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3|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诗隐”孟浩然:性格决定命运的典型小例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11-13 15: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别说学生,就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唱歌似的背得滚瓜烂熟,其实往更早了说,很多小朋友在妈妈肚子里就已经听了不知多少遍。
  
  除了这首《春晓》,小学语文教材里还有《宿建德江》;上了初中,你一定会背《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高中的必修教材会有《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与诸子登岘山》……仔细一数,不同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竟然选了他十多首诗歌!
  
  哪座庙里跑出来这么一尊大神如此牛?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也不过如此。
  
  他就是孟浩然,盛唐诗人,以田园诗与王维并称“王孟”。
  
  孟浩然也算唐人中一朵奇葩。唐代著名诗人中他属于终生没有做过官的“独一份”。
  
  是他没有当官的志向吗?不完全是,虽然有段日子确实想当隐士,但他终其一生似乎一直在求仕;是没有才华吗?当然也不是,这些能入选各级教材的诗歌就是证明;是缺少贵人帮助或者机遇吗?当然更不是,他的朋友圈里光当过丞相的就有四位,更厉害的是他还以平民百姓的身份见过当朝皇帝!
  
  有才却未能得意于科举以致于无法敲开仕途的大门,有志于用世济民却又屡错良机。除了在张九龄镇荆州时担任过一段时间的幕僚“清客”(那最多算是帮闲,算不上在册官员)外,孟浩然一生没有其他为官经历。
  
  印象中唐代著名诗人大多都有“官场”经历,就连那个狂放的李太白也曾入宫做过供奉翰林,尽管只是“花瓶”,但能经常出入皇宫与皇帝贵妃三公六卿一类的人间极品相见当然是俗世人生的巅峰时刻。但孟浩然一天的官也没做过,所以有些资料说他“归隐山水田园”是不恰当的——根本就没离开,谈什么回归?
  
  他虽然一辈子没当官却结识了很多当官的朋友,当过丞相的张柬之很欣赏他——这张柬之可不是一般人,正是他发动“神龙政变”逼武则天把政权归还李唐;写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一代名相”张九龄非常器重他并多次向朝廷推荐;唐玄宗的老师同样当过丞相的张说也对孟浩然有知遇之恩,至于右丞王维与他关系更为密切。密切到什么地步?王维不仅为孟浩然写了不少诗,为孟浩然画过像,还意犹未尽用文字描述孟浩然,好像生怕被时间的尘埃埋没一般:“襄阳之状,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靴帽重戴,乘款段马,一童总角,提书笈负琴而从,风仪落落,凌然而生”——说到孟襄阳仪表神态啊,简直令人神往!身材修长挺拔,面目清癯透着严肃峻峭之态,白衣白袍鞋帽严整,骑白马随身带一少年书童背着琴跨着书箱,那洒脱倜傥简直就是凌波微步降临凡间的神仙……
  
  肉麻不?非常肉麻。古人写情书大概也不至于如此直白,那李太白为胖妞杨贵妃写诗也似乎没有如此煽情。
  
  孟浩然去世后,王维担任殿中侍御史知南选至襄阳,还写了一首诗追悼老友《哭孟浩然》:“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想想孟浩然尽管写一手好诗可毕竟是一介草民,换作其他人朋友圈里哪怕有一位丞相,估计都会觉得祖坟里冒了缕缕青烟,他的朋友圈竟然同时挤下了四位,这是什么样的才华和魅力!
  
  除此之外为他“站台”“架势”的还有“诗家天子”王昌龄,还有“谪仙人”狂客李太白。
  
  说到李太白就更有趣了,他简直就是孟浩然的铁杆粉丝忠实“小迷弟”。李白比孟浩然小12岁,按现在辈份他们属于两代人,但所谓“臭味相投”则百无禁忌,两个人也就称兄道弟形成了忘年交——那个贺知章比李白大得更多,几乎是李白爷爷辈,但两个人玩得“对口味”也一样称兄道弟。开元二十七年,李白游巴陵,专程到襄阳看望孟浩然,他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问题来了。
  
  王维与孟浩然简直铁杆兄弟,李白甚至可以说是孟浩然的小迷弟,而王维与李白几乎同岁,他俩都与孟浩然有过密切的交流圈子不可能没有交集。如果套用那句“朋友的朋友也是朋友”,那么李白和王维也应该关系不错,但两个人竟然没有片言只语的交流!
  
