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80|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乡村笔记(二)捡柴火与花馍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6-16 13:3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24-6-16 13:54 编辑

                                                                乡村笔记(二)

                                                                          ■文/于文华

                                                                           3.捡柴火

  散步与走路时,总会在路旁见到干枯和掉落在地的树枝,感觉不能浪费了,便情不自禁的捡拾在手,拿到家里待用。

  这些年,每至夏天,母亲总会在院落的门道里,放个柴火炉子,用易燃的玉米皮点燃了,捡拾的柴火啦,草根树皮啦,废弃木头劈的烧柴啦,甚至,用些秋天捡来的玉米棒子脱粒后的那些玉米芯啦,就能烧开几温暖瓶的开水,尔后,用小铁锅做饭,炒菜,烙馍馍等,方便,快捷。

  古人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柴在乡村生活是何等重要。无柴就没有饭和菜,就无法生活。作为寻常物的柴是农耕时代人们生存、生活的重要资源,一日三餐、一年四季都离不开柴火的喂养。记忆里每一口迎风点燃的灶,和每一根烧得直笑的柴禾,构成了乡村腊月最美丽的图景,亦成为游子远走他乡魂牵梦萦的乡愁!乡人把柴火堆叠成一座座或高或低的柴垛,那不是为了好看,更多的则是为了实用。细细品咂,一座座满含柔情蜜意满含村民劳作的辛劳和欣悦的柴火垛,又像一尊尊蹲在农屋前的巨人,在那儿守望着家园,守望着村庄,守望着平和与幸福。没有乡村生活的人,或者说六七十年代在农村待过的人,不知道为何要费劲巴力到野外捡拾柴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拾柴火是当年农村娃的“必修课”,从小干得最多的活就是拾柴火。如今的年轻人永远无法体验到拾柴火带来的欢乐与忧伤——其实,我的乡土散文的实质和内涵,绝大多数来源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乡村生活。而今,我每每在早晚的散步或随意的走路时,总会发现夜里吹落在地的枯树枝,大多会一一捡拾了,随意转上一圈子,总是两手抓不住的一大捧。几乎天天去村外面散步与锻炼,夜里总会刮下好多枯树枝。绝大多数的人司空见惯,无暇顾及,他们不想也不屑于弯腰捡拾,知道家里的柴火多的是,再说压根就不烧,捡来做何用?其实,我也压根未曾想捡拾那些枯柴。可不捡吧,有点暴殄天物。它们躺在路边,歪歪扭扭,被风刮的在我眼前荡来荡去,好像在跟我说:帮帮忙,让我物尽其用吧。心善的我,想起幼时跪在地上,一粒粒捡拾羊粪蛋蛋的一幕,只好将它们捡拾起来,每天两手满满的,好似向母亲邀功的孩童般,拿着柴火走进家里。而善良的娘不说话,默默不语,只是含笑着将那些柴仔细折成小柴棍,留着待用。有人看见我,随意笑笑,有个婶子开玩笑说:你这人可真成材,走路都拾柴?我笑笑,不知道说啥好。本来,我的目的是走路消遣,可那些柴火不经意间扑入眼睛,你说咋办呢?不拾么,有些可惜,白白浪费了……只要睁大眼睛,弯下腰来,弓下身躯,或多或少总有些收获。当然,有时需要费些力气。比如,看见一树根上有些干柴,已然朽了,稍微一用力,自会跌落在地。再如有些大树上被砍或被风刮折的枝丫,其实和树木一点点的牵连,稍微用力一扯,自会从大树上分离了……诚然,如今的生活是吃不愁,穿不愁,连乡村路上,都随意堆满了柴火,比如拆迁搬入楼房的人家修剪了树枝的,都被丢弃在空地上,而要是从前,谁家会随意丢弃一柴一禾呢?要知道,在昔日的乡村,柴火堆摞的高不高、多不多,关系到一个家庭日子是否兴旺、是否红火的重要标志!要是在院内有一个瓷实、小山般的柴火堆,说明日子红红火火,兴旺发达,而与此相反,则说明冷灰死灶、没有发展。

