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2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非首发] 蛀书记(2022年10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12-20 19: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22年10月7日
秦巴子的《窃书记》是2013年出版的“老”书,分“书生活”“书事体”“书评说”三辑。书生活,讲买书经历;书事体,讲书之现状;书评说,自然便是书评了。都与书相关,总体属书话。与读过的经典书话有不小的差距,差距之因:一是学识有限,笔力不逮;二是太切近、太热切,缺乏“旁观”“间离”心态。
风中的雨:近日回老家,带回的《永日集》《诸子与诸国》很快就看完了,于是在书柜里找书。很喜欢的书或以为比较紧要的书多已带到新家,留在老家的多是觉其平平或者不一定要读的书。金城出版社、新星出版社推出的“蜜蜂文库”之“文化阅读”系列,因与书相关,买了七本:《译书记》《赏书记》《买书记》《藏书记》《卖书记》《猎书记》《窃书记》,堆在书柜;看过一本:《买书记》,聊胜于无。在书柜前东选西选,选出《窃书记》来看。草草看完,颇为失望。与曾经读过的周作人、郑振铎、黄裳、止庵等的书话,差距太大,不在一个等级上。作者在多篇文里都说到大意如下的话:现在什么人都能出书,很多书的质量难上台面,出与不出差不多。言下之意,对自己的书还是很看中的。在我看来,《窃书记》就属于可出可不出的书。作者还说:当下许多人翻着畅销书、消闲书,便自以为是在读书。言下之意,真正的读书不是随便开卷就可称之为读书。以此标准,我读《窃书记》,似乎也不能称之为读书。读了这个系列两本,其余的五本可能不会再读了。让它们呆在书柜里,如果真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开了书店,这个系列的七本书,肯定首先考虑出售。


2022年10月17日
王稼句编的《书情画意》是三联书店“闲趣坊”系列丛书之一种,集现代文士名人大家谈书论画的文章于一书,分四辑:中国传统绘画、中国现代绘画、汉画像砖和版画、古今书法。有谈历史源流的,有论个人创作的,有评具体作品的,还有说“画”外话“书”外话的。虽不懂绘画书法,读着却多会意,颇觉过瘾。
风中的雨:绘画,世界各国都有。中国绘画虽有自己的特色,却终要融合,也终只是世界画坛一家。书法,只此中国一家。脱离的具体文字功用,成艺术的描绘对象,似乎只有汉字才可能如此。书法,既可独立成为艺术,也可与画互相衬托。所谓书画一家,或许说的便是这一现象。书与画,画与书,在传统中国画特别是文人画里总是相辅相成。画是主体,书是辅助,书画并存于画面,是文人画的最大特点。不仅如此,绘画、书法还是诗词关联紧密。诗里有画,画里有诗;诗要书写,书写成画。诗、书、画“三绝”,历来是对有款识标记的画的最高褒奖。《书情画意》所选,均是现代文人、名士、学者等大家对画、书的评说。既有专业的,也有旁骛的,但大家终究是大家,其所言虽不一定完全在理,也不一定准确,但能成一家之言,令人耳目为开。近年读书,喜欢读原著甚至全集,不太想读各家汇集,以为东一篇西一篇难得要领,读来也难慰谗虫。读了《书情画意》才知道:好的纂集也有味道。看似对同一物事发言,着笔的角度不同、个人学识有高低、表达的方式选择不一,所言所说自然千差万别,对比着读,别有一番风味。所谓“百家争鸣”,从小处讲,或许便是如此。这套“闲趣坊”丛书,既是“闲”下来才可能有的趣味,也是“仓禀实”“衣食足”后的必然。所以,看似闲趣,其实却是雅趣。


2022年10月18日
王跃文的《人事官事》由十篇中、短篇小说组成,多写官场故事。王跃文以一部长篇《国画》书而驰名。他的小说细致细腻,对官场百态、人生百态描绘具体入微,值得细细体味,慢慢咀嚼。越嚼越有嚼头,越读越惊心,越体会越觉山高水长,滋味无限。虽不全是讥讽,却与清末民初的几部小说异曲同工,值得关注。
风中的雨:手里的《人事官事》是群言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发行。买回来很久了,以为是冒王跃文之名的小说,一直放在书柜里,塑封都未打了。这次打开一看,才是王跃文的真迹。虽有些篇目比如《秋风庭院》《雾失故园》《也算爱情》,在其他集子里读过,但还是从头到尾地读。读来,依然有味道。只是,有点遗憾,书里的错字较多,肯定不是王跃文的问题,应该是排版的毛病。


