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5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蛀书记(2020年4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8-11 09: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rsjby 于 2020-8-11 09:10 编辑

  2020年4月1日
  “易中天中华史”第十六卷《安史之乱》所述,从玄宗即位至朱温灭唐。开元盛世,盛唐之极。安史之乱,由盛转衰。其后之唐则藩镇割据,号令难行;宦官专权,皇权旁落;文官无行,陷于党争;边患不断,乱相频生。唐由衰而亡,虽挣扎了一百多年,但早已没有了“大唐”气象。盛衰对比,前后易势,可悲可叹。

    风中的雨:《左传•庄公十一年》有句话:“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后人常将“禹汤罪己”、“桀纣罪人”删掉,用“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来指称朝代更替、时势起伏。唐的历史,可用约略修改后的这句话来定义:其盛也勃焉,其衰也忽焉。唐朝,给我特别突出的印象有几点:一是若不将西汉、东汉合并计算为一个朝代,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是秦以来历时最长的王朝。二是由盛而衰的很是突然,在同一个皇帝手里,因一场叛乱而一下子由极盛而衰落。三是虽衰并不易世而斩,挣扎了一百多年才真正灭亡。读唐史,哪怕是读并不能真正称其为历史的“易中天中华史”,总令人兴起兴亡之叹。唐之盛,历太宗、武周而至玄宗。玄宗的开元、天宝年间,物阜民丰,富极盛极。后人津津的“开元盛世”,差不多成为古中国极盛的代名词。正如杜甫在《忆昔》里所言:“忆惜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只可惜,天宝末年,在情理中却在玄宗意外的安史之乱突然爆发,掀开“极盛”华丽的外衣,将隐藏其下的种种弊端、乱相显现出来。极盛一下子跌入衰落,虽非“其亡也忽焉”,却“其衰也忽焉”。安史之乱后的唐,已不可再称“大唐”,虽简单谓之苟延残喘不太恰当,但统领四方、万国来朝的恢宏气象早已灰飞烟灭。人们只能在回忆里,品味曾经的大唐辉煌与气度。用元稹的诗句来说,就是:“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白头宫女困于一宫,所见所识有限,所思所想亦有囿,闲坐所说的,或许只是玄宗;而文人墨客、后世子孙喜欢畅游古今,忆想天地,闲坐想起的,应该还会上溯至太宗“贞观之治”,甚至武周天授等等。
    风中的雨:一边看“易中天中华史”之隋唐部分,一边读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之气贺泽保规的《隋唐时代:绚烂的世界帝国》,发现二者的交集很多,非同一般。易中天的许多观点,许多表述,似乎都来自气贺泽保规;一些图表,一些故事,甚至直接引至《隋唐时代:绚烂的世界帝国》。虽不敢说“易中天中华史”之隋唐部分抄袭了气贺泽保规的《隋唐时代:绚烂的世界帝国》;但其借鉴、取法却不可谓少,而应曰多,很多。只是,觉得有些悲哀:“易中天中华史”之隋唐部分言辞轻佻(用这个词或许太重了,但我的感觉就是如此),书中竟然出现了好几处“呵呵”,比如“呵呵!态度如此强硬,底气从何而来?”不止隋唐部分如此,“易中天中华史”的行文风格皆如此。比之于《隋唐时代:绚烂的世界帝国》的厚重大气,“易中天中华史”的历史感觉颇有差距;若再比之于旧、新《唐书》,其历史感觉或可谓天壤之别。我知道,“易中天中华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是偏重于文化史的一种巡礼,是用当下流行的短句、短段写就的文字,文字里诙谐幽默的语调,也是为了讨好当下流行的阅读喜好。所以,对他(易中天)及它(易中天的书)不能有太高的期待,期待愈多,则失望愈多。闲来无事时翻翻、看看,如闲坐的白头宫女说玄宗般,翻亦可,不看亦可;若要认真去读,却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的事,真没有必要。几小时一本的翻阅速度,或许算是对“易中天中华史”品质的最好阐释和定位。

