赠之。”此后还作《殢人娇·白发苍颜》、《浣溪沙·轻汗微微》、《三部乐·美人如月》3首词以及《朝云生日致语》一诗。死后又撰《墓志铭》,赞她"敏而好义,事先生忠敬若一"。寺僧在其墓前建六如后,苏轼还先后作诗《悼朝云》、《和陶·和胡西曹示顾贼曹》以及词《雨中花慢·嫩脸修娥》、《西江月·王骨那愁》各两首 。这些诗词,已成为苏轼对美人永不松手拥抱。
拥抱美食
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孔子就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苏轼不仅是我国宋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伟大的诗人、作家、艺术家,著名的医药学家、农田水利家、创造发明家,而且也是一位美食家,号称“饕翁”。100个人眼里有100个西湖,而苏轼眼里岂止这点。他的西湖包罗万象,涉猎诸多,爱吃会做的美食就是其中他的一个最爱。
他一生爱好美食、发掘美食,创导美食,为弘扬我国的饮食文化立下了卓越的功勋。在西湖和各地,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极多:如“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羹"、"东坡豆腐"、"东坡墨鱼"“东坡玉糁”、“东坡腿”、“东坡芽脍”、“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东坡肉”等等60多道菜。他,愣是在黄州、在惠州、在儋州最困难时,因为没钱吃不起羊肉,便把东坡肉、烤羊蝎子、生蚝发明成了美味佳肴。
苏东坡最爱吃猪肉,有诗云:“卯酒困三杯,午餐便一肉。”“食猪肉,实美而真饱”。还有首《猪肉颂》:“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著名的东坡肉就缘自西湖。传说,那年修了湖,百姓感激他。他们听说苏太守爱吃肉,不约而同纷纷向太守衙门赠送猪肉。几天时间,堆满公堂吃不了。于是,苏轼便分咐家人,烧好后送给疏西湖的民工们吃,并让家人“连酒一起送”。厨师却误听为“连酒一起烧”。结果,烧出来的带有酒味红烧肉与往常不同,出奇地油润红酥,香浓味美,格外诱人,成为杭州传统名菜“东坡肉”,一直流传至今。
其实苏轼自己才是“东坡肉”的原创者,手艺来自谪居在“僻陋”的黄州。苏东坡给朋友的信中说:黄州 “猪、牛、獐、鹿如土,鱼蟹不论钱”,  “鱼稻薪炭颇贱,甚为贫者相宜”。但当地厨艺太差,迫使他自操刀俎,谋求美食。他有一首《食猪肉诗》云:“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中时它自美”,这绝对是东坡烹制东坡肉的经验。这道以薄皮嫩肉加名酒焖制的菜肴,简直就是勾引食欲的超级杀手,其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真令人闻香流涎不止,而迷魂失魄。
他除了诗和远方,除了“东坡肉”,他还有吃吃吃……苏东坡真的什么都吃。猪肉、蚝、蛤蟆、羊蝎子、河豚、鸭肉、斑鸠、羊肉、野菜、竹笋、果子狸、蝙蝠以及蜜唧(小老鼠)……哎呦不数了,总之他碰到吃,统统不放过,难道苏东坡是广东人?
有次苏东坡得了红眼病,医生告诫勿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尤其是肉。这可难为了苏东坡,做不到啊!就是要吃肉!他说:“我与子为口,彼与子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废我食,不可。”
有次正逢“我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之时,人家看风景,他却想到了“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东坡喜欢吃河豚,有人请他吃,下箸大嚼后,他满意大叹:“死了也值得!”
