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正德:这才叫天子守国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2-9 09: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617娱乐之席卷全球三国神魔祭无限装甲超级全才系统超级无线网头顶青天剑圣重生崛起于香江迷失在一六二九

庄妃怀孕的消息,瞬间传遍朝野。

    皇帝登基已经整整十年,终于把后妃肚子搞大,太难得了!

    不管是否能顺利生产,不管生下的是男是女,不管这个孩子将来是否能养大……至少证明了一点,那便是皇帝有生育能力。这个不行,再生几个呗,总有一个能长到成年吧。

    太医院和司礼监立即忙活起来。

    特别是太医院十三科里的妇科,妇科圣手们随时听令。小方脉科(儿科)也时刻准备着,明年他们就能派上用场了。

    司礼监的礼仪房,更是全速运转起来。这个机构俗称“**府”,主要职责如下:为皇子皇女选婚,诞育皇室子女等等。其主事者,由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任,级别可谓非常之高了。

    一般而言,皇子、皇女取名,需要在百日之后,由礼仪房剃了胎毛再取。

    但朱厚照已经等不及了,招来翰林院的饱学之士,给出无数个备用选项。虽然他很快就选定一个,但不敢直接说出来,因为害怕不吉利,害怕孩子不能平安活过百日。

    堻(jīn),润泽之意。

    朱厚照给儿子选的名字,叫做朱载堻。

    不要埋怨太生僻,明朝皇室故意的,这是为了方便民间避讳。

    李世民的名字就不生僻,搞得当时很多官员改名,连名将李世勣(徐世勣)都改名叫李勣。为了避那个“世”字,菩萨都得让道,观世音直接变成了观音。

    他爹李渊,也把龙渊宝剑,搞成了龙泉宝剑。

    明朝就宽松得多,同音字,形近字,单一字,皆不用避讳。

    比如朱厚照,正常写法应是“朱厚燳”。你起名李厚照、张厚照都可以,只要别把“厚燳”一起用就行。普通百姓谁起这种名字啊,几乎排除了犯忌的可能,出现犯忌者绝逼是故意的!

    在弘治朝以前,官员上疏奏事,遇到皇帝、亲王的名字,或者庙号、谥号,还得故意少写些笔划。到了弘治皇帝那会儿,直接说可以随便写,故意缺笔少划以示尊敬的,直接罢官论处。

    至少从忌讳这方面来讲,明朝皇室特别亲民。

    ……

    豹房。

    庄妃把猫儿交给黄峨,叹息道:“妹子,这狸奴就交给你养了。太医说,让我最好别养猫,容易受到惊吓。陛下也是小题大做,让太监在豹房里赶猫,说一只猫都不能剩下。”

    黄峨笑道:“陛下也是在爱护娘娘。”

    庄妃又是甜蜜又是苦恼:“唉,现在这样不准,那样不许,陛下连剑都不让我碰。”

    “刀剑乃利器,确实应当忌讳。”黄峨说道。

    何止刀剑和猫儿,现在言官们又找到新业务。天天上疏,请求庄妃回后宫居住,不宜继续留在豹房,毕竟豹房校场里还有上万军士,出操训练的时候喊杀声震天。

    朱厚照居然被说动了,但也仅此而已。

    后宫让皇帝感觉很不自在,还是豹房住起来舒服。而且豹房的校场,离皇帝寝居之所较远,其实也不是特别吵闹。

    庄妃笑言:“说起来,还要感谢王二郎。陛下时常感叹,是王二郎在西域开疆拓土,执敌酋而献于阙下,上天感应才送来这个孩子,昭示着大明中兴、社稷稳固。”

    “此乃陛下与娘娘之洪福,便是没有我家外子,娘娘也肯定能够怀上。”黄峨说道。

    黄峨说话之间,不觉生出忧愁。心想:灵儿姐姐那么容易怀上,我怎么一点动静都没有?我跟二哥同房的时间,加起来也有四五个月啊。

    两个女人正自说话,朱厚照突然来了,黄峨连忙告退。

    “皇帝哥哥有心事?”庄妃问道。

    朱厚照换上一张笑脸:“没有,各地皆为喜讯,便是上天也在庆贺朕有子嗣。”

    庄妃不再继续追问,而是转开话题,说要学习女工,亲自为孩子缝制衣物。

    朱厚照其实心里很烦,想要亲自提兵去跟蒙古小王子开瓢。

    刚刚接到前线急报,蒙古大军同时从榆林和宁夏入侵,足足有十多万草原骑兵。绥德、清涧、固原等地,不但百姓被掳掠,沿途军事堡垒也被攻破,损失惨重到要逼死户部尚书的地步。

    蒙古小王子也就罢了,朵颜三卫也来闹事儿。

    那本是明朝养的三条看门狗,现在居然反噬主人,时不时就要越过长城缺口劫掠边境。

    对了,有人开始弹劾王渊。

    因为王渊的差事是总督陕甘,虽然主要责任为经略西域,但陕西防御也名义上归他管啊。现在蒙古小王子,率领十多万大军入侵陕西,王渊绝对属于头号背锅对象!

