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3|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臭婆娘”或“巴虱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11-13 12: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rsjby 于 2024-11-13 12:21 编辑

    “廿六年八月七日在北平”,周作人作《野草的俗名》一文,初刊于1939年7月16日《宇宙风•乙刊》第10期,署名知堂,后收入《药味集》。

    周作人说:“范啸风《越谚》卷中记名物,花草项下有绍兴土俗数条,稍为增补注释共得八则。”即臭婆娘、官司草、黄狗尾巴、碰鼻头草、老弗大、天荷叶、骨牌草和咸酸草。

    八则介绍都较简短,多引古旧书为证。

    最在意《臭婆娘》一则:

    臭婆娘,《越谚》注云:“其子细,其气臭,善惹人衣。《留青日札》名曰夫娘子,实即《尔雅》所谓蘮蒘窃衣耳。越呼是名。”钱沃臣《蓬岛樵歌》续编注云:“《留青日札》,草子甚细,其气臭恶,善惹人衣者,名曰夫娘子。南方谓妇人无行者曰夫娘,盖言其臭恶善惹人者。案即《尔雅》蘮蒘窃衣,俗曰臭花娘草。”钱君为象山人,可知宁绍方言相同也。郝兰皋《尔雅义疏》下一窃衣注云:“今按此草高一二尺,叶作桠缺,茎头攒蔟,状如瞿麦,黄蕊蓬茸,即其华敷,粘着人衣不能解也。”《本草》似未著录。日本中勘助著小说《银茶匙》前篇四十三,叙岩桥至丛莽中采取狗虱,撒人衣发上,盖即此物,亦是土俗名,字书上无考,平常只如字解作狗身上虱,此殆以形似而借用也。

    《尔雅•释草》有“蘮蒘”条,释云:“窃衣。”郭璞注:“似芹,可食,子大如麦,两两相合,有毛,著人衣。”蘮蒘,读作jìrú,古代叫鬼麦,现称为麦奴。绍兴人称其为臭婆娘,应该是从《留青日札》之“夫娘子”演绎而来。此草“善惹人衣”,仿佛“妇人无行者”挑眉飞眼,言语暧昧,举止放浪;再加之“其气臭”“其气恶臭”,所以称其为臭婆娘。《尔雅》所谓“窃衣”,《留青日札》所谓“善惹人衣”,《尔雅义疏》所谓“粘着人衣不能解”,说的都臭婆娘的主体特性:容易粘附在人的衣物上。

    《留青日札》里的夫娘子,以及由夫娘子演绎而来的周作人笔下的臭婆娘,四川也有,川东人称其为“巴虱子”。巴虱子,与周作人所引日本作家中勘助的小说《银茶匙》里的“狗虱”不谋而合,都将古之鬼麦、今之麦奴、周作人笔下之臭婆娘、《留青日札》里之夫娘子,比作“虱”。

    四川人把“粘结着的东西”称为“巴”,比如泥土常粘结着在一起叫泥巴,粘结在锅底的米饭叫锅巴。由此引申,名词动化,称“粘贴,依附在别的东西上”为巴。比如将通知粘贴在墙上叫巴通知,药胶布粘贴于割破皮的手指上叫巴胶布,用一块新铁片粘贴住破损的锅叫补巴。虱子,普通话读作shīzi,四川方言读作sézǐ,是一种寄生在人或动物身上的寄生虫,多藏于毛发浓密、衣料合缝处,吸血为生。巴虱子,即粘贴、依附在衣服上的虱子。

    旧时,物资短缺,吃饱肚子都不容易,清洁卫生也就得过且过,不太讲究了。特别是山区农家,大人小孩夏天还可以在堰塘里洗澡,而差不多整整一个冬季都很难沐浴。于是,寄生虫应时、应势而生,活动频繁猖獗,最常见的便是虼蚤和虱子。

    虼蚤稍大,因善跳跃被称为跳蚤,有时也引申指那些不守规矩、多动喜闹的小年轻。虱子较小,不喜活动,常静静地蛰伏在头发里、贴身衣服的折皱间,悄悄地吸食人血。与人相比,虼蚤和虱子都微乎其微,小而又小,它们咬皮肉一下,吸血液一口,对人体造不成多大伤害,人只会感觉到皮肤略痒。但痒终究不舒服,旧时冬日里,常见农人蹲于暖阳墙下,脱下棉袄,又抖又寻,驱逐跳蚤和虱子。跳蚤敏感敏捷,稍有风吹草动,便跳跃奔逃,霎时不见踪影。而虱子却死猪不怕开水烫,稳坐钓鱼台,再怎么抖也不为所动,牢牢地粘贴、依附在衣服上,被捉了便命当该死。因为太多,驱而又回,捉而难净,所以腊月新年前,家家都要煮衣服,用高温灭杀讨厌的跳蚤和虱子。