吃橘子,他会说“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
吃徐州的蝴蝶馓子,他又说“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
在他那首《老饕赋》中,更是道尽对天下美食的独家心得:
“九蒸暴而日燥,百上下而汤鏖。
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
烂樱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
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
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
你看他说:有时候要把食物经过多次蒸煮后再晒干待用,有时则要在锅中慢慢地文火煎熬。吃肉只选小猪颈后部那一小块最好的肉,吃螃蟹只选霜冻前最肥美的螃蟹的两只大螯。把樱桃放在锅中煮烂煎成蜜,用杏仁浆蒸成精美的糕点。蛤蜊要半熟时就着酒吃,蟹则要和着酒糟蒸,稍微生些吃。天下这些精美的食品,都是我这个老食客所喜欢的。
真是精辟到了妙处!
而在惠州的西湖旁,又会发现这里的“东坡菜”大都与朝云有关,那一道“琵琶虾”,说是东坡有感于朝云在西湖泗洲塔下弹琵琶而制作的,以示知音、佳肴、美景、雅乐同韵;又一道“东坡西湖莲”,乃东坡希望朝云美貌常驻,用芦荟和西湖莲子等养颜食材制作而成。当然也有“东坡肉”,这是地道的客家梅菜扣肉,也说是朝云建议如此改良的。还有一道“炒东”,原来是炒大肠,说是东坡好这一口,朝云下厨炒作并命名。
苏东坡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更会叫后人沉醉在客家美酒和美食中乐不思。他就是这样,用惊人的乐观和食欲,在驱赶着霉运,在拥抱着美食,在拯救着自己,在有西湖的地方,把日子过成了饕餮大餐。
拥抱美景
用心拥抱西湖。阅读苏轼,我们会发现,他那些绝美的生活语言、诗词几乎都是他在西湖时诞生的。这是因为他在西湖的日子是他度过的最快乐和幸福的时光。这是因为他是在用打开的心扉在拥抱西湖。西湖已是他灵魂里的家。
苏轼有诗云:居杭积五年,自忆本杭人。以至于杭州人都认为苏轼是杭州老乡。 杭州西湖的湖光、山色、寺庙、园林,给宦海失意的苏轼一剂心灵的慰藉。苏轼被杭州的旖旎风光所陶醉,甚至觉得自己与杭州的缘分早已在前世就已经悄然结下。纵情在杭州秀丽景色的苏轼写下“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
苏轼对西湖的赞美就更加不惜笔墨,而美丽的西湖在苏轼的笔下更是一火便是千年。  
只有沉醉在西湖美景中的苏轼,才不再对京城的境遇而困顿,才使他的生命总能够像西子美人,不论浓妆还是淡抹,都会散发出她的艳丽和绝美,“也无风雨也无晴”。他在西湖写下了那么多流传千古的诗词。1071年11月,一到西湖,他就以一首小诗表达了内心的喜悦:“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还有《夜泛西湖》诗“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他的《卜算子》也有深情——
昨夜风月清,梦到西湖上。
朝来闻好语,扣户得吴饷。
轻圆白晒荔,脆酽红螺酱。
更将西庵茶,劝我洗江瘴。
故人情义重,说我必西向。
一年两仆夫,千里问无恙。
那首《南歌子·湖景》更是记述了西湖的魅力景色,是苏轼和西湖碰撞后的一首精美词作,写出了苏轼和杭州西湖的不解之缘。
“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会看光满万家楼。记取他年扶路入西州。佳节连梅雨,馀生寄叶舟。只将菱角与鸡头。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此时正逢他43岁的时候,也是他诗词创作最为旺盛的时期。
