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55|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读《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5-19 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慕容春光 于 2024-5-20 13:48 编辑

又是一群唉声叹气的人物。他们沉闷,焦灼,急躁,愤怒,悲观,而又无可奈何。他们在人多的场合出现,做一些交际,还要端起优雅的姿态,架势,内心中的酸楚,窘迫,仿佛就是书中描写的“体内有毒”。他们做什么事情,都遭到阻碍,就是寻常的生活,也是步步受气,屡屡碰壁。他们生活在什么时代?《蚀》的出版时间是1930年,那是中华民国存在的时代。为什么中华民国时期,人们的生活是如此的消沉,充满了琐碎的厌烦,埋怨,嫌弃。厌烦什么?埋怨什么?嫌弃什么?是反对中华民国吗?像《红楼梦》的林黛玉那样,不能做大事,而首先在生活中,就充满了琐碎的不满意吗?清朝末期和中华民国的国家社会,人们不是直接的反对,而是厌烦,埋怨,嫌弃。这就是人类进入了近代,现代化,科学化的阶段,越发突出于个人和统治集团的关系特点。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如果和国家的政治不是很合配,和政府的特征不是很融洽,那么就是很难做大事,于是小事,生活,也都非常不如意。《蚀》的一群人,茅盾所有作品中的很多人,基本都是和中华民国政府并不是很合配,不是很搭调的类型,所以他们不如意。但是就是这些不如意的人,其实又可以建立组织,或者担任中华民国政府的职务。所以事情有他的两面性,多面性。茅盾作品反映出的,强烈的,政府性质和个人不如意的生活的潜在关系,应该说,在近代,现代的国家中,政府间,特别是在专制的政府间,大体上都是这样的情形。

我在《读<太阳鸟>》中说,文学作品的名字,像宿命一样笼罩着作品,而又并没有很直接的关联。人类在发展,政府的规模,权力在扩大,那么一部文学作品所处的国家,政府的性质,本质上就决定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特别是重要人物的命运。文学作品的名字像宿命,而政府作为国家的名字,实际上笼罩着文学作品人物的命运。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如果他们的政治意识很强烈,甚至会感到,自己做的很多事,都和政府的影响有关,甚至很多小事,运气,也和政府的特征有关。政府决定了人民的命运,作品的命运,《蚀》的人物反对中华民国,抱怨生活,但是他们似乎也并不是非常热烈的追随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并不能使所有人类幸福。追随中华民国,在1930年的时候,大概已经露出败相,但是追随共产主义,似乎也并不是非常走运。中华民国不能使中国人民自由解放,但是共产主义,也是有很多的死难,牺牲。茅盾的作品人物,就是既对中华民国失望,也不对共产主义抱有很大的希望。如果从命运上看,从运气上看,清朝时期,中国的社会,人民,开始发现很多事情行不通,很多道路走不通,很多生活不顺利,于是他们认为,这是清朝政府的昏庸无能,崇洋媚外导致的,应该推翻清朝政府。那时,北洋军阀先行将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逐出故宫,北洋军阀,北洋政府着实威风了一阵,但是人民发现,北洋集团的统治,也是这样的到处不通,凡事不顺,于是又认为应该打倒军阀,打倒北洋。那时,中华民国的北伐战争,孙中山的领导旗帜,总算是赢得了很多人民的拥护,支持。中华民国的建立,在国内,国际,都得到了很大的肯定,崇高的威望。茅盾似乎就是很注意于,对于中华民国的承认,赞许的方面,做出具体描写。《蚀》的第一篇作品《幻灭》,恰恰就是重点写出了人民拥护中华民国,中华民国胜利建立前夜的一段光辉的时日。茅盾还很注意描写历史忽略的,重要的题材,那就是中华民国时期,“打倒土豪劣绅”的一段运动历史。《蚀》的第二篇作品《动摇》,就是写的这样的一段,土豪劣绅,地主乡绅的情况。中华民国建立初期,根基不稳,从长期看,也是显得没有底气。民国政府只是形式上统一中国,并没有很多联合的,联盟的集团,国际上也没有很高的地位。中国实际还是割据的状态,一边是北洋政府,另一边就是中共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北洋政府过早的“幻灭”了,而国民党和共产党,从1927年开始爆发内战。大家现在看的国共战争的影视剧,“红色影视剧”,“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还有《红岩》,《青春之歌》代表的红色文学,那其中的中共的称号,也并没有很明确的国家名称,通常说的就是“党中央”,“根据地”。其实这些影视,文学,描述的中共,涉及1931年到1937年的这段时间,国家的名称都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7年国民党和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改名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中共抗日战争的八路军,新四军,实际是中国工农红军改编的,和国民党共同领导的国民革命军。

