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33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守得宅心知味道——读孔瑞平散文集《蓝色的老宅》(附修改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2-24 09: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远牵 于 2020-3-29 17:34 编辑

  

  疫情时期宅家读书,书的名字也巧,叫《蓝色的老宅》。书里的同名散文我先前拜读过,那种积蕴深厚的老味道很让人难忘。这个书名让人不由得要打个现成比方:若把这本书比作一处老宅子,那作者孔瑞平可不就是宅主了!我习惯对宅主以另一雅号"酸杏"相称。想想看,杏是酸果,酸杏的味"酸",应着山西老陈醋,还应着了她摆弄文字之余时常打磨的那些酸枝老木。我是河北"庄里人",在翻页品读这本书之前,原本己准备领受这酸爽十足的晋地独一味,读过两遍后掩卷凝思,却品咂到其中暗香盈动的况味种种,味调早己交复化合成了难以尽言的多次元了。所幸的是酸杏的写作初心笃定未变,方使我得以顺着"酸"这条最初的味觉主线,把她用文字在"宅心″中酿成的几种味道来一番细数铺陈。

  本书是山西著名作家蒋韵主编的山西省女作家协会"三晋女书″丛书的第一部。如蒋韵所言,这些女作家"她们在现实生活中打拼,无论怎样的艰辛泥泞都不曾使她们陷落的,是文学的救赎……她们并不奢望能够抵达目的地,也许她们渐渐懂得‘未尽’本身就是一种结果。”这样的结语中自有一种女作家特有的英迈,酸杏也是这样。她在税务系统供职,又在昔阳作协担任《虎头山》主编多年,在尽心尽力办出刊物特色的同时,发现并培养了一大批本地的文学力量;在这本书里还看到她以挂职村书记身份下乡完成了不少采访任务。这些脚踏实地的历练与积淀使她的文字充盈着一股英迈之气,不仅避免了大多数女作家容易被性别化写作拘囿的险境,也使她的笔致在开阔中富于变化,这种英气使酸杏的文字自带一种硬朗味道,这是尤为可喜的。

  昔阳是历史文化古县。任昔阳县作协主席的孔瑞平生长于斯,昔阳的山水风物浸润在她的文字中。她写的《县衙、状元台及文化县》可以当做昔阳的历史文化名片来解读;《我所知道的长岭》与《斐文书院》更是为现代人的美丽乡愁提供了视觉凭证与细节支撑,使人们得以在历史的凸凹里与故乡再次指认……像这样在书中流淌着的文字,不仅根基深固且蕴味醇厚,在挖掘地域文明传承的同时还有了许多文化图腾的意味。作为孔夫子的第74世孙,孔瑞平写成《在"夫子岩"想念夫子》与《鹤度岭》等系列游记文章,不仅让昔阳的厚土高崖在见仁显智一露峥嵘,也使她的散文钟灵毓秀,在厚朴中溢出一股藏不住的文化"雅"味,令人心向往之。

  从这本书里我们还可寻觅到大寨的踪迹。大寨不单是昔阳有名的地理标识,它更是一种精神,一腔铁肩担道义的坦荡。这一点在本书记叙的几个人物身上尤为突出。透过文中提供的文字材料我们可以看到,在当年"农业学大寨″的历史褶皱里,有刘小旦这样果敢务实的领路人,有李彦寿这样清廉端肃的公家人,而在十丈红尘的现世角落里,也有吴志清这样大隐于野的世外高人,有程瑞萍(几与作者同名)这样的纯孝女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朴实正气,心怀敞亮的大寨人格己经深植进了孔瑞平的文学基因,她能以笔为戈,针砭时下,也同样能为家乡不辞劳苦地去疾呼奔走,修文立言,这种有担当的文字义气,不能不让人深深地敬佩。