  2020年4月3日
  气贺泽保规的《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是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第6卷,共十章,前三章讲政治,后七章讲制度、女性、城市、商业、军制、佛教、外交、文化等。既是隋唐两朝的断代通史,也属相关专题的专门史。特别是对律令制与贵族制、唐代女性地位与“武韦之乱”等的研究,视角独特,颇有新意。

    风中的雨:因为翻“易中天中华史”之隋唐部分四卷,把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第6卷找出来读。日本研究中国史,有比其他外国研究中国史更多的优势,虽不能说中日同祖同源,但中日文化的相通相似却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日本人笔下的中国史,既有不同于国内撰史者的域外视角,又有对中国史特别的亲缘关系。比如读陈舜臣的“十八史略”,除叙述简略外,差不多就是在读国人撰写的国史。读讲谈社的“中国的历史”,亦有同样的感觉。十卷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现在只读了三本:一是第4卷文京的《三国志的世界:后汉 三国时代》,一是第7卷小岛毅的《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再就是这本气贺泽保规的《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每卷,都有所启发,收纳许多新的见识。一句话:值得一读。这套书,会慢慢地读下去,全部读完。
    风中的雨:书里有两处不妥。其一、173页最后一段,第四章《律令制之下人们的生活》第三节“村落中的日常生活”,开头一句“在前一节里,我们介绍了唐代的地方行政单位中有‘州’和‘县’。”而前一节为“律令制之下的官僚生活”介绍的却是中央机构,似乎没介绍到“‘州’和‘县’”。其二、312页第二段有句“圆仁的日记了也记述了在该寺院里有三十多位僧人”,其中“日记”之后,“记述”之前的“了”,显然多了。

  2020年4月4日
  卢弼《三国志集解》第八卷,是《吴书》九至二十卷,罗列从建国的周瑜、鲁肃、吕蒙到后期的诸葛恪、孙峻、孙綝等人物,有褒有贬。吴地偏而不僻,一方面中原人士为避战乱多有流入,另一方面又不像川蜀般囿于一隅,且兼有山越之勇悍。或许正因如此,吴才会在蜀灭而孙晧统治酷烈的前提下,又坚持了十多年。

    风中的雨:2016年4月开始读《三国志集解》,历时四年终于把全八卷读完了。起初雄心勃勃,想要进行所谓的“研究”。其实,在读《魏书》时也读出了一些自己的东西,比如认为陈宫叛曹是因为曹操屠徐州。边读边写,写了十余篇所谓“《三国志》札记”。当时颇为自得,后翻黎东方《细说三国》,才发现早在民国时期黎东方就认为陈宫叛曹是因曹操屠徐州。由此信心大失,觉得不管我怎么认真去读,也难脱前人窠臼,“研究”不出什么新东西,读不出属于自己的内容,渐渐就只草草读过,不去深究,也不写什么“札记”了。但不期然却有另一收获:读《魏书•杜畿传》,见到书里对“草马”的“集解”,突然想起了方言里的“草狗”一词,觉得应该来源于此。由此开始通过书证溯源方言的历程,将一个名为《方言与识字》的系列一则则写下来,到现在已经写了二百多则,并从2018年5月起一直在《达州晚报》刊载,每周一至两则。《三国志》没读出什么名堂,但意外收获却渐至丰盈,已有近三十万字。近一两年,将其整理成书,争取印行,是我最重要的任务。若能如此,就真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
    风中的雨:第一次认真读“集解”本。百度百科说:集解,指“汇辑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将历代各种各样的注释,集于一书,读一书而知其古今“大家”理解大略,的确省事,至少可以少买一些书。古人所说,方圆凿枘,各据一隅,各有所长,公婆之理,妯娌之争,若山花烂漫,风起云涌,惹人眼花,读来趣味横生。正如《三国志》之“裴注”引人注目,与陈寿的正文同辉一样,历代之“解”内容精彩,意蕴无限,使人可行走于古今要籍里,去体会、领略古人的思维与识见。汇百家之言,让它们在脑海里纠缠、角力、战斗,由此综合、演绎、提升,取自己所需,形成一二或许可谓为自己的观点,应该是有收获的。所以,尽管读“集解”本费时费力,但若不只是想翻翻、看看,而是想读读,想读有所得,读有所悟,最好是读“集解”本。