2022年10月20日
笛安的《亲爱的蜂蜜》围绕一对离异男女的“恋爱”,写一位名为“蜂蜜”的小女孩从将近三岁到六岁多的成长。虽穿插着世事,比如离职下海、南下赴深、新冠疫情、俄乌战争等,核心却是小女孩的语言、行为、喜怒表达、对自己的世界和他人特别是成人世界的理解。自然,也涉及成人应如何理解、对待未成年人。
风中的雨:人文社书评圈推出《亲爱的蜂蜜》时,很犹豫了一阵子才举手。之所以犹豫,是因为觉得这个书名有点浮泛,作者也应该是个年轻人,而且从“笛安”这个名字看,很可能是个女性。之所以最后还是举手,是因为看到介绍说是写陪伴小孩成长的小说,而我家正有一个两岁的小男孩,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他的父母看一看。读完,觉得小说有点不伦不类:说是写小孩成长吧,穿插了太多的成年生活;说是写男女恋爱吧,似乎他们的爱都是因为这个小孩。而且,很遗憾,这两方面都写得不够深入,不够摄人心魂,似乎都只停留在表面,仿佛浮在静水之上的泡沫,阳光照射下泛起多彩的光晕,令人目眩,但阳光消失后,留下的便只有空虚、空洞、空泛。当然,也有令人感动处,只是令我感动的既不是恋爱中的离异男女,也不是“亲爱的蜂蜜”,而是配角杨嫂:她在与朋友一起搭滴滴时,滴滴司机正巧是她失业的同学,于是大谈自己过得不好。她的解释很温暖:“他被公司裁员了。你看刚我们上车的时候,他也没有跟我打招呼——所以啊,我得让他知道,其实我过得也不好,特别不好。”风风火火的杨嫂竟然有如此细腻的心思,在细微处顾及别人的感受,令我感慨不已。总体上讲,这是本速读书,草草读读就好,没必要也不值得下功夫。人文社书评圈赠阅的图书,都有写书评的任务。翻看时边看边想,应该说点什么,却一直找不到下手处,也不可能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写出来。现在,真很后悔当初举手了。只是,世上真没有后悔药,书评还得写,而且还得往好处写。哎,一举手,留几天恨。世事或许多如此,总有后悔伴随。


2022年10月23日
江绍源的《民俗与迷信》是北京出版集团“大家小书”之一种,编纂作者关于迷信礼俗方面的“小品文”若干篇,分姓名、性爱、传言、医药、其他五方面。所辑涉及民间文化多方面,多属迷信,难以相信:这些荒诞不经的玩意,竟然一直在民间大行其道。新文化运动引进“赛先生”功莫大焉,我辈值此,幸甚幸甚。
风中的雨:知道江绍源是周作人的“四大弟子”之一。买过“苦雨斋文丛”周作人和他“四大弟子”各一卷。但只读了周作人、废名、沈启无卷,俞平伯、江绍源卷还未读。据《民俗与迷信》作者介绍:江绍源,“中国现代著名民俗学家和比较宗教学家,20世纪中国民俗学界五大核心领袖之一,是民俗学界公认在民俗研究方面成绩最突出的一个,是中国最早引进国外社会科学,较系统、科学地研究我国迷信的学者。” 介绍中的“20世纪中国民俗学界五大核心领袖人物”,除江绐源外,其余四人为顾颉刚、周作人、钟敬文、娄子匡。周作人买得多,他的书在我书柜里已经排名第一;买得贵,我所买的最贵的一套书,便是《周作人散文全集》,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买的几本(套)高于标价许多的书,都与周作人相关:“回望周作人”系列九种 、张菊香,张铁荣的《周作人年谱》,止庵的《周作人传》等;读得多,断断续续读过许多,现正在一本本地读得他的自编文集。顾颉刚的有书也有《古史辩自序》、他参与编纂的《吴歌、吴歌小史》、国史讲话三种《上古》《春秋》《宋蒙三百年》,后三种都读过。钟敬文的书,也有一本山东画所出版社“现当代名家游记散文摄影珍藏版丛书”之一种《西湖的雪景》,也读了。只娄子匡的书,没买过,没见识过。百度百科介绍:娄子匡(1907- 2005),男,浙江绍兴人,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俗文学家。他童年即醉心于民间文艺,当他于浙江绍兴中学肄业时,就已搜录《绍兴歌谣》、《绍兴故事》二册,收入国立中山大学民俗丛书,于1927年7月在广州出版。后又为国立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主编的《歌谣周刊》、中山大学《民俗周刊》、上海文学研究会《文学周刊》等刊物著述民间文学作品。1932年夏,与顾颉刚、周作人、江绍原、钟敬文等人在杭州创办了中国民俗学会,编辑了《民俗周刊》、《民间月刊》、《孟姜女月刊》、《民俗学集镌》等多种民俗学、民间文学学术刊物。读《民俗与迷信》,知道一点了“20世纪中国民俗学界五大核心领袖人物”,也算是一种收获吧!
风中的雨:《民俗与迷信》里介绍的那些民俗与迷信,小时候有些见过,有些则是第一次听说。说准确点:江绍源不是“介绍”,而是“研究”。所以研究,一是要究其根柢。在江绍源,究其根柢的办法便是查证古籍。通过他的引证,才发现许多迷信古亦有之,有些甚至大言煌煌地进入了传世经典。幸好,江绍源不仅查及传统古籍,也多引证国外书籍,许多迷信,国内中外,形异质同,异曲同工。才使我不过于羞惭。世界各地的人类都有一个“无知”的阶段,迷信既是无知的产物,也是文化的积淀,古今中外同然。只是,国外的迷信后来都渐渐归于“一神”,而我们却依然多元,这也许便是我们的民间信仰被称为迷信,而国外的信仰被称为宗教的原因吧!二是要证其无稽即破除。破除的方法,在江绍源书写这些“小品”的时代,困信之者众,虽较困难,但迷信终究是迷信,只要有科学武器,便多可迎刃而解。这,无疑要感谢新文化运动引进的两位“外教”:德先生、赛先生,特别是赛先生。有了赛先生,许多传统民间文化里荒诞不经的东西,便会逐渐现出其无稽的原形。今天,江绍源提及的那些民俗与迷信多已消隐,即使偶有显现,也只是被大家视为“备选”之“备选”甚至“备备选”。今日大家口头念念有词的所谓“信则灵”,其实多有“不信”的潜台词。虽然迷信本身很是无稽需要破除,但作为一种习俗便一种文化现象,即使已渐至消隐,依然值得研究。这,或许便是《民俗与迷信》在今天的价值所在。