  作为散文作者的酸杏有她自己文字性情。她己出版《岁月书签》与《霜落蒹葭》两个散文集,《蓝色的老宅》一书是在前两部书基础上的厚积薄发,代表着她臻于成熟的文字风格。在我看来,她的山水散文如《苍儿会》,由自然而通达入心,时有顿悟的锋芒灵光乍现;她的状物散文《北方佳木》《绿檀的香气》都是在以树木的自然特质试图唤醒我们文化意识中的混沌沉睡,她的文字可以在天马行空的任意翩飞中收放自如,抵达独立守神的上境;至于像人《鸟碑》《说脸》这样的小品杂谈,则体现了酸杏辛辣幽默,在嬉笑怒骂中激扬文字的另一面;她的忆人散文则有小说的隽永内核,多为朝花夕拾,文字呈现出来的少年心性加了一层岁月的包浆后,那种活泼泼的率真里沁出了时间的回甘,给人以甜蜜的怅惘。

  从《蓝色的老宅》这个散文集子能看出孔瑞平在小说,游记,杂文,釆访,评论等几个文体间的不同尝试与求变,作者在写作中娴熟驾驭多种文学体式,这自然是她不断自我突破的结果。也许写作与磨木头这两件事就艺术感觉而言有异曲同工之妙,我眼里的酸杏能写能画,更有一手打磨木头的独门绝技。磨木头需要十足功夫,当一块块外观平常的老木头通过她的设计打磨,焕发出活灵活现的奕奕神采,这种化平凡为神奇的打磨成全了她内心的抱朴归元,也赋予了她在文字之外的一种独立守神与兼容大气,这与她的文字味道是一脉相承,并互相验证的。

  前几日酸杏用红木打磨出一个神仙鱼的造型,因为形似蝙蝠,后来干脆就叫蝙蝠鱼了。她说在中国传统图案蝙蝠寓意吉祥。的确,在当前时期,用蝙蝠鱼的造型取意人与自然的列新安陈,各就各位是最恰当不过的,这不由让我想起她这本书中的一段文字:

  "它允许树叶随意落下,允许树干斜指长天,允许石螺一家背着自己的房子随意行走,在绿苔上留下一道道白色的印迹。允许牛在岸边吃草喝水,它行走树草之间看起仿佛一只移动的巨大花篮……″

  这似乎就是生命不尽完美的天然态,孔瑞平说她喜欢这样的天然态。对于天然的事物,有的需要存真,有的需要打磨,有的需要雕琢,孔瑞平用文字的澄澈通透让我们明白,在我们的心宅里,应有所敬畏,或应有所坚持,或应有所改变,这可以说是读过《蓝色的老宅》这本书所能悟得的宅心仁厚了。

  而我们的现世,多么需要这样的一片宅心!





