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4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姜夔:开创了南宋的一代词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5-11 07: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首白石诗写的是,南山有个仙人,夜夜煮白石来当饭食,不用花钱只是费牙齿,世人叫他白石仙。这个有点儿神乎的白石仙就是南宋大词人姜夔。他深受道家思想熏陶,一生漂泊于江湖,居无定所,卓尔不群,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等无不精通,是继苏轼之后又一位难得的艺术全才。

(一)大咖抬举飘游之人

姜夔自幼就开始飘游,但漂游并不一直都是他的本意,很多时候是情不得已。他的父亲大约是个七品官儿,按照当时干部任职的办法是,过几年就要“宦游”一次,从甲地轮换到乙地。不幸的是,他父亲在湖北汉阳知县任上病逝了。他和姐姐只好在汉阳定居下来。那时参加科考的考生必须在最早注册的居住地参加考试。为了考取功名,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往返于湖北和江西之间。

他风度翩翩,才华卓著,不仅在诗词上很有造诣,还精通音律,会拨弄不少乐器。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曾称赞他“为文无所不功”,就是夸奖他多才多艺。不少当时的大咖,如范成大、朱熹、辛弃疾等,都十分欣赏他的文章才华,并对他深通礼乐表示叹服。

但上帝虽然给他人生开了扇智慧之门,也给他关了一扇重要的窗子。文曲星一直白眼瞧他,屡败屡战四次,硬是都不青睐他。科考不中,相当于现在就是没有文凭哟,当个私塾先生别人都不愿意请,何况他立志高远,不想碌碌无为的度过一生。 他就像许多怀才不遇的文人一样,开始走出家门寻找机遇了。

(二)相遇两个人生知己

他到处飘游,但前几年人生没有啥起色,直到1185年他32岁时,认识了诗人萧德藻后境况才有所变化。老萧是个淡泊名利之人,与他父亲是同科进士,当了几年官后归隐在家。两人一见如故,结成了忘年交。老萧看重姜夔的才华,说“学诗数十年,始得一友”。遂说媒将兄长的女儿嫁给他,给他名正言顺地当了个沾亲的老辈子。在老萧和杨万里、范成大的举荐下,姜夔的声名鹊起。

他跟随老萧先在湖州居住,后在弁山苕溪旁的白石洞天安居,生活开始比较安定了。他的“白石道人”名号即由此而来。他潇洒不羁、广交名士,从在湖州居住期间开始,就开始时不时的外出游历,先后到过苏州、杭州、合肥、金陵等地。知晓不少金军入侵之事后,亡国之恨也不时萦绕在他心头,常在写的词中发出喟叹,毕竟他也是一个爱国之人。

南宋中期开始,权贵们开始盛行养门客之风。不少仕途不得志的文人,选择了当江湖游士,以诗文寄身在权贵门下。姜夔为了生计,也当了他们中的一员。但他与那些以才华取悦于权贵的人不同,他要的不是同情与施舍、扬名,他想得到的是赏识和尊重,获得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真是“梦里寻他千百度”后,他终于遇到了杭州富豪张鉴。

张鉴是南宋大将张俊的后代,也是南宋末著名词人张炎的曾祖父。萧德藻去世后,姜夔失去了依靠,就移居杭州投靠早已认识的好友张鉴。张鉴将他作为家人看待,由于他科考屡试不中,张鉴准备花钱替他买官,他婉言谢绝了。

本来张鉴要将一处很不错的山赠给他养老,由于张鉴突然病逝了而未成。姜夔说他和张鉴十年相处,和亲兄弟一样亲,张鉴有事找到他,他就像办自己的事一样尽心尽力,一起分享快乐一起分担忧愁。

但他并没有因朋友的接济而丧失了进取心,1196年,还向朝廷献上《大乐议》、《琴瑟考古图》,希望从音乐方面得到使用。没被朝廷重视。两年后又向朝廷献上《圣宋铙歌鼓吹十二章》,这次朝廷允许他破格参加礼部的进士考试,结果还是名落孙山。

从此他杜绝了科考入仕的念头。后来张鉴去世了,虽然他早年他广结名士,但时过境迁,结交的朋友们,或因交情泛泛,或因虽深交财力不够、有的已去世等原因,无法帮他摆脱困境。不久其家和杭州不少居民家庭 ,遇上了一场大火,他的生活更是每况愈下。难以为生的姜夔,直到白发苍苍,仍在为生计奔波于金陵、扬州之间。

