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刘彦林 于 2024-12-12 15:06 编辑
爱情的礼赞,绚丽而动人 ——浅析琼瑶小说特征的嬗变
最近,86岁的台湾著名作家琼瑶的离世,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她的小说作品的阅读、回味与思考,尤其像我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90年代初正处于情窦初开的青少年时期,那时期也是琼瑶小说和影视剧在大陆备受青睐和广为传播的时期。
那时期,我正在师范学校读书。蓦然间发现,先是琼瑶的小说《窗外》《六个梦》《几度夕阳红》《紫贝壳》《海鸥飞处》《心有千千结》《在水一方》《秋歌》《我是一片云》《月朦胧,鸟朦胧》《雁儿在林梢》《梦的衣裳》《聚散两依依》《问斜阳》《燃烧吧!火鸟》《失火的天堂》《青青河边草》等在校友间“疯传”,能借来读的我也大都读过;后来,只要是听到有琼瑶改编的电影播放的消息,都会毫不犹豫地跑到电影院排队买票观看,哪怕是站票也会心甘情愿。不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会为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而感动,更为琼瑶塑造了如此众多的心灵“偶像”而由衷地心生敬佩。
那时,我从一个青春年少读者的视角评判,认为琼瑶的作品保持着“纯美主义”的追求,她笔下的“男主”多为“又要英雄气概,又要温柔体贴,又要漂亮潇洒,又要忠实可靠”,甚至才华横溢、坚韧自信的形象,而她笔下的“女性”则为“有冰雪般的纯情,有火焰般的热情,有画一般的美丽,有诗一般的幽情”,甚至美丽聪慧、娇柔妩媚的特点。
现在看来,琼瑶的小说特征还是有着其变化的脉络,这种嬗变的过程其实和她的生活经历和对人生的再认识有关。琼瑶1938年4月出生于成都市,是母亲所怀“龙凤胎”中的姐姐,父亲给她取乳名“凤凰”,学名陈喆。笔名琼瑶,是她18岁时启用的,来源是《诗经》中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句,这首诗的题目是《卫风·木瓜》,而“琼瑶”是美丽的玉石。这个名字,和她的品性很般配。
琼瑶属于“天才”的作家。9岁时,她在上海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可怜的小青》。16岁,在台湾发表小说《云影》。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窗外》的诞生,主要原因是她的初恋的“破灭”。她在台北第二女子中学读高三时,爱上了比她大25岁的国文老师,而这位老师有过一段婚姻,她们相爱的事不仅在学校被传得风风雨雨,还受到父母愤怒而坚决的反对,导致这位国文老师被赶出学校,且身败名裂。然而,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小说,却广受年轻读者的欢迎,使得琼瑶一举成名,步入专业作家的行列。
此后,琼瑶的小说创作如雨后春笋且遍地开花,逐渐成为青少年追捧的作家。她的一生,创作了60多部小说,拍了50多部影视剧。在琼瑶的多数作品中,她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美丽而浪漫的爱情故事,几乎总是把爱情的美好尽情地展现给读者和观众。这也来自琼瑶本身的气质。因为她的父母都是传统文化渊博的知识分子,源于家庭的潜移默化,使得她形成了典雅而高贵的气质;也由于她的母亲从小教导她背诵唐诗宋词、熟读国文经典,也熏陶出她多愁善感、富于幻想的性格,而她的性格特征被融汇于她笔下的人物之中,于此,她的作品中的“女性”的性格比较复杂,甚至有点矛盾,在情绪上时而欢快,时而沮丧,时而天真,时而疯狂,起伏波动落差较大。
琼瑶创作的早期为20世纪60年代,作品讲述爱情的故事以悲剧为多。如:《窗外》《六个梦》《几度夕阳红》《烟雨濛濛》《紫贝壳》等。这个时期,她的小说所传递的并非爱情万能;在与外力冲突时,爱情常常无法左右,女主人公也软弱无力,但在无能为力之下死命攀住爱情,反而流露出坚韧不拔的坚毅。这个时期,琼瑶的爱情观属于宿命的悲观主义。
琼瑶创作的中期为20世纪70年代,虽然依然是爱情主题,但少了早期宿命般的悲观色彩,主人公的爱情大多以大团圆为结局,如:《海鸥飞处》《燃烧吧!火鸟》《我是一片云》。这一时期的作品,她把爱情与亲情融合在了一起。如《我是一片云》中的人物对白:“固然现在一切都讲新潮,可是结了婚毕竟是结了婚,传统的道德观念和拘束力量永远存在,你如果想突破这个观念,你就是走出道德轨道之外的女人!”这段对白,也表达了作者的真实想法,即用道德的完善来弥补感情的缺憾,寻求心灵的慰藉。大团圆的结局,读者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梦幻般的浪漫爱情,却在小说中得以实现,这种爱情观浪漫色彩较浓,只要相信爱情、坚守爱情,都会有美好的结局。当然,这种美好的祈愿在现实中难以有完美的如愿以偿。
20世纪80年代以后,琼瑶的创作重心转向电视剧创作。在她的几部以现实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中,如《匆匆,太匆匆》的女主角又重演死亡的悲剧。琼瑶小说的文本逻辑是,爱情不会变、不能变、不许变,因而《匆匆,太匆匆》的女主角颇具自我主体意识及独立精神,她有可能背叛男主角对她的爱情,于是让真正叛变以前的女主角病死,以此保全爱情的完整。
20世纪90年代,琼瑶创作的《望夫崖》《青青河边草》《梅花烙》《水云间》《还珠格格》《苍天有泪》等,都不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而是把视角对准古代,讲述远离现实的神话般的爱情故事,但依然传达着浪漫而感人的主色调。
总之,不论琼瑶的小说,还是她的影视剧,似乎一直在传达一个主题——相信爱情,相信爱情的崇高和无往不胜的力量。而琼瑶也曾说过:“我们毕竟要承认,人生还是会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和情感存在着,最起码,让我和喜欢它的读者们,相信这份美好!相信人类的爱心吧!尽管仇恨、嫉妒、残忍……但人类的爱心应该可以化戾气为祥和,不是吗?借我书中一句话:人类因为有爱心,生命才有意义呀!”而在《琼瑶全集》序言中,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谨献给世上相信爱情的人!”
也许,琼瑶的小说本是为“爱情”唱出浪漫礼赞,所以,她在认为应该离开的时候,选择了与常人所不同的方式,而“花葬”式的终结,亦是她留给人世最后的一个美丽的背影。琼瑶——这个为爱情一生咏叹的“经典女人”,她所塑造的追求爱情的鲜活人物,一定会以特殊的方式,在海峡两岸的大地上,对她表达着真诚而久远的感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