2022年10月25日
《清官故事》被称为“续《国画》《梅次故事》之后王跃文又一部官场表新作”,2002年2月由上海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读后,觉得与王跃文的风格有差异:一是王跃文多写湖南世事,而《清官故事》却发生在北方;二是王跃文写“官场”很含蓄,其中滋味,值得细品,而《清官故事》却很直白,可一眼观透。
风中的雨:这本书买回来很久了,具体在哪里买的,已经记不清楚了,从书的质量看,很可能是在成都送仙桥的书画市场买的。网上查王跃文作品,没有《清官故事》这部长篇;孔夫子旧书网上却有《清官故事》在售,标明作者为王跃文,封面与我手里的完全一样。从作品的风格看,似乎不是王跃文的作品,但封面折页上赫然有王跃文的 照片、简介;封底有王跃文“后记”,观其言语,似乎又真是王跃文。这书错漏太多,上海文联出版社不应该是这样的水准,盗版书似乎应该是确定的。


2022年10月29日
余世存编的《非常道》,取意“近代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值此非常时期,必有非常话语”,仿《世说新语》体例,碎片式书写1840—1999的中国历史。虽均是原文片断摘录,却既有作者倾向,又具史家慧眼,“编缀”成册,亦是“大著”。读来令人感慨,既叹息不已,又黯伤相继,还哀怨横生。
风中的雨:《非常道》是十多年前出版的老书,是余世存较早的作品。此类笔记体例,自《世说新语》以降,一直为人青睐,历朝历代多的是类似作品。曾经读过的刘仰东编著的《去趟民国》,亦是此种体例。当然,体例类似却也有区别,按余世存自己的话说:“《世说新语》可以被分类到‘文林趣事’,而这本《非常道》,实际上是个折中本,有很多搁在一起稻有力量的东西在编辑过程中被删除或者打散了。”在我理解即是:《世说新语》是笔记体小说,重在描绘人物风采;而《非常道》是历史作品,立意注说历史。今天,人们依然喜欢阅读此类作品。比如三联书店印行的《去趟民国》,2012年1月北京第1版第1印,不到半年,2012年6月即第2次印刷,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非常道》也是如此,现在世面上似乎有四个版本:2005年5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2010年6月辽宁教育出版社版, 2015年12月上海三联书店版,2019年10月北京时代华文书局版,差不多五年一版,说明此书颇有受众,很受读者喜爱。
风中的雨:按一般的国史分期法,1840年是近代史的起点。尽管也有“生色”的部分,近代史却是一部屈辱史、一部痛史、一部“挨打”史。每个国人读近代史,再怎么客观,再怎么隔岸观火、心若止水,都不能不体会到许多的疼痛、屈辱、羞耻。更重要的是,这些疼痛、屈辱、羞耻既有外力比如诸列强强加的,也有本身制度腐朽、文化保守、官吏颟顸、民众少知的原因。1919年,国史进近现代,虽然“民国”了,依然衰弱可欺,依然难立于世界之林。不过,这时,多少可以看到一点希望,看到一些振兴的局面。1949年,国史进入当代,一个崭新的时代,既高歌猛进又起伏曲折,既探索向前又时有挫折的进程,同样令今之读者思之再三。读《非常道》,能读到先人面对列强侵凌欺侮的无可奈何,能读到有志者事难成的黯然神伤,能读到先行者不屈不挠死而后已的昂然拼搏,能读到近现代科学昌明大环境下的荒诞不经……既叹息不已,又黯伤相继,还哀怨横生。总之,令人心动。只是,这么好的一本书(手里的《非常道》是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版),错漏较多,非常可惜。现在,许多出版社太过追求效率,已无法真正沉静下来认真校对,世面上已难见一本无错漏的书了。


2#
发表于 2023-12-21 09:49 | 只看该作者
向老师您致敬,送上祝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2 18:39 , Processed in 0.07746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