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65|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无声告白》:不足为训的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1-9 09: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川媚 于 2021-1-11 10:29 编辑

一,大受推崇并包揽奖项的经典

    我常去市图书馆借书。《无声告白》的书脊,白底黑字的书名,特别醒目,特别有陌生感或者悬念的感觉:无声——告白,这两个矛盾的双音词,在小说里暗示了什么呢?我情不自禁地拿起了这本书。封面封底的介绍,足以征服一切柔软的或者骄傲的心。

    它是全球顶级畅销小说文库读客推出的顶级经典第218号作品,是华裔作家伍绮诗的长篇处女作。伍绮诗在美国长大,父母都是科学家。《无声告白》当年夺得2014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1名,紧接着就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我手头这个《无声告白》是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的孙露译本,2015年7月第1版,2016年10月第6次印刷。这是部只有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作者在书名背后的空白页声明“献给我的家人”,在书名下面特意写下一行字: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封底的亚马逊编辑推荐语里是这么一句话:《无声告白》探索了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

    二,父母是孩子的玩具,不要弄反了

    这部小说演绎了三代女性的悲剧故事,提出了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问题:难道女性永远无法得到自主的人生和完全的幸福?我用读散文的节奏阅读这部小说,发现它所揭示的女性心理问题,实在是普遍、深刻而复杂的,值得人们用珍贵的生命来思考。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小说第一章这样开篇。

    莉迪亚一周前,刚过完十六岁生日。家人和警察寻找了两天,才发现她死在家门外的湖水里。她不会游泳,为什么去湖边?她遇到了什么样的心理危机?警察的质询一层层揭开了玛丽琳一家三代的精神图谱。

    小说以倒叙的手法,用后面的十一章来表现一家人的回忆和反思,讲述家人对莉迪亚的影响和伤害。

    最爱你的人,伤害你最深。父母之爱如果失去理智,其实会变成沉重的负担。父母各行其是地举着手中的指挥棒,使莉迪亚这个乖孩子无所适从,她疲于应付,不断奔跑,最后力竭而亡。这就是莉迪亚的母亲最后找到的死亡真相。

    孩子常常被视为玩具,玩具出了问题,一定是模子的问题。第一章末尾写警察抽干了湖水,找到了莉迪亚的尸体。第二章一开头就写到悲剧的根源在于父母。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呢?如同任何事一样,根源在父母。因为莉迪亚的父母,因为她父母的父母。因为很久以前,她的母亲就失踪过,她父亲把她母亲找回了家。因为她的母亲最希望与众不同,她父亲却最想要融入人群,而这两件事都是不可能的。

    小说语调从容,“故事编排精妙细致,文笔沉稳内敛”。作者语言风格鲜明,有一种学者气质弥漫在字里行间,随处可见的妙喻,比如孩子们把月亮比作完美的硬币或者热气球,说她父亲像一幢即将倒掉的旧楼,都能巧妙地将人心击中。
   
三,陪衬是事实,陪伴更重要

    莉迪亚有哥哥有妹妹,为什么她特别受宠呢?莉迪亚是母亲玛丽琳的第二个孩子,大儿内斯,小女汉娜,仿佛都是作为陪衬而存在的。在哥哥内斯的心里,莉迪亚是宇宙中心,当莉迪亚出现在母亲视野里的时候,母亲可以完全忘掉自己刚才已经答应儿子的一个煮鸡蛋。

    我们用小说的倒叙方式来寻求答案的话,或许“他们来的是不是时候”这样一个认知角度可以作为参考。

    她哥哥内斯似乎来的不是时候,是母亲在哈佛大学意外怀孕而来的,这导致母亲没有完成学业而回归家庭,以致留下终生遗憾。母亲尽管想追求出类拔萃和与众不同,有了一位事业有成的中国血统的丈夫,却不料竟然不得不成为家庭主妇,像母亲的母亲所要求的那样精通家政,精通鸡蛋的六种基本烹饪方式,因为家里的人口有限,所以事实上母亲的日常工作是精通鸡蛋的三种烹饪方式:煎、煮、炒。母亲在感情上偶尔忽略大儿子内斯,似乎也不是刻意而为之。

