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苏门之秀》 撷萃篇
(一)
地点:苏家府邸
人物:父苏洵 字允明 别号老泉
子苏轼 字子瞻 别号东坡
次子苏辙 字子由 别号颍滨
苏小妹不进史册
父苏洵在书房内,背对吟诵。小妹年纪十岁左右,自后进。站立,听父言。
苏洵:“眉州,谓之蜀郡。山有蟆顺、峨眉,水有岷江、环湖。山川之秀,钟于人物。这春月之树,尤为盛季。”
忽听小童来报:“门前客到!”苏洵搁笔,起身,出。
小妹近前,移开镇尺,见纸上有诗四句,遂轻吟:
“天巧玲珑玉一丘,迎眸烂漫总清幽。白云疑向枝间出,明月应从此处留。”
又道:“只得此四句,未尽也。”提笔,在父笔迹之后续作:
“瓣瓣折开蝴蝶翅,团团围就水晶球。假饶借得春风送,何羡梅花在陇头。”
提罢款步归房。
苏洵回房见纸上有续诗四句,细读点头。
道:“词意俱美!”思索片刻叹道:“惜为女子!若是男儿,又是制科中一名人也。”
语未尽,只听屋外人声道:“若许裙钗应科举,女儿那见逊公卿!”苏轼进。
又听得接语道:“女子之才,多优于男儿。只是不入史册,倒免了盛名禁锢之苦。”苏辙进。
一门钟秀,父子三人对立于花阴之下,窗外繁花鸟鸣。二兄当及弱冠,应科举之时。
苏洵与二兄讲其小妹文采,多有赞叹。轼曰:“妹之才思,多有新意。前日对讲《庄子》,辨之,兄未能胜。”
父洵,弟辙,对视大笑。“若在殿试,未能作答,何也?”苏轼擦汗道:“男儿志功,不在辞藻,专与策制为其正道,此项上,子由优于我。”
洵点头沉吟:“仕途之功,始于学,而终于心性。瞻儿生性散淡,文思佻达,为政道多有锋芒过露之嫌。”
苏辙近前:“兄之心性,是为正邪黑白皆不掩与心,不拙与言,于政事精明,为人事热忱,且文章雄隽,仕途必有一番雄伟之景。”
洵叹道:“为文之道,纯于心智。你二人正是风华茂盛之年,自是千里快哉风!哪里知仕途之险,其间浮沉煎熬,皆不是你二人才气过盛,文思高洁可久于道,况近年来,朝堂局势动荡,人心离乱,高妙与卑俗,正直与污糟,人心之乱,分其道路不同,难免政见不一,生出许多纷争。”
苏轼指其小妹文:“我倒愿与这春花美景相斟酌,可免朝堂殿试之苦也!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苏辙接:“此时正值繁花之季,兄却生出许多落英流落之伤感,似与金榜题名相违也。”
苏洵大笑。
苏辙续云:“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苏洵赞:“释义得巧。”又教导二人:“学问之趣,莫不得自切磋磨合之意,若你其意,得他人尽释,此人生一大幸,所谓知己。得道同气,必行路相近,人之群分,唯心地才思而已。”
苏轼道:“若在庙堂之上,有文思,挺大节,论忠规,必可同道,成就功名。”
苏辙云:“那要看兄在殿堂之上拭汗否?沉吟否?才思阻截否?”
苏轼白一眼:“你不必置身事外,于我同进殿前,只怕你文思泉涌,早早交了卷,教我一人拭汗,左右字句都斟酌不了。”
三人大笑,忽听得小妹于院中问:“不知当朝韩琦大人之文思,在左,亦或在右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