      幼时家贫,周日除了雨雪天,基本都要在野外奔波,多数日子里,都在为家里的一日三餐准备柴火。夏秋好办,枯枝烂叶,庄稼五谷的根叶啦,田野里,到处都有可当燃料的东西。秋天的树叶,扫进背篼里,是喂火炕的好材料。我们住在大平原,没有树林,就没有多的枯枝,只能是野外的草根等。最难熬的是春天,万物正在复苏,大地正在回春,只能捡拾羊粪蛋蛋,一粒一粒,仔仔细细捡拾了,和其他烧柴搭配着用。有时碰到牛粪,湿漉漉的,也捡拾了,啪到土墙壁上,晒干,就成了好燃料。藏民们,就将牛粪一块块晒干了,一年四季都用它升火、煮奶、做饭。

      我们在捡拾杂七杂八的柴火时,要是幸运之极在路上碰到骆驼粪,简直比捡到黄金还高兴。一块一块仔仔细细拾到背篼里,放到墙根里晒干,比木柴好用。而更多的时日里,我们将目光投望更广阔的田野、更辽远的地方。家乡靠近一个火车站,我们相约着到站上,捡拾那些工人家属倾倒的垃圾堆里,找那些尚未燃尽的煤炭。要是幸运的话,能翻腾小半竹筐,许多情况下,搜遍家属区的旮旮旯旯,早被人捷足先登了,捡拾的比狗舔过的还干净。只能在长长的铁轨里,睁大眼睛,搜寻那些内燃机车遗漏下的燃烧了,但在乡下土炉子上,还能继续燃烧的“蓝炭”——不是煤炭原来的炭黑色,而是烧过后但未完全燃尽后发出的光芒,我们这样形容的。不知道确切不确切,准确不准确,反正,它能物尽其用,变废为宝,也算是“修得正果”了。有人说天气寒冷了,不会自己烧煤炭吗?好我的哥哥,煤炭在旧时的乡村,可是个奢侈品,谁家都轻易不用。一来没钱烧不起,二来也用不习惯。冬天实在太冷了,三九腊月天,不得不用时,才使那种沫煤和土掺杂在一块,加工做成的煤块来取暖才烧,其它时间主要是烧柴火——即或是滴水成冰的寒冬里,厨房里的灶火也有用的。炉灶里赛进去几把麦草,拉几下风匣,一顿随随便便的饭就好了。乡里人做饭没有那么多讲究,大多数时间是菜和饭掺杂在一起。不像如今的社会,菜是菜,饭是饭。

     那些困苦而艰难的日子里,我们吃着简单的饭菜,穿着补丁裤子,以及破旧的布鞋,没有娱乐和游戏,没有玩具和多余的书看。公社电影放映队来放《白虎团》《奇袭》《渡江侦察记》等,一口气撵着看上十来场,实在太远太远了,几十里以外了,才罢休!春节的日子里,便挤来挤去,看老戏和秦腔,什么《十五贯》《三滴血》《游龟山》《秦香莲》等,尽管听不明白啥意思,但还是乐此不彼,

    我们地处平原,不像山区那样草木和树多,柴火就多。秋天地里的庄稼差不多收拾完了,地犁后留下的玉米根、谷子根都是好柴火。但人多东西少,不勤快一点,根本就捡拾不到。从小我就是个乖孩子,当同龄孩子还满庄子跑着疯玩的时候,我总是很懂事的帮家里拾柴火。某次,我拿起长长齿多的铁镂筢,搂的面积大,将那些麦草啦杂草啦豆秧啦通通一股脑儿搂在一堆,踏瓷实,用绳子绑扎了,但太沉太沉了,个头小,身子单薄,实在无力背起来。没有电话,又在离家十几里远的地方,天也黑透了。我欲哭无泪,欲喊无人。只能等等家人来救助——好在千呼万唤之极,盼来了父亲从天而降!他笑笑,很轻松的背起那些柴火,既没有表扬我的能干,也没有奚落我迟迟不回家,我则屁颠屁颠跟在他后面,亦步亦趋的到了那个温暖的家——母亲则夸赞了我的本事,说以后不要贪多,实在背不动,就放弃。能背多少算多少,她绝不会说我的。从此,我明白了,凡事都要量力而为,贪多贪全了,胃口太大了,消化不了。是生活告诉了我,如何更好的生活!柴草就是农家人过冬的必备,冬天我们会跟着父亲,坐驴车到沙漠深处铲来刺蓬或其他草根植物,一用来当驴的饲料,二用来火填炕(如今,这些沙生植物是防沙治沙的,不能乱铲乱动)。庄稼的秸秆,像玉米秆、豆秆、葵花秆、瓜秧、麦草等都可被垛成柴火垛。看着房前屋后堆起了一垛垛小山一般高的柴火,家里的主妇们心里才踏实。是生活告诉我如何更好的生活,少时那段清贫岁月和经历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的人生态度,磨炼了我柔韧顽强的意志。对乡村以及山色草木有着别样的感情,捡拾柴火的经历还告诉我:这个世上啥都来之不易,要惜物,珍爱每一个有缘相遇的事物。

