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8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谈谈苏轼诗歌中的儒释道精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2-13 22: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大多数文人在遭遇挫折之后,或牢骚满腹,或悲观绝望,或隐居山林不问世事。与之相比,苏轼虽一生坎坷,但却始终能够自我超脱,恰到好处的处理这一切。他兼收佛、道、儒众家之长,既能积极入世,努力实现自己济世安民的理想,又能保持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他渴望隐居田园,追求精神人格的独立,但又没有真正厌倦社会现实;他始终以独特的眼光看待生活,在坎坷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和希望,最终形成超然旷达的性格,在他的诗词中明显的表现出超然自适、乐观旷达的风貌。苏轼洒脱的人生态度及诗词作品中的豁达风格,对当时和后世的文学史都产生了极大得影响。                        
  苏轼是宋代独具特色的文人,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成就颇丰,然而在仕途上却命运不济,数次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除了仕途不顺,在感情上也坎坷曲折,屡受打击,但是他却能够自我超脱,借助于佛、道、儒等思想,坦然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这样一个文学巨匠,在命运难以把握,理想无法实现时却用自己顽强乐观的思想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积极的去面对生活。在他旷达虚静、随遇而安、坦荡正直的品性下,儒、释、道思想像一剂良药治愈着在北宋政治迷乱的时局下他所受的一道道重创。所以,在苏轼的身上,有着佛道儒思想的精华,特别是在他的诗词里,深刻的表现出苏轼的自我超脱与佛道儒思想之间重要的关系。
  虽然是一代大文豪,但是苏轼的仕途却非常坎坷,在“乌台诗案”后屡遭贬谪,生活也开始变的穷困潦倒,又经历了三次丧妻之痛,虽然苏轼是当时北宋文坛的扛鼎之人,但是他毕竟是一个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欲。他是如何从这重重的人生打击中走过来?并且没有成为像“孟郊”一样的“苦吟诗人”,反而却十分超然自适,将生活一直进行到底,其实这与他自身的思想有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苏东坡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坚持下去,而且做到超然物外,这和北宋当时“三教合流”的主流思想有关,苏轼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形成了进退自如,荣辱不惊的人生态度。接下来,我们就从苏轼诗词的角度分析一下苏轼与佛教之间的关系。
  苏轼是一个有经世之志的士大夫中人,他的思想丰富复杂,儒、道、释各家的思想对他都有影响。特别是他生长在具有浓厚佛教信仰气氛的家庭,一生中对佛教一直很热衷,在杭州的时候,苏轼曾告诉别人自己“前生”住过这里。有一天他拜访寿星院,一进大门就发现自己眼前的景物很熟悉,他告诉同伴他知道有九十二级台阶通往忏悔堂,结果完全正确,他还向同伴描述后殿的建筑、庭院和木石。苏轼在被贬黄州时与佛印私交甚笃,佛印是当时著名的和尚,每每与苏轼辩论斗法。苏氏兄弟俩在京城的时候还结交了高僧怀琏的弟子径山怀琳,苏轼有赠怀琳诗,诗中有“依依三三老,示我马祖禅”之语,对于佛教,在他中年以后常常读经、礼佛,还相信“善施果报,希求往生”的佛教教义,为此做出的行动事实不少。他的南迁诗里有很多都是写自己与佛的关系,例如:“愿求南宗一勺水,往与屈,贾讲余哀”,“不向南华结香火,此生何处是真依”。苏轼有一诗:“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顶,结发受长生。”其诗句清丽脱俗,宛如出水莲花,佛家的空灵跃然纸上。在苏轼的超然自适里,佛家的睿智和空灵和看淡人生得失的思想都有体现。
