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8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从五首宋词的前后影响看文学创作的时代继承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11-10 08: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露华晨珠 于 2023-11-10 12:18 编辑

从五首宋词的前后影响看文学创作的时代继承性


引子:文学创作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从蜿蜒小溪汇聚涓涓细流发展为大江大河,这就是文学的发展是有时代继承性的。只有不断地继承,文学才会茁壮成长,承前启后,成为不间断的长河浪花,不同的文学人才锻造出不同时代的文学之花,文学之路才会一路芳香,宋代词的发展能够充分证明这个规律。以下五首宋词的前后承继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


画一幅盛世的壮丽图景
——解读柳永词《望海潮》词的描摹与抒情

望海潮(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献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北宋初年经过几十年的励精图治,到太宗末年国力已经十分强盛,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适应这种社会状况,满足市民阶层需要的文学形式——宋词广泛地被创作出来,可歌可咏,颂物传情,丰富生活,装点江山,声势非常浩大。柳永就是这一时期词坛的领军人物。这是一首描写杭州风光的词作,展现了盛世壮丽繁华的美丽图景,词人柳永通过文学巨笔把这种情形永久地重现在后世人的面前,充分体现了文学作品的史料性价值。


    全词大意是:东南地区风景优美,交通便利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就非常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帷幕,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如霜如雪的浪花,天然的江河没有边际。集市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家户户满是绫罗绸缎,竞逐豪华。


    重重叠叠的湖光山色都非常秀丽,有三秋桂花,十里荷花。晴天羌管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取闹。数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着醉意听萧管奏鸣,吟诵欣赏烟雾云霞。他日将美好的景致画下来,回京城向人们夸耀。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杭州景色之盛,壮丽繁华;下片写西湖醉人的风光,山水相照应,市民竞游乐,都透露出词人对钱塘美景的深深喜爱之情。读来很明显感觉,上片意境壮阔,情感激扬,已经初具豪放词的风格特点;下片细腻通透,情感炽烈,为婉约词写景开辟了新的道路。总体是坚挺积极昂扬的风格特点为主,使之在宋词发展历史上,为婉约词和豪放词两大流派开辟了新的方向,为读者画了一幅盛世壮丽的图景,充分说明文学的笔力与社会的合力是相吻合的!


画一幅暮秋的怀归之景
——解读柳永《八声甘州》词的情感与意境

八声甘州(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


    这首词词抒写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上片描绘了雨后清秋的傍晚,关河冷落夕阳斜照的凄凉之景;下片抒写词人久客他乡急切思念归家之情。全词语浅而情深,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从而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全词大意是:面对潇潇暮雨洒落江天,雨水洗出了高爽的清秋。霜风渐冷渐急,关隘、山河冷清荒凉,夕阳的余晖照射在楼上。到处红花衰残翠叶枯损,美好的景物渐渐逝去。只有长江水,无声无息地向东流去。


    不忍登高望远,故乡遥远,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感叹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久留他乡?想佳人,正伫立于华丽的高楼上凝望远方,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做我回家乘坐的船,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正与你一样凝愁相望!


    通观全词,景象苍茫辽阔,意境雄浑高远,于凄凉之中透露几份遒劲之气,体现出词人柳永熟练的豪放手法,是词人晚年词风转变后的又一力作,千古传诵,为不久以后苏东坡《赤壁怀古》的出现奠定了语言和意境的文学基础。


画一幅暮春的游子怨景
——解读梅尧臣《苏幕遮》词的写景与抒情

苏幕遮(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今属安徽)。宣城古称宛陵,故又称“宛陵先生”。屡试不第,赐同进士出身,因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故世称“梅直讲”,有诗名,其“咏梅诗”——梅雪争春未肯降,墨客骚人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就十分著名,道尽人世间家长里短、各分秋色和难分高下的现实,比喻十分贴切,寓意十分深刻。


    这首《苏幕遮》词写景细腻生动,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借景抒情,把人生的幽怨全部寄托在对暮春之景的描摹上,容易触动人心,是梅词的代表作品。全词大意如下:


    带露的堤坝平展,笼罩在烟霭中的山庄显得那样深远。杂乱的碧草长得茂盛,雨后江上的天空出现一抹晓色。只有芳草最为年少。大地像突然换上了春袍,浅红的荷花与嫩绿的小草相互映衬。


    芳草接连着长亭,迷漫了远处的道路。那萋萋芳草,仿佛是埋怨远游的王孙不记归期。梨花落尽春天又将过去。满地余晖,翠绿的芳草在暮霭中显得苍老。


    通观全诗,上片以绮丽之笔,突出雨后青草之美;下片以凄迷之调,突出青草有情,却反落入苍凉之境。全词通过上下片的对照,抒发了作者的惜草、惜春的情怀,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形象鲜明突出,意境深远含蓄,耐人寻味,是一幅暮春游子的怨景图。


    其实,细读全篇,不难发现,全词借景抒情,虽无豪放,但细腻深刻,以事入景,明显有柳永词写景的手法和风格的文学痕迹,体现出文学巨擘无孔不入的深远影响,是一首极度婉约的宋词名篇。


画一幅悲壮的历史画卷
——解读苏轼《念奴娇》词的写景与抒情

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终于,在宋神宗熙宁五年,王安石变法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念奴娇·赤壁怀古》横空出世了,它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也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之一,开创了宋词豪放派的先河,是一首开宗立派之作。上阕写景,描绘了万里长江及其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追忆了功业非凡的英俊豪杰,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羡慕古代英杰、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思想感情。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被誉为“古今绝唱”。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属四川)。仁宗嘉佑年间进士,屡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卒后赠太师,谥“文忠”。北宋中期文坛领袖,诗文词乐画俱精,影响深远,代表了宋代艺术的最高成就。父子三人合成“三苏”,均入唐宋八大家之列,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因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文学痕迹一直可以追溯到清末龚自珍,他的人生奋进之力成为后世历代激励前行的警策和动力。全词大意如下: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周瑜)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标志着宋代豪放词进入成熟期,将会迎来一个创作的高峰期,激起人们对范仲淹和柳永等豪放词学前辈的无限尊崇!


画一幅历史演进的曲线图
——解读辛弃疾《永遇乐》词的怀古与追寻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历城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慨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全词大意如下: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元嘉帝兴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狼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自己还能吃饭吗?


    这首词是辛弃疾豪放词的代表作,意境壮阔,波澜起伏,语言明快有力,节奏铿锵沉雄,秉承苏轼词写景、咏史、抒情为一体的豪放风格,并在倚事用典上长足发展,内容充实,含义深远,寄托高古,是苏轼词在南宋偏安时代的笔锋余力的最好例证!


总结:以上关于五首宋词继承性的分析,让我们看到:文学在继承中创新发展,文学从滥觞到发展壮大并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文学在承继中波澜壮阔,源远流长。不同的文学巨匠有着不同的贡献,并散发着永久的魅力,成为历史记得住的人,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尽一份自己的力量。这就告诫当世的文学创作者,要继往开来,吸纳和扬弃,开创出自己时代的文学盛景!


——完——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4-1-2 22:53 | 只看该作者
宋词以其独特的文体、语言魅力,让其在文坛上绽放耀眼的光芒。作者选取五
首宋词的前后影响看文学创作的时代继承性,首先说明阅读的广泛性,其次把每首词读通读懂,并纵横比较,探索研究,发现关联性。我也认识到书不仅在于读,而在于融会贯通。
3#
 楼主| 发表于 2024-1-8 16:59 | 只看该作者
艾桃 发表于 2024-1-2 22:53
宋词以其独特的文体、语言魅力,让其在文坛上绽放耀眼的光芒。作者选取五
首宋词的前后影响看文学创作的时 ...

看来版主比我看得更深刻,闲下来好好学习!
4#
发表于 2024-1-8 20:32 | 只看该作者
露华晨珠 发表于 2024-1-8 16:59
看来版主比我看得更深刻,闲下来好好学习!

感谢您对苏轼版的支持!
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 15:37 | 只看该作者
艾桃 发表于 2024-1-8 20:32
感谢您对苏轼版的支持!

会继续努力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1 22:28 , Processed in 0.08518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