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1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杜甫夫妻:一生一世一双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8-10 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甜蜜的树林 于 2022-8-10 12:57 编辑

杜甫夫妻:一生一世一双人
文/甘树林

       杜甫,唐朝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这恐怕是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印象。作为“诗圣”,杜甫的诗歌,基本上不是叹息黎民百姓的苦难生活,就是忧虑国家的前途命运。然而很多人可能没有特别注意杜甫其实还是一个专情的诗人。封建时代的男人三妻四妾,算不了什么,但杜甫虽半生潦倒,并且也算是出身官宦,加上才华横溢,纳妾应不是难事,但是他一生只有一个妻子。他的诗歌中一生专情的对象,也是他的妻子:杨氏。

       杜甫少时就四处游历,三十岁时迎娶杨氏为妻。后来杜甫经历家道中落、国家战乱,他的生活一直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时常贫困交加,他的妻子一直不离不弃,无论是共同面对窘迫的生活,抑或是忍受别离的担忧。杜甫虽甚少写儿女情长,但他的妻子还是时常出现在他诗作的字里行间。由于身处乱世,杜甫与妻儿聚少离多,但是在他的人生中,对妻子和孩子的爱意并不寡淡,身处的环境几经变化,杜甫从不曾熄灭过对妻子的思念和爱情火花,他们二人虽没有多少花前月下的快乐日子,但是对彼此的真情,一直坚信而笃定。

       许多诗人写妻子的诗词,多为妻子去世后的悼亡之作,往往止于表达失去之后的怀念。像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像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都是在怀念逝去的爱人。

       杜甫却和其他诗人不同,他不少诗歌都描述了生活中妻子的情状,描述到了自己与妻子彼此真情的思念,某些诗歌甚至把对妻子的爱写得很直白,几乎像是在“秀恩爱”,他将自己的爱意表达的深挚感人,写出了在平凡生活岁月中夫妻的相互依赖,让我们看到唐朝版的“一生一世一双人”,从而真心羡慕其夫妻情深!

       夫妻情深之一:最真挚的思念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

       这首《月夜》是杜甫写的妻子思念丈夫、丈夫思念妻子的一首最有名的诗歌,也是他为数不多的描写了妻子形象的诗作。诗创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携家人逃往羌村,后来杜甫一人被叛军俘虏押解至长安。写下此诗时,他望着月亮,思念远在羌村的妻子儿女。

       杜甫身陷长安,而妻子羁留鄜州的时间,正是天宝十五载(756)。就在前一年,也就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即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在范阳(今属北京)起兵叛乱,发动了持续长达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第二年五月,潼关失陷,长安危在旦夕,唐玄宗携杨贵妃仓皇逃出长安。就在安禄山叛军逼近潼关之际,杜甫也接了妻儿,加入逃难的大潮中,一家人从此开始了颠沛流离、担惊受怕的逃难生涯。当时杜甫一家一直逃到鄜州,才在城北的羌村找到了一个勉强容身之所。当年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属宁夏银川)即皇帝位,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这就是历史上的唐肃宗,改元至德,所以756年既是天宝十五载,改元之后又成了至德元年。逃亡中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仿佛是在浓厚的黑暗中见到了一线曙光,他把振兴国家的希望几乎全寄托在了新皇帝身上,于是就把妻儿留在鄜州,自己则于八月日夜兼程赶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一心想为多灾多难的国家效力。不幸的是,半路被叛军俘虏,押解到了已沦陷的长安。被困长安的杜甫,亲眼目睹了长安城的残破荒凉、百姓的妻离子散、朝廷的混乱恐惧……一切都让他的内心感到无比尖锐的刺痛。而最让他忧心的,还是留在鄜州的妻子。于是,在一个凄清的月夜,杜甫写下了这首他对妻子最深切的牵挂的诗。

       “意本思家,而偏想家人之思我,已进一层。至念及儿女之不能思,又进一层。”(王嗣奭《杜臆》)

       “此公陷贼中,本写长安之月,却偏陡写鄜州之月。本写自己独看,却偏写闺中独看,已得遥揣神情。三、四又脱开一笔,以儿女不解忆,衬出闺中之独忆,故‘云鬟湿’‘玉臂寒’而不知也。沉郁顿挫,写尽闺中深情苦境”(吴瞻泰《杜诗提要》)。

       所谓“闺中深情苦境”,这种“深情”,是妻子记挂丈夫生死安危的担忧之情,也是丈夫惦念妻子生死安危的担忧之情;这种“苦境”,是战乱带来的夫妻离散之苦,是亲人不能团圆、甚至连亲人的生死都无法确定的飘零之苦。前人评价都是这般到位!