还有——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苏轼酷爱西湖,无日不在西湖。在他眼里,湖中景是“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景中人是“裙拖六幅潇湘水,鬓挽巫山一段云。”苏东坡也有诗在赞美着苏堤:“我在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唱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于南山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薪席卷苍烟空。”
在惠州,苏轼亦喜爱游览西湖。东坡到惠不久,即被幽深、曲折、秀丽的西湖所倾倒,不仅常在白天游览,而且连夜里也在游览,甚至通宵达旦。他说:“予尝夜起登合江楼,或与客游丰湖,入栖禅寺,叩罗浮道院,登逍遥堂,逮晓乃归。”甚至再贬海南后,仍念念不忘西湖,曾说:“去岁,与子野游逍遥堂。日欲没,因并西山叩罗浮道院,至,已二鼓矣。遂宿于西堂。”
   清杭州名士戴熙曰惠州西湖:“西湖各有妙,此以曲折胜”。当明月升起,凉风拂湖逐波而过,湖光灿闪,屹立在西山的泗洲塔,倒影入湖,诱得苏轼颂出:“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冰轮横海阔,香雾入楼寒。停鞭且莫上,照我一杯残。”的佳句。
热爱西湖,不顾重名,苏轼把原惠州的丰湖改叫为了西湖。明代大学者张萱,在《惠州西湖歌》中写道:“惠州西湖岭之东,标名亦自东坡公”!感叹:“西湖山水之美,藉(东坡)品题而愈盛。”
用诗词拥抱西湖
文豪苏东坡,一生留下了200多万字的著述,其中包括诗2700多首,词300多首 。凡在那些有西湖地方,他写的诗作比其他地方都要多,近900多首。1073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外任,被调任为杭州通判。留有诗作288首;1089年——1091年,苏轼守任于杭州,留有诗作183首;1091年,苏轼于颍州任职,留有诗作130首;1093年——1096年,苏轼谪居惠州九百四十天,期间留有诗作239首。其中有160首诗词。
看,那些写西湖的诗词静静地把西湖包围,又把它的美流向了世界——
《行香子·过七里濑》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永遇乐·长忆别时》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今朝有客,来从濉上,能道使君深意。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而今何在?西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苏东坡在《惠州一绝》感慨:“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东坡《残腊独出湖上》:“幽寻本无事,独往意自长。钓鱼丰乐桥,采杞逍遥堂。罗浮春欲动,云日有清光。处处野梅开,家家腊酒香。路逢眇道士,疑是左元放。我欲従之语,恐复化为羊。”
苏轼的西湖是一种人生
当天下英雄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时候,苏轼也在宋代尔虞我诈的官场去过了14个州县当官。他出生于眉州,被贬于杭州,罹难于黄州、惠州、琼州。确切说,“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再贬惠州、流落儋州。
他的人生,可谓传奇:既豪放洒脱,又细腻认真;既遭遇过命运恶待,又享誉过皇帝厚爱;既放浪形骸做世外高人,又勤勤恳恳当百姓好官;他既经得起高处摔落,又受的住否极泰来;既是逆境中生活家,又是荒芜处的美食者;把兴趣当成失意时的盔甲,把写诗看成心灵的屏障。
苏轼西湖的人生,是退离政治江湖的人生。他当的最大官是翰林学士知制诰,这是个相当于如今中央办公厅主任的实职,还当过类似正部级待遇的虚职——三品官吏部尚书。如果努力,他完全有可能当上宰相,但他很懂得高处不胜寒道理,审时度势,请调到了杭州。林语堂说的对:“政治这台戏,对有此爱好的人,是很好玩;对那些不爱统治别人的人,丧失人性尊严而取得那份权威与虚荣,认为并不值得。苏东坡的心始终没放在政治游戏上。他本身缺乏得最惨的,便是无决心上进以求取宰相之位,倘若他有意,他会轻而易举地弄到手的。作为皇帝的翰林学士——其实是属于太后——他与皇家过从甚密,只要肯玩政治把戏,毫无问题,他有足够的聪明,但是倘若如此,他就是自己断丧天性了。”
