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明末小毛:嘴炮狂得没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1-25 23: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萧山县,城厢镇。

  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正在认认真真读书。

  身边屹立着一个草人,似乎草人是他的书童,这位草人书童的额头上,还贴了姓名——朱熹。

  “富贵身外之物,求之唯恐不得。纵使得之,于身心无分毫之益……”

  少年读着读着,突然非常生气,抄起竹鞭朝草人打去,斥责道:“朱熹你又在害人!富贵怎会于身心分毫无益,富贵之后,可以修桥铺路,可以赈济灾民,可以建楼藏书,可以捐资办学。若人人都不求富贵,全都去求义理,织妇桑农的丝绸卖给谁?”

  少年越说越气,干脆站起来,照着草人疯狂抽打:“打死你个害人精,叫你误人子弟!”

  草人额头顶着写有“朱熹”的字条,被打得摇来晃去,可惜不能张口跟少年辩论。

  “不好了,不好了!”

  有家奴在外面大喊:“江西赵天王杀来了,杭州已经没了!”

  到处慌做一团,母亲让家奴收拾东西,想要去更偏远的乡下躲避。

  少年提着鞭子来到院中,大喊道:“莫要慌,我打听过了,江西兵不会乱杀,也不会抢劫浮财。尔等各安其事,等着分田释奴便是。”

  母亲竟也停止慌乱,让家仆把东西放回原位。

  这位母亲,学过四书五经,少年的四书就是母亲所授。

  少年名叫毛奇龄,十三岁中秀才,杭州府第一名。

  什么都好,可惜是个杠精。

  因为嘴臭,后来多次招来杀身之祸。一辈子都在逃亡,不是得罪这个,就是得罪那个。

  毛奇龄提着鞭子,疾步朝萧山县城走去。

  萧山县城与杭州府城,只隔了一条江。对岸杭州被拿下,萧山这边风声鹤唳,知县和保定伯正在布置城防。

  毛奇龄来到城下大喊:“我是毛大可,快放我进去!”

  有士卒认出他的身份,立即悬筐将其吊上。

  毛奇龄找到自己的族叔:“叔父还守什么?快快献城投降,莫要螳臂当车,大明江山早就没救了。”

  毛有伦大怒:“再敢胡言乱语,便把你斩了!大明岂有从贼之伯爵?”

  “叔父舍不得伯爵之位,怕要连累全族性命,”毛奇龄说道,“杭州都守不了,区区萧山县能守吗?”

  知县周祚新走过来,斥责道:“这厮妖言惑众,快快抓了下狱!”

  毛奇龄凛然不惧,对知县说:“县尊是贵州人,家人已经迁居南京,何不为家人考虑一二?赵总镇既然出兵浙江,必然也要攻打南京,今后还会去打贵州。县尊在南京的家人,县尊在贵州的族人,都盼着县尊投降呢。”

  “岂有此理,”周祚新按剑说,“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身为知县,怎能降贼?你毛家世受恩遇,竟然妄图从贼!”

  毛奇龄说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今浙江民不聊生,大明社稷与大明皇帝,又算得了什么?汝枉读圣贤书……哦,对了,此句已被太祖删除,估计县尊没有读过。县尊还是遣散乡勇,回家重读《孟子》吧。我这里有原版的,并非太祖删减之书。”

  这嘴真他妈臭,气得周祚新拔剑而出,不顾保定伯毛有伦的面子,想要当场把毛奇龄给砍死。

  毛奇龄吓得转身就逃,士卒们也不敢阻拦,因为这是伯爵的侄子,而且还是十三岁就道试第一的神童。

  本来非常严肃的守城之战,突然间变得滑稽起来,知县提剑在城墙上追砍神童。

  而那神童毛奇龄,逃命时还在嘴碎:“县尊息怒,君子动口不动手。县尊若是不愿承认,大可与晚生辩论,怎能如武夫一般大动干戈?”

