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十七世纪的天才,还不少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2-19 15: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大明将要北伐中原,还要联手大蒙古国一起摧毁大清朝的消息,在北方大地上四处传播,搞得人心惶惶的时候。作为大明王朝的掌舵人,监国明王朱和墭,却还在按部就班,照着自己的节奏引领着这个古老的天朝帝国走向未来。

  毕竟对于他而言,反清复明早就不是首要目标了。或者说,这个目标其实已经基本实现了。他现在已经是大明之君了,只是碍于那个“先入北京者君天下”的诺言,没有登基称帝......可以说是清也反了,明也复了。

  但是天朝帝国的未来,却仍然被笼罩在迷雾当中!

  将这个已经渐渐开始落后于时代的古老国家,引领到正确的道路上去,让它免于二百年后的沉沦和长达一百几十年的苦难以及贫穷,却远比开始一个新的历史循环要困难得多!

  而朱和墭现在要挑战的,就是这个困难得多的目标!

  不过朱和墭毕竟不是一个历史学家或社会学家,对于中华文明在近代沉沦的原因,也不是非常清楚......也许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什么标准答案。

  所以他只能去试着解决自己能够理解的问题。

  在他看来,中国古代历史周期大循环的主要原因就是土地兼并!

  而抑制兼并的药方当然就是均田制!

  推行均田制的最佳时机当然就是国初威权最盛、人口又最少,而利益集团刚刚开始出现的时候!

  所以他现在宁愿把一统天下的时间再往后推一推,也要先把最难搞的江北、江南、江西、浙江这四省均田搞定了。

  不过解决了均田,也只是推迟了大循环的到来,而无法让大明跳出这个历史大循环。想要跳出去,唯一的办法可能就是率先实现工业化!

  而想要率先实现工业化,朱和墭眼下能想到的路数,一是建立一个可以工业化提供资金的金融体系。

  二是建立一个可以为工业化批量提供人才的教育体系。

  三是积极参与国际零元够,去抢市场、抢原材料、抢资金。

  四嘛,则是自己下场当资本家或是自己扶植、培养工商业资本家了......

  而这四个办法,好像都离不开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所以在明王监国二年科举大比的结果出来之后,朱和墭就将他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人才的培养和进一步选拔中去了。这一届科举大比的取士数量是空前的。最后公布的进士大名单上总共有一千九百九十八人——贡士大名单上有两千人,最后考殿试的时候少了俩,也不知去哪儿了?

  而这些人毫无疑问都是广东、福建、江西、江南、江北、浙江等六省地盘上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中的佼佼者。

  但是朱和墭不可能同时培养那么多的佼佼者,所以从科举大比结束后的二月下旬开始,他都一直在亲自主抓这帮新科进士的入职培训,还试图从中选拔出不超过十个“真正的天才”进行重点培养。

  到了八月下旬,经过了几轮筛选,朱和墭总算选出了七个天才进士。

  他们分别是扬州黄履庄,杭州戴梓,漳州陈浩,雷州郭忠柱,潮州苏哲,苏州耿忠,徽州汪文选。

  这七个人可个个都是人才,其中还有一个应该是历史上以善于设计和监制闻名的戴梓!

  不过他们当中最聪明的确不是戴梓,而是来自扬州的黄履庄。这人年纪还不到二十岁,却已经学贯中西,尤其擅长机械。

  在南京紫禁城文华殿边上的一处刚刚平整出来的空地上,颜元、莱布茨尼、诸葛正阳,还有戴梓、陈浩、郭忠柱、苏哲、耿忠和汪文选等人齐集一堂,簇拥着朱和墭,乐呵呵地看着黄履庄满头大汗地骑着一辆手动式的双轮木头自行车在转圈。

  这架双轮自行车的结构和后世的自行车有点像,都是一前一后两个车轮,中间一个座椅可以坐人。但是它的驱动方式却非常奇特,不是脚踩的,而是用手摇一对曲拐以带动车轮。

  虽然这辆自行车骑着有点累,但是这位黄履庄的确是个难得的人才,而且还是朱和墭急需的机械方面的天才!
2#
 楼主| 发表于 2025-2-19 15:48 | 只看该作者
 看着黄履庄满头大汗的吃力模样,围观的天才们低声的议论纷纷。

  “这个车设计得还真巧妙啊,用手摇曲拐就能带动车轮......真乃巧夺天工也!”