  这里面到底发生过什么事儿?
  
  有人说是因为玉真公主,有人说是因为出身差别太大,还有人说大概是学历歧视——王维是状元郞而李白根本就没参加过科举考试,用今天话说一个是精英学霸,一个渣得没法提,更有人说大概生肖相克味儿不对付互相瞧不上,天纵的才华让他俩刺猬一般扎得对方鲜血淋漓……
  
  谁能说清楚呢?人和人交往原本就很微妙,缘来缘往,神奇到无任何语言可以表达。
  
  杜甫和孟浩然没有直接交往,但是,也对孟浩然诗心向往之:“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诗魔白居易也说:“楚水碧岩岩,汉水碧汤汤。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
  
  按照常理推断,孟浩然如此有才华,先后有四位丞相赏识推荐,更何况还有李白杜甫这样的粉丝充当吹鼓手,他想不当官都难啊,可为什么一辈子竟然没能捞个一官半职?
  
  我想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个,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实在太精辟!
  
  1、孟浩然与襄阳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古人称谓习惯在姓氏后面加官衔比如王维被称为“王右丞”杜甫被称“杜工部”,孟浩然没有当过官所以只能称“孟山人”。
  
  襄阳是个好地方,水有北涧,山有鹿门山。孟浩然的家就在襄阳城外北涧之南,他曾经有诗句云:“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
  
  襄阳以盛产隐士著称,东汉末年的庞德公、诸葛亮(卧龙)、庞统(凤雏)、司马徽(水镜先生)——这些《三国演义》里如雷贯耳的一线大咖,都曾在这里隐居。
  
  鹿门山很有名气,庞德公为了躲避荆州刺史刘表的礼聘,他带着妻子来到鹿门山采药不返,这在《后汉书》里有记载。孟浩然曾说“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后来他也学习庞德公到鹿门山做了隐士。在《夜归鹿门歌》中他写到:“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有后人推测既是“夜归”说明家在鹿门,也许是隐士庞德公把孟浩然吸引到了鹿门山。傍晚了别人都沿着沙岸回江村“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孟浩然却是乘着小舟回归鹿门山……
  
  40岁以前,孟浩然都隐居在这里。据说孟浩然世代书香,有祖上也有一份田产叫做“涧南园”,家中还有奴仆,可以说衣食无忧,属于超越小康但还不到中产的“小资”,有资本过悠哉游哉的躺平生活。
  
  孟浩然自述生平,将家世上溯到孟子:“唯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诗礼袭遗训,趋庭霑末躬。”他的字“浩然”就出自孟子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孟浩然信仰儒家学说,强调自己与孟子的基因传承关系——我们知道儒家是强调积极入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追求,单从这一点就可推断孟浩然的志向不在山林而在庙堂之上,即使做了隐士也不会甘心所以也就不会放下他的入世梦。
  
  我没去过襄阳,但我对这座城市有一种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特殊情结,仔细想来,这种情结并不是因为李白,也不是孟浩然,而是金庸大侠的“射雕三部曲”。
  
  “我叫郭襄,襄阳的襄。”《神雕侠侣》中的郭襄是郭靖和黄蓉的女儿,她曾这样介绍自己。射雕三部曲用大量笔墨描写了襄阳城、襄阳保卫战。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作为曾经的金庸武侠迷,我对襄阳拥有极为特殊的感情。为郭襄,为金庸,为武侠小说中或者历史记录里抵抗外敌而浴血奋战的古人和今人。
  
  李白算得上湖北安陆的女婿,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作为忠实小迷弟李白曾来襄阳拜访孟浩然并留下传唱千古的诗篇,他们肯定为襄阳增添了厚重的文化韵味,但我一提襄阳,脑子里首先浮现的还是那个小姑娘郭襄。
  
  孟浩然在这里他写过很多田园诗,最为脍炙人口的,就是这首《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春晓》真称得上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不同年龄段的人面对它会有不同的感受:咿呀学语可以唱,小学、初中甚至大学都会背,即使饱经沧桑的中老年人也会沉静下来生出不同的感受,这才是真正的经典!
  