    莉迪亚就与哥哥不同了。莉迪亚是母亲的乖女儿,继承了母亲的数学天赋,课业十分优秀,可以实现母亲的愿望:有一个被称作医生的华丽的未来,或者出类拔萃的人生。

    有了莉迪亚,再有个妹妹就显得多余了。——汉娜也是一个意外怀孕的结果。母亲有一天知道自己的母亲死了。莉边亚的外婆是从事家政服务的独居者,因为对母亲玛丽琳超越种族界限的婚姻十分失望,所以七八年里不通音讯不相往来。母亲独自去把外婆的房子卖了,有了一笔钱,又想去继续完成学业。母亲给家人留言,写了又撕掉,直接离家出走。父亲报了失踪案,把母亲撕碎的纸粘起来,把生活马马虎虎地对付起来,一天一天地呆在书房里。出走的母亲没有参加考试,独自在别的城市生活了两个多月,突然发现自己怀了孕。母亲因为营养极差晕倒在路上,父亲把母亲从医院亲自接回来,小心翼翼地侍候着。母亲生下了她的小妹妹汉娜,却常常忽视她这个小妹妹,有时候餐具都忘记摆汉娜的。汉娜已经尝试过了,每当自己靠近家里的人,每个人都会迅速把她从身上抖下来。汉娜有时把自己收缩到餐桌下面,离开众人的视线,好像怕阻挡了他们的聚光灯打在莉迪亚身上。

    莉迪亚被回家了的母亲黏住了,她知道失而复得的可贵,她又一次被爱绑架了:妈妈会永远在家等着她,所以她放学后拒绝了所有的同学聚会。时刻都处在父母的聚光灯下,这样的生活对莉迪亚一点也不轻松。父母越是关注你,对你的期望就越高,他们的关心像雪一样不断落到你的身上,最终把你压垮。

    她内心的恐惧越来越大,她害怕母亲再次消失,她早就在心里给母亲承诺过要好好听话,但是她的学业成绩却越来越令母亲失望。而且,她发现眼下最大的恐惧是唯一懂她的哥哥内斯马上要去上哈佛大学,准备逃离这个家,而且一点也不在乎自己的感受。最恐怖的莫过于那个懂你的人在某一刻突然离开了你,整个生命就像不能承受般坍塌,你遥遥无期的盼望,却换来和陌生人一般的回答,伤心之处莫过于此。

    警察在调查死因的过程中,问她哥哥内斯,父母对莉迪亚好吗,有没有打过莉迪亚。内斯想:莉迪亚,父母眼中的一朵娇花、掌上明珠、心肝宝贝、母亲心中永恒的唯一。

    对于一个极力维护种族自尊的民族而言,混血家庭背景的孩子将要遭遇什么,一般人是想象不到的:父母的婚姻被宣布违法,永远得不到身边人们的认可。但是,在家庭这个小宇宙里,莉迪亚天生该被宠爱,因为她是个奇迹。在家里三个混血儿中,内斯和汉娜长得像父亲,而蓝眼睛和黑头发的莉迪亚身上表明了父母两个人的血统。他们知道,这是莉边迪亚成为母亲宠儿的原因之一,当然,她也是父亲的宠儿。
   
四,结局并非只有悲伤

    《无声告白》的书评痕迹,在网上有多处。我发现许多读者对小说都有深入的思考和发现。总之,这本书婉约的悲剧的风格,因为诚恳和精准的表达,获得了读者的高度认同。

    我在资料里获悉,电影的结局为了增加亮色,好像进行了唯美的处理。悲剧的结局只是为了唤起人们的严肃思考,使作品具有更深的美学意蕴。

    为故事结局增加亮色的处理是有现实依据的。因为悲剧的主角毕竟是热爱生活的,完全可以假设她偷偷学会了游泳,她在湖水里优美地游动了一次,然后幡然醒悟,或者离家出走,给自己一个自由成长的机会。

    这样乐观的想法,是缘于最近听过的一本书《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樊登讲到,这本书阐述了一个道理:所有的超级英雄,都能把童年挫折当作礼物。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莉迪亚完全可以有更好的人生。

    在莉迪亚是不是“自杀”的问题上,父母常常争吵,可即便是在争吵的时候,因为愤怒和失望,他们也是各说各话,没有静心倾听配偶的心声。父亲在情人的怀抱里寻求安慰,母亲一个人陷于悲伤之中决心非要找出女儿溺水的真相。与你交谈的人,更关心他们自己、他们的期望和问题,而不是你和你的问题。恐怕这就是真相,恐怕莉迪亚比父母更早知道这个真相。

    在一次次相互伤害之后,父母都意识到错误已经铸成,他们的另外两个孩子也需要关注。他们终于学会了好好说话,好好倾听,一家人带着对莉迪亚的记忆,同病相怜地生活在一起。

    五,你该早一点明白,他人的期待往往构成伤害

    小说深刻揭示了美国的多种社会问题,比如种族隔离问题。但它们只是小说故事发生的特殊文化心理背景,在这样复杂的人文背景之下,家庭教育的问题才是小说要揭示的核心问题。

    好的小说像宗教一样,能够净化心灵。读者都喜欢在小说里读到自己的心情,宣泄自己的喜怒哀乐,发现自己的问题,总结自己的方法论,从而实现自己的内在成长。

    《无声告白》以莉迪亚的死亡事件,引起大家探讨家庭教育这个主题的兴趣。父母不该期待孩子的人生成就超越自己,期待其实是控制的开始,铺天盖地的雪一样的爱其实是伤害。她已经开始感觉到,继承父母的梦想是多么艰难,如此被爱是多么令人窒息。

