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刘备的武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8-25 16: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河北老乡

  武汉确实曾经是刘备的。

  当然,也不只专属于刘备:三国时期,荆湘九郡本是刘表的地盘,后来被曹操拿下,曾派黄祖为江夏太守,管的正是武汉一带。就在这里杀了那个狂生弥衡。后来崔颢作诗“芳草萋萋鹦鹉洲”,据说就是想起这一节,反省自己为人太过猖狂,“狂”真的没什么好处,担心也落一个弥衡的下场,于是不如归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个地方也曾经归孙权所有,武汉地标黄鹤楼就是孙权修的,当时建楼只是为了方便操演水军。不知怎么后来有了一干神仙传说。
武汉也确实曾归刘备所有。此地古地名为“夏口”“江夏”,属荆州所辖。所谓“大意失荆州”啊,没有得到又何来失去?赤壁大战之后,荆湘九郡都成了刘备的地盘。当然,刘皇叔得荆洲的手段并不十分光彩,可以说是抢的,可以说是偷的,可以说是赖的,但他自己给出的答案是给东吴那里“借来”的。

  这是诸葛亮给他出的主意,先“借”下荆州,再图益州,与曹孙成三足之势,再北伐中原,扫平天下。荆州非常重要,是他的立足地,是发祥地,是跳板,不可不得。甚至取得手段无关紧要,大丈夫做事不拘小节。

  孙权当然不开心,让鲁肃找刘备讨还荆州。当时刘备已经起跳到四川去,留下关羽守荆州。关羽的回答是:荆州本来就应当是我大哥刘备的。莫说一个小小的荆州,就是全天下岂不都是我们大汉刘氏的疆土?你们还有脸还讨什么荆州?

  关羽这样一个红脸大汉,竟能说出如此不脸红的话来,让一向敦厚的鲁肃先生一时无言以对。

  以上多为《三国演义》中的细节,不知道有多少属于真正历史。但从武汉城中现有的景点来看,有关羽洗马处,“卓刀泉”;有刘备祭天的“郊天坛”。

  郊天坛也挺有意思,刘备修了坛了,也祭了天,自己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我还是一方诸侯啊,又不是天子,况且荆州的来路都不那么正当。他心里嘀咕,写字时就打怵。写祭坛的“坛”字时就动了点手脚。古字坛本应写作“壇”,它把最高的“点”放到下面来。
可以想见刘皇叔当时扭捏之态。

  真实历史到底如何好多不得而知了。我现在只是想问问这位河北老乡:初到荆州时,武汉那边的方言您听得懂吗?和孙权大舅哥能顺畅交流?说普通话吗?还有,那的天气您受得了吗?

  武汉太热了。去过几次武汉,都在暑假中,一年最热的天气。印象里那里只是湿热,像在蒸笼里,闷湿到喘息困难。今年一行,新发现武汉的太阳也肆无忌惮的干热。楚天一片白亮,无遮不拦,大太阳从半空中伸出毒舌,不停舔舐着暴露在外的活人,感觉头发快被烧着了,皮肤要被烤糊了。

  刘备在武汉时是不是夏天?他这人喜欢标榜仁爱,体察民情。当年他走在武汉大街上,打阳伞了没有?晒暴皮了没有?汗如雨下,不断顺着眉毛又灌到眼睛里去,前胸后背的衣服已经完全湿透,紧紧粘在身上。走不几步,浸汗的大腿磨到溃烂,疼到龇牙咧嘴……
大汉皇叔不同于我们凡人,他有志向,能吃苦,常年骑马打仗,看到“髀肉复生”就伤心痛苦起来,不会像我们无事闲逛,叫苦连天。

2、又见熟人

  大禹是个老熟人。

  当年他治好洪水,把天下分为九州,冀州为首。在我们河北老家冀州那里就有不少关于禹的雕像做纪念。

  武汉晴川阁旁边就有大禹神话园,也有许多铜质塑像:娶涂山氏,三过家门不入,杀防风会诸侯,见巫山女神等等。
有资料上说大禹是河南人,也有说是四川人。反正全国各地有许多供奉禹王的地方,是哪的人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都崇拜他,以他为共同的先祖。