  “巧是巧,就是累了一点,胳膊上没劲儿可走不了太远。”

  “也是啊,如果能把这曲拐装到下面,用两只脚踩就更好了。”

  “那可不行,双脚得随时准备踩地面,要不就摔了......你看,他这不是踩了一下吗?”

  “双轮不稳当,用三轮就没事儿了,前面一个轮连曲拐,后面俩轮子托一个坐垫,这不就行了?”

  “莱老师,还是您的法子高......”

  朱和墭抱着胳膊一边看人骑手摇式自行车,一边听一群天才在品评议论。

  不得不说,他们当中最聪明的还是莱布茨尼,这才看了几圈,居然就发明了个小屁孩的童车!

  嗯,天才就是天才,这智商是普通的聪明人根本没法比的......

  不过这个黄履庄也是个天才,普通人想破脑袋也造不出手摇的自行车啊!

  而且也没人花钱请他做,他就是对机械感兴趣,自己设计自己做,于是就给做出来了,这就是标准的天才!

  另外,通过一系列的数学、物理、法术知识的传授和考核,朱和墭已经确信这个黄履庄的智商极高。

  看来改进纺织机械的工作可以交给他来了......朱和墭这些日子通过织女宫的寡妇女官们已经搞到了所有能可用的纺机、织机、缫丝机,还在宫中的御花园里种上了桑树,并且开始养蚕。还配制出了硫化黑、硫化蓝,还在寻找配制苯胺紫的原料,而且还自己动手试着改进纺织机械。。

  可是他的特长并不在机械方面,虽然他也能动手干木工,还制造过配重式投石机,但更复杂的纺织机械他就玩不转了。

  想到这里,朱和墭向颜元打了个眼色,颜元马上摸出个木头哨子吹了一下。

  已经累得气喘吁吁地黄履庄连忙停止试车,从车上下来,步行到了朱和墭跟前,一边抹着汗一边对朱和墭道:“大王,看来学生的手摇车还需改进......也许可以改成脚踏。”

  朱和墭点了点头,笑道:“脚踏车一定会有不错的市场......等你改进好了,孤家就给你三千银元的本,你去开个脚踏车厂,一定可以转到钱的。不过在这之前,还有个更好的买卖给你。”

  黄履庄对做买卖兴趣不大,但还是恭敬地问:“大王,您想让学生做什么?”

  “纺机、织机、缫丝机......”朱和墭笑着对他道,“孤给你安排个侍从的差。不过你不必到侍从处值班,就负责改进那些纺织机械吧,需要多少人手、经费,孤都拨给你!”

  黄履庄闻言大喜,揖拜一礼道:“学生领旨!”

  他其实也不太愿意当官,之所以考科举只是为了让爹妈高兴,现在能一边当官,一边干自己喜欢的事儿,那可真是太幸运了。

  “文开!”