守得宅心知味道


疫情时期宅家读书,书的名字也巧,叫《蓝色的老宅》。书里的同名散文我先前拜读过,那种积蕴深厚的老味道很让人难忘。作者孔瑞平,虽未谋面,网上多有神交。我之前已经收到过她前后出版的三本散文集:《岁月书签》、《霜落蒹葭》、《阵风吹过时光的琴弦》,加上手头这本,字数逾百万。对于一个业余作者来说,也算可观了。
认识孔瑞平缘于网络。昔阳——石家庄相距不远,俩人至今却未有谋面。现代人的交往,某些情形下通过网络也就够了。她的微信名叫"酸杏",曾经让我讶异,后来交流多了,也就释然。想想看,杏是酸果,酸杏尤"酸",应着山西老陈醋,还应着了她摆弄文字之余时常打磨的那些酸枝老木。“酸”之一味好像是作者的心头好。这几本书,也确实传达给我这样的味觉。但是掩卷细品,明显又不止于此。酸爽的晋味之外,能品咂到其中的五味杂陈,如辣、如苦,偶尔吝啬的甜。加上暗香盈动的况味种种,味调早己交复化合成了难以尽言的多次元。
  写作于现世来说,业余的坚持,特别是女性作家长期的业余坚持,是很难的。我自己同为女性,深谙潜行的岁月中写者的寂寞和艰难。著名作家蒋韵在这套“三晋女书”的总序中说道:"她们在现实生活中打拼,无论怎样的艰辛泥泞都不曾使她们陷落的,是文学的救赎……她们并不奢望能够抵达目的地,也许她们渐渐懂得‘未尽’本身就是一种结果。”这样的结语中自有一种女作家特有的英迈,酸杏就是这样。她在税务系统供职,又在昔阳作协担任《虎头山》主编多年,在尽心尽力办出刊物特色的同时,发现并培养了一大批本地的文学力量;在这本书里还看到她以挂职村书记身份下乡完成了不少采访任务。这些脚踏实地的历练与积淀使她的文字充盈着一股英迈飒爽之气,一种超越生活琐细的大视野,不仅避免了大多数女作家容易被性别化写作拘囿的险境,也使她的笔致在开阔中富于变化,使笔下的文字自带一种硬朗味道,这是尤为难得的。
昔阳是历史文化古县。任昔阳县作协主席的孔瑞平生长于斯,不免也就写了大量的昔阳山水民俗。在此之前,我就迷恋过《霜落蒹葭》中的太行山风物:那雕之阳刚,狐之魅惑,狼之狡黠,少年之娇憨、元宵节之红火……无不妙趣横生,令人感觉耳目一新;还有乡土文化深处的地理描写。《县衙、状元台及文化县》可以当做昔阳的历史文化名片来解读;《我所知道的长岭》与《斐文书院》更是为现代人的美丽乡愁提供了视觉凭证与细节支撑,使人们得以在历史的凸凹里与故乡再次指认……在城镇化的当今,她所写的地方,仿佛仍是洪流中一个绿洲,静谧、温暖,洒满古旧的阳光,召唤人们前往。作为孔夫子的第74世孙,孔瑞平写成《在"夫子岩"想念夫子》与《鹤度岭》等系列游记文章,不止于眼前景、心中情,更有深层的人文思辨,使她的散文在钟灵毓秀中溢出一股藏不住的文化"雅"味,令人心生向往。
从作者几本书的写作来看,她的笔触有很大部分涉及当地著名人物。无论过往的《泥土汉子乔万英》、《永远的寒声》,还是农民作曲家史掌元,几个人物身上都有时代精神的强烈折射。这些人物都是那种辉煌过往的一部分:而这本书里涉及到的人物更加立体化,笔触更为厚重。有刘小旦这样果敢务实的领路人,有李彦寿这样清廉端肃的公家人,而在十丈红尘的现世角落里,也有吴志清这样大隐于野的世外高人,有程瑞萍这样的纯孝女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朴实正气,心怀敞亮的大寨人格己经深植进了作者的文学基因,她能以笔为戈,针砭时下,也同样能为家乡不辞劳苦地去疾呼奔走,修文立言,这种有担当的文字义气,不能不让人深深地敬佩。
作为散文作者的酸杏有她自己文字性情,也具备了较高的文字水平。她的文字可以在天马行空的任意翩飞中收放自如,抵达独立守神的上境;她的山水散文如《苍儿会》、《暗香》、《土豆花开》,由自然而通达入心,时有顿悟的锋芒灵光乍现;她的状物散文《有些树》、《北方佳木》、《松林诗意》、《绿檀的香气》,都是在以树木的自然特质试图唤醒我们文化意识中的混沌沉睡,至于像《鸟碑》、《说脸》、《说旗袍》这样的小品杂谈,则大多幽默诙谐,机锋百出,在嬉笑怒骂中针砭时弊,运笔如行云流水,如过山车,宛转接应不着痕迹,阅读体验极好;她的忆人散文则有小说的硬核,多为朝花夕拾,文字呈现出来的少年心性加了一层岁月的包浆后,那种活泼泼的率真里沁出了时间的回甘,给人读出一种甜蜜的怅惘。
孔瑞平在散文、游记、杂文、评论等几种文体间有着不同尝试与求变,在写作中娴熟驾驭多种文学体式,这自然是她不断自我突破的结果。除了文学创作,她还有多种个人爱好,比如木工,比如绘画、摄影,无不精妙。又常见她千万里自驾游,去到高原、大漠、水乡各个地方,这些文章之外的功夫也成全了她内心的高阔深远、笔下的千尺惊澜,并赋予了她在文字之外的一种兼容大气,这与她的文字味道是一脉相承,并互相验证的。

