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冬天,和一个朋友闲聊时,得知天水市有一位报纸收藏家叫汪继良,由于其藏报数量多,范围广,藏报品相精良而被圈内人士称为“西北集报王” , 当时出于对这一行业的好奇,便随手在日记本上写下一张便条:集报——汪继良——东升大厦8楼字样。今年5月12日,我又在本地媒体上看到汪继良先生为纪念和缅怀唐山地震34周年.汶川大地震2周年及玉树地震中遇难的同胞,举办的大型藏报展览的报道,再一次让汪继良先生和他的集报收藏走进了我的视线。
在人人都追逐名利和经济利益占据一切的今天,一个人做的事情如果违反常规,一定会被世人讥笑为“呆子”。汪继良先生多年来一直痴心于集报收藏的事迹很让人敬佩,于是我决定冒昧拜访,亲眼看一看他的藏品,感受一下报刊中浓缩的历史与文化。
那是一个雨天,在秦州城烟雨濛濛的街头,朋友从她的小轿车中伸出头向我告别时,还取笑说希望再见到我时,可千万别被百年的陈腐味给熏成一个前朝美人。
在东升大厦8楼一间布置精美的展厅里,我见到了先后在教育.政府办.粮食.计生部门工作,兼任中国集报协会常务理事,天水集报协会会长,年近60岁,风度儒雅的汪继良先生。在谈起他的报纸收藏,汪继良先生说他最早是从剪报和收藏号外开始的。由于对国家重大事件的关注,一本本剪报,一张张号外,让他从中体味到了“报小容天下,纸薄纳古今”的乐趣。七十年代便开始大量的集报收藏 ,至今已有藏报2万余种,14万余份 ,他给我掀开展台下虽然陈旧但包裹的十分精致的一捆捆藏报,而这些只是他集报的少数一部分,其它的都存放在家里和地下室。他说现在的这个展厅,还是一位热爱收藏文化的企业老总专门为他提供的。痴迷于集报的他,三十多年来,唯一的爱好就是集报收藏,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费在这上面,1999年12月,天水市集报协会成立 ,身为集报协会会长的他,在没有任何外方经费支持和固定场所作集报展览的情况下,先后组织了8次集报爱好者交流聚会,举办了12次比较有社会影响力的集报展览。2000年1月1日,由他创办并主编的天水集报协会会刊——《中国秦州集报》问世,这份小报一次次飞向祖国大江南北 ,越过重重关山抵达全国集报爱好者手中,让全国收藏爱好者通过这封印刷精美的报刊,了解了遥远的西北小城——美丽的天水和天水集报事业发展的成果。
置身于布置精美的展厅,惊喜于眼前一张张陈旧泛黄报刊,听着汪继良先生对藏品声情并茂的讲述,重温着一段段历史风云,当岁月和历史的烟尘一次次在我心间渐次浮现时,我才理解汪继良先生痴心于报纸收藏的理由。他给我拿出他的集报珍品:晚清的《新闻报》和创刊于1872年,发行达77年之久的《申报》,《申报》是一份旧中国发行时间最长,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颗璀璨明珠” ,想想旧中国半个世纪的呐喊声都是由这份报纸传向世界的,多少让人有点激动。
而我最感兴趣的是“文革 ”时期的藏品,漫游在“文革”那个特殊的历史岁月里,品读《红旗报》.《革命造反报》.《春雷》和《换天日》等等藏品时,在一张张发黄的版面上追寻那段非同寻常的历史,体味那个“一定要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年代,人内心的情感都是纷乱不堪的。他还收藏了我们天水地区为了响应号召而创办的《东方红报》《天水战报》以及教育部门创办的各种“红色”小报,非常真实的反映了十年文革时期,那段近似疯狂的让人啼笑皆非的历史和当时民众的生活现状。
在汪继良先生收藏的大量“文革 ”藏品中,最让他自豪和骄傲的就是珍藏多年的《浙江日报》,从1966年1月1日“文革”开始到1976年12月31日结束,历经11年132个月,装订132本 ,而且品质精良,集藏完整无缺,用汪继良先生自己的话说:“ 那是全国集藏界,专家和集报爱好者以及广大民众纵观万份报纸的精品,管窥十年历史风云的一部“文革”全集。”
短短一个小时的拜访,似是匆匆穿越了一条百年历史的时光隧道,又似回味了一场往昔和今朝的旧梦,在汪继良先生苦心经营的这片报海里,我只能走马观花地观望一下历史烟云的冰山一角。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希望像他这样执着的民间集报者尽快能从个人小圈子里走出来,多与外界交流合作,才能互补不足,民间力量本身是微弱的,任何个人或团体走不出小圈子,事业就不可能发展壮大。令我欣慰的是,汪继良先生已开始使用互联网对外发布收藏信息,和国内集报爱好者在网上相互交流收藏成果,已经开始走出来的汪继良先生,我祝愿他和他即将挂牌的“天水养正堂藏报馆”永远是天水集报界一棵枝繁叶茂的常青树。
[ 本帖最后由 寄书 于 2010-6-21 17:21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