关于打倒土豪劣绅,国民党有一些镇压的活动,但是主要是共产党从1927年开展“土地革命”,打出“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所以土豪劣绅,地主乡绅将共产党当作了最大的敌人。《动摇》中的人物,有很多谩骂共产党的言论,这就很可说明问题。

但是我发现的一个可以推断的问题是,地主乡绅并不都是道德很差的人。再说他们占据了大片的土地,要打倒他们,也并不是很容易的事。其实地主乡绅面临的是中国消除封建制度,在新社会,不再保有地主,乡绅这样的身份,而很多土地,都得到了新的分配,所以地主乡绅要做的是改革,改换身份,产业转型。所以在“打倒土豪劣绅”的运动中,的确有很多邪恶的土豪劣绅,被剥夺了财产,权力,或者就是被杀死,但是还是有很多地主乡绅,从此转向了其他的行当。他们的土地,家产,都改为企业的资产。佃农,佣人,女仆,丫鬟,都遣散。《动摇》的开场人物胡国光,应该说,就是一种道德还算过的去的地主乡绅的代表。他还可以担任民国的官员,参加投票选举,还可以积极的拉选票,这就是地主乡绅在民国政府的位置,以及以后的前途。《动摇》的风格有些活泼,几分清新,这时似乎国家政府社会人民的矛盾,都不是很重要,而唯独重要的在于地主乡绅的举措是一种决定了国家走势的规则。其实只是这些土豪劣绅地主乡绅,在回避那些矛盾,而只在意自己的利益,这样也就必然导致,在以后的时期,他们还是只能维持自己的富裕,而不能使更多的人得到帮助。于是他们自己,也就没有很大的经营空间。地主乡绅大多数应该是改换为小业主,小企业家,他们适合于农村,在于农村的人民组织,在于现今,地主乡绅这一类人,应该就是适合广为多见的供销社,农村信用合作社,还有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的农村商业银行。

现在很多年轻人,他们的祖辈都是农民,所谓“家里往上数三代,都是农民。”他们的祖辈农民,当然就是给地主劳力。所以大家可以找家里年长的人,问问以前的地主的事,应该还是很有些掌故可说的。

现在中国的富农还是很多的。我们看到农村有很多自建房,都是漂亮的别墅。我在搜狐号,又推荐平房加盖二层的彩钢棚,彩钢房,还可以加盖阁楼,这样花费不多,很多地方应该也不用向有关部门申请,所以对于家庭不富裕,房子又很差的平房居民,是可以很快就完成的。所以不必鄙夷平房。现在自建房在兴起,房子改造,加盖的概念在兴起,一个简陋的平房院落,其实就可以看作半成品的别墅。有些人自己有平房,但是不喜居住,而是要积攒100万元,买一套楼房的两居室。其实只要用30万元改造一下平房,那就是很好的私人小楼。我在《读<中国最美的100个秘境>》,说到好的地段的房价太高,如果买不起,那就可以长期租赁,也是相当于在好的地段有一套房子。然后在远的地方,买一套便宜的大房子,两地居住,这样就很惬意。现在还是好的地段租房,而远的地方,如果可以买一套简陋的平房,然后再加盖,哪怕只是在上边搭一个棚子,做成玻璃房,那也是一种“顶层花房”。

1937年土地革命结束,在1946年到1949年,中共又开展了一场土地改革运动。这时的地主乡绅,已然改换名目,产业应该比较安然,主要还是很多富农,应该得到新的安置。作家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的就是这段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并且主要就是反应了一些富农的情况,大家可以再去看一下。

