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高老庄主 于 2023-4-23 16:13 编辑
北伐南征万骨枯,款和主战桧皆吁。 迎还二圣君何益?整肃三军臣顶诬。 凭水连城弓退敌,多舟少马嘴平胡。 求全固本非无耻,众丧盟签泣宿儒。 --- 注:宋金交战,数十年间有胜有负,但总的形势是金军财大(北宋国库贡献)兵强,处于战略进攻态势,多次打过江淮烧杀奸掠,从太原陷落到富平决战,大宋唯一的正规主力西军(川陕各镇)几乎全军覆没,就连岳飞也有过丢泰州逃江西的惨败,黄天荡大捷也是先胜后败,和尚原大捷算是保卫了四川门户,并未对金军主力构成歼灭性打击。期间,受苦的是战区百姓,到处哀鸿遍野。 秦桧此人,靖康之难前后是铁杆主战派,被敌军掳去也吃不了不少苦头。回来之后摇摆不定,一会主战,一会主和,惯会看皇帝眼色行事,中间也经历过罢相编管等危机。其历史罪行主要是按照高宗旨意杀害岳飞,至于发展到权倾朝野、架空皇帝是后来的事。他居相前期,在调和文武、恢复生产和供应军需方面,贡献是正面的,经常扮演替罪羊的角色。 后世,对南宋收诸将兵权诟病很多,其实攘外安内是常识,在抵抗住外部威胁后,任何朝代都必须保证中央对军队的绝对控制,否则就如晚唐一样,藩镇割据,国无宁日,民不聊生。在这方面,赵构先前让张浚去办,结果搞砸,虽然解除了刘光世的兵权,但其部下反水裹胁数十万军民投降伪齐,淮河防线土崩瓦解!最后,由秦桧出马,他纵横捭阖、分化瓦解,将除四川吴家军外的兵权基本收归中央,对朝廷而言当然是能臣。当然,从军头们的角度看,秦桧釜底抽薪,实在太阴险了。 说实话,南宋政权能侥幸生存下来,并非某个将领多么能打,主要还是南方水网地形和湿热气候,抑制了金国骑兵优势的发挥,在防御战中,宋军以神臂弓为代表的远程武器,可以轻松洞穿金军重甲,身穿步人甲的南宋士兵依托城池也能列阵与金军对战,比如顺昌大捷,刘琦军就以少胜多,挫败了金军铁骑冲击(这仗后来被张冠李戴,移植到岳家军身上,变成了偃城大捷、朱仙镇大捷,仿佛一招砍马腿,就能靠步兵追着消灭那么多强悍骑兵)。但在大规模野战中,宋军对金军主力可以说一胜难求,偶尔靠伏击消灭个几百人的偏师倒有许多。 受后勤制约,南宋北伐其实只能当口号喊。后来准备了几十年,孝宗朝韩侘胄、张浚主持的北伐,也是虎头蛇尾,一败涂地,尽管有指挥上的问题,但根本上还是军队不强,战马缺乏,粮草不济,没有在中原一马平川上克制金军骑兵的有效战术。自古北方骑兵对付南方步兵和水军,经常就一招,诱敌深入,再轻骑偷袭后勤线,待对方断粮退军时,一路掩杀就是横扫赶羊,在自动化枪炮没有普及时,这一战术基本是无解的。 所以,当时南宋在战略防御取得成效、无力北伐的情况下,选择求和,转入战略相持,也并非什么卖国投降,选择休养生息是迫不得已,可参看《论持久战》。后来好言战者,甚至有些历史学家,不分析当时双方综合力量对比,而是先把主战定性为政治正确,再夸大南宋、特别是岳家军的战斗力,把他们假设成饿不死、打不垮的机器人,往往言过其实,一厢情愿,最后导致《说岳全传》一类的演义评书大行其道,神话假设深入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