  朱和墭随后又叫了戴梓的字号。

  “学生在。”

  戴梓的年纪比黄履庄大一些,今年有二十六岁了,他不仅对机械有兴趣,而且对冶金和火器制造的兴趣也挺大的。

  朱和墭笑着对他说:“你的才智不在履庄之下......不过你的兴趣不在机械而在冶铁和火器,那孤家就先给你个铁厂管理吧!这铁厂选址在江北浦子口,已经建了一半了,总管的人选却一直没定下来,你去试试看,孤也给你一个侍从的名义。”

  “学生领旨!”戴梓看上去比黄履庄沉稳得多,只是领了旨,并没有流露出多少喜色。

  其实他还是比较喜欢在侍从处当官。

  朱和墭接着又对另外几人道:“陈浩、郭忠柱、苏哲、耿忠、汪文选......你们也都领侍从的官职,从明日起就一边在侍从处当差,一边跟着莱院士继续学习吧。”

  这五个学生的才智其实也不在黄履庄和戴梓之下,不过朱和墭暂时还没地方可以大用他们。而且他们的新学只能算是入门,再深造个几年,一定可以成为大才的。

  而这五人对于能在侍从处任职倒是极为满意的。朱和墭的侍从处类似于康熙那边的南书房,虽然侍从只相当于行走,但是他们初入官场就任了这样的要职,将来的前途只能用不可限量来形容了。

  朱和墭接着又对莱布茨尼、颜元和诸葛正阳道:“莱院士,易直,正阳......时候不早了,你们三位早点回家吧,咱们明天还要一块儿去江南水泥厂看看呢!”

  他说的那个水泥厂开在栖霞山边上,那里发现了个石灰矿,附近也有粘土,而且又靠近长江,方便运煤。

  这家水泥厂的建设最近算是完工了,也开窑试制了水泥,但是产品的质量还是不大理想。

  所以朱和墭打算带着莱布茨尼、颜元和诸葛正阳去瞧瞧,看看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

  在和莱布茨尼、颜元、诸葛正阳三人别过之后,朱和墭就带着几个侍卫,径直去了储秀宫。

  朱和墭刚搬进紫禁城的时候住在武英殿中,直到最近他才迁入了刚刚完工的文华殿。与此同时,武英殿又开始大修。

  同时,原本属于嫔妃居住的储秀宫也修缮完毕,可以住人了。所以邱淑贞、叶玉玲、贝佳馨、周玉冰、杨紫云和苍井塞乌现在都居住在那里面。

  现在的朱和墭已经有了三儿三女,但都还年幼,全都和他们的母亲住在一起,全在储秀宫里住着。

  另外,吴菟这个人质因为跟着杨紫云居住,所以也在储秀宫里面有个小间儿。

  朱和墭自己照规矩是住在文华殿中的,每天晚上翻牌子叫妃子们来侍寝,不过他大部分时间还是去储秀宫里睡觉。

  一大家子其乐融融才快活嘛!

  而且朱和墭的后宫妃嫔们都是参与管家的,所以朱和墭时不时的得和妃嫔们开个家庭会议,照例还得查一下家里面的账,有时候还得和妻子们商量一下投资创业的事儿。

  他的这个天下第一家和前明的宫廷,在财产方面的管理方式,那是完全不同的。

  在朱和墭这边,公和私搞得是相当的分明!

  譬如他现在居住的紫禁城,那就是公产,不是他个人的,也不是皇家的产业。

  而紫禁城北门外的织女宫(实际上是一家纺织研究所),却是朱和墭的私产。

  朱和墭在北酒厂、内火药厂、西火硝厂、东厂官银号、南器械厂都有多少不等的股份,这些都是私产。

  刚刚建成的浦口铁厂,江南水泥厂,也都是朱和墭的私产,他都占着大股。朱和墭还在南京城内和松江府的私田区内收购了一些土地。

  另外,朱和墭还是个拿“工资”的大王......他的“工资”刚开始的时候是每月五十两银子,现在已经涨到了两千银圆了。

  看着是不少,但却要用来维持他这一大家子的开支,还要所有为他的家庭服务的宫廷女官们和仆役们支付薪俸,真的不算宽裕。

  幸好叶玉玲作为新大明的开国功臣,自己也有一份国公的俸禄,每个月能拿到五百银圆。

  加上这笔收入,朱和墭一家子一个月光是俸禄就有两千五百银圆,眼下倒是足够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2 21:31 , Processed in 0.28647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