  从河北到湖北,中间一千公里左右,坐火车要十多个小时,躲卧铺熬时间觉得麻烦,当年禹是怎么走完这么多地方的?怪不得说他把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

  还是不太敢相信,当时环境恶劣,交通信息都原始低级,他是怎么能够走遍全国,把大家联络起来一起治水的?没有卫星遥感,没有测绘技术,又是如何把天下分成九州?大禹治水分天下应当只是个美丽的传说而已。

  我觉得有另外一种可能。在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确实全国都发生过大的水灾,几乎把人们逼到灭亡的地步。也确实有治水的英雄出来了,通过各种方法带领大家整治了洪水,使种族延续下来。但这样的英雄可能不只是一个人,而是多个。后来在传说的过程中,大禹成为一种共同的符号,代表着治水英雄,由氏族转向国家的统治者。

  这叫做“英雄史观”,就是把群体的功绩归于一个具体的英雄人物。这种事情在那个年代很常见,据说黄帝、炎帝、蚩尤,都是当时的氏族,后来在传说中成了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包括造字、取火等等重大文明创造,应当不是一时一地一人能完成的,后来都归功于仓颉、燧人氏罢了。
当然,这里也只是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事情,还是麻烦真正的历史学家们去做了。

  对我们来说,真正的历史事实好像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大家现在喜欢相信,乐于流传。就像武汉的“卓刀泉”,说是关羽带军士在此戍守,因为无水,将士口渴难耐。关二爷一着急,拿他的青龙刀往地上一戳,戳出一眼泉来,于是成了武汉有名的打卡景点。故事很好听,但历史学家会说:不是真的,青龙刀要到宋代才有。再说了,泉水有那么容易戳出来?你戳一个试试——这样就是抬杠,也是煞风景。

3、蛮劲十足

  到晴川阁时,正碰到当地一位导游在讲“三楚”:……西楚霸王啊,有西楚,东楚,南楚。怎么没有北楚呢?其实,我们是在北方被人(中原人)打过来的,一直跑到这蛮荒之地。

  相信那位导游已经说过多遍,说起“楚国之源”还颇为激动:史书上写,我们的祖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就是拉着破旧的大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劈山砍柴在这里打下一片天地啊。当年的楚国湖北、湖南全部、重庆、河南、山东、安徽、江苏……部分地方,湖北武汉是无可争议的楚文化中心。

  记得书中写到楚国之辉煌,已经足以与中原大国相抗衡:荆之地方五千里……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有长松文梓檄楠豫章……

  到这时候,楚国已经很不服臣服于当时的周天子了。雄心勃勃,蠢蠢欲动。他不断的攻打邻国,扩大自己的地盘。小国说:我没有犯什么错误啊,为什么要打我?

  楚国的回答:我蛮夷也——打你还需要什么理由吗?我是南蛮子,不需要那些说辞。

  楚王要问一下九鼎的重量。那些中原大夫斥责他说:这是你该问的事情吗?言外之意,你只不过卑微子爵级别太低,不该问的事情别问,想也别想。

  楚王说:我蛮夷也——犯不着看你们中原人的脸色!你们不是不想封赐我们爵位吗?好,那我自己封自己好了。也不做什么公啊侯的,咱直接就做“王”。要知道当年天下共主只有一个“周王”,其余最多也只能讨个“齐桓公”“晋文公”什么之类。楚国第一个自立为王,明着与周王分庭抗礼了,这就叫做“不服周”。

  荆楚本是一种野生灌木,何以代为国名?据说源于某代楚王的降生。其母难产,眼看一尸两命之际。这位母亲竟然提出一个要求,让手下巫医给自己做剖腹产。那种医疗条件下,结果可想而知:幸运的是孩子活下来,不幸的是母亲却因此毙命。人们用荆条缠裹她的尸体下葬。一代楚王横空出世,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命国名为荆楚。