  在苏轼的词《南歌子》中写到;“寓身化世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可以看出作者似乎已经看透了人世间的一切。收获了尽人事,听天命,笑看人世沧桑的顿悟;“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这是慧能和尚对苏轼的评价,苏轼还有“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样的诗句,这都是禅家用语。另外像“人生如梦”,“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这些诗词用句本来就出自佛家的思想,由此可见苏轼与佛家缘由较深。在个人感情生活上苏轼也是一个屡屡受挫的人,苏轼一生娶过三个妻子,但都在先后因病离世,这给苏轼无疑增添了许多相思和丧妻之痛。结发之妻“王弗”十六岁就嫁给了苏轼,不仅长得漂亮而且知书达理,是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屏后听言”的故事。陪伴了苏轼十一年后去世,苏轼因此十分悲痛,并为她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一股无尽的相思和悲苦之情。但是苏轼没有因此而深陷于悲痛之中,他以佛家的超世思想来开导自己,所以后面又娶了王润之,王润之逝世后又娶了王朝云,对每一位妻子他都极尽丈夫之责,虽然一度让他悲痛欲绝但他却能及时从悲伤中超脱出来,在苏轼的洒脱里,总带着佛家的淡然处世,他认为,凡事只有“游于自然”“忘情物我”达到“无愁可解”的境界才是最上乘。所以他被贬南荒儋州,却说自己的生活有“三适”—— 就物质生活讲,苏轼父子在儋州的确过着“苦行僧”的生活;但就精神生活讲,苏轼依然是“超然自得,不改其度”。从其诗《旦起理发》:“少年苦嗜睡,朝谒常匆匆。爬搔未云足,已困冠巾重。何异服辕马,沙尘满风鬃。鞍响珂月,实与竏械同。”可以看出他年轻时候,睡眠很好却要忙于朝谒,痒未搔足就要衣冠楚楚地朝谒上司,拜会同僚因此很不自由。现在好了,每天可以“安眠”到“日出”,才起来梳头,清爽极了。苏轼的这种忘情物我,无愁可解的达观性格是与佛家的“静而达”思想影响有关的。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人生是无常的,充满痛苦,只有信奉佛教,努力修行,才能彻底摆脱苦恼,进入涅槃境界。佛教的基本学说有“四谛”、“八正道”、“五蕴”、“十二因缘”、“三法印”、“三学”等。而三学是佛教修行的根本之道。三学即是戒定慧。所以苏轼忘情物我主要受戒定之一的“定”的影响。定是指精神的安定统一,苏轼正是学到了这些禪学,才能够淡然处世,从他的诗“钩帘出乳燕,穴纸出痴蝇。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崎岖真可笑,我是小乘僧”中看出他已深悟出佛家以慈悲为怀的思想,在困苦的生活中苏轼没有为生活所累,而是和燕子、苍蝇、老鼠为伴,无不享受这段安静的日子,可见这正是苏轼在佛家思想影响下的自我超脱
  道家的思想是“道法自然”,崇尚自然,主张“无为而治”。苏轼八岁的时候就跟随道士张易简在天庆观学习,后来又和铁冠道人相交甚渎。苏轼在参加殿试时因为自己杜撰典故,被以“欺君之罪”打入牢中,欧阳修,范仲淹等人准备向皇帝求情却不知从何处向皇帝进言,铁冠道人便赠予囊中之物,后来点醒皇帝而获救,皇帝赏识苏轼的文采开先古之例,直接将苏轼官阶升至三品。由此可见他与道家结缘也很深。苏轼一生先是十二年苦读,后来则是有山则登,有水则游的游历,这也是苏轼道家思想中亲近自然的精神体现。苏轼的道家思想也体现在对待法度上,即遵守规矩又尊崇自由法度。他经常冒着被关进牢狱的危险只身为百姓变法,只要与百姓有利,他无不尽其言,这种亲民思想也使得他的名气在民间愈传愈广。
  苏轼少年时代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在其诗词中随处可见道家思想的影子。“方士三山路,渔人一叶家”[14],“方士三山”,这些都是道家的术语。“冰雪透香肌,姑射仙人不似伊”, 这种高远的、不受拘束的、超远旷达的思想,正是道家思想的内涵。苏轼年少时读《庄子》,他说:“吾昔有见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说明苏子对道家学说精髓很早就有感悟。而他诗词中这些“造物本无物,忽然非所难”、“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身外徜来都似梦,醉里无何即是乡”等等。这些超然物外、人生如梦的感叹,正是受到了道家的超然物外的思想影响。另外苏轼在诗词“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  、“来往一虚舟,聊随物外游”  中都用到了道家的典故。前者“庄生梦蝶”典出《庄子·齐物论》,后者“虚舟” 出自《庄子·山木》。在这里,“梦蝶”“虚舟”代表的都是苏轼一种内心的宁静与淡泊。苏轼一生仕途坎坷,理想得不到实现,屡次遭受权贵的排挤和朝廷的贬低。但在被贬之后,苏轼总能生活的有滋有味,被贬黄州后,他的俸禄减了一半,生活有些拮据,因此他找到昔日的同窗黄州太守,向他在城东要了十余亩地亲自耕种,解决了吃饭的问题,并自称是“东坡居士”,可见他并没有因遭受贬官就愁苦不堪,反而是随遇而安,淡然处之。正如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他也想学周瑜那样,年少有为,建功立业,但是当梦想无法实现时就只好把这些愁苦放在酒里,借酒消愁。还有在苏轼的词《定风波》中写道: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里写尽了他所受的人生困境,但他早已看透,无须再提。