(三)性格独立活泼自信

姜夔和唐代著名诗人浩然一样,从来没做过官,当了一辈子老百姓,但他从没丧失过人格的独立与内在的活泼自信,其词在南宋是自成一家的空灵派。他深信“人物眇然须强饭,天工应不负才名”。1206年,他曾作一首《水调歌头》来记事抒情。在词中写道 :东望赤城近,吾兴亦悠哉。

他年轻时,结交了一个喜欢诗词的好朋友张仲远,是个在衙门做事的小官儿。在游历吴兴一带时,就住在张仲远家。张家有“河东狮吼”,姜夔看不惯张的妻子,一次有意捉弄她,故意用女人的笔迹写了一首词,趁张不在家时送去。

词中写了男女两人相会的情况。词中说日落西鸟归窝的傍晚时分,他骑上马,没走回家的路,飞快的朝那相约的地方奔去,进入挂着幕帘的一间房子,与那漂亮且能歌善舞的姑娘相会......

张夫人一看,这不反了吗?张仲远受了一顿重责。据说有三天没到衙门上班,因为脸被挖了几道痕迹。姜夔的那首词写得特有艺术性,叫《媚妩.戏张仲远》,有兴趣的朋友在网上能搜索到。

【作者简介】赵心放,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会员。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2#
发表于 2023-5-13 20:37 | 只看该作者
姜夔应该还是有几个红颜知己的,试看叶嘉莹点评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姜夔二十几岁在合肥遇到一位女子,经过十几年,二十几年一直没有忘记。就在他马上要去结婚的路途上,他写的还是怀念这个女子的词。对国事的悲慨和对过去爱情的怀念,是他词里主要的两种感情。要掌握了这两种感情,才能懂他的词,否则便不知所云了。先看他的四首《鹧鸪天》,都是在正月十五前后写的。因为他跟合肥女子最后的分别是在灯节前后,分开后多少年他都不能忘怀这一份感情。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肥水东流无尽期”,因为那个女子住在合肥,他对她的相思就像肥水的东流,永远不断。
  “当初不合种相思”,“不合”就是不该,说他当初不应留下这段爱情。为什么叫“种相思”呢?南国有一种植物叫红豆,也叫相思子,是鲜红的颜色,而且完全是人心的形状。种下一颗相思,生根在那里,永远存在。词题是“元夕有所梦”。他正月十五做了一个梦,梦见了那个女子。他说如果一个人只有一张画像在,已经是一件可悲的事情了。而梦中的见面比图画更可悲,因为图画还可以长久地悬挂在那里,可是梦呢?转眼就消失了。在魂梦之中,鸟声把我的梦给惊醒了。“春未绿,鬓先丝”,正月十五春天还没有来,草木还没有绿,我的两鬓已有了像丝线一样的白发。我和这女子刚分别的时候,有强烈悲哀的感情,几十年过去了,当年那激动的感情都被消磨了,人间是“别久”就“不成悲”。然而悲哀是更深,更久远了。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谁想到,每年点着红色莲花灯的元宵节的时候,我在怀念她,我相信她必然也怀念我,“两处沉吟”。“沉吟”,是怀想,是沉思吟想,当你寂寞,你就沉思,有时人在集中精神想的时候,就不知不觉地念念有词,这是一种很深切的怀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
3#
 楼主| 发表于 2023-5-15 07:58 | 只看该作者
草央 发表于 2023-5-13 20:37
姜夔应该还是有几个红颜知己的,试看叶嘉莹点评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姜夔二十几岁在合肥遇到一位 ...

罕见同写蟋蟀歌 ——阅读《宋词三百首》随笔         高迎春

        古代人写蟋蟀的诗歌,可谓层出不穷。但是,两个人同时为蟋蟀写诗歌的,却为数不多。最近阅读《宋词三百首》,竟然发现有两个人,同时写了蟋蟀诗歌。宋代宁宗庆元二年的秋天(1196年),姜夔和张鎡在张达可家游玩,至晚间饮酒作乐,席间听闻蟋蟀鸣叫。于是,张鎡邀请姜夔同赋蟋蟀词,以便唱歌以助酒兴。姜夔、张鎡、张达可,何许人也?