    如今,农村里面,除了一些老人还坚持烧火做饭,很少有人再用柴火烧锅做饭,大多用电,少数人家用干净高效的液化气炉,再也不用奔波着到处拾柴火了。但我总是莫名的喜欢吃柴锅做的饭菜,柴火土灶,蒸出的馍,熬出的粥,炒出的菜,总有一种难以描述的喷香……在享受新生活的同时,小时捡拾柴火的情景还会时常浮现于脑海中,它让我不忘困苦,倍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

      过去的也许永远过去了。但有些东西却永远不会过去,一直和现在相连,比如那些乡村记忆鲜活的画面和酸涩的感觉,走进乡村有所触发,自会重新浮现,产生一连串的涟漪……


                                                                  4.花馍馍


  世间的花,有的开在树木上,比如在兰州植物园里,就看见一种彷如娟花般精致而妩媚的木绵花;有的绽放在花朵的枝头,比如富贵的牡丹与鲜艳的芍药等;而有的花朵则绽放于麦面上,照样绚丽而好看。

      父亲的葬礼上,妹妹精心挑选了六个好看、大气的花馍馍,敬献于他老人家的灵柩前。这是一个女儿对已故先人的尊敬和缅怀,也是她对抚育自己长大成人父亲的一个细致而又仁厚的爱的表现。事实上,如果不是这些花馍馍的出现,我们或许很难找到其他什么更能直接呈现、反映或者代表儿女对父亲沉痛哀悼、万分思念却无法表达的缅怀对应物了。而当丧事结束后,这些像艺术品一样精致的花馍馍,依旧鲜活、好看,母亲将它们恭恭敬敬,请到了家里供奉先人和菩萨等的祠堂里,当做她日日牵挂父亲,夜夜思念父亲的供品,端端正正献于供桌上。

     花馍馍的叙述方式,是敞亮和客观的,干干净净,接满了地气;其展示方法是通透而实在的,大大方方,不拘泥,不做作,像极了朴实而憨厚的西北农民。在父亲的丧事上,在“跑桥”前,有一个颇为隆重的仪式是“献饭”,这也是一个厨师到底能否合格称职,在乡村宴席上能否站住脚跟,就取决于其献饭做的好不好,能不能得到众人的青睐和夸赞。这种饭食是提前准备好的,一一给全村人和参加丧事的亲朋好友展示、呈现出来,由于准备的特别精致而充分,呈现出特殊而美好的意蕴。献饭中有面食加工成的各种西瓜苹果桔子香蕉等各式水果,还有水萝卜、黄瓜等与胡萝卜雕刻成花蓝,或加工为多种造型。最有特色的则是有用各种材料加工好的栩栩如生的龙、大鹏展翅的凤和独具特色的三坛影月,有全国各地优美风景加工而成的精美食品,花团锦簇,造型奇异,最前面是一个完整的猪头,后面是面加工好的福禄寿三星,而颇让人们津津乐道的则是有面加工成各式各样的花馍馍,惟妙惟肖,有各式花儿,各种美味佳肴,组合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新疆领小孙女玩时,某天碰见了一位甘肃陇南的老乡,她给其孙子的玩具是十几个花馍馍——是一些用面捏制、加工好,且用各种色彩鲜艳涂抹好的小鸡、小蛇、小鸟、小马、小狗、小龙、小兔子等小动物,心想:这老人真是别出心裁,做出了独具特色的玩具!既培养了小朋友爱护动物的童趣,又让他认识了这么多与人类和平相处的动物,从小就让他产生爱护动物的意识,同时还很环保、又时尚,别具一格,显得与众不同。果真,他的那些花馍馍显摆般拿出来,让人眼前一亮,因与众不同,未曾见过,几乎所有的小朋友的目光,都被吸引了过来,连一旁的几个爷奶们,也驻足下来,评头论足,啧啧称赞!而那小朋友两只手护不过来,他刚用小手掌按住小狗,旁边的小龙却被一边的小姑娘拿在手中,沾沾自喜,小羊也被一个男孩子抢在手中观赏,急眼了的他干脆哇哇大哭起来,吵着嚷着:奶奶,他们都抢我的玩具……一旁的奶奶笑呵呵的解释:不要这么小气么?你爸爸妈妈不是经常说要懂得分享吗,好东西都要拿出来分享的!你看,这么多小动物,你喜欢那几个,奶奶帮你看护着,其他的,要和这些小朋友分享。小男孩不哭了,他主动给长的好看的小女孩送了小龙,而将那只小羊从小男孩手中抢过来,递给了他也许认识的一旁的看似很乖巧的一位小朋友。可是,趁他不注意,还是有几个小小的花馍馍,被一边的小朋友“顺手牵羊”拿走了,偷偷摸摸在一旁又是舔,又是摸,看能不能吃,吃起来味道如何?他奶奶赶紧说:小朋友,这些小动物不能吃,是看的,是玩的……