    他人期待对自己的伤害,从母亲玛丽琳身上就表现出来了。母亲接受自己母亲的暗示,上哈佛大学读书似乎就意味着有机会找一个好男人。母亲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自己母亲的期待,母亲每天在厨房呆几个小时,仿佛正是自己母亲期待的样子。但是家庭也让母亲失望了,她永远无法再次回到校园完成大学学业。家庭,有时候会是一个以爱的名义设置的牢笼,其恐怖在于,门上无锁,你却不敢推门而出,只能咆哮的接受一切爱的安排,直到最后溺亡其中,或是被时间所离散。

    但母亲玛丽琳曾经是有所觉醒的,曾经对自己母亲有所反抗,跨种族的婚姻就是母亲“找到自己”的一个反抗举动,母亲在婚姻上丝毫没有向自己的母亲妥协,哪怕付出了与自己母亲不再相见的代价——母亲一定是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的。

    或许母亲玛丽琳并没有清醒地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母亲的期待对自己造成了伤害。母亲当初在婚礼上听到自己母亲公开反对异族通婚的时候,对自己母亲喊着“这是我的人生,妈妈”的时候,她也没有意识到这种伤害,以及这种伤害是如何在一个单亲家庭一天一天不知不觉地造成的。最后是莉迪亚的自杀,才让母亲玛丽琳意识到了这一点。母亲甚至还明白了这样一点:莉迪亚比自己当年的觉醒和反抗,来得更快更彻底。
    女人的心灵悲剧,是家庭悲剧的开始。许多悲剧都是沟通不够造成的,家庭悲剧也不例外。莉迪亚的母亲要的是与众不同,父亲要的是融入人群,这是他们结合的原因,也将是他们相处的前提。他们并没有相互否定的必要。在他们最钟爱的女儿死去两个月之后,夫妇俩终于在床上和解了,似乎是第一次寻求彼此沟通,他们相互安慰心怀感激,意识到了生命的脆弱。

    家中每一个人都要拿出直面问题的勇气,尽早进行沟通和了解。就像在小说最后,孤独的内斯对湖水里的莉迪亚说,将来发生的每一件事,我都愿意告诉你。

    你曾经爱得那么深,怀有那么多的期望,最后却一无所有。

    请记住,《无声告白》也是一个爱的教训。你一定要知道,爱的温情里面,也暗藏杀机。
    (注,文中引用都出自原作。)






评分

5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1-1-9 10:29 | 只看该作者
我要去读《无声告白》。                                    
3#
发表于 2021-1-9 10:52 | 只看该作者
请记住,《无声告白》也是一个爱的教训。你一定要知道,爱的温情里面,也暗藏杀机。

看来这《无声告白》是值得一读的书。问候媚版
4#
发表于 2021-1-9 11:13 | 只看该作者
赏读,问候。
这期征文主题是“看山”,本文和主题的关联最好再显豁些、切近些。
5#
发表于 2021-1-9 11:1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受益良多。        
6#
发表于 2021-1-9 12:04 | 只看该作者
    “父母是孩子的玩具,不要弄反了”看来现在人还真是弄反了的。
     
    我们都喜欢说“    孩子是父母的玩具”  因为孩子小时候真的好玩。
7#
发表于 2021-1-9 17:04 | 只看该作者
这让我想起春秋时期一个不到黄泉不相见的故事。郑国郑武公妻子姜氏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寤生,小儿子叫段。据说大儿子生时难产使她受到惊吓,姜氏便对他极其好,对小儿子段极好,终导致小儿子造反。一个人的好恶会影响到子女,何况原生家庭加种族不同诸多情况,人的欲望导致悲剧想来是文的主要症结所在。
8#
发表于 2021-1-9 20:43 | 只看该作者
《无声告白》,在川版的文字里,无疑值得亲近一回。2021,入书单。
9#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 10:30 | 只看该作者
月牙 发表于 2021-1-9 11:13
赏读,问候。
这期征文主题是“看山”,本文和主题的关联最好再显豁些、切近些。

哦,那我就不参与征文了。谢谢提醒。祝好。
10#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 10:31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上朋友来访赐评。感谢关注。稍后拜读各位近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2 23:43 , Processed in 0.05320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