    如此种种,全是坏消息,让朱厚照越想越气。

    将庄妃好生哄了一番,朱厚照前往校场,招来江彬、许泰等边将商议军事。

    朱厚照问道:“延绥和宁夏两镇,靡费钱粮无数,为何遇到鞑靼大军,各处城堡都一触即溃?”

    江彬说:“用人不当,卫所糜烂,军纪颓废,如是而已。”

    朱厚照又问:“怎样才能振奋边镇?”

    江彬说:“两个办法,一个治表,一个治根。”

    朱厚照问道:“何谓治表,又何谓治根?”

    江彬明显肚子里有货,并非单纯的佞臣:“治根便如王侍郎(王渊)所言,改革军制,改革屯田。如此可以治根,但困难重重,而且见效缓慢。”

    朱厚照说:“这个我知道,什么是治表?”

    江彬低声说:“陛下亲自坐镇边地,选用干将,严肃纪律,整顿军务。如此,一年就可以见效。”

    朱厚照皱眉道:“非要朕亲自前往?你去都不行吗?”

    江彬摇头说:“边镇有总制,有巡抚,有御史,有镇守太监,有世袭武将。若臣前往整顿,跟他们一起贪污可以,想真正振奋边务,恐怕比登天还难。唯有陛下,亲自坐镇边地,以圣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才能让各方暂时老实听话。”

    “等皇子降生,朕就御驾亲征!”朱厚照拍板道,他被蒙古小王子气炸了,也被边镇那帮酒囊饭袋给气炸了。

    江彬提醒道:“陛下,以边镇现在的情况,不能立即御驾亲征,至少要陛下在边地整顿一年才行。有一年时间做准备,再率豹房新练之军,届时才可与蒙古小王子较量高下!”

    “那就,再等一年。”朱厚照虽然没耐性,但一年时间他还是可以等的。

    文官们如果得到这个消息,估计会集体炸锅。

    皇帝不仅是御驾亲征那么简单,而是想要在边镇安家住上一年!
2#
 楼主| 发表于 2025-2-9 09:54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古代的毛纺技术,在汉唐时期非常繁荣。

    羊种和织机从西域传到中原,中原的纺织技术也传回西域,长期互相交流促进,让两地的纺织技术都飞速发展。

    弹棉花使用的木弓,最早就是用来弹羊毛的!

    可惜五代以后,中原与西域长期断绝联系。元代倒是大融合了一段时间,但西北诸王叛乱,察合台汗国内讧,新疆地区的人种都换了一茬,各种传统工艺更是近乎断绝。到了明朝,新疆与中亚地区战争不断,遇到好几个只懂抢劫,却不事生产的苏丹,再加上贸易和交流中断,直接把新疆地区的毛纺技术打回原始社会。

    如今的吐鲁番、哈密等地,居然广泛使用皮绳弹羊毛。这种工艺弹出的羊毛,只能用来做毛毡,就连做毛毯都稍显粗糙。

    也有优良工匠可以纺毛纱,但需要两个人配合,纯手工进行捻制,纺出的毛纱粗细不一。只有顶尖工匠,能够纺出精致毛纱,但良品率超低且效率也非常感人。

    吐鲁番。

    剌把罕看着正在工作的梳毛机,眼睛里都冒着金光,兴奋道:“有了这种机器,就可以每天生出金子!”

    “还行吧。”王渊有些失望。

    这种台式梳毛机,英国那边几十年前就有了,属于被工业革命抛弃的玩意儿。

    天山南北的羊毛没法精梳,因为全是短羊毛。王渊虽然给梳毛机增添了精梳功能,也只属于“假精梳”而已,让梳出的羊毛稍微粗细均匀一些。

    至于羊毛纺纱机,直接把棉花纺纱机搬来,羊毛其实比棉花更好纺织。但必须进行局部改动,纺轮如果太重、太大,纺出的毛纱就特别粗,而且粗细很不均匀。纺轮的最优质量和大小,王渊跟学生们试验了十多次,终于得出最合适的数据。

    王渊跟学生们都没接触过毛纺,一切都从甘肃搬来的机器进行改进。

    嗯,明代甘肃的毛纺织业,远远比新疆和蒙古地区更加发达!有些技术,还是元朝从中亚传过来的,那个时候的东西方交流非常频繁。

    织布机的改动不是很大,用的就是天津那边的织布机!