     其实,我知道,这些都是面粉加工制作的,完全能吃。但老奶奶大概花费了不少心血,又从甘肃老家好不容易带过来,哄了其孙子不少时日,也许陪伴了好长一段时光,怎么舍得让小朋友啃吃了?

    小时候,每年的中秋节的前几天,奶奶就张罗着发发面,准备蒸各种月饼——有一种专门胡麻加工做的月饼,有各种颜料,姜黄呀、红曲呀、绿色燃料等加工成为的五颜六色的月饼,还有一种献月的叫“孙猴猴月饼”——比其他月饼小一点,捏制成人的形状,还有小牛牛,蒸笼大,月饼小,柔软的面团在奶奶灵巧的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木板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面、足,加工细致纹路,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动物造型便做成了。当年的乡村妇女会无师自通,捏制了各种造型、各种模样的面团,用剪刀、木梳、篦子等加工点缀成各种惟妙惟肖的小动物,蒸熟了,再用红的绿的黄的颜料染好,这些小动物就活灵活现,生动活泼的模样了,每每让人爱不释手,喜欢极了。笼箅上排列有序、神态迥异的小动物花馍们,在热气腾腾的雾气中伴着枣儿的香气,一下让我的眼睛亮了起来。且慢,只能观赏,只能触摸,但不能啃吃。这些花馍馍般的小动物们,要一直敬献在供桌前晾晒——奶奶吓唬说,谁吃了,先人会怪罪的,嘴会起泡的……听话的我们果真乖乖的不敢啃一嘴,也知道是面粉做的,肚子饿极了,很想偷偷摸摸偷来吃一个,一想先人们会怪罪,岂敢造次?这些花馍馍,一直晾晒着,待到次年四五月里,青黄不接时,家里吃粮特紧张,饥肠辘辘的我们肚子饿的咕咕叫唤时,奶奶才拿出几个,每人一个,感觉吃起来特别过瘾而美好!品尝一份花馍,那种带着麦香、乡土气息的味道充斥着味蕾,幸福满满!当然,有时收成好的年份,也会在蒸年馍馍时,要是加工有颜色的花卷、黄馒头等时,有了花面,也会趁机蒸笼上蒸十多个花馍馍,晒干了,供孙子们把玩。

     由于得来的极其珍贵,我们会格外小心翼翼,啃一嘴,手接在嘴边,将那些干干的小渣渣接在手中,也一一放在嘴里,细嚼慢咽了!其实,奶奶潜移默化的教育了我们,过日子要精打细算,要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后来,在兰州上大学时,看到有同学将馍馍啃吃一两嘴,就扔进垃圾桶中的行为,感觉是暴殄天物,痛心疾首!就想:他肯定没有在农村生活过,没有体验与感受过肚子饿的前胸贴后背的经历,也一定不知道一粒麦子从种到收,经历了怎样一番风水日晒的艰辛过程。而麦子收获了,再加工成馒头,又浸透了厨师怎样的劳动……