其实我的看法,对于土地改革,俄国的土地所有制是很应该借鉴的。而俄国发生在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也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翻开俄国19世纪的文学,很多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果戈里,契诃夫的作品,都是对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描写和反应。农奴制改革是俄国文学的一个集中的题材。这些大作家当然反对俄国的农奴制度,他们热烈的欢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农奴制改革,但是他们发现农奴制改革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解放的农民,奴隶,以及全国的人民,还是没有摆脱贫穷和苦难。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果戈里,都是出身在贵族家庭,他们是拥有自己的领地的贵族作家。邪恶者当然不应该拥有土地,成为奴隶主,但是善良者,伟大作家,拥有土地,雇佣农民,工人,应该是非常浪漫的理想。古代的贵族封地,诸侯领地,都是很好的,浪漫的。但是这些贵族,诸侯,应该是善良的,正义的,不应该爆发战争,最后瓦解。在俄国的农奴制改革中,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果戈里等很多大作家的领地,显然也是被取消了,或者转为了新的形式,新的企业,工厂?就像以后的高尔基汽车厂?我很想知道这些伟大作家的产业,领地,究竟何去何从。他们当然不愿意失去领地,他们应该在文学作品中呼唤理想的制度,理想的产业形式,但是他们甚至已经预感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苏联的建立。一切的消息都中断了。国家的媒体被独裁管制了。很可能,这些俄国的伟大作家,都并没有留下产业。他们以及更多的贵族,还有邻国中国的那些地主,乡绅,富农,其实都没有历史性的转移,没有改换产业的运作,而是就是失败了,资产被剥夺了。然后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他们只有一些保留的传闻或者书籍上的说辞。

《蚀》的三篇作品,总的叙述语调是低沉的。但是《动摇》又有一些活泼。这似乎是在迎合地主乡绅的做事的特点,粗犷豪放,好大喜功,威风八面,还有一种适合于结交黑社会的江湖义气。其他人物都是萎靡不振,唯独几个地主乡绅,颇为活跃,这也是一种对于社会现象,人间万象的嘲讽,而终于不知道这些地主老财的去向如何。如果从艺术的职业上看,演员陈强具有地主乡绅的特点,演员赵本山具有富农的特点,王宝强具有农民政治家的特点。他们还是可以很好的发展,有所建树的。作家路翎写了一部《财主底女儿们》。那当然就是财主的情况。陈忠实的《白鹿原》写的也是富农。莫言,苏童,余华,都是写了很多旧社会的农村的大家族的生活。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写的封建大家庭,应该也是地主或者富农的扩大。但是问题是巴金很可能是古代皇室的后代族群,所以他的作品反应的人物生活,应该是属于一种皇族和富农的结合。他们称自己的住宅是“公馆”。这是一种兼有古代的诸侯王公和民国的达官贵人的形式的房屋。公馆又是相当于一种公务,私人办公的机构。所以这也看出,巴金提出居住的创新,那就是一个家庭,可以用大型的机构,会馆,也就是各种非居住的建筑,作为群体居住的地方。如此,似乎还是上古时期,人类纯朴自由的部落群居的发展形式。

现在中国还是有很多的公馆。包括以前的公馆,新的公馆,国际公馆。所以公馆的形式还是可以恢复和扩大的。

除了古城,历史大院,公馆之外,王府也是很重要的古代住宅。北京和江苏的王府很多。北京的醇亲王府,现在是国家宗教事务局,醇亲王府花园是宋庆龄故居。这又是住宅和办公的职能互换。宋庆龄1963年乔迁进入醇亲王府花园居住。中国的文物保护单位很多,如果大部分的文物保护单位,都可以重新启用,居住,或者就是作为公寓,旅馆,那就实在是很大的理想。如果北京故宫可以开放住宿服务,那就是全世界最豪华的旅馆。即使住宿价格再高,但是全国,全世界的人们,必然争相踊跃入住。