    梳毛机、纺纱机、织布机,这三种机器拿出来,绝逼能把吐鲁番打造为西域纺织中心。不但可以收购天山南北各部的羊毛,甚至在人口充裕、生产扩大之后,还能收购哈萨克和乌兹别克的羊毛。

    工人去哪儿找?

    王渊烧杀抢掠一番,俘虏了三万多妇女。便是分给各部一些,都还剩下万余,而且大部分属于战争寡妇。

    这么说吧,陕西那边移民过来的单身汉,可以直接分配老婆,也算是促进民族融合了。

    只等工匠把机器做出来,对这些妇女进行岗前培训,就能建起巨大的纺纱厂、纺布厂。甚至,王渊还在研究针织技术,然后教导这些妇女织毛衣。

    “王总制,”朱当沍问道,“这些工厂,你要的股份是不是太少了?”

    王渊笑道:“不少,我只投入技术,剩下的就是白捡钱。”

    王渊决定开办股份制公司,西凉王朱当沍占股40%,关西七卫、牙木兰、亦卜次、卜儿孩、小列秃占股40%,便宜老丈人剌把罕占股5%,剩下的15%股份归王渊所有。

    一旦工厂红火起来,成为下金蛋的母鸡,这些部落与西凉王将结成利益同盟。

    王渊干脆直接对天山南北各部说,但凡谁敢打工厂的主意,纠集起来一起进攻吐鲁番,西凉王朱当沍就把工厂一把火烧掉!到时候,大家都别想赚钱。

    为了保护吐鲁番,甚至面临叶儿羌汗国入侵时,各部也必须出兵进行支援,因为失去吐鲁番大家都遭殃。

    “王总制,鞑靼十余万大军,入寇延绥、宁夏!”一骑快马狂奔而至。

    王渊收到这个消息,终于想起自己是陕甘总督,他的职责之一便是保卫陕甘边境。

    可现在也晚了啊。

    蒙古小王子秋天出兵,跑到大明抢掠一番,在风雪来临之前就会撤军。而王渊远在西域,等他跑去前线,估计蒙古小王子都回草原过冬了。

    王渊对此军情置之不理,跑去朱当沍的王府吃涮羊肉,顺便把王府长史张子皋也叫上。

    “移民都安置好了吧?”王渊问道。

    张子皋说:“只是暂时安顿下来,后续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王渊说道:“没有妻子的,不管愿不愿意,给他们分配妇人成婚。只要会说汉话,生下来的子女就是汉人。”

    张子皋说:“单身汉还是有些太少,我们俘虏的吐鲁番妇女太多。”

    王渊笑道:“那就让他们有妻有妾,便是已经成婚的汉人,也可以分妾室给他们。反正,必须让吐鲁番的汉人快些多起来,只要粮食足够,每个人生他一堆都可以。”

    朱当沍顿时就笑了:“这些陕西移民也是造化,在家乡都快饿死了,跑来西域居然能有妻妾。”

    王渊对二人说:“吐鲁番各地,今后尽量鼓励各族通婚。甚至可以立规矩,只要是异族通婚,诞下子嗣之后可以减税三年!到时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发生叛乱的风险要小得多。”

    “这个主意不错。”张子皋点头赞许。

    朱当沍突然问:“王总制开春之后回京吗?”

    王渊摇头道:“哪里等得了开春?过几天就要走了。”

    朱当沍说:“这可下着雪呢。”

    “风雪无阻嘛。”王渊在吐鲁番待够了,想早点回家陪老婆。

    这几个月,王渊游览了许多地方。

    火焰山他专门去看了,眼红那边的煤田,但开采成本实在太高。因为靠近绿洲的地方,大部分属于自燃状态,人畜都耐不住高温。煤炭采出来得绕过很远的戈壁区域,在没有铁路支撑的情况下,想要开采使用纯属扯淡。

    根据后世的勘探结果,此煤田的煤炭储量居亚洲第一,且七成具备露天开采条件!