     花馍馍呈现与传承出乡村农人间最质朴、最纯粹的美意,寄托了人们对来年、对人生的美好向往。后来,奶奶走了,母亲接过了其衣钵,继续在每年的中秋节,给我们蒸月饼的同时,蒸些各种各样小动物的花馍馍。蒸出各式各样舌尖上的艺术。有的花馍会放上红枣,希望生活越过越好,香甜美满。有时还会蒸些沙米卷卷,胡麻油卷卷等。后来,日子渐渐好了,母亲还学会了蒸玫瑰月饼,特别甜香!前几年的中秋节,我眼睁睁看着父亲一口气吃了几乎一墩子玫瑰月饼。可斯人已逝,阴阳两隔,这样的情景却再也不会出现,只能在梦里看到父亲的音容笑貌了。

     有人说乡村的花馍馍是百姓寄托美好心愿的一种方式,是捏出来的乡土艺术品、蒸出来的人间美食,更是中国民间礼仪质朴的象征!花馍又称礼馍、花糕,相传起源于汉代民间祭祀活动,是传统的面塑艺术。作为民间传统美食,逢年过节,特别是中秋节家乡的餐桌上少不了花馍馍。人们蒸制各式花馍用来祈福和纪念,造型多种多样,心灵手巧的农村农妇会将看到的见到的小动物啦、各类水果和事物啦,一一捏制、加工出来,再在铁锅的大木头蒸笼里烧木柴蒸出来,象征着日子和家庭的吉祥如意,蕴含对祖先的祭祀、未来日子的美好祝福等丰富寓意,表达劳动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为新年送来喜庆和祥和。只是,由于蒸花馍馍费时费力,且需多种颜色染制,年老体弱的母亲力不从心了。而如今的年轻媳妇们,却热衷于给儿童们购买各种时髦好看的玩具了,加上生活节奏加快了,各种需求基本满足了,年轻一代的人们对那些过时的老旧的习俗不大喜欢了没人在乎花馍馍蕴含的寓意和期盼了!但在一些重要场合和时节,人们又返璞归真,喜欢那些传统习俗,比如父亲葬礼上的花馍馍和献饭时,厨师的大展技艺……从它们俊俏可爱的模样我可以窥探见时间的硬度,从它们年复一年顽强呈现于世人面前我可以约略洞察它们在跟岁月比拼忍耐性,从它们绚丽的色泽上我可以看见日月穿梭的弹性和厚度……

     据说1984年,在法国巴黎国际艺术节上,来自陕西合阳的行俊肖和其花馄饨“虎虎生威”走出国门,进入了世界级的艺术殿堂,其手工作品被视为中国的镇馆之宝后被法国国家博物馆收藏。随后,文化部为其颁发了“中华民间一绝”证书,合阳甘井镇也被称为“中国艺术之乡”;1997年,香港回归,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在香港举办。行俊肖手捏的面鸟会飞,鱼儿会游,瓜果能闻到香吃出甜。他的参展作品“龙腾中华”馄饨再次大出风头!晚年的父亲热衷于吃斋念佛,但凡初一、十五,在家里专门腾出两间屋子,来供奉各路神仙和祖先,让母亲一边蒸上上供的枣花馍,或献盘,他仔仔细细打扫卫生,将所有供奉的碗盘子洗干净。一边一盘供品一个枣花馍一柱香,显得虔诚而庄重,让来烧香的儿女和后辈子孙,一进门就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这也是对神灵的一种敬畏。在父亲去世后的祭品中,有各式各样的花馍,一对面狮子、面老虎花馍更引人注目。如今,父亲走了差不多就要百日了,鲜艳而好看的面狮子与面老虎,依旧虎虎生威,活灵活现,日夜蹲守在父亲遗像前,像忠诚的卫士般,陪伴与呵护着父亲……