现在大家关注一下地主乡绅,富农的题材的文学,影视,还是很有意义的。电视剧《大宅门》,《乔家大院》,都是属于旧时代的农村商人,企业家的家族。现在还保存的古城,历史大院,历史庄园,平遥古城,丽江古城,阆中古城,凤凰古城,大理古城,台儿庄古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李家大院,石家大院,孔家大院,刘氏庄园,常家庄园,陈万宝庄园,牟氏庄园,康百万庄园,姜氏庄园,朗色林庄园,帕拉庄园,其人物阶层,历史祖辈,大抵也就是这些作品曾经记述和反应的情况。

这些作家,导演,演员,创作了这样的作品,当然因为他们对这样的题材很有兴趣,或者他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这样的身份有关。虽然他们反对大家族的群居,但是作品中其实流露出很多的对于往日的富贵,人丁兴旺的生活的怀念。我认为大家族群居,还是一种很美好的形式。现在的农村发展,如果每一个农村,都可以有一些大家族的宅院,产业,房地产业多建设一些古典高档住宅,中式别墅,那就是非常浪漫的生活气息,地广深厚,苍凉中的随和。

中华老字号的企业,从古代创立,其实很多也是属于农村的产业,地亩。地主,乡绅,富农,官宦,贵族,皇族,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些人在筹办。所以《动摇》的地主乡绅应该还有一个很大的去向,那就是现在的中华老字号。农村的发展,以大家族和中华老字号,形成人众的麇集,活动的繁多,那就会非常热闹,并且也可以激发城市的活力。

茅盾写《动摇》,当然也不是因为他非常细致,巧妙的挑选到这个题材,而是因为他自己具有财阀的特点,所以自然的也就很关注地主乡绅的社会问题。茅盾是一位风格很强烈的作家,他写的应该是一种大手笔,大做派,大篇幅的翻转,倒转的作品。但是因为他也是有些偏向于形式,所以形式冲淡了内容,导致这样的风格也散淡了。但是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一种豪气。特别是在茅盾描写到粗犷,豪放的人物时,就能看出茅盾自己具有的这样的风格。茅盾又喜欢写出一些男女的情色的场面,这也是他的豪放风格的体现。

从茅盾的作品,细致的涉及到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茅盾体现了文学的内容的复杂,在转向形式的复杂以后,仍然保留一定的整体性,并且重新要求内容的强化。我认为,文学的复杂,丰富,应该是内容的复杂,丰富,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人物繁多,而又复杂的关系。这样形成深度,而不只是形式的复杂,丰富,形成的隐晦,或者枯燥,从而使隐晦,枯燥,苍白,无意义的事物,似乎具有或者隐藏着,很大的意义或者高超的形式。

但是茅盾并没有从形式回到内容。如果他多写一些重视内容的文学,那么他必然就可以写出很多精彩的商战小说。商战,这是文学,影视的非常好的题材。以前香港TVB电视台还是制作了很多的商战电视剧,郑少秋,罗嘉良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但是商战文学一直很少,影视也还是消失了。现在世界的大型企业很多。中国500强,世界500强,还有中华老字号,这么多的企业,当然就有很多的故事,事件,内幕,但是并没有文学,影视去反应。这应该还是因为,这些企业并没有创作方面的安排,并且也没有很多的作家,影视工作者,去这些企业体会生活。现在互联网还是有很多的商战传闻,“BAT商战”,也就是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大企业的商战,如果拍成电视剧,当然就会造成很大的轰动。《大宅门》实际上反应的就是中华老字号的同仁堂的奋斗历史和竞争历史,但是商业战争的元素不足,应该是多一些药店企业,再加上医院,互相竞争,那样就精彩了。