  向死而生的决绝壮烈,筚路蓝缕的艰辛苦难,是楚人立国基因里的东西。也就明白什么是楚人为什么不服周?老子生下来就是要与天命拼争的,主打的就是一个不服。

  其实新中国也算是楚人打下来的天下,看那些开国将帅,领袖伟人的出身地很是明白:不服周,就是一种革命精神。

4、千里姻缘

  刘备到江东娶亲,迎娶孙权的妹妹孙尚香。是一种政治需要,是军事联盟。大家表面上很亲近,背后各怀鬼胎,各种暗操作小动作。但在老百姓来看,这在当时是件开心大盛事,后世也编排戏文传颂不息。当今武汉有不少汉风汉服的表演项目,大家也很爱看。其实是大多数人的心愿:打仗不如结婚。

  钱钟书说婚姻像围城打仗,一座城,两帮人。城里的想出来,城外的想进去。

  战争与婚姻都是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势。大家都在不停的试探了解,而后你进我退,我退我进,相互攻讦的过程中,又互相改变,有征服,有妥协,最后渐渐融合。而后诞生下新的文化,结合了双方的优势,再发展下去,那就是他们共同的孩子。

  打仗不如结婚,结婚之后还要不停打仗,是件无奈又有趣的事情,世间上也就如此:若真无悲喜也就只剩下无聊了。

  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
  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
  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
  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
  仰头看桐树,桐花特可怜。
  愿天无霜雪,梧子结千年。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河北到湖北,千里一线。若无前生姻缘,何来今世纠缠?

  二千年前的古曲,今天再听,还是让人不尽缱绻唏嘘:愿阿伟与小蕾,亮与娟幸福如江水绵长,日夜不断。



  5 南船北马

  刘备和孙权也探讨过这个问题:北方人能骑马却不识水性,南方人识水性却短于陆战。结果来看,这是非常正确的,不然的话,赤壁一战,曹操百万大军不会在“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武汉的朋友说:我们自小就会水,门前就是河,不会水的都安(我猜他说的是“淹”)死了,所以,活下来的都会水。

  但他又说:河水和你们北方游泳池里的水不一样,浮力小,四下流动的,手脚不动就要沉底了。又说:长江,原来年轻时敢游,现在不敢了。里面水流急,一道凉一道热,视线暗,看不清,不定带到哪里去。不敢游啊。除非伟人那样水性极好的。

  北方人吃牛羊猪三牲为主,爱吃面食,容易长得胖大。走在江汉路,一群武汉人中间,我以一百六十多斤的体重,暗自比较一下,体态明显臃肿。当地人更显得紧实精干。

  楚人喜欢吃鱼虾江鲜,而且讲究吃多刺之鱼,像鲶鱼一类反倒厌恶,认为不洁。烹饪多放辣椒,生姜炒辣椒也是一道菜。无辣不欢。

  觉得他们说话声音有些大,语速偏快,尤其熟人间说话,听起来像吵架。但腔调很好听,高低起伏较大,尾音拖得长,甩起来,像唱“锅”(歌)。九曲十八弯,有水气。不像北方人说话平直粗硬,土气较重。

  他们当地人说方言,我只能当听外国歌一样,欣赏曲调,歌词一句也不明白。阿伟很自信的说“以后就能听懂了。”他的论据是:现在不是南水北调吗?你们北方人也在喝长江水了,大家共饮一江水,当然能听得懂江边话。

  还有,武汉人待客之礼也很周到甚至麻烦,客人先走,主客正座,敬酒要起身,说话自然多恭敬。其实大可不必,随意些就好。繁文缛节本是中原地域的劳什子,老子蛮夷不服周才是当地风情。我想,这也是楚汉交融经年的一种结果,人家客气只不过一种策略:我敬你一尺,你敬我一丈。还别真拿自己当根大葱了,老子周都不服,还能服过谁?——九头鸟哪个脑袋是肯吃素的?