     最美好的事物,当它像流星那样在最美好的时候突然消失,才会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永恒而又最美好的思念。父亲的突然撒手人寰,正如夜空中昙花一现却灿烂耀眼的流星雨一般,给儿女们留下了无尽的思念和追忆。对花馍馍美好的感觉既是来自它华丽的外表和类似泥土的色泽,更是来自于其质朴无华的精神内核。奶奶做的花馍馍与面狮子,与父亲丧礼上的花馍馍、面狮子如出一辙,让我邂逅一次,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就泛滥一次;再邂逅一次,记忆中的回忆和灵魂中的思念更甚!花馍馍代表儿女们日夜思念父亲的精神,代表了乡土大地生生不息对美好事物坚持不懈的追求精神,但更多的则还是代表了它自己独一无二的精神,要比此刻蓝天百云下蓬勃生长的玉米们创造的风景更深入我的直觉。

     我知道,母亲也知道,无比疼爱母亲的小妹更知道,总有一天,这些花馍馍加工做成的面狮子、面老虎总有一天会腐烂而消亡,但那些镌刻于记忆深处刻骨铭心的思念,却永远绵长而久远存活于心中!





面狮子与面老虎.jpg (2.71 MB, 下载次数: 117)

面狮子与面老虎.jpg

面狮子.jpg (2.89 MB, 下载次数: 116)

面狮子.jpg

面老虎.jpg (3.19 MB, 下载次数: 104)

面老虎.jpg

评分

6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4-6-16 14:34 | 只看该作者
在物质生活充分改善的当下,很多人早就对某些东西视而不见了,为啥?不需要如此节俭的呀。
由是,于老师散步捡拾那些枯柴似乎有些另类,会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
但是,我觉得必须点赞!
该省省,该花花,哪怕物质条件再优渥,保持勤俭持家的,就是优良传统
开源节流,永远不过时!
3#
发表于 2024-6-16 14:36 | 只看该作者
当今经济形势并不乐观,“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传统美德,有它存在的道理,那是实践检验过的
4#
发表于 2024-6-16 15:10 | 只看该作者
文章来源于生活,通过写捡柴火和花馍馍展现了农村生活的淳朴,和人们在乡村里生活的场景,以及对乡村生活美好的怀念之情,和家庭亲情的温暖。文章有回忆有感恩有对生活的感慨。一篇有温度有感情的文,给赞!
5#
发表于 2024-6-16 15:51 | 只看该作者
拜读欣赏老师佳作,遥祝夏安!
6#
发表于 2024-6-16 16:13 | 只看该作者
欣赏老师美文,乡村有些传统正在消失,只有中老年人的回忆!
7#
 楼主| 发表于 2024-6-16 16:51 | 只看该作者
秋实 发表于 2024-6-16 14:34
在物质生活充分改善的当下,很多人早就对某些东西视而不见了,为啥?不需要如此节俭的呀。
由是,于老师散 ...

呵呵,多谢秋实好友第一时间的点赞支持。说实话,我的捡拾柴火潜意识是当年太不容易拾柴火了,而如今却又太容易了,捡拾柴火只不过是举手之劳,当年可是要辛辛苦苦仔细寻找。
8#
 楼主| 发表于 2024-6-16 16:53 | 只看该作者
秋实 发表于 2024-6-16 14:36
当今经济形势并不乐观,“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传统美德,有它存在的道理,那是 ...

的确如此。如今的人们不大懂得珍惜万物,好多觉得就是理所应当的事儿,殊不知,没有什么来之容易的……
    再次致以夏日最美好的问好!祝福如意安康!
9#
 楼主| 发表于 2024-6-16 16:55 | 只看该作者
何叶叶 发表于 2024-6-16 15:10
文章来源于生活,通过写捡柴火和花馍馍展现了农村生活的淳朴,和人们在乡村里生活的场景,以及对乡村生活美 ...

多谢叶叶版主的赏识和细腻的点评及鉴赏了,谢谢一直以来的关爱……问好!
10#
发表于 2024-6-16 20:53 | 只看该作者
优美的文笔,动人的往事。读了老师的文章,仿佛又回到了故乡,回到了小时候拾柴草,烧大锅的岁月。
11#
发表于 2024-6-17 16:23 | 只看该作者
那些镌刻于记忆深处刻骨铭心的思念,却永远绵长而久远存活于心中!欣赏
12#
发表于 2024-6-17 22:18 | 只看该作者
老师的文字优美耐读,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5 15:10 , Processed in 0.058363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