  睡眠之中不知不觉天亮了,是窗外的鸟鸣唤醒了他,听着窗外的鸟鸣,想着昨晚一夜风雨不知会吹落多少花瓣……用语极简淡细想却又极具内涵,这不由让我想起一句“好诗在诗外”——“风雨”既可以理解为自然界里的风和雨,花也当然可以指窗外各色各样的花朵,但又绝不止于字面上的风雨和花朵,它们是生活,是经历,是诗人内心的某种隐喻。一切风雨都会过去,一切凋零都还会绽放。也难怪有研究者评价说真正的“清”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而是经历人生的坎坷、人世的烦恼之后达到的“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境界,是洗尽铅华、“豪华落尽”之后的返朴归真。
  
  2、孟浩然的才华
  
  《史记》中司马迁借平原君之口说过一句有才华的人如“锥处囊中,其末立见”,现代人更有一句俏皮话说“怀才如怀孕,终有一天会瓜熟蒂落”。孟浩然初现才华是他19岁那年参加县试,当时的科举是分三阶段进行,县试、府试,过了前两关才有资格去朝廷参加进士选拔考试。诗赋、试策、贴经三场下来,孟浩然一气呵成,高中榜首。当时张柬之被奸佞排挤出政治核心圈回家乡休养,设宴邀请成绩优秀的家乡学子一表祝贺二表奖掖情绪,作为“县高考状元”的孟浩然欣然赴宴,一番交流后,张柬之对孟浩然赞不绝口,而孟浩然恰好始终对这位“光复李唐”的张柬之满腔崇敬,两个人自然惺惺相惜。
  
  孟浩然第二次才华惊艳众人是在长安。40岁那年,江湖上晃荡了半辈子的孟浩然决心赴长安参加科举,自信满满的他不料却以失败告终,孟浩然当然不甘心,继续留在长安希望能有机会一展才华,寻求进仕的机会。
  
  在长安城他除了拜见名流就是参加这样那样的才子见面会斗才显能以博名声。有一次孟浩然应邀到秘书省游玩,与一起文人学士、秘书省官员赋诗作会,孟浩然吟出了“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二句,举座为之惊叹,纷纷搁笔。这件事众口相传被凝固成千古佳话。
  
  孟浩然的才华还体现在他的干谒诗。
  
  唐代的科举有“干谒”“行卷”的风气,说白了就是投门路找权贵认老师攀亲戚找干爹。当时张九龄正在相位,他写了这首的《望洞庭湖寄张丞相》(也有资料说这首诗是写给张说,这里不做深挖,有兴趣的朋友可自行研究)希望能得到张九龄的推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是孟浩然的名作,历来受注意者是其中描写洞庭湖烟波浩渺、波澜壮阔景象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其实,这两句写景有比兴意,暗喻他心目中的当时唐朝的盛世气象,为后面内容做铺垫,因为身逢盛世,故而后面才向张说婉转表达了请求提携之意。这首干谒诗表达之婉转、含蓄历来备受赞誉。
  
  “欲济舟无辑,端居耻圣明”。我想渡过此湖,却没有舟辑,我想有所作为,却无人引荐,只能白白羡慕那些有机会为国效力的人。
  
  虽是一首“求人”诗,却写得不卑不亢、不露痕迹,其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同为描写洞庭湖的千古名句。
  
  我不知道张九龄是怎么回应孟浩然的,只知道老孟后来又写了一首《早寒有怀》,其中末句云:“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中的典故,孔子使子路问津(渡口),隐者长沮、桀溺不说津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四处引荐自己。这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孟浩然此时境况和孔子极为相似,如“平海夕漫漫”一样前途渺茫。
  
  我曾经说李白骨子里是个文人,他并不适合封建王朝的官僚体系。其实孟浩然又何尝不是?
  