    唉,还是等哪天去山西玩吧,京城那边的蒸汽机也不知研发到什么进度了。

    王渊吃喝一通回到住宅,香香立即过来给他解衣脱靴。

    “夫君,现在就歇息吗?”香香已经会说汉话,但仅限于日常交流,而且口音特别奇怪,带着那么一丝羊肉串味道。

    王渊说:“我先看会儿书。”

    书是找张子皋借的,这厮以前有许多书籍,逃命时只带走一本《资治通鉴》。

    顺便一提,除了汉字书籍之外,王渊把地盘里的书全烧了。这个举动甚至激得某些人造反,王渊亲自带兵平乱,足足又杀了上千人,也算是西域版“焚书坑儒”。

    香香静坐在旁边,发呆一阵,突然想起去给王渊泡茶,然后也借着烛光开始练字。

    嗯,人之初,性本善,香香正在学习《三字经》。

    足把一篇《通鉴》看完,王渊才合上书籍,香香立即过来服侍,红着脸帮他除去衣服。

    接下来,自然是滚床单。

    王渊迫不及待想要回去,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里水源不足,得隔好多天才能洗一次澡。又经常吃羊肉和奶制品,身上味道那个重啊,啪啪啪起来都感觉不舒坦。
3#
 楼主| 发表于 2025-2-9 09:59 | 只看该作者
剌把罕害怕自己的女儿孤单,在王渊离开吐鲁番的时候,又塞了个侍女过来。

    这货绝逼居心叵测,因为那侍女乃美人胚子,听说还具有波斯血统。是一个当地富商,与波斯舞女的私生女,打算献给满速儿的次子为侍。还没送出去的原因很简单,这女娃才他娘的八岁!

    女娃的父亲,在破城时死于非命。剌把罕凭借王渊的关系,把这女娃买了下来,最近半年一直在教其说汉话。

    严格来讲,王渊是她的杀父仇人。

    自己的女儿远嫁中原,而且身份属于妾室。自然得安排一个美貌侍女,可以帮着女儿争宠,互相之间也算有依靠。

    王渊没有多想,以为这女娃是剌把罕家养的,就随便让香香带在身边——谁会对一个八岁女娃起心思啊?王二郎又不是变态。

    风雪稍霁,启程东归。

    香香坐在马车里,不时扭头往后看,却不敢真正掀开帘子。她从小的生活衣食无忧,学习舞蹈、乐器和经书,也会做一些简单奶制品,既定命运是嫁给某个吐鲁番贵人。

    谁知一朝剧变,居然要嫁去中原,那是一个她毫无概念的地方。

    “小姐,别怕。”绮云安慰道。

    绮云就是那个八岁女娃,剌把罕请张子皋取的汉名,意思是美丽绚烂的云彩。

    香香用察合台语问道:“只有我们两个,为什么要说汉话?”

    绮云道:“火者(主人)说将军不喜欢,让我跟小姐一定要说汉话,今后把自己当做是汉人。”

    香香默然,她并非抵触,而是觉得汉话太难了。

    察合台语是维吾尔语和乌兹别克语的前身,曾经属于中亚地区的通用语言,就连莫卧儿帝国和埃及都使用过。它带着一些蒙古语的根基,又吸收了阿拉伯—波斯和回鹘语,属于突厥语系的一个分支。

    在此时的吐鲁番,察合台语和察合台文,已经跟后世的维吾尔语和维吾尔文字有些接近。但他们说出的话,遇到北方蒙古人,也勉强能够听懂。

    香香对未来有些恐惧,也有一些期待,她抱着自己的侍女说:“以后就我们两个了。”

    “嗯,就我们两个,”绮云说,“小姐,我们来练习汉话吧。”

    绮云虽然只有八岁,却比香香有主见得多。她的母亲是舞女,是乌兹别克入侵波斯时,依靠战争抢回来的奴隶,接着又倒手几次转卖到吐鲁番。她从小都不被父亲待见,只教她歌舞和乐器,等她年满九岁就献给贵人。

    在这种环境当中成长,绮云很小就懂得察言观色。她的本名叫廓里括慈,其实就是古丽克孜,意为“花儿一般的姑娘”。

    两个女娃子,一个十四岁,一个仅八岁,就这样坐在马车里练起汉话。

    她们有个小本本,记录着日常用语,还在旁边标注有读音,只不过注音稍显有些古怪。

    练习一阵,香香实在有些乏了,便拿出自己二弦琴弹奏起来。弹的还是玛卡姆,一种正式且宏大的乐曲形式,后世存在于新疆、中亚、波斯、阿拉伯、土耳其、北非和西班牙。

    王渊听着马车里叮叮咚咚的声音,不仅感觉有些好笑,自己来西域打一仗,回家时居然多出个妾室和侍女。

    路上积雪不易行走,耗费一个多月时间,王渊终于来到肃州。

    这里只有一个守将,以及部分守城士卒,副总兵带着主力协防延绥去了。

    又继续赶路来到甘州,王渊碰到回师的甘肃士兵。说是蒙古小王子已经撤军,大明边地被突入二百余里,沿途堡垒全部沦陷,当地百姓被劫掠无数。

    十多万蒙古大军,不是被大明打回去的,而是抢得心满意足,大摇大摆回草原过冬。

    陕西边将,被降职、撤职一大堆。

    为巩固边防,户部这次大出血,耗费十八万两白银,在山西、河北、辽东开中运粮草。又拿出二万五千两银子、三千匹马运到山西补充损失。再拿出五万两,运到陕西以供军饷。

    相比起来,西凉王朱当沍,简直还不如小妈养的!