  2020年4月8日
  武汉作家方方的《万箭穿心》,是重庆出版社“世相书”之一种。小说写汉口女人李宝莉,从丈夫出轨、自杀,到儿子长大、自立的人生经历。借以阐释“人生有多少快乐、幸福和温暖,就会有多少辛苦、苦痛和残酷”的主题。读完,对李宝莉既有“恨”意,又不能不“怜”惜。性格决定命运,或许可以概括她的人生。

    风中的雨:湖北的女作家,知道的有池莉和方方。她们的作品读得不多:池莉的读过《不谈爱情》和《小姐,你早》;方方的读过《软埋》,《乌泥湖年谱》买了,一直未读。近日,翻出《万箭穿心》,很快读完。小说七万多字,应该算中篇,单行本薄薄的,拿在手里轻轻的,看在眼里浅浅的。故事是好故事,起伏跌宕,张弛有度,人物也性格鲜明,颇具汉口特色。跟着故事走:从李宝莉对丈夫的强势(其实是刀子嘴豆腐心),到对公婆、儿子的隐忍;从李宝莉举报丈夫有男女关系、丈夫知道内情后自杀,到儿子知晓真相冷眼相对、长大后将李宝莉赶出家门;从靠丈夫养家,到去汉正街当扁担、甚至卖血维持家用……一个中年女人的人生被毁坏得一塌糊涂。谁是毁坏者呢?似乎是李宝莉,但似乎又不是她。她性格火爆,年轻时貌美如花,婚后对丈夫总是信口开骂。丈夫提出离婚后,她若有所悟,却不期然发现丈夫已经有了外遇。她跟踪丈夫与外遇,并匿名举报了丈夫,令丈夫颜面尽失。这是小说最为重要的一幕,方方在小说结尾时说:“她知道,自己当年在一念之间,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和人生,包括她自己。”丈夫知道真相而自杀,儿子知道真相而再不待见她。她当扁担、奉送公婆、卖血供儿子上学,都无法得到儿子的原谅。李宝莉错了吗?说不清楚。面对偷情要离婚的丈夫,她该怎么做?也没有正确答案。她“一念之间”的匿名举报,的确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和人生,包括她自己。”但她就不可原谅吗?真不知道。她儿子的极端,就是正义吗?也无法言说。总之,小说里已知的她的半生算是毁了;但不可知的她的另半生,似乎还有一个建在等着她,她或许还可得到完全自我的幸福。或许吧!虽然可能是一种得不到儿子原谅的幸福,但总比既得不到儿子原谅却还过凄苦日子要好。小说似乎美好的结尾,是在为李宝莉祝福,也是方方的一种态度,对待李宝莉这样的女人,不应该太残酷,应该多一些宽容,多给她一点温暖。由此,李宝莉也完成了由“强”到“弱”(其实是真强)的转变,读者也会由此而由“恨”到“怜”,觉得李宝莉应该得到更好的生活。而对于仿佛是受害者的李宝莉的儿子小宝,我却无法原谅。面对李宝莉这样的母亲、那样的父亲,年幼年少时是应该矛盾,也应该迷惑,长大成人后却不应该如此冷血,如此残忍。他之可怕,令我心惊。但这小说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好,所以要说它是“浅浅的”。因为读小说时,虽有个人的情绪起伏,却没有进一步的思考。或许是我读小说本就只停留于故事的表面,不能进行深入的思考;或许是小说本身只是一个故事,不能引发读者更多的思考。反正,读了也就是读了,看到了“世相”之一种,不能从“世相”提升出更“高”一点的东西。