  才华让他们恃才放旷清高自许,即使放在今天,“道德感”太强自我意识太浓的人往往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为什么?太讲原则就失了灵活,太清高当然也就很难身架柔软阿谀奉承拍马溜须。
  
  孟浩然像李白一样个性狷介时露狂放,虽有入仕梦却并非汲汲于富贵利禄之人,但他内心始终矛盾,在保持自己个性高洁与求仕干政之间犹疑徘徊,结果怎么样?好猎狗也不能同时撵两只兔子。孟浩然官没求到,也没做到他年轻时曾经梦想的那样隐逸于山林……
  
  求仕不成,求隐未得。孟浩然内心一定积郁了太多寂寞太多惆怅太多苦闷,“诗言志,歌咏言”,下面这首《宿建德江》大概可帮助我们了解真实的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傍晚时分,诗人将船系缆江边,静观江上风景,客愁油然而生。远处的田野空阔无际,遥空仿佛比树还要低,只有一弯明月照在江面上,陪伴着诗人。这种情感,与“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相同,思乡的寥落、淡淡的忧愁,这种心绪与孟浩然辗转求仕失败之后的苦闷无聊有关。
  
  确实,孟浩然并不是一个隐士,至少他并不甘愿做一个隐士。
  
  孟浩然的用世之心始终都是存在的,求仕路途的不顺让他多次感慨“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留别王侍御》),“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都中送辛大》),“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田园作》)……
  
  3、孟浩然的朋友圈
  
  有人开玩笑说盛唐最令人垂涎的朋友圈当属山人孟浩然。
  
  先后当过丞相的“三张”(张柬之、张说、张九龄)就不细说了,重点说一说王维、李白和王昌龄。
  
  先说王维。
  
  开元十五年(727年),38岁的孟浩然第一次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不第。科举落第后孟浩然并没有马上回湖北故乡,在长安城逗留了一阵,期待别的机会。当时孟浩然在民间已经享有的很响亮的诗名,他与王维诗风相近,是山水田园诗的两个代表性诗人,人称“王孟”诗派,孟浩然来到京城长安,一定会引起了王维的注意。于是,王孟二人一见倾心,从此便成为忘年之交,王维还为孟浩然画像。据说精通绘画的王维,平时几乎不作当朝人物画像,但他却给孟浩然一个人就画了三张,可见两人的友情十分深厚。
  
  真正的知己绝非仅仅体现在灯红酒绿的春风得意处,还在于虎落平阳的真诚相劝与开导。
  
  知道对方的弱点,容忍对方的缺点,真诚地指出缺点并帮对方提建议:大约这就是古人之所谓“诤友”。
  
  王维对孟浩然大体就是如此。
  
  孟浩然为谋仕四处干谒,丞相见过,皇帝也见过,但孟浩然空手而归。可想而知此时孟浩然心情低落到何种境地!王维不是一味地宽慰和善意地哄骗而是坦率地告诉孟浩然不要折腾了,老孟你也许根本就不适合官场,回家去,与自己和解吧,放过自己。
  
  孟浩然也已经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弱点,虽然很难受,但他最终还是接受了老友的建议回归襄阳从此做一个固守田园的隐士。临别前王维为孟浩然写了这么一首送别诗:
  
  《送孟六归襄阳》
  
  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
  
  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饯行酒是少不了的,《杨柳曲》肯定也已经听过,此地一挥手就意味着孟浩然决别官场。临行前,孟浩然也留了一首诗作送给王维,表达了自己对好友的不舍和无奈。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寂寂”两字,表现了作者的现状:一个落第士子,没有人来理睬,更没有人来陪伴,真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在这种情形下,长安虽好,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只有“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芳草”一词典出于《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欲寻芳草去”表明他考虑归隐,但他归隐唯一的顾虑是要和老朋友离了。“惜”当然是可惜与不舍,“故人”自然是指好友王维,一个“惜”字足见孟浩然对二人友情的珍惜,也足见二人感情之深厚。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当路”指“当权者”,“假”可理解为“凭借”或“提携”——那些身居高位之人,又有谁能提携我呢?
  