    ……

    抵达兰州时,已是元宵佳节,王渊在庄浪卫渡过的春节。

    虽然其他士卒早已回京,但他麾下仍有一千骑兵追随。这些官兵,要么官升一两级,要么有足额赏银,跟着王二郎打仗不吃亏。

    过金城关时,香香和绮云都在马车内,直至兰州城外她们终于下车。

    “好高好大的城墙!”

    两个异族女孩子震惊不已。

    香香嘀咕道:“这该是天底下最壮阔的城市吧,不知道北京城比这里如何。”

    绮云说:“北京城应该更大,那是大明的皇城呢。”

    别怪她们没有见识,吐鲁番被蹂躏上百年,一个个雄伟古城全部废弃,就连国主满速儿都住在小城堡里。沿途的甘州和肃州倒也挺大,但那城墙如今全是夯土而建,一眼望去土里吧唧的,哪比得上砖石结构的兰州城?

    嗯,如今兰州还属于陕西省,是毗邻甘肃的战略要冲城市。

    王渊没有进城打扰本地官员,命令士卒就地扎营。除了一千骑兵之外,还有两千民夫跟着,都是从甘肃镇借来的,进入陕西他们都得回去。

    也没带啥辎重粮草,全靠沿途补给。倒是毛毡带得多,扎帐篷、打地铺非常暖和,王渊自己睡的也是毛毡铺。

    让袁达带着自己的亲笔信进城,很快知州就亲自出来拜会。

    “王总制一路劳顿,不如进城歇息。”知州宋轶说道。

    王渊摆手道:“宋太守的好意,鄙人心领了,甲胄在身,不便进城。还请宋太守召集两千民夫,筹措二百石粮食、草料若干,等到了巩昌府,我就发放口粮让他们回来。”

    宋轶只得说:“在下尽快筹措,烦请王总制等待三五天。”

    甘肃跟来的二千民夫,第二天早晨就回去了。王渊苦等三日,兰州知州终于把事情搞定,于是带着本地民夫和粮草继续赶路。

    知州宋轶带着本地官员相送,这还没启程呢,突然有数骑渡河而来。

    “可是王总制?”一个太监老远喊道。

    王渊抱拳说:“正是!”

    太监是来宣赏的,昨晚住在船上,今儿个一大早赶路,正好在甘州城外碰见王渊。

    “礼部右侍郎、翰林院侍读学士、詹事府少詹事王渊听赏!”太监顿时跳下马来,打开制敕就要宣读。

    王渊心里纳闷儿,不是早就封赏过了吗?咋又来一次?

    太监立即宣读制敕,开头是一番套话,接着才是实质内容:“……赐斗牛服一袭,冠加三英,加俸二十石,长芦盐课一千引……”

    这是追加赏赐,估计朱厚照被北方大败给刺激到,更加凸显王渊在西域的胜利是多么可贵。

    又加俸二十石,王渊现在的工资,已经超过一品大员的法定月薪了。

    赏赐京郊良田五百亩且不说,居然还赏了一千盐引,这玩意儿可是硬通货,能值老鼻子钱呢。

    最难得的是斗牛服。

    王渊第一次打仗,赐的是麒麟服;第二次打仗,赐的是飞鱼服;前段时间在西域,赐的还是飞鱼服。现在走半路上,皇帝莫名其妙送来一件斗牛服!

    历史上,朱厚照赐服泛滥,那是正德十三年的事情。他御驾亲征跑去跟蒙古小王子开瓢,打了一场大胜仗,得胜回朝,见者有份,乱七八糟赏赐了一大堆。

    此时还比较稀罕,近几十年来,王渊是第一个获赐斗牛服的文官。

    而且,还冠加三英!

    英,就是靛染天鹅翎,用来缀在帽子上做装饰品。王渊不能穿斗牛服去上朝,却能在官帽缀三英去上朝,那玩意儿简直有着群嘲效果。

    在另一个时空,兵部尚书王琼功勋无数,也只冠加一英而已,靠着这一英就能藐视重臣,王渊现在直接冠加三英!

    途中封赏,没那么多讲究。

    把行军毛毡叠成贡案状,太监宣读完毕,将制敕往上一放,便主动退到旁边等候。

    王渊立即跪下,对着封赏诏书叩拜,然后起身将其塞进怀里。

    “恭喜王总制!”知州带着属官前来道贺。

    王渊拱手道:“为国杀敌,人臣本分,诸位告辞!”

