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80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女性生存的困境剥离与悲欣回望 一一评寇建斌中篇小说《回到王家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4-12 23: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远牵 于 2020-4-16 18:12 编辑

  当下女性文学的文本虽摇曳多姿,但叙述的时间原点与背景大多趋同,时间维度或取自当下,或取自历史,这使得女性文学的年代背景往往限定在某个狭窄的时间梯度里,容易滑向私密甚至自闭的境地。反过来,如果将女性生存样态置于特定历史事件中跌宕的洪流里,女性命运的不确定性以及其漫长的逆舛自赎就能在时间长河的观照里整合成一个浩大而艰涩的命题。当然这种转折度大的时间场景并不好写,尤其以中篇体量装载更非易事,但《回到王家营》这部具有年代厚度的中篇小说做到了(作者沉淀了20年),同时,这部小说的反思角度同力度也较为新颖考究。

  作为一个有承重力的中篇,《回到王家营》让我们看到了四个下乡女知青在时代运动洪流的挟裹中投身乡村后刻骨铭心的伤痕记忆以及她们在困境缠斗中的命运煎熬。在"中篇小说写困境"这一文体定式下,还原式的知青小说题材几乎己被影响力巨大的长篇,以及各种精悍灵巧的短篇一网打尽,要写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下乡知青尤其是女知青的生命况味来,便不止是"蹉跎岁月",也不止是"血色浪漫"或"血色青春"了;如"年轮"那样真实的轨迹,或如"今夜有暴风雪"那样悲壮的现场,均给人以恍如隔世之感;而《回到王家营》立足当下语境,除了就地对知青下乡岁月以知人论事方式缓缓展开并纵深还原,也在此基础上掺入了作家对笔下人物生命样貌的重新反刍。在这样的笔触下,使此时与彼时、现时与现场发生了强烈的交互重影,从而使知青"困境"的再书写能脱离窠臼,而转向了一个具有年代穿透力的别样畛域。

  知青文学的余绪虽有重新书写的必然,但作家面对知青这个经典题材的重续,区别前人至为关键。在推陈出新中如何跨越年代隔膜为书中的人物有效赋能,为困境中的女性生命个体拓展出相应的宽度并夯实出恰当的厚度来,是作家所面临的一个考验。寇建斌对这个中篇的架构,以双向时间维度的全能视角,以贴近人们当下日常的"此时"为提手介入,重返了"王家营"这个复杂而敏感的地理坐标,让历史场景从容进入预设的时间通道回溯至"彼时",从而引发了一场悲欣交集的重新打量。

  知青文学覆盖着了一个年代的青年从响应"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到集体大返城这场圆周运动的始未,知青的命运大多覆盖着深厚的苦难底色,循着"王家营"中的这几个女知青浸满了沧桑感的生命迹遇,用文学的而非政治的力量把她们从"遭遇"的定格中再次打捞出来,这是文学更深刻的使命,也是女性文学必须面临的现实救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回到王家营》称得上是对知青文学的一次彻底而深入的完形填空,从作者着力刻画的这些女性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属于"过去式″的生活如何被"当下性"重新提读。

  祖籍在王家营的王悦娟作为小说的线索人物,既是开篇人物,也是四个女知青选择到王家营下乡的直接原因。王家营作为她的故乡,除了乡情熟稔还留下了一份隐藏的爱情,世俗阻拦使得她跟春来"刚刚冒出的爱情小苗瞬间被冻死",就像老屋的海棠只开花没结果,徒留一段怅惘遗憾的乡恋;与王月娟平静的隐痛相比,另一个知青白玉珍身上则留下了酷烈的"硬伤",她以英雄式的"铁姑娘"作风,在王家营掀起了让人咋舌的轩然大波。白玉珍有单纯的政治热情,表现积极,认为"下乡就是吃苦锻炼",结果稀里糊涂因村里人起哄的一句话即被强行速配了个嘎杂秃子,这种荒唐给她带来了扎根农村的光荣,同时也成了她婚姻不幸的脓疮。后来她虽然力行治沙造田成了叱咤风云的先进典型,但运动过后,她发现自己"仿佛一条冲浪的鱼被拍在沙滩上",她"折腾了个够,还是一个软弱无助的小女子"。当曾经的风头成为笑话,她可悲的家庭生活也成了村里被围观的节目,残酷的命运面前她唯有选择坚忍。最后依靠落实遗落知青的政策她才得以走出了王家营,剜除了这桩荒唐怪诞的婚姻徽记,并最终收获了好的爱情。

