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漫谈”喝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2-14 20: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25-2-15 09:06 编辑

                                                     漫谈“喝粥 ”           高迎春

        中国的中医理念博大精深,自古就强调药补不如食补。餐饮养生,按照中医嘱咐就是要合理调整饮食,注意饮食禁忌,充分摄取营养,从而达到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目的。特别是到了七十岁以后,就更要注意补充营养。用粗粮熬粥,就是很好的食补方法。

        中国的谚语云:五谷杂粮进口,大夫改行锄地;细粮合口,粗粮润肠。这些古人总结的健康谚语,说明一个人营养均衡,才可以健康长寿。随着人们生活物质的提高,过去的高粱、谷子、玉米、黍子、小米、大麦、燕麦、荞麦、红米、紫米等粗粮,渐渐远离了人们的餐桌。其实,经常吃大鱼大肉,经常吃大米白面,会给身体带来不利的影响,比如血脂升高,血压升高,血糖升高,肠道便秘这些富贵病,随之而来。除了上述粗粮,黄豆、绿豆、红豆、黑豆、芸豆、豌豆、蚕豆、花生、芝麻、红薯、土豆、山药、木薯等,也都属于粗粮范围。粗粮虽然入口口感不佳,可是营养却很丰富。就拿荞麦来说,它含有的氨基酸,是小麦的三倍,更富有各类维生素;各种豆类的微量元素,也远远高于小麦;而地瓜、土豆、木薯、山药里的铁和钙、胡萝卜素等含量,更是高于谷物。中国人过腊八节,特意吃腊八粥,就是很好的补充营养的绝好办法。熬腊八粥,要放莲子、桂圆、江米、红豆、花生、小麦、绿豆、紫米、大枣、核桃等食材,想一想熬成粥,营养会有多高了罢。

        粥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至少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代的粥最早是用米熬制,比较稀薄的汤水叫籷,略粘稠的叫粥。唐代的令狐德棻主编《周书》,其中云:“皇帝始,烹谷为粥。”这是关于粥的最早记载。粥是安贫度日的食物,也是用来赈灾的常见方式。《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中晚年穷困潦倒,他曾在诗中写了举家食粥,喝酒靠赊的囧境。宋代诗人秦观,也写过“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的诗句。清朝人赵翼,曾写过一首《粥诗》:“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好商量。一升可作二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有客用须添水火,无钱不必问美汤。莫言澹泊水滋味,澹泊之中滋味长。”这首诗写出了贫寒度日的无奈。在《宋史》中,曾记录了范仲淹划粥断齑的故事。范仲淹的母亲谢氏,身世坎坷,吃尽许多苦头,饱尝过多酸辛,因此把太多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在醴泉寺读书期间,继父的家境已经比较窘迫,范仲淹心知肚明。为了读书方便,他自己备了小锅小灶,自炊起来。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点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边读书,一边续柴煮粥。第二天清早起来,锅里的米粥凉透了,已经凝固成圆圆的一整个。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块上面,划上一个十字,完整的一锅粥分成了四块。早晨吃两块,傍晚吃两块,一日两餐,这便是“划粥”故事的来源。

        粥是养生佳品,古人最早知道粥可以滋养胃气,将其比喻为”滋生育神丹“,称粥是”世间第一补人之物“。据《礼记》记载:“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清代的曹廷栋在《老老恒言》记载了粥方百种,适合老弱者食用。有的老人整日吃粥,饥即食,不计餐,结果身体强健而享高寿。《戒庵老人漫笔》中,也记载了各种”神仙粥方“,对治疗流行感冒提别有效。白居易在翰林院时,得了感冒,皇帝知晓后赐予他防风粥吃。他端起碗来喝了一口,顿时感觉口齿生香,接连七日,余香绕齿,感冒随之痊愈。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写了一首食粥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张耒在《粥记》中说:”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他还说:”每日旦一粥,甚是利君,如不食,则终日脏腑燥固,益粥能畅胃气,生津液也。“而苏东坡,则提倡在晚上食粥。他说:”夜饥甚,吴子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隔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此皆着粥之有益如此。“看来,粥不仅适宜早上喝,也适宜在晚上喝。