    一堆地方官目送王渊离开,心里那个羡慕崇拜啊,皇帝居然赏赐斗牛服,还他娘的冠加三英!

    太监追上来,笑着说:“王总制,陛下让你穿着斗牛服、冠加三英入京,让朝中那帮酒囊饭袋好生看看。”
4#
 楼主| 发表于 2025-2-9 1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到京畿,已是二月底。

    王渊没有直接进京,而是在良乡县稍作休整,顺便打理自己的个人形象。

    头发,必须修一修。

    身体发肤,确实受之父母,但不代表古人就任其生长。一些杂乱毛发,还是要修剪的,而且得挑选黄道吉日进行修剪。

    胡须,也可以全部剃掉,刚长出的胡须全是绒毛,实在没有任何美感可言。

    刚满二十岁的小青年,没人会因为胡子问题而耻笑,明代一般是二十五岁之后开始蓄须。

    顺便一提,自唐宋到明代,染发行业很流行。一般是老翁把头发、胡须染黑,让自己显得比较年轻,《本草纲目》里还有调配染色剂的配方。也有些非主流,把胡须染成紫色之类,这属于达官贵人的专属,因为紫色代表尊贵,平民百姓不许染成那个样子。

    至于保留上唇胡须代表死爹,保留下唇胡须代表死妈,那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儿了。咱大清朝管你死没死爹妈,按制都要拔掉下唇胡须,还跟剃发令是配套的,只不过渐渐执行得不严格——即便是清朝,底层男子的脑门也属寸头,因为没那条件天天打理,光脑门儿的都是些有钱人。

    修剪头发,刮掉胡子,穿上斗牛服,冠帽加三英,王渊瞬间变得英武非凡、尊贵无比。

    “斗牛”并非是牛,本为天上星宿。具象化之后,牛首而龙身,斗牛服整体跟皇帝的龙衮服类似,站得远了根本难以分辨,只能通过帽子判断是不是皇帝。

    在弘治朝时,斗牛服还排在蟒服、飞鱼服之后,朱厚照却偏生喜欢斗牛服。他后来亲征大胜,批发赐服的时候,也是一品斗牛、二品飞鱼、三品蟒袍、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

    对内行来说,更吓人的还是冠加三英。

    “英”原指戈矛上的羽饰,《诗经》有载:“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彦兮。”翻译成白话文,便是:他的裘袍很清朗,三根英羽好璀璨。那个人啊,是国家的俊贤!

    到了明代,只有立下军功的文官,才能冠上加英,而且基本只能加一英。

    自大明开国以来,王渊应该是第一个冠加三英的文官,加两英的暂时都还没见过。朱厚照任性,直接给足了,懒得一根毛、两根毛的慢慢加。

    王渊穿着这身行头,一回京就震动朝野。

    骑兵被他扔在城外军营,香香和绮云也被袁达带回家。王渊独自骑马穿过正阳门,沿街百姓纷纷围观,争相大呼“王二郎回京了”!

    过了正阳门,又进大明门入皇城。

    朱厚照早有命令,守门侍卫没有请王渊下马,而是策马直奔承天门。这条路属于“天街”,沿街是五军都督府、六部、锦衣卫、宗人府等机构,官员们听到马蹄声全都跑出来看稀奇,因为此街是禁止骑马的。

    “嘶,冠加三英!”一个侍郎倒吸凉气。

    另一位侍郎说:“陛下太急了,哪有直接加三英的。便是有灭国之功,加一英也足够了啊。”

    郁郁不得志的常伦,此刻羡慕无比,不禁感叹:“大丈夫当如是也!”

    金罍则惊讶道:“若虚兄……这是要走承天门?”

    六部与内城的最短距离,就是走承天门。

    可承天门只有重大活动才会开启,比如前些日子的献俘仪式。平日里,官员们在下朝之后,都得从东西长安门绕一大圈去上班。而此时此刻,王渊居然策马过天街,直接走承天门进入内城。

    这尼玛,皇恩浩荡啊!

    便是已经成为大BOSS的第一宠臣江彬,也绝对没有这种待遇,朱厚照简直把王渊给捧上天了。

    没办法,谁让北边大败呢,而王渊又在西域直接灭了一国。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承天门的守门士卒,见到王渊骑马过来,立即昂首挺胸迎接,眼睛里多少带着钦佩和讨好。

    “嘎!”