茅盾的大部分作品,并没有很直接的写中华民国的失败,撤退,因为这些作品都是在1949年以前写的。相反,茅盾写了一些中华民国的美好的方面,写到了很多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对于中华民国的好感和迎合。但是总的体现,就是没有出路。即使作品中的人物在抗争,并且找到了一些出路,这出路也是很微茫的。《幻灭》尚且可以短暂的停留在胜利前夕,尚且还有“十年一觉扬州梦”的放缓时期。唐代诗人杜牧的《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正是可以作为中华民国的自由,美好,娱乐场的花花世界,纸醉金迷,灯红酒绿,歌舞翩跹的一种形容。茅盾之所以写出“幻灭”,因为他也是认为,中华民国原本是一种幻梦。但是中华民国的各项事务都不顺利,上流社会可以沉浸在一种享乐之中,但是找不到出路。很多人的快乐,理想幻灭了,在这以后,首先就是地主乡绅感到了很大的压力,开始忙于辗转逃难,这是《动摇》。以地主乡绅的争斗,体现一种国家的动摇。在《动摇》以后,《追求》写到了报馆的一些事迹。茅盾发现,报馆的事务,还是比较成功的,所以勉强还可以寄托一些想望。这样,《幻灭》,《动摇》,《追求》,实际就是形成了中华民国的三个阶段的写照,并且联系在一起。

《追求》中的报馆的工作者王仲昭,还联系着一个同学会的组织,聚会。一个学校的同学,如果可以合作,建立组织,发起创业,那是很大的理想。但是从中华民国到现在的21世纪,很少有一个学校的同学,可以这样的展开活动。这是因为学生们的职业,专业不同,毕业升学的学校不同。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生,还没有明显的职业倾向,所以不能建立长远的合作关系,毕业就是分离。但是大学的学生,也没有这样的组织,活动,合作,这是学校的疏忽,大概也是因为一些管理部门的限制。中国的学校很多,但是很少有一个学校的同学,可以保持长久的友谊,联系,这其实是一种不正常的遗漏。

但是《追求》的同学会,毕业以后,还可以长期的联系,聚集,可以商议建立杂志社,虽然他们无法建立杂志社,但是其实同学王仲昭,已经在报馆工作了。茅盾刚开始看到这种情况,大概还感到高兴,快慰,但是他随即发现,报馆的运作虽然顺利,但是出版社,杂志社的运作,就是不顺利的。报馆顺利,而出版社,杂志社不顺利,这当然就是因为,出版社和杂志社被当局禁止了,只有报馆还可以比较自由。大量的文人,写作者,实际是牺牲了出版社和杂志社的机会,只能在报纸上撰写一些文章,所以虽然报纸有一些收益,但是实在不是什么值得庆祝的事情。

这样《追求》其实就是在批判中华民国政府的出版限制。但是现在中华民人民共和国的出版审查制度,似乎也还是如此。报社很多,报纸销量非常大,但是出版社和杂志社,大部分的投稿都被拒绝,并且对于出版的书籍,杂志,很少有市场的推广。而杂志社更是少的可怜,只有一些外国杂志,《美国国家地理》,《时尚芭莎》,《VUGUE》,《ELLE》,在合作销售中文版。一位名为“南南呱呱”的百家号作者,2023年发表了一篇网文:《超20000个被拆除!曾经风靡全国的报刊亭,为什么消失了?》,揭示了最近的几年,中国拆除了超过20000个报刊亭的问题。郑州所有的报刊亭都被拆除了,郑州是中国第一个没有报刊亭的城市。我再去查找其他的相关的文章,新闻,据说政府部门拆除报刊亭的原因是“影响市容”。很多网友发文反对此事,但是都是反对无效,强制拆除了。

报刊亭是中国邮政集团设立和管理的,此外还有国家邮政局,邮政管理局,交通运输部的联合管理,拆除了这样多的报刊亭,等于就是撤销了很多的邮政管理局,交通运输局。当然,这几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确撤销了很多机构,部门,还有一些党校,军校,警校被撤销改编。但是对于文化产业的经营,再到主管出版审查的国家新闻出版署,版权局,新闻出版局,国家知识产权局,还有主管审查影视和互联网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改革和禁止似乎不应该混为一谈。

虽然报刊亭所剩无几,但是邮政单位在大量增多,快递业在快速扩大。2023年中国新增19万个村邮政,2024年可以再增加10万个。这样大家买报纸,杂志,就可以去邮政营业点,或者快递网购了。如果政府简化机构,增加企业的数量,那当然是好的,但是一个地方的禁止,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开放,那就仍然是中华民国时期,旧社会的一种半开放,而不是全解放。