       结合《月夜》的创作背景和杜甫当时的处境,我们能更深切地体会到“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的深刻意蕴,原来这不仅仅是一般普通夫妻的异地相思,而是在国家残破、兵荒马乱时候的生死思恋!也不仅仅是杜甫和妻子杨氏这一对夫妻的相思两地书,更是那个战乱年代里千千万万个家庭悲剧的缩影!杜甫此次被困长安的时间里,对家人的思念始终是他心中最大的挂怀,他不知他们是否生活顺利,是否吃饱穿暖,甚至是否性命无忧,他在寒食节时也写下过诗作表达这种思念: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像嚬青蛾。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一百五日夜对月》

       寒食节时,作者孤身被困长安,得不到半点家人的消息,月光洒向湖面如金波般散开,作者的泪水也如此一般未曾停歇。诗人想象月桂树被砍断后,月光会更加丰富和清澈,杜甫借助传说故事的描写,希望有更多的月光可以承载自己对妻子的思念,或是有更多月光带着情感洒向同在望月的妻子,希望她可以感受到杜甫的思念。诗中作者以牛郎织女比喻自己和妻子,可见在他的心中,二人心系彼此,情感坚定,他对杨氏的爱含蓄且深沉,只恨这山河破碎的环境,让二人变为无法见面只能彻骨思念的苦命夫妻。

       夫妻情深之二:最无奈的愧疚

       被困长安后的杜甫,最后逃脱后得以回到羌村,与妻子孩子重逢,对于杨氏来说,虽说日夜期盼夫君归来,但真的等到这一刻还是有太多的惊讶和感慨。这种感慨之情在诗中多有表现: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羌村三首·其一》

       几经跋涉山水,风尘仆仆,诗人才回到妻子家人身边。映入他眼帘的是老旧的柴门和不停吵闹的雀鸟,景色描写可看出在与杜甫分别的日子里,受到战争和分离之苦的影响,杨氏和孩子们生活得十分凄凉。而看到杜甫归来,妻子的第一反应竟是“怪我在”,这份“责怪”是对过去那么多个担心日子的情绪发泄。可见在杜甫身陷长安的日子里,妻子每日都担心他的性命安危,看到他平安归来,又惊又喜的心情让她忍不住大哭,出声责怪杜甫让自己担惊受怕那么久。在那样的乱世,能保留性命与家人团聚,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

       除了被困长安的经历外,杜甫一生多是四处奔走,颠沛流离,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描写过妻儿随他四处奔波,生活异常的辛苦。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百忧集行》

       这首诗写的是贫贱夫妻,生活艰难。杜甫在外谋生,用低廉的薪水养活全家,生活还要靠朋友接济。妻子在内操持家务,照护几个孩子。杜甫难得回家,看到家徒四壁,一家人忍饥挨饿,心里难受,自愧对不起妻子儿女。老妻杨氏和丈夫杜甫一样也是愁眉不展,但从无怨言。杨氏跟着自己四处漂泊饱受离别之苦,诗人心中有的只是亏欠和愧疚。

       《飞仙阁》:“叹息谓妻子,我何随汝曹。”

       《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
     
       类似的诗句中,杜甫常以“老妻”形容杨氏,其实杨氏小杜甫十岁,时年也只三四十岁,年岁并不老,杜甫称呼妻子为老妻,仔细体会,实际上这是杜甫对妻子的一种昵称,既是爱怜,也是安慰。妻子在最美的年华嫁给了自己,但是自己却没让她过上安稳踏实的日子,她的脸上心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杜甫心中有愧。

       五十头白翁,南北逃世难。
       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
       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
       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
       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叹。
       故国莽丘墟,邻里各分散。
       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
                                   ——《逃难》

       杜甫写这首诗时已年过半百,头发花白,祖国南北皆是踏足之处,只为求得一个安身之所,每一次逃难都几经波折,温饱几乎不能保证。杜甫感觉自己老病缠身,而更加病入膏肓的,是这个已经摇摇欲坠的国家。然而,杜甫心中明白,这些生活的困苦,并不是只落在他一人身上,妻子一路跟随,可谓吃尽苦头,回首妻子嫁给自己以来的日子,杜甫不禁内心悲痛。伟大的爱情不过是相濡以沫,同行江湖却不曾放开彼此,杜甫和杨氏的爱情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不离不弃,同甘共苦。