    春节祭祀天地开启过的承天门,如今为了王渊一人而再度打开。

    王渊一直骑马来到午门,才终于由太监服侍下马,然后步行进入内城。而且,王渊没走几步远,便有天子赐予的车撵,载着他直奔豹房而去。

    引路的太监叫卢明,专门负责传唤大臣。

    卢明没资格跟王渊同乘车辇,一路疾走跟随,带着讨好的语气跟王渊攀谈:“王侍郎,您总算回京了,皇爷可时常念叨呢。”

    王渊笑道:“承蒙陛下恩遇。”

    卢明又说:“听闻王侍郎在西域的事迹,咱们佩服之至。自太宗之后,王侍郎的军功当属第一!”

    王渊说道:“吾不如肃愍公(于谦)远矣。”

    卢明赔笑道:“那王学士也是第二。”

    王渊没接茬。

    卢明又说:“王侍郎可曾得到消息,令师守仁公升任礼部左侍郎了。”

    “什么时候的事儿?”王渊颇为惊讶。

    卢明说道:“就在前些日子。”

    礼部尚书刘春,兼掌制敕房,兼掌詹事府,可谓深得皇帝信任。

    结果因为封王的事情得罪皇帝,又身体确实有病,前段时间终于辞官了。朱厚照挽留一二,刘春坚决辞职,那也就顺手放他回家。

    新任礼部尚书叫毛纪,也是朱厚照的东宫班底,跟杨廷和、梁储穿一条裤子的。但他的心思更正一些,历史上还请求朱厚照立嗣,从藩王那里过继一个孩子,这话可不是谁都敢说的,必然会招致皇帝的厌恶,至少杨廷和、梁储就懒得考虑立嗣的问题。

    礼部这么一调整,王阳明刚刚跑去江西剿匪,都还没来得及立功呢,就被皇帝钦点擢升为礼部左侍郎。

    卢明这厮特别会讨巧,以王阳明为突破口,很快跟王渊聊得起劲。

    “王侍郎,到了,”卢明说道,“皇爷正在陪庄妃在花园散步,还烦您多走几步。”

    王渊跳下车辇,拱手道:“有劳带路。”

    一直来到花园深处,果然见到皇帝和庄妃。

    王渊快步过去:“臣王渊,叩见陛下和娘娘!”

    “快起来,”朱厚照亲手将王渊扶起,扭头对庄妃说,“盼儿,二郎这英冠,端的是好看呢。”

    庄妃笑道:“更显英武风流。”

    就是三根染成靛蓝色的天鹅翎而已,插在王渊帽子上。若非有斗牛服搭配,便服穿出去反而显得轻佻,配上斗牛服则立即逼格提升。

    这玩意儿,只有在上朝时杀伤力最大,脑袋上平白比文武百官多出三根毛啊。

    今后,请叫我王三毛!
5#
 楼主| 发表于 2025-2-9 10:07 | 只看该作者
几个月过去,庄妃的肚子已经显怀。

    王渊作揖道:“恭贺陛下,恭贺娘娘。”

    朱厚照拉着王渊的手坐下,笑道:“说起来,二郎还是月老,我与盼儿应该多多感谢。”

    见皇帝不端架子,王渊也开始没正形,凑趣道:“陛下真要谢臣,那就不该赏三英啊,不是把臣往火坑里推吗?还有这次回京,非要臣骑马独走承天门,不知要惹得多少人嫉妒眼红呢。”

    “一群酒囊饭袋,我就是要让他们眼红!”朱厚照说起这个就来气。

    自从北方大败以后,朱厚照虽然没有亲自去边镇,却派出好几个御史前往严查。有什么都御史、巡按御史、巡茶御史……五花八门,巡茶御史并非错别字,专门巡视茶马贸易的。

    眼见皇帝动了真怒,御史们不敢怠慢,很快就查出大问题。

    比如陕西苑马寺的牧马草场,居然已经消失无踪,全部变成世袭武将、当地豪强的私田。那特么可是西北最大的官方牧场,直接被吞得干干净净,就连州县文官都帮着掩饰,难怪每年都哭穷说战马不够。

    朱厚照一心想着跟蒙古小王子开瓢,骑兵属于重中之重。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朱厚照气得全身发抖,一堆文官、武将、太监和勋贵被严惩。

    去年底,户部耗费将近三十万两银子,用来恢复北方各边镇。现在又来讨银子了,户部尚书石阶肉疼无比,讨论来讨论去,也只得再拨六万两银子凑合,估计接下来两个月还得继续拨款十多万两。

    不给钱不行,许多边地已经被打烂,必须尽快整顿边防——开春之后,一些蒙古部落大摇大摆入境,直接挑选草场在那儿放牧。大明边军还不敢出兵驱赶,因为去年兵力损失太严重。

    如此种种,都促使着朱厚照下定决心,等庄妃诞下子嗣之后,就立即亲自前往边地整顿。

    “二郎啊,”朱厚照感慨道,“你说那些混账,怎么就胆大包天到侵吞陕西苑马寺牧场的地步?镇守太监非但不阻止,反而还参与其中。历年巡抚、御史都不知情吗?竟然全都对此视而不见!”