  正是这个冷酷的现实让孟浩然自知功名无望,这才下定决心再回襄阳隐居。所以最后一联用“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作结可谓百味杂陈留万千空白供人体味。
  
  李白对孟浩然的友情似乎比王维更加热烈,他为孟浩然写了很多诗,最著名的比如“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再比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但人世间的事就这么奇怪,孟浩然竟然没给李白写过任何一首诗!这恐怕不是年龄差别所导致的吧,孟浩然可没少给同样年轻的王维写过诗的,也许这就是感情的单向奔赴,孟浩然内心并没把李白当回事儿?
  
  假如杜甫知道这个情况内心会好受许多:李太白啊李太白,我给你写了那么多,你老家伙竟然只不冷不热敷衍了两首,哈哈哈,原来你也有这样的待遇!
  
  李白估计要咬牙根子了:不要幸灾乐祸,小杜子!我可是给你写过“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的,一句顶一万句……
  
  王昌龄与孟浩然之间来往的诗我没细查,但他俩酒可没少喝了,最后也正因为王昌龄来访,高兴至极的孟浩然全然忘了医生的禁令,开怀畅饮导致背疮复发驾鹤成仙。
  
  性情中人总是缺少几分理智,或者说到了特定的场所见到特定的人往往就屏蔽了该有的清醒。就说孟浩然与王昌龄的喝酒吧,虽然王昌龄是他的好友,虽然一年前王昌龄被贬岭南途经襄阳兄弟俩腻歪了几天,虽然王昌龄这次从岭南返回又来襄阳探访孟浩然足见友谊之瓷实,可你孟浩然毕竟是大病初愈医生严令忌酒的呀!
  
  王昌龄不知道你的身体可你自己知道啊,怎么就如此任性不管不顾呢?难道在友情面前生命还抵不上一场酒?
  
  这样的事孟浩然不是没有教训,只不过那次是丢了当官的机会,这次却是送了命!
  
  4、悲剧之源在性格
  
  孟浩然落拓一生求仕不得求隐未成当然不是因为才华。事实上人这一生真正决定事业上限的往往不是才华——也许才华能保证一个人成就的下线,但能保障成功的往往是性格和机缘。
  
  才华是柄双刃剑,与才华伴生的往往是太突出的个性或者坏脾气。假如生活中自己不能清醒地认识又缺少强有力的帮扶和支持,这才华可能不仅不能成事反坏事儿。
  
  孟浩然就是个鲜明的例子。
  
  我认为孟浩然的人生悲剧缘于以下三方面。
  
  首先在最不该佛系的年龄选择佛系无疑是自毁前程。
  
  17岁那年孟浩然县试一举夺魁“一战成名”按正常路子就是府试过关去京师参加进士科举。可孟浩然脑子不知道搭错了哪根神经竟然弃考当隐士,亲友劝,父母急,可热血上头的孟浩然毅然决然自断科举入仕路——17岁啊,最不应该当隐士的年龄,最不应该佛系的青春啊,本应该奋斗却选择了躺平,本应该积极进取的时候却选择了安逸……
  
  以后人角度综观孟浩然一生,这个惊掉人们下巴的开场也许就是孟浩然的宿命:不要怪官场一再拒绝孟浩然,是孟浩然最先拒绝了官场。
  
  其次是缺少定力不能坚守初心。虽然拒绝了科举,从17岁到40岁之间的孟浩然似乎并没有放下求官的梦。除了读书写诗,他四处游历结交名人试图寻找“终南捷径”。40岁那年更是到长安参加他人生中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科举考试,遗憾的是他落了榜,再好的诗名再强大的朋友圈都未能给孟浩然求仕路提供更切实的帮助。想隐却放不下心中的当官梦,想仕却又科举不中偶尔遇到机会还放不下清高的架子。
  
  最后一点是情商:终究是“意难平”,还是“沽名钓誉”?
  