       那个“国破山河在”的年月里,他们的情感受到了残酷现实的种种冲击,杜甫一生都在逃难,内心都在焦急煎熬,到死都没见到心中那个海晏河清、万世太平的国家。妻子杨氏艰难相随,始终不离不弃,其中心酸流泪的日子无法计数,作为丈夫的杜甫的无可奈何,有的只是愧疚?!

       夫妻情深之三:最美丽的相守

       杜甫这一生安稳生活的日子屈指可数,在成都草堂的安闲算是其中之一。虽然物质生活非常艰苦,但这里远离尘嚣,杜甫与家人仿佛进入避世桃园,得以短暂安定。在这样的生活里,杨氏面对物资的匮乏,依旧与丈夫相偎相守努力为家人增添生活的喜乐:

       南京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
       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
       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
                                              ——《进艇》

       这首诗写于成都。这个时期的生活比初来乍到时要强了不少。主要是在亲友的资助下盖起了草堂,不再颠沛流离,东逃西躲,生活开始安定下来。草堂旁边,栽种了不少的蔬菜和树木。到了春天,草堂周围阳光明媚,百花开放,蝴蝶起舞。这个时候,杜甫就看着孩子们在水边打闹嬉戏。心情好的时候,杜甫亲切地牵着妻子的手,与她一起坐上小船,在浣花溪上游玩。沿途有他们的草堂,菜地和花草树木。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江村》

       这首诗也是写草堂边的浣花溪的。诗人居住在草堂里,周围的气氛是那么恬淡优美。江水环流,燕子穿梭,花草散发着清新的气息,到处都呈现出一派田园风光。杜甫和老妻享受着少有的清闲和快乐。兴趣来了的时候,妻子还拿出纸张,在上面画出棋盘,和杜甫一起下棋取乐,消遣时间。有时还看着小孩子敲打钢针弯曲成钓钩,到河边去钓鱼。一生都在饱受离别的家庭,此时能坐在一起看看风景下下棋,哪怕生活贫困,居住简陋,又何尝不是天伦之乐呢!通过草堂画棋局,能看出杨氏是个非常聪慧的女子。

       其实,她除了面对变故可以与杜甫携手与共,她在人生理想上也十分支持杜甫,她的情感组成中,不仅有对丈夫的挂怀,还有对丈夫忧国忧民格局的理解和支持。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曾经写道: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可见杨氏高兴的事情,不仅是与丈夫重逢相依,还有看到丈夫满心期盼的国家领土被收复,她明白杜甫内心对国家的情感和他的政治理想抱负,她不仅是行动上相守左右,灵魂和思想上也与夫君同在。

       杜甫留给世人的印象,是一个一生都在为国家社稷呐喊的伟大诗人,他的那么多经典作品仿佛是一个充满故事的老人,在慢慢诉说自己对国家民族和人生的领悟。他拥有大格局,他看透岁月的眼睛里,充满着对国家富强和人生理想的渴望,但同时也不乏对身边爱人的感谢和怜爱。也许他没有单独为爱妻写过生平,甚至很少直接露骨表达爱意,但是他的妻子出现在了他的不少作品中。从中我们看得出来,他们二人的婚姻生活充满磨难和困苦,但无论周遭环境怎样沧桑变幻,他们的确称得上“一生一世一双人”,彼此总能够相濡以沫共风共雨,哪怕历尽世间千辛万苦,也要陪一人到老!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2-8-12 08:02 | 只看该作者
很难得还见到如此真性情的杜甫,人道是贫贱夫妻百事哀,而我们从这位伟人身上,看到爱的最真,最纯,最深。人当坚信爱情,因为有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杜甫诗圣。  
3#
 楼主| 发表于 2022-8-12 10:42 | 只看该作者
艾桃 发表于 2022-8-12 08:02
很难得还见到如此真性情的杜甫,人道是贫贱夫妻百事哀,而我们从这位伟人身上,看到爱的最真,最纯,最深。 ...

同感!感谢文友阅赏关注!网握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1 08:11 , Processed in 0.05561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