        南宋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姜夔在江西鄱阳出生。他的父亲姜噩,是绍兴十八年进士,曾经任江西新余、湖北武汉知县,死于任期。父亲死的时候,姜夔刚刚十四岁,是他的姐姐将他抚养成人。为了考取功名,姜夔在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至淳熙十年(1183年)这十年里,四次回到故乡鄱阳参加科举考试,可惜都以名落孙山而告终。姜夔三十岁了,依然仕途不顺,于是放弃了考取功名。姜夔四处流浪,到过扬州和江淮一带,后来客居湖南。在他三十二岁的时候,认识了与范成大、杨万里、陆游、尤袤齐名的肖德藻,两人一见如故,结为忘年之交。姜夔温文尔雅,才气过人,肖德藻特意将自己的孙女,许配给了姜夔。淳熙十三年,肖德藻去湖州上任,特邀姜夔和夫人随行。第二年暮春,途径杭州,肖德藻把姜夔介绍给了著名诗人杨万里。姜夔的诗稿,让杨万里爱不释手。反复吟咏,大为赞叹,以为他的诗风,酷似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也和姜夔结为忘年之交。杨万里特意将姜夔的诗稿,推荐给曾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范成大。已经告病回苏州修养的范成大,读了姜夔诗稿,同样大为击赏。

        姜夔的诗词,得到肖德藻、杨万里、范成大三位诗坛大家的褒扬,从此声誉鹊起。寓居湖州期间,许多社会名流争相与他结交,就连大学者朱熹,也对他青眼有加。佩服姜夔深通礼乐。著名词人辛弃疾,也叹服姜夔潇洒不羁的才情,曾与之互相填词,一唱一和。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夏天,姜夔曾特意到金陵拜谒杨万里。就在这一年的冬天,姜夔再次来到苏州,谒见范成大,写了《雪中访石湖》这首诗。范成大读罢,以诗作答。范成大花园里,栽植有梅花。于是,要求姜夔歌咏梅花。姜夔神思敏捷,填出《暗香》和《疏影》两首词。范成大让家伎演唱,音阶和谐,委婉动听。范成大听后,大为喜悦,特意将家伎小红,赠送给姜夔。绍熙四年(公元1191年),三十九岁的姜夔,在杭州结识了家境豪富的世家公子张鉴。此后,姜夔便与张鉴来往密切,互相作诗,填词唱和。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肖德藻被侄子肖时父,接到池阳(即今陕西省泾阳县和三原县的部分地区),姜夔在湖州失去依靠。于是,移家杭州,依傍好友张鉴及其族兄张镃,不再迁徙。

        张鉴,字平甫,曾任州的推官,是姜夔的挚友。他与姜夔交往相处十年,情谊深厚。他曾想为姜夔捐钱买官和割让自家良田,都被清高自爱的姜夔推辞了。张镃,原字时可,后改字功甫,号约斋,他是宋代将领刘世光的外孙。曾任大理司直,婺州通判,司农寺丞等职。他擅长诗词,又善画竹石,与陆游、尤袤、杨万里、辛弃疾、陆游真诚交往,所写诗词,被广为传唱。张镃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是宋代出名的武将。从张镃开始,让家族由武阶,成功转型为文阶。他也与姜夔交往密切。张鉴和张镃,是同父异母兄弟,同为南宋初大将张俊的后人。从张鉴字平甫,张镃改字功甫,也可以看出他们是兄弟关系。张达可,从张镃字时可,可以推测出,他与张鉴、张镃同为族人。受张俊之荫护,张鉴,张镃,张达可出身华贵,都过的衣食无忧。而这才使得他们,可以长期供养姜夔这位清客。

        张镃提议为蟋蟀写歌词,兴致高涨,率先写出一曲《满庭芳  促织儿》:“月洗高梧,露溥幽草,宝钗楼外秋深。土花沿翠萤火坠墙阴。静听寒声断续,微韵传、凄咽悲沉。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机心。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犹自追寻。携向花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翻译成白话就是:月光如水,洗濯着高高的梧桐树,露珠晶莹,滋润着幽静的野草,宝钗酒楼外,已是深秋。苔藓若钱,铺绿叠翠,飞舞的萤火虫,上升下坠在花墙角落。我静静倾听,蟋蟀叫声时断时续,微弱的音韵转换,凄婉悲哀。蟋蟀因为求偶而争相鸣叫,仿佛殷勤敦促织妇,从傍晚劳作到破晓。记得小时候,呼唤伙伴提着灯笼照明,用水灌入蟋蟀的洞穴,为逮蟋蟀随着鸣叫,蹑脚移步。在月下花影中,苦苦追寻。将逮住的蟋蟀,带到居室厅堂斗胜负。用来斗蟋的紫泥瓦罐,描金画银,小巧玲珑。休提往事,还是任由蟋蟀登堂入室,在床下来伴我吟唱吧。