"好像所有的山,亿万年前都是海;那么雕呢?它会是传说中久已灭绝的恐龙?只是为了能够飞翔,它才缩小了自己的体积;只是为了逃避地面上的毁灭,它才生出羽翼,跃上了高天……″如此开阔的视角、飞扬的文字,完全突破了山野草根、民间本位的写作范围,给人畅快淋漓却又回味无穷的阅读体验。同时她也用文字的澄澈通透让我们明白,在我们的心宅里,应有所敬畏,或应有所坚持,或应有所改变,这可以说是读过《蓝色的老宅》这本书所能悟得的宅心仁厚了。
而我们的现世,多么需要这样的一片宅心!



守得宅心知味道

  疫情时期宅家读书,读一篇名为《蓝色的老宅》的散文,其实,与这篇散文同名的书我先前就拜读过,那种积蕴深厚的老味道很让人难忘。作者孔瑞平,虽未谋面,网上却多有神交。我之前已经收到过她前后出版的3本散文集:《岁月书签》《霜落蒹葭》《阵风吹过时光的琴弦》,加上她后来的这本书,她写作的字数应该已逾百万。对于一个业余作者来说,已经是相当可观了。

  认识孔瑞平缘于网络。昔阳——石家庄相距不远,俩人至今却未有谋面,现代人的交往,某些情形下通过网络也就够了。她的微信名叫“酸杏”,曾经让我讶异,后来交流多了,也就释然。想想看:杏是酸果,酸杏尤“酸”,应着山西老陈醋,还应着了她摆弄文字之余时常打磨的那些酸枝老木。“酸”之一味好像是作者的心头好,这几本书,也确实传达给了我这样的味觉;但是掩卷细品,明显又不止于此。酸爽的晋味之外,能品咂到其中的五味杂陈,如辣、如苦,偶尔还有吝啬的甜,加上暗香盈动的况味种种,味调早已经复合化成了难以尽言的多次元。

  写作于现世来说,业余的坚持,特别是女性作家长期的业余坚持,是很难的。我自己同为女性,深谙前行的岁月中写者的寂寞和艰难。作家蒋韵在这套“三晋女书”的总序中说:“她们在现实生活中打拼,无论怎样的艰辛泥泞都不曾使她们陷落的,是文学的救赎……她们并不奢望能够抵达目的地,也许她们渐渐懂得‘未尽’本身就是一种结果。”这样的话语中自有一种女作家特有的英气和辛酸——酸杏就是这样。她在税务系统供职,又在昔阳作协担任《虎头山》杂志主编多年,在尽心尽力办出刊物特色的同时,发现并培养了一大批本地的文学人才;在她的不少文章里,我还看到她以挂职第一书记的身份下乡完成了不少任务,这些脚踏实地的历练与积淀,使她的文字充盈着一股飒爽之气、充盈着一种超越生活琐细的大视野,不仅避开了大多数女作家容易被性别化写作拘囿的险境,也使她的笔致在开阔中富于变化,使她笔下的文字自带一种硬朗的味道,这是尤为难得的。

  昔阳是历史文化古县。任昔阳县作协主席的孔瑞平生于斯、长于斯,不免也就写了大量的有关昔阳山水、民俗的文章。在此之前,我就迷恋过《霜落蒹葭》中的太行山风物:那雕之阳刚、狐之魅惑、狼之狡黠、少年之娇憨、元宵节之红火……无不妙趣横生,令人感觉耳目一新;还有乡土文化深处的地理描写。《县衙、状元台及文化县》可以当作昔阳的历史文化名片来解读;《我所知道的长岭》与《斐文书院》更是为现代人的美丽乡愁提供了视觉凭证与细节支撑,使人们得以在历史的凸凹里与故乡再次重叠……在城镇化的当今,她所写的地方,仿佛仍是洪流中一个绿洲,静谧、温暖,洒满古旧的阳光,召唤人们前往。作为孔夫子的第74世孙,孔瑞平写了《在“夫子岩”想念夫子》与《鹤度岭》等系列游记文章,不止于眼前景、心中情,更有深层的人文思辨,使她的散文在钟灵毓秀中溢出一股藏不住的文化“雅”味,令人心生向往。