  人最痛苦的是欲望,是欲望的无法实现却又放不下,白天黑夜在心里胡折腾。孟浩然一生很多时候就在这种状态下度过,内心很难说不留下这样那样的伤痕或阴影。
  
  隐痛是顽固。哪怕一个人表面装得再淡泊再放松,无人处那份隐痛就会蛇一样冷不丁咬一口,然后整个人惊悸,颤栗,冷汗淋漓……
  
  隐痛如无法排险的炸弹,谁也无法预料什么时候发作。我觉得这样解释孟浩然见玄宗的野传八卦最为合适:
  
  一次王维私邀他到内署,两人正谈笑间,忽报玄宗驾到,孟浩然回避不及藏到床底下被玄宗察觉,此时孟浩然已经有了文名,玄宗也不怪罪,让他诵读一首自己的诗——草民见天子本就是天大的恩典,如今天子当面试才更是千载难逢,也许一首诗就能换来一顶乌纱帽改变自己几十年风雨求索而落寞的现实!可千不该万不该孟浩然关键时刻掉链子读了这首《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玄宗听到“不才明主弃”,就有点不高兴,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就这样,失去了一次求仕的大好机会。
  
  孟浩然这么多的好诗存着,他为什么唯独选择了这一首?很多人探究却始终找不到确切的谜底,也许这就是宿命,孟浩然的宿命,最好的机会是自己亲手推了出去,眼看到手的金饭碗被自己砸得粉碎。
  
  我觉得这就是孟浩然的隐痛在作妖!
  
  当玄宗让他诵诗的瞬间,主宰孟浩然内心的不是抓住机会表现才华而是积压太久一直没有宣泄的牢骚与不平,所以鬼使神差他才想到了“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样的阴阳怪气。
  
  怪玄宗吗?当然不怪。这种阴阳怪气的牢骚语让任何一位有心人听了都不舒服,何况当朝天子!
  
  第二件事也很有意思。
  
  他的世交襄州刺史韩朝宗准备举荐他,在此之前也肯定做了一些必要的铺垫为他炒作造势,两个人提前约好了谒见的时间,不料到约会这一天,孟浩然的好友来访,他于是不顾谒见之事,陪朋友饮酒论文,有人提醒他,他却很不爽地大声说:“仆已饮矣,身行其乐,遑恤其他!”——我正和好兄弟一块饮酒畅谈,哪有闲功夫去考虑其他事儿!
  
  这件事在闲事江湖给孟浩然挣了很多美名,说他重情义而轻功名。但事实上孟浩然一直为功名忙碌奔波四处寻求推荐。现在终于有人推荐了,他却在朋友面前豪气干云说什么功名利䘵如浮云,我得陪兄弟喝酒哪顾得上求官的闲心思!
  
  这事老孟做得不地道!别说韩朝宗准备推荐他,即使是普通的熟人既然提前约定了时间,你有什么理由说不去就不去?别说基本的尊重了,这简直就是戏弄和开涮。
  
  有人说孟浩然“沽名钓誉”。从目前文字记录来看孟浩然性格有问题但人品应该没问题,说到底就是文人的清高与矜持,说到底是一种书生的僵化与迂腐气。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这首《自洛之越》算不算孟浩然的自我总结?至少我觉得前两句来概括孟浩然非常贴切,但他能不能放下执念“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了,至于“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如果联系孟浩然的结局简直细思恐极,为乐杯中物,他倒是成就了“世上名”却也因此丧失了凡身肉体……


评分

5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4-11-13 15: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欧阳梦儿 于 2024-11-13 17:14 编辑

语言风格可咸可甜鸳鸯包一屜,史传野闻,资料详实,可见下了番功夫。
3#
发表于 2024-11-13 16:18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大气,知识容量大,丰富。
4#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3 17:44 | 只看该作者
欧阳梦儿 发表于 2024-11-13 15:59
语言风格可咸可甜鸳鸯包一屜,史传野闻,资料详实,可见下了番功夫。

干得不错,欧阳。你的文我在办公室读了,但单位不能上中财这类网站,所以只能回家才能评论。
干得不错,很不错。
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3 17:45 | 只看该作者
太和五中张奇 发表于 2024-11-13 16:18
文章大气,知识容量大,丰富。