《追求》的报馆的人虽然有些愉快的笑意,但是更多的是为“版面改革”而发愁。中华民国时期,文学事业有很大的发展,产生了茅盾,鲁迅,巴金,老舍,郭沫若,曹禺,钱钟书,林语堂,胡适等伟大的,杰出的作家。但是他们的成功是有限的,并不能算是一种很大的胜利。茅盾的意思显然就是,虽然国家表面上有很大的有利的形势,人民的事业的声势很高,但是实际上是不顺利的,国家政府的建立,也只是暂时的荣耀,以后还要有很多的人,要陷入没有出路的悲凉和没有效果的苦斗。如果我们回顾历史,追问历史,为什么在一个封建朝代存在的时期,近代的国家政府存在的时期,除了已经爆发的战争之外,为什么其他的集团,其他领域的大人物,再归结到文学艺术界的大人物,并没有发起战斗的问题。为什么世界历史的战争,总是少数的一些势力,或者往往就是只有两个势力在交战,而不涉及到其他方面,其他势力的活动。茅盾作为中国的文学艺术界的“大佬”,已经在对当时的情况,做出如实的说明。他避开表面的虚荣,直接书写了诸多的挫折,沉重的述说了苦难的根由,那就是反动的势力太多。他自己并不是没有奋斗,他的文学作品,就是他的奋斗的反应。作品中的人物的生活,对于事业,事务的举措,就是茅盾自己的活动的体现。但是就是这样的景况,茅盾的事情停滞了。一位作家,以文学作品奋斗,但是文学作品不能独立于现实存在。现实不顺利,甚至失败,即使文学作品可以发挥一定的力量,但是不能在很大程度上,反作用于现实。茅盾深刻的体现了一个问题:文学的失败,就在于它描写的是失败本身。现实的失败,无法被文学拯救,也即在于文学只能描写现实,而不能拯救现实。

现实的失败和文学的失败,甚至文学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是否还可以发展下去。这正是中国的封建时代结束,新的国家又很难完善建立的时期,产生的现实和文学的双重危机。中国文学出现了一种非常强烈的,怀疑世界和自我怀疑。《红楼梦》也是属于这样的作品。以文学论证文学自身和现实的失败的关系,会得出非常悲观的结论。外国文学不具有这样的现实的失败,但是哲学上也发出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现实失败,如何可以再用文学取得胜利?所以还是我在《读<太阳鸟>》中说的,应该是先战斗,后发展,先自由,后文学。当然,中国有其特殊的国情。应该战斗的时候不战斗,而是保存实力,转移阵地,“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茅盾代表的中华民国时期的一代文人,虽然并未取得很大的胜利,但是他们还是保住了自己的一片领域。鲁迅身后,有鲁迅艺术学院,鲁迅文学院的建立。茅盾留下了茅盾文学奖。中华民族正是有无数的伟大的前人,开创了事业,民国时期,正是有这样多的伟大人物在奋斗,在抗争,才会有现在的中国的比较盛大的文学艺术的局面,才会有现在的高销量的报纸,品牌超过100亿元的报社。很多写作者不能出版书籍,不能在杂志上发表文章,但是他们都刊登了报纸。很多学校的学生,热爱文学,不能出版,但是他们和学校一起,多次刊登在报纸的头版头条,这其实已经是最高的出版待遇,他们应该很满足了。还有很多行业的人,没有很多机会和出版搭上关系,但是他们居住的小区,经常去的公园,或者就是经常乘坐的公共汽车站,火车站,机场,地铁站,多次刊登报纸,这样也可以了。500强企业,当然就是经常刊登报纸,这样高效快捷,其他的宣传,广告,都可以节省了。

出版社,杂志社虽然销量不多,但是可以做到非常强大,豪华。电影票房,每一年还可以做到很大的增长。以新浪微博为主的明星,还可以推出很多的影视作品。这已经是很大的成就。我们应该给以充分的肯定,积极的支持。但是,历史长期积累的困难,长期存在的贫穷,仍然是非常严重的问题。邪恶人类,邪恶集团的存在,是国家和世界发展,人类文明的最大的障碍。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更多的人应该勇敢的站出来,承接历史的使命,对邪恶人类,邪恶集团,发起强有力的斗争。