    虽与虱子喜欢常藏身于贴身衣服上、隐身于难见光明处不同,古之鬼麦、今之麦奴总是光明正大地攀附于衣物特别是裤腿的明面上,但二者牢牢地粘贴、依附在衣服上这一特性却完全相同。四川人抓住古之鬼麦、今之麦奴这一特性,称其为巴虱子,即仿佛是粘贴、依附在衣服上的虱子。

    巴虱子,强调古之鬼麦、今之麦奴常“巴”于人之衣物的特征,将其类比为虱子,直接明了,易于理解,仿佛市井吆喝。臭婆娘,由夫娘子演绎而来,主言古之鬼麦、今之麦奴的气息之臭、品性之“夫娘”,虽曲里拐弯,不深究难以理解,但贴切准确,生动形象,仿佛文人谈古。臭婆娘或巴虱子,是不同地域民间对同一物事的不同称谓,虽各有千秋,但异曲同工,既彰显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异彩纷呈,又反映不同地域的差异性、独特性、细微精致。


    附带说几句。

    钟叔河《周作人散文全集》将《野草的俗名》一文收入第8卷(1938~1943)的1939年中。《周作人散文全集》的《编辑说明》第一条说:“本集所收周作人散文作品,均依写作(始刊)时间顺序,按年份编成一十四卷,外加索引一卷为第十五卷。”按写作时间,《野草的俗名》一文应收入第7卷(1936~1937)之1937年中,按初刊时间应收入第8卷(1938~1943)的1939年中。从《周作人散文全集》的《编辑说明》第一条的表述看,写作时间是主体,始刊时间是补充,有写作时间的应该按写作时间收录,写作时间不明的,才应按初刊时间收录。《野草的俗名》有明确的写作时间,不应该收入第8卷(1938~1943)的1939年中,应该收入第7卷(1936~1937)之1937年中。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4-11-14 11:32 | 只看该作者
老师博学,所评内容扎实,值得拜读学习。问好!
3#
发表于 2024-11-14 17: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欧阳梦儿 于 2024-11-14 17:39 编辑

怕怕,最怕这样老学究的样子
书话评论,这篇好象没多少评与论,倒像是一篇草本翻译说明书。
4#
发表于 2024-11-15 11:0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您对书话版一直以来的支持。祝好!
5#
发表于 2024-11-15 14:50 | 只看该作者
《“臭婆娘”或“巴虱子”》是关于周作人作《野草的俗名》中的“臭婆娘”和川东人称为的“巴虱子”进行辨析,既引经据典,又联系实际,进行深入浅出的解释;是一篇研究性的文章。拜读,祝好!
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5 21:38 | 只看该作者
云馨 发表于 2024-11-14 11:32
老师博学,所评内容扎实,值得拜读学习。问好!

谢谢阅读留言。读有所想,就瞎写写。
7#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5 21:39 | 只看该作者
欧阳梦儿 发表于 2024-11-14 17:35
怕怕,最怕这样老学究的样子
书话评论,这篇好象没多少评与论,倒像是一篇草本翻译说明书。

谢谢阅读留言。其实算不上书话评论,最多算是读文札记。
8#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5 21:40 | 只看该作者
刘彦林 发表于 2024-11-15 14:50
《“臭婆娘”或“巴虱子”》是关于周作人作《野草的俗名》中的“臭婆娘”和川东人称为的“巴虱子”进行辨析 ...

谢谢版主的留言,研究说不上,只是觉得两个名字都颇有意思,所以写写。
9#
发表于 2024-11-19 19:03 | 只看该作者
大文人写野草,可见周作人的生活何其闲适。
第一眼看见“夫娘子”,初以为是男人婆、女汉子,没想到是妇人无行者,如此不堪。
呵呵。
10#
发表于 2024-11-19 20:12 | 只看该作者
先生害人。逃跑了四次,终于忍着读-完。读完笑了,原来除了第一段,其它也好懂的。特别看到“巴”,很亲切很兴奋,原来真有这个字,原来土话也有春天,可以光明正大。——一直以为自己这样写有错别字之嫌。

兴奋点二,sézǐ。虱子。怎样才能让人知道你说的是sézǐ,而不是shīzi,技穷了吧,只能用拼音了吧。能不能用川话写出来,不标音也让人一下子明白你说的是sézǐ。唉,我思考了很久,不得法。

兴奋点三:虼蚤,你读的啥,没注音。

神奇的是,如果长很多,以前的人怎么熬出来的。现在是不是灭绝了?是不是应该申请个啥保护起来。

能读完,表示我也很有文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2 12:22 , Processed in 0.04999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