  “狂生,不杀了你,军心难定!”周祚新气得更凶。

  保定伯毛有伦唉声叹气,他也想投降,就怕被赵瀚公审抄家,这些年他可干了不少坏事儿。

  就在此时,十多条船渡江而来。

  虽然只有几百个大同士卒登岸,却让萧山守军如临大敌,有些乡勇已经琢磨着逃跑。

  知县周祚新、伯爵毛有伦,连忙下令死守,也顾不得追杀毛奇龄。

  毛奇龄手里还握着那根抽打“朱熹”的竹鞭,他以竹鞭为剑,振臂高呼:“尔等莫要再冥顽不灵,想要活命,想要分田,想要自由之身,就朝我这边聚拢,随我一起献城投降!”

  “混账!”

  毛有伦听到此言,是真的动了杀心,他下令说:“把这拎不清的东西绑了,堵住嘴巴丢进大牢!”

  毛奇龄对过来抓他的士卒大喊:“尔等不欲活命乎?”

  士卒面面相觑,突然转过身来,原地变成毛奇龄的护卫,想要保护这个带头投降的。

  许多乡勇也朝毛奇龄聚拢,转眼之间就占领一大段城墙。

  毛奇龄再次大喊:“黄先生(徐颖)派人到处分发《大同集》,你们就算没看过,难道还没听过其中道理?天下大同啊,人人都能过好日子!”

  这次赵瀚能轻易杀穿浙江,除了兵力强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徐颖做了许多宣传工作。

  江南遍地都是《大同集》,无数底层士子归心。

  就连毛奇龄这样的上层士子,也有少数崇尚大同理论。大军每至一城,必有士子劝说官员投降,地方主官顺坡下驴便降了。

  “天下大同,穿衣吃饭!”毛奇龄举着竹鞭大喊。

  “天下大同,穿衣吃饭!”

  “天下大同,穿衣吃饭!”

  他身边的士卒和乡勇,也都跟着喊起来,于是越来越多人选择倒戈。

  不多时,县中贫寒士子,也纷纷前来响应,他们聚在街道上逼迫知县投降。

  周祚新见到这种情形,掷剑叹息:“罢了,罢了,要降便降吧!”

  毛有伦站立不稳,一屁股坐下去,喃喃道:“死定了,这回死定了。”

  毛奇龄和那些士子,很快控制各处城墙,然后把四面城门打开。

  他走到毛有伦跟前说:“叔父,我去杭州问过黄先生(徐颖),你以往劣迹虽多,却不至于犯死罪。只要老实配合分田,挖矿一年就能释放。”

  毛有伦咬牙切齿:“你可真孝顺,为叔叔考虑得如此周到!”

  毛奇龄笑着说:“做侄儿的,自要为叔父着想。侄儿若不在紧要关头,说服城内士卒投降,叔父肯定难逃一死,而且还会连累整个毛家!当然,二表兄是死定了,他手上有命案,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孔贞运站在城外,看着洞开的城门,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身为孔氏南宗之主,他想要发挥自己的作用。谁知每次兵临城下,他都还没来得及劝降,城内守军就直接投降了。

  你们就不能硬气些,等我劝降之后再投?

  唉,英雄无用武之地啊,孔贞运摇头叹息,意兴索然的坐船返回杭州。

  “孔博士!”一个军官把孔贞运叫住。

  孔贞运问道:“何事?”

  那军官说:“总镇有令,若是占领萧山县,便不用再回杭州,直接坐船去打绍兴府。”

  孔贞运指着正在进城的士卒:“就这几百人去打绍兴?”

