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81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王阳明在吉安之——螺川会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4-26 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的书香门第,自幼聪明绝伦,天真内秀。12岁开始读书,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思想天赋,经常捧书沉思,思考人生真谛。15岁出游,“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28岁第三次参加会试考中进士。34岁开始授徒讲学,倡导身心之学。35岁受廷杖之刑入狱,后贬谪贵州龙场,39岁知县庐陵。

  吉安府庐陵县是王阳明“顿悟”后的第一个政治实践之地,也是他重启讲学之地。担任庐陵知县期间,由于直接面对基层群众以及他们的疾苦,使得他能够更加深刻地思考国家政策和基层治理的问题,更加深刻地思考人心教化的问题。所以,在繁忙公务之余,王阳明调整了讲学思路,用黄宗羲的话说,龙场之后,王阳明“尽去枝叶,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为学的。”有学者研究认为,庐陵讲学是王阳明确立良知学说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由于王阳明在庐陵的时间不长,而且用心政务,主要帮助居民解决捐税、狱讼、瘟疫、防火等实际问题,所以无论是《王阳明年谱》还是其他著作,记录和研究更多的,是其在庐陵的政治实践和成效,对其在这段时期内的讲学经过往往语焉不详,一笔带过。不过也有资料称,王阳明在庐陵知县任上,曾经在白鹭洲书院和青原山讲过学,当地知识分子亲炙风采的人很多。这些人当中,邹守益一直是王阳明的追随者,也是为人所知的一个。正德十二年(1517)平定南赣寇乱时,邹守益一直在王阳明身边,正德十四年(1519)吉安挥师平定宁王叛乱时,邹守益也是辅佐者之一。

  邹守益(1491-1562),字谦之,号东廓,吉安府安福县北乡澈源人,正德六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王阳明令庐陵时,邹守益慕名往拜,备受推许。王阳明起兵吉安时,邹守益星驰而往,王阳明高兴地说“君臣师生之谊,在此一举。”正是这个邹守益,接过阳明心学衣钵,让心学在庐陵大地上开花结果。他晚年有二十年在家乡安福隐居,以传播王学为主要事业。

  平定宁王之乱后的正德十五年(1520)六月十八日,王阳明第三次到吉安,游览了青原山,和了黄庭坚的诗,走到泰和时,还与罗钦顺探讨了一番学问,有了《答罗整庵少宰书》。嘉靖五年(1526),王阳明先后与吉安门人邹守益、欧阳德、聂豹书信往来,并于是年为安福门人聚会写了《惜阴说》。嘉靖六年(1527),王阳明第四次到吉安,再次寄书给安福,并于士友大会于螺川。

  青原山是禅宗七祖行思的道场,黄庭坚在泰和做知县时曾往游并题诗。400多年后,王阳明在青原山和了一首《青原山次黄山谷韵》,感慨“千古自同调,岂必时代偕。珍重二三子,兹游非偶来。”表达了思想共振、心灵相契的心曲。罗钦顺(1465年-1547年)是泰和县上模乡上模村人,字允升,号整庵,明代“气学”代表人物之一,晚年隐居乡里专心研究理学,是与王阳明分庭抗礼的大学者,时称“江右大儒”。他与阳明学说观点虽然不同,但两人反复书信往来,互相辩驳,也算是一时佳话。欧阳德(1496-1554)和聂豹(1487年-1563年)也都是吉安府人,王门弟子。

  正因为在吉安有这么多师友弟子,所以才有了称颂一时的螺川会友。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载:十月,(阳明)至吉安,大会士友螺川。诸生彭簪、王钊、刘阳、欧阳瑜等偕旧游三百余,迎入螺川驿中。先生立谈不倦,曰:“尧、舜生知安行的圣人,犹兢兢业业,用困勉的工夫。吾侪以困勉的资质,而悠悠荡荡,坐享生知安行的成功,岂不误己误人?”又曰:“良知之妙,真是周流六虚,变通不居。若假以文过饰非,为害大矣。”临别,嘱曰:“工夫只是简易真切,愈真切,愈简易;愈简易,愈真切。”

  邹守益《王阳明先生图谱》又载:(阳明)过江西,军民焚香来迎,街市不能行。至吉安,诸生彭簪、王钊、欧阳瑜、刘琼治等偕旧游三百余,迎螺川驿。

  这两则记录详略不同,所载事件一致,那就是嘉靖六年(1527)十月,王阳明奉旨前往两广平乱途经吉安,会士友于螺川驿,大揭“良知”之教,强调“简易”法门。螺川驿,位于江西吉安府城南,濒临赣江,在江西通往广东的正途要会之处,是吉安府的交通要地。诸生彭簪、王钊、刘阳三人是当时吉安府安福县王门人物的代表人物。据宁波大学国学中心邹建峰考探,王阳明在吉安地区的亲传弟子共有48人,在府一级的城市里也是最多的。

  应该说,螺川的这次聚会,是王阳明在吉安最大规模的一次讲学活动,不但参与人员多,而且影响也大,为吉安地区王学共同体的建构和传承奠定了基础。王阳明学说远承孟子、近继象山,以良知为德性本体,以致良知为修行方法,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功夫,以经世致用为学目的,倡导道德理想和人文精神。考察庐陵文化的内在精神纹理,王阳明学说之所以能够在吉安大行其道,与吉安崇尚气节、注重实干、重视人心教化等地域文化特征关系密切。反过来,阳明学说也为庐陵文化的沉淀和积累做了添砖加瓦的工作。王阳明身后,其弟子罗洪先、聂豹、欧阳德等人都在青原山会讲,并在山上修建了传心堂和五贤祠。明清易代后,人们又在青原山建立了阳明书院,这种薪火赓续,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嘉靖七年(1529年)十一月,也就是螺川会友的第二年,王阳明由广东北上进入江西,沿赣江而下,因病逝于南安青龙铺,临终前微笑着留下一句“此心光明、夫复何言”的遗言。丧过吉安,“沿途哀号,如丧考妣”,灵柩停在螺川驿时,吉安各地官员及阳明弟子包括罗钦顺在内,“就位哭奠”。十一年后,吉安士民建报功祠于庐陵,以祀先生。斯人虽去,精神却留在了吉安。





2#
发表于 2023-4-28 16:00 | 只看该作者
学以致胜,用在明处,明而及他,赓续有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2 08:37 , Processed in 0.04886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