  2020年4月25日
  《舒芜说诗》是“大家小书”之一种。所说差不多全是唐诗,大略可分为两部分:一是说某一诗人之诗,二是说诗歌创作的规律性现象或阅读过程的创造性心得。虽是文集,且其文多简短,但或一人一文,或一诗一文,或一理一文,每文均有所发现、创见,既独立成篇,看似不相统率,又前后连贯,有唐诗史的味道。

    风中的雨:“大家小书”这个系列里,作者均系“大家”,书的体量从外观上看都比较“小”,页码不多,不厚实,颇单薄,不是大部头。但从内容看,却比较厚重、人文。买过几十本这个系列的书,也陆续读过一些,还有一些在书柜里等待阅读。每本,都给我一定的启迪。“大家”之作,或许就是这样:不在书之厚,页之多,部头之大,而在内容之精,阅读有得。虽然“大家小书”的创作年代较为久远,与今天或许有点脱节,但其识见、发覆,却依然有其存在的意义,可与新的研究成果对比参证,可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学术发展前行的一些印痕脉络。虽是学术,却并不深奥难懂,至少如我这样的人可以读读,读完还可以自以为是地觉得有所收获。所以袁行霈在序言中说:“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的。”喜欢读书的人,特别是喜欢文史读物的人,可以在这个书系里选一些,来读。
    风中的雨:舒芜,早就听说,也知道他是人文界的学者,但却没读过他的作品。看封面折页介绍,他是安徽桐城人,姓方,便想起清代的桐城派,想起“桐城三祖”里的方苞。再读蒙木的序言《素心人可共晨夕之乐——舒芜说诗的魅力》,发现他虽不是方苞的后裔,却与桐城派真有瓜葛:“他的曾祖父方宗诚是古文宗师姚鼐的再传弟子。祖父方守敦是较有声望的诗人、教育家,曾力助吴汝纶创办桐城学堂,支持陈独秀在安徽兴办公学。外祖父马其昶,出身翰墨世家,曾师从方守诚、吴汝纶,有桐城派‘殿军’之称。”除此,“其父亲方孝岳(1897—1973)曾游学日本,归国后曾任教于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高校,学术成就包括经学、佛学、文学。”可见,舒芜不但有桐城派的渊源,而且出生于书香门弟。所以,“李洁非在《旧学中的舒芜》中说:‘作为桐城后人,舒芜还来得及领受清代学术的泽被,而清代学术的非常重实证,字斟句酌。这种自幼的训练,成为他操弄古典文学研究时有别于当代学人的天然优长。’”《舒芜说诗》,从某种意义上讲或可称之为《舒芜说唐诗》。其单独成篇所“说”及的唐代诗人有陈子昂、孟浩然、王维、李白、高适与岑参、杜甫、韩愈、元稹、李商隐、郑嵎。舒芜对唐代诗人的评价,虽与文学史家的评价,并无大的区别,却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李贺、贾岛、孟郊,特别是对李商隐的评价颇高,认为他的七律形式虽遵韵律要求,但内容却远承《诗经》传统,开辟了杜甫之后格律诗一个新的天地,有开创性意义;其诗中的男女情爱,是“带有相当程度的近代色彩的爱情”,虽然“奇迹似地出现在那个时代,必然只能是一现的昙花,以后又是千年辍响。直到《红楼梦》出来,才又在更高的水平上写出了更近于近代的爱情但已经出了诗歌的领域。”但“正因为是一现昙花,倒也更觉珍贵。”其“说”韩愈,也重在指出其诗歌散文化的创新。在舒芜笔下,唐诗的脉络大体如下:陈子昂、李白开一代新风,杜甫赋予格律诗新的内容,韩愈以文入诗,李商隐在格律基础上远宗诗经传统;其余的诗人,大体都可归于以上四类之中。最喜欢书末两文:《勘诗小记》《勘诗续记》。前者十四则,后者六十四,体例完全一致:从历代“诗话”里摘撷相关段落,然后以“舒芜按”阐述自己对其的看法,多是新的观点,多有发覆,读之受益。
    风中的雨:书里有几处值得商榷。一是第84页“‘七言近体,起自初唐应制。’一语甚得要领。今按此体格律,完成于沈期、宋之问与杜审言。”文中的“沈期”一般写作“沈铨期”。二是第161页“明年尚父上捷书,洗清观阙收封畿。两君相见望顿,君臣鼓舞皆歔欷。”第三句六字,显然不对,“望”后“顿”前掉了漏了一个“贤”字,全句应为:两君相见望贤顿。三是第267页“洪龟父有诗云:‘琅严佛界,薜荔上僧垣。’山谷改云‘琅鸣佛屋’,以谓‘薜荔’是一声,须要一声对,‘琅’即一声。余以为然。”,“琅严佛界”有误,“琅”后“严”前掉了一个“玕”字,全句应为:琅玕严佛界。“琅鸣佛屋”也有误,“琅”后“鸣”前掉了一个“珰”字,全句应为:琅珰鸣佛屋。“‘琅’即一声”亦应为“‘琅珰’即一声”。感觉这三处错误,应该不是舒芜的问题,而是印刷的毛病。

