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子四 于 2022-9-5 11:29 编辑
人们都向往诗与远方,但你居住的城市,你看遍了否。或者有些地方你曾经很熟悉,几十年没去过了,再走一次,没准能勾响你心弦中的某些音符呢。
今天,天气真好,可以说惠风和畅,暖阳晴空。坐二十分钟公交车就到老城区了。至于看哪儿是有点计划,但大抵都是随缘。反正区区梧州小城,还不至于迷路。
下了公交车,先去看看我读小学的母校,东中路小学。虽然从1973年起,这母校已升级成了十一中,但总算还是学校,社会功能没变。
正面一条短短的街道,接二三十级石阶,就到大门了。大门有好像小区拉起的不锈钢挡车墙,其实那里根本不可能通汽车。小时候觉得很高的石阶,原来是那么矮小。水泥做的砖块,代替了旧时的红石板。短街的左侧,曾经是名燥一时的实践粤剧院,而今成了可能是职工的住宅。只有一扇小门,门楣上写“梧州粤剧团”,感觉是个空壳。右侧一排低矮的民居也不在了,成了辉煌的商品楼。
不过在学校门口,收获了一直不知道的知识。一块纪念墙告诉我,原来这里是“传经里”的旧址。明清时期十分著名,为学宫、书院集中之所。怪不得一个小小的山坡之地,当年居然有两间小学,我就读的东中路小学和文化路小学。几百年前的书院就是现在的文化路小学,不用猜也知道这山坡小道为什么称文化路了。
小时候觉得文化路的巷和里是十分复杂的。上坡下坡,左弯右拐,像迷宫一样。它是男孩子追逐打架的好地方。如今看来却明了得很,是不是人老了,看问题会变得简单。
穿过几条小巷,会走到东正路口。那里曾经有一幢“火烛楼”。书面的叫法应该是“望火楼”,这就不用解释这“火烛”是什么意思了。随着社会进步,它已没有意义,早早就改成了消防队的宿舍。东正路在搞一项大工程,路人说投资好几个亿的,封路了。我也无心打听是什么工程,反正此路不通,就绕个弯儿。
北山脚下有一座粮食局宿舍。当年在梧州市可以说是第一漂亮的洋房了。我有个同学在那楼住,小死党们常去玩。楼的前面和后方,都是菜地和花园。恶作剧虽然不断,倒也没闯过大祸。现在菜地花园全变成楼房,商品房的开发,使城市剩不下多少空地了。一棵很大的老树,隐隐约约还有存在的记忆。
洋房依然在,却不知住的是什么人了。旁边有一条小路,是可以走到我想去的地方的。
我要探索的是盲妹巷,很奇怪的名字吧。这里的路和巷错综复杂。一忽儿是东正路的什么巷,过了几米会变成北山路或北山路的某某巷。走到一条叫塘尾巷的地方,发现一座虽然很旧却不失美的青砖屋。我拍下来之后,里面走出一个妇女,也不关门就有要出去的样子。向她打声招呼,就唠上了。我赞叹这房子的美,因为一排瓷砖的栏杆,以前算很时髦的。
这妇人很热情,说美的是青砖,你看这色,这灰浆……说毕请我们入去看。说实话,以前的房子采光不怎么样,黑咕隆咚的。但她说很阴凉,天热不用开空调,这我相信。言语间知道,她并不是房子的主人,最早的主人是谁,没人知道了,反正是向房产局租的。我明白了,私房改造,我家也经历过。现在谁会知道,鼎鼎大名的大东酒家旁边,曾经有我家的一幢房子呢。
我向她打听盲妹巷,她指指一条小路,说走过去是盐仓巷,再走过去就到了。这里的路和巷往往有种怪现象,就是路小巷宽。比如盐仓巷(现在叫新仓巷),它属北山路的,北山路是山边一条崎岖不平还有石级的羊肠小道,而它的盐仓巷,却能开大卡车。这样的巷还有好几处,不知其它城市会不会有这样的情况。
盲妹巷真正的名字是白屋一巷和白屋二巷。在二巷里有一间称为老字号的粉店,叫白屋巷彩霞粉店。我问老板娘,做了多少年了,敢自称老字号。老板娘说没四十年也差不多了。想来刚改革开放就做了,街坊生意,能几十年不倒,说明味道和服务都是一流的。
说到盲妹巷,老板娘说,以前这里家家户户都至少有一个盲人,女的居多。现在都死光光,没盲人了。她声音洪亮,也不怕被人听到。可见盲妹巷的叫法,并不遭人忌讳。此时在另一间门户紧闭的屋里传出粤曲小调的多乐器合奏。那曲子熟悉却忘记了名字,我静静的听了一会,奏得很齐整。木鱼敲得有板有眼,点点声声,似诉说着盲妹巷的前世今生。
出了盲妹巷,沿建设路北上,优哉悠哉的到了百花冲口。整条百花冲以及岗岭路全被拆迁了,准备打造三总府景点。三总是什么意思,看过又忘记了,到建设好再说罢。转过身,我指着一座四层的小房子对同伴说,这座屋,是某某的,我的朋友,你也认识了。全家移居去深圳之后,也不知丢空了多少年。拍张照片给她看,能不能勾起她的思乡之情。
这一带有很多小饭店,全因为有家医院的缘故。我们也走累了,吃了个蒸笼饭。老板是个小伙子,一个人又管煮又管送外卖。我说那怎么忙得过来呀?他说不要紧,大多数是送医院的。疫情期间,只送到门口就行,来回不过两分钟。 在我们吃饭的过程中,上门吃的就有十多人。叫外卖的电话响了好几次,小伙子不慌不忙,是个淡定的主。铺面一个月的租金是一千元,三十多平方,若在新城区,没三四千怕是拿不下来。
在老街,做点街坊生意,做主要单位的生意。不妄求发大财,精致地做好手上的活,应该能过上满足日子的。
我看看手机,走了六千多步。计路程不远,但却如去了远方。这一路下来,其实还有很多值得写写的事和物。但太长了,怕变成了老人家的唠叨,且搁笔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