  那军官笑道:“有孔博士劝降,肯定能轻松拿下。”

  不多时,又有官吏和民夫渡江,接管新占的萧山县城。赵瀚甚至懒得分出农兵守城,直接让民夫守城,反正在浙江弄到不少船只,运粮已经不需要让太多民夫。

  移交城池之后,孔贞运立即随军前往绍兴,仅五百士卒也不知能否拿下。

  张铁牛的偏师,联合许都的起义军,此刻已经占据整个金华府,而且还跑来东边打下诸暨。

  只用了二十四天,衢州府、金华府、严州府,已经被大同军悉数占领。杭州府、绍兴府,暂时占领一半。

  三分之一个浙江,就此姓赵。

  接下来,刘柱率领偏师南下,攻打处州府、温州府。张铁牛率领偏师,攻打台州府、宁波府。

  至于赵瀚自己,则带着大军去湖州府。

  拿下湖州府,就能攻打南直隶了。

  在长江南岸,费如鹤的东院军,正在一路向东打过去。东流、贵池、铜陵、芜湖、当涂……南京!

  由于船只不足,费如鹤刚开始只能陆路行军,粮草也全靠民夫搬运。

  赵瀚军中的大船,在广信府折返,此刻已经到长江,费如鹤的军粮辎重终于可走水路。

  江西水师,也分出一半,保证水路畅通,因为南京有官兵水师。

  一把蟹钳,两路出兵,南北夹击,打下整个江南。

  预定期限是三个月!

  毛奇龄带着萧山士子,渡江去拜见赵瀚。

  赵瀚听完属下汇报,非常高兴,赞许道:“大可真乃少年英雄,一人可下一城也!”

  “总镇威名震彻江南,晚生不过是借势而已。”毛奇龄谦虚说。

  赵瀚当然晓得毛奇龄是谁,《四库全书》收录其作品52种,是个人作品入选《四库全书》最多的。

  刚拍了个马屁,毛奇龄的嘴臭毛病又犯了:“总镇之政,怎样都好,就是对地主太过了。晚生觉得,士绅地主之家,至少每人该留四十亩地,二十亩地根本就不够维持生计。总镇这个样子,会失去许多地主的忠心。”

  “慢慢来吧。”赵瀚没有生气,只笑着敷衍过去。

  跟一个狂生说那么多干嘛?
2#
 楼主| 发表于 2025-1-25 23:27 | 只看该作者

  浙江巡抚熊奋渭,由于山路难走,又怕半道被埋伏,不敢朝着杭州方向回兵。

  于是,这位军事嘴炮家,带兵去追杀赵瀚分出的偏师。

  自己有一万五千士卒,再配合淳安守军,肯定能将三千大同军的偏师杀败!

  离开严州城的时候,熊奋渭又强征两千民夫。

  行不到十里路,全军已然怨声载道。这些士兵实为乡勇,都是从杭州、湖州、绍兴三府征募,现在赵瀚带兵杀去他们老家,众多乡勇怎么可能心里不着急?

  而那两千严州民夫,多为城市游民,同样对熊奋渭强烈不满。

  全军上下,都不想去淳安县!

  熊奋渭对此毫不知情,似乎忘了有“军心”这个词汇。他觉得避开赵瀚大军,全体将士应该高兴才对,这样就可以不用打硬仗了。

  “抚帅,学生腹泻,肚疼难忍。”心腹幕僚说道。

  熊奋渭行军还坐舆轿,他让家奴落轿下地,说道:“已行军近十里,全军喝水歇息片刻,你快去快回。”

  心腹幕僚是个绍兴师爷,做出拉肚子的模样,慌慌张张跑去蹲草丛。然后,拎着包袱就跑,他才不跟着智障巡抚送死,那些武将明显已经蠢蠢欲动了。

  熊奋渭坐在舆轿椅子上,正喝水间,几个武将走过来。

  “抚军,下官有军情禀报。”甘钦蔚边走边说。

  熊奋渭没有多想,只是说道:“有何军情,速速讲来。”

  甘钦蔚道:“军心不稳,须得想法子稳住。”

  熊奋渭问道:“那你说说,该如何稳定军心?”

  “只需一物,军心可定。”甘钦蔚越走越近。

  “何物啊?”熊奋渭还是没意识到危险。

  “抚军的人头!”