    王渊回答道:“贪得多,罚得少。侵占牧场所得之利,几辈子都吃不完,就算事情败露被查处,也只是处死几个替罪羊,大部分贪污者只丢官而已。甚至都不用丢官,仅仅降职处理,这不是朝廷在引诱官员贪污吗?”

    “那就多杀几个!”朱厚照咬牙切齿道。

    王渊撇撇嘴。

    多杀几个有屁用,不彻底改革制度,过些年牧场肯定又没啦。

    刘六刘七能够迅速壮大,就是因为边疆马政出了问题。朱棣那会儿,边镇牧场动辄拿出十几万战马,现在几百匹都要慢慢凑,还得让山东、直隶的老百姓破家养马。

    朱厚照说:“二郎,你回家安歇几日,便速速去南方开海。给我多弄些银子回来,我想跟蒙古小王子干一场,现在特别缺银子!”

    “遵旨。”王渊就等这句话。

    朱厚照又说:“别去广东开海,直接去南直隶。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扬州……商贾遍地,若是在南直隶开海,弄来的银子肯定比广东更多。”

    “那我还是去浙江吧,”王渊头疼道,“南直隶的水太深,臣怕去了会被淹死。”

    朱厚照愣了愣,点头说:“也行。”

    王渊之前请求去广东开海,也是觉得那里天高皇帝远,随便自己怎么瞎折腾都行。若是换成南直隶,开海难度呈几何倍上升,那边可是有套六部班子的,既得利益团体盘根错节捋都捋不清。

    既然皇帝想要快速见效,那最好就是去浙江。

    以杭州为大本营开海,又紧挨着手工业发达的苏松等地。只要胆子够大,手腕够硬,就肯定能迅速打开局面。

    王渊说道:“臣若督抚浙江,还请陛下授予开府之权,左右须有标兵从之。”

    朱厚照想了想说:“那你就转为兵部右侍郎,有兵部衔才好有标兵!”

    王阳明是巡抚江西,因此他剿匪时,当地军将经常不听话,还得从朝廷请来王命旗牌(临时军权)。

    王渊却是总督浙江,有权挟制浙江军队。但也只是挟制而已,如果浙江的兵头子阳奉阴违,王渊唯一的办法就是上疏弹劾。三司官员也同样如此,原则上王渊可以命令他们,实际上听不听话全看面子。这有个屁用啊!

    因此,王渊要求开府之权,要求标兵之便。这种权力,标志着封疆大吏的诞生,历史上始于嘉靖朝,目的是为了方便征讨倭寇。

    朱厚照为了筹措银子打仗,也完全豁出去了,王渊要什么他就给什么。

    也即是说,王渊跑去浙江之后,可以公开设置幕府,自行招聘临时官吏。还可就地征兵训练,或从京城带一支部队南下,甚至临时把当地卫所招至麾下听令。

    倭寇肆虐时,这种任命能够通过。如今南方一片承平,恐怕言官们会跳起来,说一些谨防藩镇之类的鬼话。

    虱子多了不痒,不管是朱厚照还是王渊,都懒得理会那些耍嘴皮子的家伙。

    朱厚照说:“二郎要尽快开海弄钱,我只给你一年半的时间。”

    “为何如此急促?”王渊问道。

    朱厚照说:“一年半之后,朕要御驾亲征,到时候少不了你这个统军大将!”

    王渊说:“臣尽量赶回来。”

    朱厚照笑问:“御驾亲征你也不劝阻吗?”

    王渊反问道:“劝了有用吗?”

    “哈哈哈哈!”

    朱厚照开怀大笑,多日烦闷一扫而空,欣慰道:“还是二郎了解我啊。哪像其他大头巾,只知道冒死以谏,却不知道为朕分忧。”

    仅凭王渊浅薄的历史知识,也知道朱厚照御驾亲征,会打一个大胜仗回来。否则王渊也会劝,鬼知道皇帝是否真的靠谱,万一再来个土木堡之变咋办?

    应州之战,朱厚照亲自布防,虽然说不上有多精妙,但也绝对有板有眼。在众将都不敢打的情况下,朱厚照力排众议,亲率大军前往支援,从应州一直追杀蒙古大军到朔州,因为中途起了沙尘暴才停止追击。否则的话,那一战的战绩将更加惊人。

    王渊倒是很期待,自己加入战场,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1 18:47 , Processed in 0.13624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