6、大江两岸

  江到中下游已经很平缓,不复“滚滚滔滔”之状。

  宽阔平静,融汇贯通。

  城区建筑,尤其江汉一带,更显得紧凑拥挤,依水建城大多如此。不像北方有大片黑黄土地可以发挥。北方平原乡镇显得疏朗落寞,北方都市更为平正恢弘。

  水边城市多了一些灵性。

  烟火人间,武汉街区是活色生香的。感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矫情,不怨尤,不掩饰,不愿委屈自己。活着就要尽情尽性,尽力的吃苦耐劳,尽情的吃喝享受。眼前的现实就是最实在的理想了。

  早晨起来“过早”,早晨6点多钟,大街上还不见太阳,已经有些燥热。听身后有人在喊着什么话,低哑带着喘息声。回头看时,一个赤着上身的老年人正蹬着三轮过来。车上拉得东西有些重,他伸着脖子,弓着脊背,黑铁般的背上已经密密一层汗珠,每一脚都很吃力的蹬过去。
在那时,我很自然的想到那个与楚人楚国紧密相关的四个字“筚路蓝缕”……

  走马观花,本不该说三道四,那样不礼貌,也不客观。不如让武汉人说说武汉。

  一个是池莉笔下的“来双扬”,她就在武汉老街卖鸭脖的。感觉那趟街上人很多,男男女女,来来往往,街道拥挤,房屋不高,烟熏火烤,参差凌乱。来双扬很漂亮,也很剽悍,会做生意,会迎来送往,会打架骂人,而且战无不胜。卖得鸭脖很好吃,有人喜欢她的鸭脖,更有人喜欢卖鸭脖的人。她什么都明白,什么都能应付,来者不拒,去者不留。她就像长江里的鱼,随波逐流,又随心所欲。

  再一个是熊召政笔下“张居正”,他也是一个湖北人,主政大明数十年,他曾经说“明为首辅,实为摄政”,他为大明宰相,隐忍朝廷数年,一朝发难除掉政敌。重用能臣,也善用小人。上下其手,整顿朝纲,各种阴谋阳谋手段心机,无所不用,后宫前廷出入自在。但他看不起王阳明那一套,认为讲什么“心学”“道德”,不过是些哗众取宠的东西,于国于民不实在,而且有害处,于是着力打压。张居正活着时候风光至极,死后却无比凄惨。期间浮沉功过,不好评说——几页史书,就是波澜壮阔的一个时代,后世庸人的那些评说,只是自曝其短而已。


7、所谓功德

  最后祝:杉、顺、初三位小朋友健康成长,前任无量。你们承载着江河文明的未来。这话说的大而不当吗?也不然,所谓伟大不过是诸多渺小的聚集而已。

  你们是武汉的,武汉也是你们的。

  既起缘因,必有结果,即世修行,便是功德:阿弥托佛(补:说到这里,莫名想起古德寺一节:那里建筑挺有特色,拱门圆尖顶,与其他寺庙格式大不同。许多香客拍照取景。到一间佛堂里时,两位年轻尼姑在里面执事。一个好像去上香,另一个偏腿坐在蒲团上,不停地抓了东西往嘴里塞去,好像是咸煮花生。看我进来,用当地话把我招领到功德箱前,示意:你可以捐款了。她低估了我的吝啬)。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4-8-25 16:38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老师美文,长见识了
3#
发表于 2024-8-29 09:48 | 只看该作者
文章通过回顾武汉的历史变迁、文化特色、人物故事和当代风貌,展现了武汉作为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地域文化的城市,同时探讨了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以及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问好!
4#
发表于 2024-8-30 10:02 | 只看该作者
读文学知识,文章以武汉为主线,谈古论今,旁征博引,可读性强,让人对武汉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5 08:16 , Processed in 0.05554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