  道家思想里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逍遥”。苏轼可谓深得其中精髓,有词云:“临江一见,谪仙风采,无言心许”。可见他逍遥处世,在他的诗词中还有很多带“狂”字的,如:“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老夫聊发少年狂”、“美酒一杯谁与共。尊前舞雪狂歌送”、“垂杨系马恣轻狂”、这些狂字的使用,正是苏轼崇尚自然,回归本真,自始至终都做自己的自由性格,而这也是苏轼身上道家思想逍遥的最好体现,在苏轼曲折的人生经历中,道家思想也使他在达不到自己的理想后总能够自我超脱,淡然处世,看淡人生的得与失,因此苏轼才能够处乱世而不惊,安贫乐道。
  苏轼尽管人生经历了很多挫折,但是他却从不放弃自己的梦想。苏轼从小就有“奋厉有当世志”的济世的志向,十六岁时,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轼少时,母亲程氏教其汉书《范谤传》,苏轼励志长大以后要成为一个像范谤一样有所作为的人后来苏轼不负众望,成为一代文豪。在北宋当朝的时候,太学之风盛行,这种文风僵化死板,不合时势,在文人影响国家进程的时代,苏轼认识到应该彻底改革,继承并发扬欧阳修的“欧体”才可以让国家不再江河日下,为此,他开始了一生的努力,这正迎合了儒家的中心思想,“治国,齐家,平天下”。儒家一般激励人建功立业,所以苏轼在每次遭贬后都能很快的重拾信心。因为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所以他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苏轼为百姓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慈善机构和公立医院,还和老百姓一起耕作交谈,为百姓所拥戴。在密州时期,他的生活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很久了,便诉说的愿望就越强烈,因此他作了《江城子 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字里行间透露出他虽然年迈却依然渴望能为国家建功立业,满腔豪情无不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这正是他受到了儒家济世的思想,虽然人生不顺,但报国之志从未停歇。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成了他们的理想,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2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一般文人就会出现抱怨或者是殉道。但是苏轼却能够在悲观的处境下怡然自乐,在失望的时候看到希望,在颓丧的时候燃、起斗志。当他在词中感叹“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坐东南别”的时候,他并不消沉悲观,而是又继续写出了“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23],“吾生如寄耳,岭海亦闲游”[24],等词句,他把贬谪岭海这样的不幸当成君恩,使他得以游山玩水,这样飘然旷达的胸襟何尝不是一种适时的智慧呢?这些豁达、自信、乐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苏轼形成豪迈的性格,并且在诗词上自成一派。这种性格的形成也使他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谅解,表现出一种“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豁达乐观。
  苏轼在政治上奋发有为、希望实现他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时,曾经批判过释、道思想;但在他处于逆境时,即“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而个人又遭受到排斥打击时,他又更多地去接受清静无为、超然物外的思想,而且在释、道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在《醉白堂记》一文中,他借称颂韩琪来表达自己的处世态度:“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这完全是用庄子“万物齐一”的思想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而在《超然台记》一文中,他通过推究人们“乐少悲多”的原因来阐发和推崇那种超然物外的思想时说:“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他认为如果认识到美恶其一,无所谓“去取之择”。就可以“游于物之外”了。