最后我再谈一下茅盾作品的两个非常细致,高超的技巧。

1,相对独立的篇章,形成特有的关联。《蚀》可以算是中篇小说集,也可以算是长篇小说。因为《蚀》的三篇作品具有一种特有的关联,那就是同名人物的出现。在《幻灭》和《动摇》中,都出现了一个人名:李克。但是这两个李克并不是同一个人,前后的故事没有关系。在《追求》中,李克没有再出现,但是又出现了《幻灭》中的两个人名:龙飞和王诗陶。这两个人物,前后的故事,也是没有关系。这样就相当于,一个人在不同时期,遇到了一些同名的人物。例如小学时,遇到一个名字叫李克的同学,到了初中,又遇到了另一个名字叫李克的同学。这是生活的巧合,也成为文学提取出的技巧,经典的关联体系。

一部作品的章节,相对独立,而又具有关联,这还是中国的纪传体通史,《史记》开创的形式。而在茅盾的时代,影视已经形成了很大的规模,一个演员饰演很多影视剧,也是相当于一个导演的很多影视剧,或者多个导演的影视剧,形成形式上的人物关联。我在《读<东方快车谋杀案>》说过,瑞典演员英格丽·褒曼将《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希区柯克的电影联系在一起。茅盾文学具有影视的场面特点,茅盾文学奖也非常注重于获奖作品改编影视剧。所以茅盾对于这样的,文学作品上的关联体系,非常重视。关联体系应该成为一种广泛的创作形式,成为对于《史记》和《二十四史》的发展,延续。但是这样的经典体系,只存在于一般的想象,设想中,就是一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似乎和另一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有关。续集中?影视剧的前传似乎也是文学中的什么什么。但是很少有一位作家,真正写这样的作品。而只有茅盾,写出了这样的,很明显的形式关联。

现在香港有一个明星的名字是李克勤。“李克”这样的名字,从古代说,应该属于后唐君主李克用的族群。李克用是沙陀族,即西突厥的别部。明朝作家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又有一个沙和尚。所以沙和尚很可能就是沙陀族的一类。孙悟空,猪八戒,很可能是武则天,明朝朱姓君主的代表,这样的唐玄奘师徒四人,实际就是相当于四个朝代人物的组合。所以如果再拍《西游记》的影视剧,后唐的人物,现在的李克勤,应该适合饰演沙和尚的角色。在这里可以看出,茅盾当时也是和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有所交往,事务的交涉,但是从作品到茅盾以后的事业,都不是很明显,所以我的说法,也是仅供参考。

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大量的文学作品的合集和总称。其中的一些作品,也是续集和多部曲的形式,这样连续出现的人物也是很多。在巴尔扎克的《幻灭》,《高老头》,《交际花盛衰记》的三部曲中,一位个性强烈的恶劣人物,伏脱冷,连续在《高老头》和《交际花盛衰记》中出现。这样《高老头》和《交际花盛衰记》中的人物,再向《幻灭》中进行转移的连接。这样就形成一种宏大的人生场景。我们会看到,在《人间喜剧》的诸多作品中,很多人物就像置身在一个广阔的生活舞台中,从一个生活舞台,转入到另一个生活舞台,然后又进入到下一个生活舞台的幕后化妆间。这是人物的繁多,生活场景的繁盛,呈现出一种高度兴盛,壮阔,异彩纷呈的现实生活和文学景观。但是这种舞台,场景的转移,更多的还是应该用内容去形成,去传递。巴尔扎克毕竟还是西方的注重文学形式的作家,所以《人间喜剧》的人物关联,还是不很具体,没有精彩的,曲折悬念的故事去支撑。而茅盾的《蚀》,也有一篇《幻灭》,他将不具体的关联,彻底处理成一种纯粹的同名人物的形式。《史记》,茅盾,巴尔扎克,都是在突出作品和作品的关联,体系,但是要很好的,广泛的发展,还是要注重于内容的创作,内容的发展,以后的文学和影视剧,应该是这样的重点目标。