  作为下乡女知青,回到王家营的王悦娟与白玉珍是与命运进行了一番正面交手后,将困境剥离,最终以坦然释怀的人生姿态回到了王家营,但在另两个女知青杜玲与吴倩身上,她们的回归是缺席的,这种缺席也恰恰体现着人性中另一面让人无法直视的,也无法彻底治愈的恶疾。如杜玲,她深谙天上不会掉馅儿饼,于是投其所好,通过给当权村书记一家买大铝锅,送军衣,帮忙干活等这样一些得体而变相的送礼示好方式终于成了民办老师,接着又在爱情上不战而胜成功挤走情敌,但当她费尽心机一切如愿时,却发现政策变动后这一切不过枉然,对杜玲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无法接受的巨大讽刺;而吴倩付出的是更大的代价,明明对王造堂的图谋不轨心知肚明,却还是不得不用贞操来换回一张回城表格……再回王家营,杜玲与吴倩的不在场的,表层原因是一个有病,一个在国外,更深层的原因,是她们二人更多跌入了人性背光的阴影里,王家营那段知青岁月的不堪回首,令她们终其一生无法释怀。

  《回到王家营》对四个女知青的下乡生活进行了层度不同的重新再现,在白玉珍们在用悲欣交加的目光回望自己在王家营的知青岁月时,作为没有参与过那场运动的非知青作家,寇建斌以旁观者的清醒,同样也在对他笔下这几个知青不同的生命走向进行着一番深刻的透析与直视。"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王家营是四个女知青内心深处不可触摸的角落,小说中这个曾给她们的生命带来磨难的地方,充斥着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二元对立,也充实了几个女性知青在下沉乡村后生命体验的复杂性, 因而具有各自不同的意义;这里有对她们生命厚度与长度的延展叠加,也是她们命运进行曲正在完成中的交响变奏,如白玉珍的儿子郭占良与王悦娟的女儿黄莺莺联手开发王家营的荒滩时,黄莺莺开玩笑说"地头蛇不欺负我们啊",王造堂的儿子回答的是"岂敢",此时当年女知青面临"孙猴子跳进了如来佛的掌心"的那种困境己经完全消解,村里"原来扭曲的十字街变得板板正正",对于勇敢回望苦难经历的这些老知青,作家用自己的文字力量让她们伤痕累累志离开。又云淡风轻地回来,这就使她们的生命在这样的回归中得到了彻底的救赎,——她们在王家营回看着曾经的自己,作家也在看着她们,小说通过这种“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这样的双视阈呈现手法,有力地完成了文学意义上的摆渡,它对于不同时代生命个体的接引比对亦具有普适价值,尤其最后出现的西府海棠,作为她们美好青春年华的一个现实隐喻,恰如她们曾经的青春年华,深刻的人性审度涤荡着人世的尘垢, 在 "却道海棠依旧"的感叹中,悲怆与欢欣的生命觉悟在物是人非的海棠花语中达到了一致认同,这也含蓄地达成了作家对女性的顽强的生命力在苦难中得以存续并绽放的一种自然写实与时间观照。

  在当下文学立场的历史回望里,沿着时间推进的长度,隔着滔滔已逝的年代洪流,带着厚朴泥土气息的乡村文学在经过伤痕、先锋、寻根甚至穿越这样的一再表达尝试之后,依然有一处执顽的,有待剥离的知青伤痕或知青困境成为女性文学题材中一个敏感而独特的书写存在,这种困境的剥离式书写在今后还将持续,在某种程度上它之于城乡矛盾的对立与消弥,乡村记忆与乡愁的书写均具有‘三棱镜“的折射效应,所以它值得观察,随着历史潮汐的变化它也将不断被续以新解。(2900字)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0-4-13 06:34 | 只看该作者
牵牵早上好,粗读,先加分,再细读!
3#
发表于 2020-4-13 09:43 | 只看该作者
长句,本篇40多字一句的也有好几处,写起来肯定很痛快,读起来就未必了哈,长句绝对是把双刃剑。
问好远牵。
4#
发表于 2020-4-13 10:2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问候,上午好!
5#
发表于 2020-4-13 15:09 | 只看该作者
一篇比较标准的小说书评格式。从大环境着手,顺势而下,讲到《回到王家营》用笔理智,层层分析。伤痕时代四个女知青的命运其实是整个当时女知青所共有的不相同的命运。改革发展王家营作为一个联系点把四个女人从远离再到回归是个线性回旋式的发展。
6#
发表于 2020-4-14 11:18 | 只看该作者
被裹挟着前行的生命

被小心翼翼制约的窥视
7#
发表于 2020-4-14 11:19 | 只看该作者
欣赏书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6 01:56 , Processed in 0.051764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