  2020年4月26日
  黄裳的《榆下说书》,是其1979年、1980年“这两年所作的杂文选编成集”。其文散漫,所以用“说”;所说书人书事,版本源流,诗词歌赋,书坛文坛掌故等等,多与书相关。被迫蛰伏闭口,一朝得解,其说滚滚而出,下笔虽均非千言,然沉渊喷发滔滔之势、厚积信笔娓娓之言,读来如入宝山,目不暇接。

    风中的雨:黄裳的书读过两本,一本是北京出版集团“大家小书”丛书里的简装本《旧戏新谈》,一本是上海书店“海上文库”丛书时的小精装《门外谈红》。都是小册子,读来却颇有收获,颇为喜欢。喜欢他的文风,一事一文,不枝不蔓,文多简短,意却深远,往往于诙谐轻松间,道出世间真相、书里真意,颇得言简意赅之要义。对于我这样无学养积累却无缘由地喜欢学养,总是泛泛而读却又希望于读中收获一二的读者,程度刚刚好:既可零零星星得其学养的熏陶,又能多多少少有些自己的理解,比读当下流行的小说、散文、杂文,要舒服得多。用如坐春风来形容,或许最为恰当。当然,这只是一种很自我的感觉,因为我是否真正读懂其文,理解其要,只有我自己知道。
    风中的雨:百度百科有黄裳简介:“黄裳(夏历1919年6月15日—公历2012年9月5日)。原名容鼎昌,祖籍山东益都,为青州驻防旗人后裔。生于河北井陉。满洲镶红旗;笔名黄裳、勉仲、赵会仪,当代散文家、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上海文联委员。黄裳是一位学识渊博又很富有情趣的人,在戏剧、新闻、出版领域均有建树,与梅兰芳、盖叫天、巴金、吴晗等文化名人相交甚笃。”《榆下说书》是从“孔网”淘回来的,封面、封底有字迹已不可见的红色印章,扉页上有某学校“图书专用章”的清晰印鉴。书的标价1.20元,我16元购回(书价19元,邮寄费6元)。2018年文津出版社曾经重印过《榆下说书》,现在京东、当当上都还有出售,但我喜欢老版本,而且“孔网”上旧书比现在出售的新书要便宜许多。这书,在学校图书馆里应该没多少人读,几乎没有展卷的痕迹。打开,墨香夹杂着淡淡的旧报纸味。1982年2月1 版1印,时间并不久远,但暗黄的纸页中却满是岁月沧桑、时光倏忽。翻开小32开本,仿佛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的书多是这样的小开本。1982年2月,我还在县城的中师读书,但不可能买到这书。即使买得到,也不会买。即使买了,以我那时可怜的学识,也读不明白。就是今天,《榆下说书》对于我来说,依然太高深了一点。黄裳笔下的人、书、事,多知道,但许多内容却似是而非,或许知道却不明究里,或明究里却不知深意,或知深意却不懂黄说言外之意。读着,一面颔首点头,一面云里雾里。但我喜欢这种感觉:太简单明了,没味道;一点读不懂,更没没味道。在似懂非懂间,于或知或迷里,仿佛明白,却又自我怀疑,正在怀疑,却又突然明白,是我读书最觉舒服的地方。我不太管自己是否完全读明白,只喜欢读书时这种自以为舒服的感觉。