2,对话的装点格式。我既然说到文学的形式,使阅读费解,困难,那么形式文学有一种对话格式,就是像诗歌那样,对话作为单独的一段,然后并不写出说话的人是谁。

例如:

“……”

“……”

“……”

这样的对话格式,虽然也是一种技巧,但是读者看的并不清楚。

茅盾细致的捕捉到了这样的特点,于是,他进行了加工,装点,发明了一种新的对话形式,也就是在一段对话的上一段和下一段,再加上一段单独的短句,这样就显得非常工整,正好为这样的特殊的文学对话格式,加上了一种镶嵌的边框,卷轴。

例如:

李克这样说着:

“……”

龙飞这样说着。

“……”

王诗陶这样说着。

“……”

一阵风吹了过去。

“……”

王仲昭这样说着。

这样,说话人的名字,其他叙述,都是单独作为一段,和对话上下相嵌,虽然读者看的还是有些麻烦,但是格式工整,行文雅致,应该作为一种文学格式,被广泛运用。

我们再欣赏一下茅盾的《幻灭》的结尾:

对王女士行了个军礼,强终于走了。到房门边,他忽又回身说道:

“王女士,我把静托付给你了!”

“强连长,我也把东方明托付给你了!”王女士笑着回答。

静看着强走得不见了,回身望床上一倒,悲梗的声音说道:

“诗姊!我们分离后,我简直是做了一场大梦!一场太快乐的梦!现在梦醒,依然是你和我。只不知道慧近来怎样了!”

“像慧那样的人,决不会吃亏的。”

这是王女士的回答。

——这样灵活运用,对话单段的上下段落,文字具有一种电脑编程的美感,文学的形式和内容,已经臻于很高的境界。
2#
发表于 2024-5-19 19:25 | 只看该作者
在乇苣切┟埽辉谝庾约旱睦妫庋簿捅厝坏贾拢谝院蟮氖逼冢腔故侵荒芪肿约旱母辉#荒苁垢嗟娜说玫桨镏S谑撬亲约海簿兔挥泻艽蟮木占洹5刂飨缟鸫蠖嗍Ω檬歉幕晃∫抵鳎∑笠导遥鞘屎嫌谂┐澹谟谂┐宓娜嗣褡橹谟谙纸瘢刂飨缟鹫庖焕嗳耍Ω镁褪鞘屎瞎阄嗉墓┫纾┐逍庞煤献魃纾褂信┐逍庞煤献魃绺闹频呐┐迳桃狄小�

这些字符从何而来?
3#
 楼主| 发表于 2024-5-19 22:35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24-5-19 19:25
在乇苣切┟埽辉谝庾约旱睦妫庋簿捅厝坏贾拢谝院蟮氖逼冢腔故侵荒芪肿约旱母辉#荒 ...


我又编辑了一下,你看看还有没有字符?
4#
 楼主| 发表于 2024-5-19 22:37 | 只看该作者
我的浏览器刷新几次,有时出现字符,可能复制了进去。你们刷新浏览器,看看有没有字符。
5#
发表于 2024-5-20 06:24 | 只看该作者
慕容春光 发表于 2024-5-19 22:37
我的浏览器刷新几次,有时出现字符,可能复制了进去。你们刷新浏览器,看看有没有字符。

我查看过,已经没有了。
6#
发表于 2024-5-20 06:30 | 只看该作者
对矛盾写于上个世纪的一部小说,进行了认真研读,并写出读后感,其实很不容易。这需要广泛了解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还要读出小说的写作特点和艺术技巧。这两点你都做到了,值得点赞!
7#
发表于 2024-5-20 17:12 | 只看该作者
  赞同楼主的
  “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更多的人应该勇敢的站出来,承接历史的使命,对邪恶人类,邪恶集团,发起强有力的斗争。”的观点。
  文学不能拯救现实的失败,但文学若能既不是高唱赞歌,也不是污蔑抹黑,而是如实地描写现实,也能启发人们去探索造成现实失败的哲学思想上的(或思维方式上的)深层次的原因。毕竟历史终归是要向前发展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5 16:11 , Processed in 0.05155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