  甘钦蔚猛然拔刀,另外几个武将,也一起拔刀劈出。

  堂堂浙江巡抚,就这么被乱刀砍死,甚至都没来得及叫喊。

  全军士卒,归心似箭,都想赶紧回老家。看看家里究竟是啥情况,说不定赵天王已经在分田了。

  浙江官兵主力,就这样杀死巡抚投降。

  至于那些武将,由于主动反正,而且约束大军,在回乡途中没有大肆劫掠。因此可以全部免死,在分田之后,抄没一半家产,再挖矿半年就可获得释放。

  赵瀚得到这个消息,再次哭笑不得。

  自起兵以来,浙江巡抚熊奋渭,是他所见过最搞笑的地方大员。

  能如此快速杀穿浙江,巡抚熊奋渭当论首功!

  赵瀚坐镇杭州没有立即出发,而是派出三支部队。

  五百正兵取绍兴府城,再统合本地起义军,拿下整个绍兴府。

  一千农兵取余杭、临安。

  一千正兵、一千农兵,作为开路先锋直取崇德。

  赵瀚身边,只剩一千亲军,还有一千民夫,东征部队已经分为无数股。

  这种星散分兵的战法,纯粹不把浙江官兵当人看。

  就拿绍兴来说吧,五百士卒杀过去,已经让城内守军心惊胆战。孔贞运再出面劝降,知府、知县立即放弃抵抗。孔夫子的后代都降了,咱们跟着投降不寒碜。

  “听说先生惩治豪强,颇受百姓拥戴,”赵瀚问道,“这杭州府,还有哪些豪强恶霸需要严加惩处?”

  石万程说道:“杭州府的豪强很多,但闹得民怨沸腾者,当属海宁吴氏。我只杀了吴中彦,此獠的兄弟和儿子,却依旧还在作恶。”

  “他背后的靠山是谁?”赵瀚问道。

  石万程回答说:“海宁吴氏的靠山,是德清蔡氏。德清蔡氏的靠山,以前是首辅温体仁,现在是首辅薛国观。德清蔡氏的蔡奕琛,目前官职是大明吏部左侍郎。”

  赵瀚笑道:“果然靠山强硬啊。”

  “吴中彦的案子,之所以闹得那么大,其实牵扯到温体仁与复社之争,”石万程叹息说,“我顶着都察院的压力,强行砍了吴中彦,正好遇到温体仁罢官。否则的话,必被温党报复,早就做不成官了。不过也因为此事,我被皇帝视为东林党。”

  赵瀚有些无语,打击地方豪强,居然也能牵扯出朝堂党争。

  赵瀚已经调查过了,石万程确实又清廉又能干,就连知府常例银子都不收,把银子全部上交给中央朝廷。

  常例银子有很多种,最普遍的一种,是征收赋税之时,不小心多征了几千两。既然都征上来了,那就不好意思再退回去,各级官吏分一些,其余全都孝敬给主官。

  这种官员,又有献城之功,赵瀚认为可以超擢提拔。

  赵瀚微笑问道:“先生想不想狠狠惩治杭州豪强?”

  “受了他们许多窝囊气,自然想要好生收拾一番!”石万程毫不掩饰。

  “那好,”赵瀚说道,“先生既然熟悉杭州,那就留在此地,做几年杭州府同知。惩治豪强之事,就交给先生了,一定要把大族治理得服服贴贴。”

  石万程连忙站起:“定不负所托!”

  赵瀚笑道:“不要心软,该抄家就抄家,我地盘里的矿山多得很。也不要顾及礼教,被抄家的妇人,强令她们改嫁。江西、江南、广东等省,近百年来溺毙女婴成风,有钱人又多纳姬妾,许多平民男子都娶不到女子成婚。”

  石万程欲言又止,他觉得强令妇人改嫁不妥。但想想大明的政策,那就又不算什么,因为如果放在大明,这些妇人都得打入教坊司做妓女。

  一个是做妓女,一个只是改嫁,自然要人道得多。

  而且,浙江确实溺婴现象严重,遍地都能看到单身汉。

  南直隶、浙江、江西,这三个地方,是溺婴最严重的地区,尤以溺毙女婴的数量最多!