而他之所以能“无往而不乐”,“盖游于物之外也”,可见他的乐天派的性格和生活态度,确实跟庄子齐生死、齐得丧、等富贵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他极力调和儒学和佛老思想之间的差别和矛盾。他认为佛、老的思想同儒家思想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有其相通之处。在《上清储祥宫碑》一文中,他说:“道家者流,其道以清静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以慈俭不争为行。合于《周易》‘何思何虑’、《论语》‘仁者静寿’之说。”他批评《史记》中所说庄子嘲讽孔子之徒是并不真正了解庄子,实际上“庄子盖助孔子者”。在《南华长老题名记》一文中,他甚至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为用”,并且肯定南华长老所认为的佛家虽是出世的,但与入世的儒家实际上是相通的—— “宰官行世间法,沙门行出世间法,世间即出世间,等无有二”。本来是很不相同的。他却极力调和,可见他在自己的思想中是要努力使儒、释、道三家熔于一炉
  苏轼尽管怀抱着“致君免舜”的理想,但现实却难尽如人意。那么,如何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苏轼的回答是:淡化功名意识;守着“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的随机应变的人生哲学;抱定“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苏轼的人生思考超出凡俗,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在逆境中淡泊名利,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
  所以苏轼抱负不凡、具有天纵之才、且被王安石称为“不知更几百年才出如此人物”的苏东坡,一个纵横于儒、释、道,诗词书画皆为另辟新界开山人物的苏东坡,一个在慈善事业和公立医院领域首开世界先河的苏东坡,一个政绩卓著、爱民如子、文武双全的苏东坡,却历尽坎坷,万劫不死。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生活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才大遭妒,挥之不去;虽为文雄,“言祸偏来”;真话虽贵,当权难容。在精神沙漠中特立独行的苏东坡,怀揣着小莲给予他的那份女神般的爱情,带着他的红颜知己王朝云,背负着政敌和亲朋好友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及悲欢离合,先后与王弗、王润之搀扶着走过了大宋的山山水水、九州十湖。 苏东坡的人生,有诗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是可以与李太白媲美的豪放派大诗人,有杜子美悲天悯人的情怀,有辛稼轩敢为人先的魄力。在岭南,他依然是逍遥自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置身于残春里也有“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闲情逸致。
  后人评价苏东坡有刘辰翁: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也有袁枚说苏轼:有才而无情,多趣而少韵:由于天分高,学力浅也。有起而无结,多刚而少柔。如果我来评价那便是:平身不识苏东坡,读尽诗书也枉然。在佛教儒三教合流下的苏轼,虽然命途多舛,但他总能用坦荡的胸怀恰到好处的穿梭于不同的处境之中,他靠着自我超脱和安于现状,即使生活在特别艰苦的环境之中,他也能怡然自乐,在坎坷中不断的享受生命的过程。这就是苏轼

2#
发表于 2018-12-13 22:23 | 只看该作者
问候朋友,此篇文章需要重新排版一下,如果是参加征文,请人标题前加上[投稿]二字,并按这个提示在文后加上版权。发表帖子与添加版权教程  希望能帮到您(临时)
http://bbs.zhongcai.com/forum.ph ... &fromuid=261974
(出处: 中财论坛)
3#
发表于 2018-12-14 10:03 | 只看该作者
艾玛,看着有点费劲哦。
4#
发表于 2018-12-14 11:47 | 只看该作者
问好陕南一支笔老师,感谢赐稿。
5#
发表于 2018-12-14 11:48 | 只看该作者
文中为何有中括号数字,文末没有添加版权。请作者见字后能给予处理。
6#
发表于 2018-12-16 08:41 | 只看该作者
:victory::victory:看来老师还不是很熟悉论坛的操作流程!要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8 16:59 , Processed in 0.04864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