        姜夔读了张镃的词作,用了三个字来点评:“词甚美”。清代诗词作家郑文焯,曾对张镃这首《满庭芳》,做了中肯的评价:“功父(功甫)《满庭芳》,词咏蟋蟀儿,清隽幽美,实擅词家之能事,有观止之叹。”由此可见,张镃的《满庭芳》,虽然比不上姜夔后作的那首《齐天乐》,却也称得上是一首难得的佳作了。郑文焯,生于东北铁岭,老家却在山东高密。他在自己的词集《瘦碧集》中,特意注明自己是:高密郑文焯。可见,他对故土山东,有着深深的眷恋。郑文焯多才多艺,十三岁就能以指作画。深得大画家吴昌硕推崇。曾在他的指画《寒子山》上提赞:"一指蘸墨心玄玄,且园而后大鹤仙。我画偶然拾得耳,对此一尺飘馋涎。鹤与梅花一屋住,有时与鹤梅边遇。梅边遇,兴益赊。毫毛茂,翻龙蛇。"可见郑文焯小小年纪,指画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从郑文焯赏识张镃的词作,到吴昌硕赞美郑文焯的指画,我们看到了古代文人,对中国文学艺术的挚爱。

        姜夔在张达可家飘香的茉莉花间徘徊,仰望秋月,顿起幽思,一首《齐天乐》构思完毕:“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意思是:我如诗人庾澄信一般,吟咏着惆怅的诗稿。随即听到蟋蟀凄切的鸣叫,原来是蟋蟀在低吟。露水打湿了衔门环的铜铺手,苔藓爬满井壁,在门下井台,都曾熟听蟋蟀鸣。哀怨忧伤,如泣如诉。这个时候的思妇,或许听了就想去织布。她在曲折的屏风后面,夜风寒凉,孤独中乱了思绪。西窗之外,下起了小雨,时断时续的虫鸣不知为了谁,伴随着捣衣的砧杵声。在驿站迎来秋天,在离宫凭吊月色,勾起绵绵伤感。即景抒情,吟咏诗经豳风七月,不由思想起少年时,在篱落间打着灯笼逮蟋蟀,年少不知愁滋味。宣政年间(宋代),有士大夫制作《蟋蟀吟》。弹奏的琴声,吟唱的歌词,在我听来却是一声更比一声苦。

        姜夔的《齐天乐》,借物兴发,别构一格,一分咏物,九分寄情,达到极致。全词借蟋蟀鸣叫起兴,委婉道来。最后借孩子们在篱落间,逮蟋蟀为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又切合首句“吟愁赋”。首尾照应,上下呼应,真真是绝妙无双。姜夔在《齐天乐》引中曰:“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好事者或以二三十万钱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可别小看姜夔看似无意的这一句话,他说明在那个年代,富贵人家对于斗蟋,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境地。比如贾似道,他是宋理宗、宋度宗两朝皇帝的重臣,却特别痴迷斗蟋,甚至写了一部《促织经》,论述蟋蟀种类,罗列详尽,玩蟋蟀可谓大行家。就连庙里的僧人尼姑,也雅好斗蟋。济癫和尚,就是典型的代表。他养了一只斗蟋,以五代时期一员猛将,王彦章的名字来命名,不仅写了一首《鹧鸪天》,来记录它的每战必胜,还写了《火把文》和《撒骨文》,记录了隆重埋葬王彦章的全过程。

         姜夔和张镃,将写好的《齐天乐》、《满庭芳》歌词,交给恭候在一旁的乐师和歌伎。于是,皓月下,酒席间,琴音悠扬,歌声曼妙,蟋蟀鸣叫,茉莉花香。此情此景,描画出一幅精妙绝伦的及时行乐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2 18:38 , Processed in 0.05212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