谢谢张老师鼓励。            
6#
发表于 2024-11-13 18:58 | 只看该作者
唐生太能写了。又搞了上半个万字文。
先来点个卯,空了学习。
要不又得追着寻找了。

点评

9387字  发表于 2024-11-14 10:10
7#
发表于 2024-11-13 22:16 | 只看该作者
天哪阿九,你这洋洋洒洒的可得劲了啦
上来有点晚了,改天再来细品哈
8#
发表于 2024-11-14 09:55 | 只看该作者
错过了有的人机会不缺,但对孟浩然,命运似乎过于吝啬。但究其性格,还是败在性格与情商上。丞相再多,抵不过一个皇上啊。如果按宫斗剧,缺乏情商的妃子便是委委屈屈,欲语三咽声,情商在线的妥妥的才艺与媚术上身。所以有时候我觉得孟浩然有点小家子气,或者说在大世面前缺乏从容淡定,见到皇帝或许是紧张与欣喜令人无法抓住最要紧的诗句,拿他八月湖水平或许就成功了。唉,最后只能说命数早定,博之徒然。
9#
发表于 2024-11-14 10:09 | 只看该作者
长老的文字是容不得零碎时间且读且俗的。
孟夫子命运累于性格,兄台长文雄辩,尽知矣。
这是他的特色,但与李白等文人一样,有着相同的性格底色。
那就是骨子里的狷介,这又是皇家深恶痛绝的。
忠国的人才还是忠君的奴才?天下为家,当然是要家奴。
这种遗毒潜移默化成为规则,于是有了官场之说。
10#
发表于 2024-11-14 15:21 | 只看该作者
才华是柄双刃剑,与才华伴生的往往是太突出的个性或者坏脾气。假如生活中自己不能清醒地认识又缺少强有力的帮扶和支持,这才华可能不仅不能成事反坏事儿。
一个人的才华可以创造社会财富,一个人的情怀可以感染众人,文章大气磅礴。
11#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4 16:56 | 只看该作者
太和五中张奇 发表于 2024-11-14 15:21
才华是柄双刃剑,与才华伴生的往往是太突出的个性或者坏脾气。假如生活中自己不能清醒地认识又缺少强有力的 ...

谢谢张老师用心阅读并点评,问候冬安。
12#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4 16:58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24-11-14 10:09
长老的文字是容不得零碎时间且读且俗的。
孟夫子命运累于性格,兄台长文雄辩,尽知矣。
这是他的特色,但 ...

很多也就是资料的整理,用欧阳梦儿那句话倒也妥当,串烧。我就是想做一个文化普及的工作,面向中学生或者对国学有兴趣的朋友,当然在串烧过程中也有自己的若干思考,但说到底还算不上正经的写论文那类。谢谢草舍版主用心点评。
说到底文字还是得遇到懂文字的人。
13#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4 17:00 | 只看该作者
喻芷楚 发表于 2024-11-14 09:55
错过了有的人机会不缺,但对孟浩然,命运似乎过于吝啬。但究其性格,还是败在性格与情商上。丞相再多,抵不 ...

孟浩然的悲剧最主要就是性格。楚楚说得很对,孟就是智商在线,情商往往短路,关键时刻掉了链子,还忍不住发一发自己的小情绪。这就是宿命,虽然有些消极,却大体合乎事实。
14#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4 17:01 | 只看该作者
秋实 发表于 2024-11-13 22:16
天哪阿九,你这洋洋洒洒的可得劲了啦。
上来有点晚了,改天再来细品哈

这样的文字有点难为人哈。阿秋比较忙,我知道你来了就行,没必要非得啃这些旧东西。
1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4 17:02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24-11-13 18:58
唐生太能写了。又搞了上半个万字文。
先来点个卯,空了学习。
要不又得追着寻找了。

草舍兄有心,连字数都给我查出来了,应该差不多,元稹那个也是差不多万字。
小草阿姐没必要非得读哈,别难为自己。
偶尔有空来冒个泡就行了,我看见你了,就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2 08:35 , Processed in 0.064359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