        我们家喝粥,最常见的是玉米粥。妻子在将玉米磨粉之前,先将不饱满的玉米和虫蛀的玉米淘汰出去,在将玉米脱皮,这样磨出来的玉米粉,在熬粥时不容易起沫,熬熟之后,有一种玉米特有的清香。妻子熬玉米粥,是等水开之后,将玉米粉在碗中搅拌均匀,再倒入锅中。我熬粥则图省事,直接把玉米粉放入凉水中,把勺子放在锅内,等水热了再搅拌,直到水开为止。近几年,家里买了破壁机,可以直接将囫囵粮食放入其中,打碎后熬熟。早晨我去打网球,回家后打开破壁机,选择熬豆浆模式,放入少许黄豆、麦片、黑香米、小米、绿豆、枸杞、葡萄干、两枚红枣、几粒花生、几片姜,通上电后不用管它,就把杂粮粥给熬好了。里面有黑米的香味,枸杞、葡萄干和红枣的甜味,还有姜的辛辣香味,要比单纯的玉米粥好喝多了。有的时候,我也切一小块胡萝卜、或者苹果等放入其中,就是为了增加多种维生素。食材的丰富多样,使得粥有了食疗效果,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具有滋补、祛病和抗衰延寿作用。有一句谚语说:一天三顿粥,医生朝我哭。意思是天天喝粥,就可以告别疾病,医生就没有用场了。粥有利于肠胃吸收,增强体质,疾病减少自在情理之中。

        明代才子谢缙,位居高官,即便如此,赶上水灾和旱灾,也得经常煮粥而食。有他写的《感咏诗》为证:”水旱年来稻不收,至今煮粥未曾稠。人言箸插东西倒,我道匙挑前后流。捧出前堂风起浪,将来庭下月沉钩。早间不用青铜照,眉目分明在里头。“可见煮的粥稀薄,插上筷子就会东倒西歪,端起碗来,清水可以照出自己的眉目来。饥荒年里,有些富户沽名钓誉,搭上粥棚赊粥,由于煮的粥太稀薄,有人写了一首《嘲薄粥诗》来讽刺:”薄粥稀稀水面浮,鼻风吹起浪波秋。看来好似西湖景,只少渔翁下钓钩。薄粥稀稀沉碗底,鼻风吹起浪千层。有时一粒浮汤面,野渡无人舟自横。“端起粥碗,鼻息竟然能够吹出波浪;一粒米漂浮,好似无人小船漂浮。这联想力,也算得出奇制胜了。唐代的白居易,在《自咏老身示诸家属》诗中,也曾提到用新米熬粥:”寿及七十五,俸沾五十千。夫妻偕老日,甥侄聚居年。粥美尝新米,袍温换故绵。家居虽濩落,眷属幸团圆。置榻素屏下,移炉青帐前。书听孙子读,汤看侍儿煎。走笔还诗债,抽衣当药钱。支分闲事了,爬背向阳眠。“由此可见,75岁高龄的白居易,晚年生活虽不富裕,却也含饴弄孙,过得还算安逸。

        中国的药粥,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大行其道了。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用”火齐粥“来给齐王治病,谓此粥可实五脏六腑之气,且能逐热,一饮汗尽,二饮热去,三饮病已。看来这药粥的效果真好。我曾在新华书店,买过一本药膳书,其中有许多就是用药粥来食疗。此书被一个朋友借阅,至今还未还给我。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有极细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意思是每日食粥一大碗,空腹时胃较虚,粥极细腻,与肠胃相宜,调理饮食的好办法。我小时候,母亲用灶台大铁锅熬粥,在锅沿贴一圈玉米饼子。粥在开锅之后沸出,在锅边留下一圈嘠渣,我们会争抢来当做解馋的美味来吃。现在人们生活变好了,仍然离不开喝粥。况且,用五谷杂粮熬粥,喝粥越来越有益于身体健康了。




                                           2025年2月14日写于迎春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15 18:48 , Processed in 0.15965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