  上百年来,很多官员都想扭转风气,尝试着做出了许多努力。

  赵瀚没有刻意去扭转风气,尽量让百姓日子过得更好,农村的女人也能分田。几年下来,溺婴现象自动消失,只要日子过得去,哪个父母愿意把孩子溺死?

  特别是江西,已经出现一股婴儿潮。

  最近三四年,大量新生儿呱呱坠地。估计十年之后,江西人口就要炸裂,到时必须大规模移民,否则人地矛盾加剧,必然造成诸多社会问题。

  赵瀚起身踱步到窗前,望着院子里那棵红楠,自言自语道:“根深叶茂,需要修一修枝丫了,否则会遮挡太多阳光。”

  蓦地,赵瀚扭头问道:“同一姓氏,若在某村超过三成,就强行与邻村交换迁徙。可行否?”

  “这……这要生出不少乱子吧。”石万程惊道。

  “趁着给农民、佃户分田,他们是愿意搬迁的,反正只是搬去隔壁村,”赵瀚微笑道,“不趁着分田做事,今后就更不容易做。”

  江南的宗族势力,比江西更加恐怖,分田都不能让赵瀚放心,必须把同姓氏的民众打乱混居。

  明代初期,江南地主有多恨朱元璋,今后就会百倍憎恨赵瀚。

  就连大明开国第一文臣宋濂,都在文章里面,暗戳戳的追思元朝。此人告老还乡之后,多次在文章里使用元代年号,以大元至正二十八年,代替大明洪武元年。

  其中,《孔公神道碑》最为恶劣:“(至正)二十八年,皇上(朱元璋)手诏趣公入觐……”

  这是什么意思?

  元代的年号之后,紧接着就写朱元璋,朱元璋究竟是元代的臣子,还是大明的开国皇帝?

  这是大明开国第一文臣,退休之后写的文章!

  宋濂位极人臣,为何退休以后,还在念着元朝的好?

  因为元朝在长江以北,各种烧杀抢掠,强行兼并土地,由此引发许多起义。于是进攻江南的时候,就采取温和策略,对江南地主各种优待,赋税甚至比宋代还轻得多,并且官方保护江南地主的非法特权。

  元朝时期的江南地主,简直生活在天堂。

  朱元璋取消了他们的特权,提高了田亩赋税,你说江南地主会向着谁?

  赵瀚突然明白,朱元璋为什么占据江南之后,要把大量江南地主打为贱籍。为何大量抄没江南土地充公,实行畸形的官田制度,最终导致明中期的变法。

  黄宗羲回老家了,劝自己的族人投降并配合分田,赵瀚于是把吴应箕单独叫来。

  整个复社,吴应箕属于第三号领袖,影响力只在张溥、张采之下。

  “同姓异迁,此法可行,”吴应箕点头说,“肯定要闹出许多乱子,但乱在一时,能够免去今后许多麻烦。”

  赵瀚说道:“参与投效的士子,还需先生去安抚一下。”

  吴应箕拱手道:“愿为总镇奔走效命!”

  等吴应箕离开,赵瀚招来随军官吏,要求加大力度打击士绅豪强。

  如何加大力度?

  多抄几家!

  肯定不会抄错的,那些士绅豪强,总能找出各种罪状。

  只要刀子锋利,加大力度打击豪强,不但不会逼反地主,反而会让未占领区的地主更加踊跃投靠。

  因为赵瀚一路杀来,沿途主动投靠立功的士子,赵瀚都会给予优待——只是分田,不会抄家,而且直接转为吏员。

  有了这些人做榜样,还狠狠打击一批,其他地主应该知道如何选择。
3#
发表于 2025-1-31 14:46 | 只看该作者
明末小毛:嘴炮狂得没边?欣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0 04:57 , Processed in 0.14314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