  从作者几本书的写作来看,她的笔触有很大部分涉及当地著名人物,无论是有过交往的《泥土汉子乔万英》《永远的寒声》,还是农民作曲家史掌元,几个人物身上都有时代精神的强烈折射,这些人物都是那种辉煌过往的一部分;而在我近期所读孔瑞平散文里涉及到的人物更加立体化、笔触更为厚重,有刘小旦这样果敢务实的领路人,有李彦寿这样清廉端肃的公家人,而在万丈红尘的现实角落里也有吴志清这样身怀大志向的高人、有程瑞萍这样的纯孝女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朴实正气、心怀敞亮的大寨人格已经深植进了作者的文学基因,她能以笔为戈,针砭错讹,也同样能为家乡不辞劳苦地去疾呼奔走、修文立言,这种有担当的作家浑身散发着一种义气,不能不让人深深地敬佩。

  孔瑞平自有她自己的文字性情,也具备了较高的文字水平。她的文字可以在天马行空的任意翩飞中收放自如,抵达独立守神的上境;她的山水散文如《苍儿会》《暗香》《土豆花开》,由自然而通达入心,时有顿悟的锋芒灵光乍现;她的状物散文《有些树》《北方佳木》《松林诗意》《绿檀的香气》,都是在以树木的自然特质试图唤醒我们文化意识中的混沌沉睡,至于像《鸟碑》《说脸》《说旗袍》这样的小品杂谈,则大多幽默诙谐、机锋百出,在嬉笑怒骂中针砭时弊,运笔如行云流水、如过山车,宛转接应不着痕迹,阅读体验极好;她的忆人散文则有小说的硬核,多为朝花夕拾,文字呈现出来的少年心性加了一层岁月的包浆后,那种活泼泼的率真里沁出了时间的甘味,让人读出一种甜蜜的怅惘。

  孔瑞平在散文、游记、杂文、评论等几种文体间有着不同的尝试与求变,在写作中娴熟驾驭多种文学体裁,这自然是她不断自我突破的结果;除了文学创作,她还有多种个人爱好,比如木工,比如绘画、摄影,无不精妙;又常见她千万里自驾游,去到高原、大漠、水乡各个地方,这些文章之外的闲趣也成全了她内心的高阔深远、笔下的千尺惊澜,并赋予了她在文字之外的一种兼容大气,这与她的文字味道是一脉相承,并互相验证的。

  “好像所有的山,亿万年前都是海;那么雕呢?它会是传说中久已灭绝的恐龙吗?只是为了能够飞翔,它才缩小了自己的体积;只是为了逃避地面上的毁灭,它才生出羽翼,跃上了高天……”如此开阔的视角、飞扬的文字,完全突破了山野草根、民间本位的写作范围,给人以畅快淋漓却又回味无穷的阅读体验;同时,她也用文字的澄澈通透让我们明白,在我们的心宅里,应有所敬畏,或应有所坚持,或应有所改变,这可以说是读过孔瑞平的散文所悟得的宅心仁厚了。

  而我们的现世,是多么地需要这样的一颗宅心!(2252字)


本文刊载于2020年3月27日《山西日报》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0-2-24 10:09 | 只看该作者
宅家之春日,读书之佳时。像远牵这样,也是守住宅心知味道啊。:handshake
3#
发表于 2020-2-24 12:44 | 只看该作者
有宅心,有宅味,关键还是酸木材质的,果然有味。
4#
发表于 2020-2-25 22:18 | 只看该作者
非常佩服平凡生活中对于文学无比坚持的人。也许正如远版所言:并非是期待着什么,而是更注重行走过程中的风景与心灵的契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6 02:52 , Processed in 0.062026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