苏轼西湖的人生,是自己当家作主的人生。罹难黄州赤壁,让他看到了功名的虚无,所以在政治上,他更加务实。他不想在朝廷扯淡,而要换一种活法,在体制允许的空间里,在基层实干,把个人的价值最大化。他宁做鸡头也不做牛尾,宁做一个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又有权的小官,也不做唯唯诺诺看人脸色的大官。在汴梁小心喘气,是他痛苦的事,而能在最爱的浪漫之都——杭州西湖大口呼吸,则是他梦寐以求的幸福。他如愿了。
苏轼西湖的人生,是自己乐观度日的人生。是他骨子里的开朗乐观和“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的博大胸怀,才能真正使得他在各种压力和迫害下永远保持着乐天派的本色。
在起伏离奇的官运中,苏轼可谓是最乐观的最智慧的传奇英雄。杭州、颍州和惠州三个西湖出名,有一个重要原因:都曾经是苏轼被贬到过的地方。都是因为苏轼把被贬的日子过成了天堂。“东坡到处有西湖”,苏东坡给西湖留下胜迹,而胜迹更因东坡而倍添风采。
苏轼西湖的人生,是自己天性潇洒的人生。在西湖时,苏轼简直是在幸福蜜罐里得意的沉浸。他生性放达,为人率真,一派道家风范。交好友,觅美食,品名茗,拜老僧,游山林。还在西湖悟透了人生真谛。如果说,到西湖前他叫苏轼,到了西湖后的日子,他就叫做了苏东坡。
我喜欢他能命运不如意,洒脱度人生的乐观;我喜欢他是世俗方外的老顽童;更喜欢他“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的接地气情怀。“苏轼性简率。平生衣服饮食皆草草。在杭州时,常喜祥符寺闲憩。至则脱巾褫衣,露两股榻上。令一虞候搔。又筑新堤时,坡日视之。一日饥,令食具,食未至;遂于堤上取筑堤人饭器,满贮陈仓米一器尽之,大抵平生简率皆类此。”这位能穿皮鞋,也能穿草鞋,更可以光脚的性情中人,这位一副像黄永玉那样的快乐老顽童能叫你不喜爱吗?都会叫人忍俊不止。
有人说:苏轼的魅力在于他是十年贬谪与流放中的乐观达人。他自己说:“问汝平生功,黄州惠州儋州。”既然世界“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为何不“一蓑烟雨任凭生”呢?世界既然有美好,为何不在西湖活的精彩有劲呢?苏轼的特殊坚强成就了他活的可爱,活的很长!
苏轼西湖的人生,是发挥自己才华的人生。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上说“苏东坡伟大的人格比任何一位中国作家更加突出,也更完整地蚀刻在他的生活和作品中”,他豪放豁达、超脱自在,直面人生悲哀却又力求超脱悲哀,心境平和而又清净。
在杭州西湖,苏轼是寺院里最有凡心的和尚,也是红尘中最有禅意的凡人。在政治上屡受打击的苏东坡到了杭州总是能沉溺于优美的景色中忘却愁肠,他这样说到“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西湖用一波碧水为苏东坡荡涤了一路的尘俗。杭州给了苏东坡无限的自由和欢愉,在杭州的苏东坡也因此春风得意,不仅度过了“他一生最快活的日子”,他的才华与政绩也在这儿攀上到最高峰。

杭州、惠州的西湖依然矗立的两座苏轼塑像,仿佛还在说着动情的话:“寄谢西湖归风月,故应时许梦中游”,“一岁率常四五梦至西湖上,此殆世俗所谓前缘者。”
我知道:不管过去百年还是千年,
苏东坡,你没有忘记西湖,西湖也没有忘记你。(完)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8-11-19 08:49 | 只看该作者
版面还没排好,稍后来读作者大作。
3#
发表于 2018-11-19 14:18 | 只看该作者
详实的东坡西湖记述
剔除几处重复诗句的微瑕,堪称佳篇美赏。
4#
发表于 2018-11-19 14:57 | 只看该作者
也许网络是一件好东西,可以让我们罗列关于苏轼的种种,可能网络也真是好东西,让人一目了然什么是真情实感。谢投稿。
5#
发表于 2018-11-22 13:55 | 只看该作者
无论过去多少年,西湖不会忘记苏轼,人们也不会忘记苏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8 17:17 , Processed in 0.06185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