  2020年4月27日
  中华书局的“三全本”《阅微草堂笔记》上册,收录纪昀的《滦阳消夏录》一至六卷。其文,有“世说”风味,少则数十字,多则几百字,短小精悍;其事,多涉神鬼妖狐,看似荒诞无稽,离奇虚妄,实则暗含“至理”。其理,多讲因果报应,世道轮回,劝人向善,戒人作恶。所谓神鬼妖狐之事理,其实是人事,天理。

    风中的雨:有黄山书社出版的《阅微草堂笔记》,但读出错字,便重买了这套中华书局的“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从书”之《阅微草堂笔记》。读完上册,正文未见有错,但译文却并不如人意。比如书第113页“景城有刘武周墓,《献县志》亦载。按,武周山后马邑人,墓不应在是,疑为隋刘炫墓。炫,景城人。《一统志》载其墓在献县东八十里。”译文为:“刘武周的墓在景城,《献县志》也有记载。按,刘武周是太行山北马邑人,墓不应该在这里,所以景城的墓可能是隋代刘炫的。刘炫是景城人。《一统志》记载,刘武周的墓在献县东八十里处。”结合上下文,“《一统志》载其墓在献县东八十里”,应是指刘炫之墓,而不是刘武周的墓。至于序言里的“河间先生以学问文章负天下重望”一句的翻译,虽历来就有争论,但总觉得翻译成“河间先生纪昀学识渊博却著作不丰,辜负了天下厚望”,不如将“负天下重望”译成“担负着天下人之重望”好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0-8-11 09:12 | 只看该作者
见到沙发咱就坐,跟着老师学经典!
3#
发表于 2020-8-11 09:27 | 只看该作者
闲适时读本书是件惬意幸福的事。
4#
发表于 2020-8-11 10:57 | 只看该作者
易中天中华史,据说要颠覆传统史学著作的写法。。当今网文盛行、娱乐至上,有些表达通俗,甚至俏皮,也是可以理解的。
至于“呵呵”,语言演变不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特别是网络词汇,去年的也许今年就意味不同了。
这恢弘大作,才短短几年时间,凭一己之力,照我想来也不太可能精细。
5#
发表于 2020-8-11 11:02 | 只看该作者
方方的小说,读过一些。
我觉得,读小说不同于读历史,打动读者是首要的,深刻倒在其次。
方方的小说,比较考虑当今读者的情感需求和接受能力,与经典还有距离。不能苛求。
我的看法不一定对,字母老师指正。
6#
发表于 2020-8-11 12:55 | 只看该作者
老师的读书笔记,有深度,有见解。佩服之至!
7#
发表于 2020-8-11 17:20 | 只看该作者
云之飞扬 发表于 2020-8-11 12:55
老师的读书笔记,有深度,有见解。佩服之至!

字母老师读书,有自己的风格,他的笔记,独具特色。佩服+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3 13:05 , Processed in 0.180450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