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漫谈“开门七件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2-21 11: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25-2-21 17:35 编辑

                                                   漫谈“开门七件事”            高迎春

        俗话所说的“开门七件事”,指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清晨,公鸡啼晓,每家每户开门,开始一天的生活,就离不开这七样东西。柴火,是起火做饭的必需品;米面,是熬饭蒸馍的食材;油盐酱醋,是炒菜的调味品;茗茶,是待客自饮的必需品。

        古代的饮食结构,最早在《楚辞·招魂》里,就有了比较完整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把饮和食分为两大部类了。据《周礼》、《礼记》叙述,在正式场合,古人则把饮食分为四个部类。即饭、膳、馐、饮。在《楚辞·招魂》中所写饮食,就是严格按照这四个部类依次排列的,这种划分是对中原文化的突破。据《周礼·天官·食医》记载:“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所谓食医,就是当时的营养师和药膳师,负责调控周天子日常饮食。六食指的是六种主要谷物,包括粳米、黍米、稷子、高粱、麦子、菰米。六饮指的是六种饮料,即水、浆(清酒)、醴(甜酒)、醇(淡酒)、医(带糟的酒,即梅浆)、酏(薄粥一说酿酒之原料)。这里的水,或许就是茶水,其余五种都是早期的酒类制品。浆,是一种微酸的酒,医,是做好粥之后,在里面加上酒。酏跟医没有什么区别,只是酒的浓度更低。六膳,实际上就是用来做食物的六种动物:牛、羊、豕、犬、雁、鱼(东汉郑玄用鸡代替鱼)。百馐,是指以粮食为主精制的滋味甚美的多样化食品。单说不带汤水的部分,也叫做点心。百酱:指古代祭祀或宴享时所用的各种调味品,包括酱油、醋、糖、盐、花椒、姜等。八珍:指古代祭祀或宴享时所用的八种珍贵食材,包括熊掌、燕窝、鱼翅、鹿尾、猴头菇、鲍鱼、海参、鱼肚。既然《周礼》中记载的六饮中,有五种属于酒类,所以在宋代以前,有人总结的不是“开门七件事”,而是“开门八件事”,即:柴、米、油、盐、酒、酱、醋、茶。这在宋朝人吴自牧编撰的《梦梁录》中,就是这样记载的。到了元朝时期,就把酒舍弃了。在元剧中说成了:“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仔细推敲,酒虽在祭祀和宴会中必不可少,但在每日生活中,的确算不上是必需品。

        早在秦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所以《墨子·杂守》云:“士卒每天两餐,食量分为五等。”另据《睡虎地秦墓竹简·仓》记载:当时筑墙的劳动者早饭半斗粮(秦代一斗约合二升),晚饭为三分之一斗;站岗和做其他事物者,早、晚饭各三分之一斗,均为两餐。第一顿饭称朝食或饔,在太阳升至东南方(隅中)时就餐,第二顿称飱或餔食,在申时(下午四点左右)进餐。对于进餐时间,《论语》中说:”食不时,不食。“就是说,不再用餐时间用餐,是一种越礼行为,除非是特别的犒赏。在《史记·项羽本记》中,就记载了这种特别的犒赏。项羽听说刘邦要在关中称王时,颇为震怒,下令:”旦日享士卒。“借此来激发将士斗志。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一日三餐或一日四餐。《白虎通义》记载的四餐为:”平旦食,少阳之始也;昼食,太阳之始也;餔食,少阴之始也;莫食,太阴之始也。“并且,三餐开始有了早餐,中餐,晚餐的称呼。早饭,汉代称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后所用小食。至唐代,寒具才开始乘作点心。《能改斋漫录》云:”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如今我国许多地区,仍然将早餐称作早点。午饭,古人曾称之为”中饭“或”过中“。《魏书·杨播传》说,杨氏兄弟相处和睦:“兄弟若在家,必同盘而食,若有近行不至,必待其还,亦有过中不食,忍饥相待。”一日两餐时,人们人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飱而治”。用过饔飱,便意味着一天时间的流逝。而今天的人们,用过一日三餐,就代表这一天的完结。用“三个饱一个倒”,来形容吃得饱睡得着。

        我小的时候,家里做饭烧的柴火,就是玉米秸秆,芝麻秸秆,高粱秸秆,棉花秸秆,而麦秸则是用来作引火的。每到饭时,家家户户屋顶上都会升起袅袅炊烟,而这炊烟就是乡村的一大景色。烧柴火生成的炊烟,如果在屋里排不出去,就会呛的人流眼泪。家里的锅台,左右各一个,烧火后的浓烟,会顺着土炕排到屋顶的烟囱口。烟囱里如果烟灰累积太多,就会影响排烟。通常是爬到屋顶,用一根绳子拴上一个秤砣,顺着烟囱上下提拉,烟灰就会掉落到烟囱下端预留的深坑内,这样再排烟就顺畅了。村里人会在耳房里堆积一些柴火,为的是下雨下雪时避免把柴火打湿,一面耽搁了生活做饭。小时候,放学后有两个重要的任务,一个是砍草,为的是饲喂家里的鸡鸭猪羊;一个是拾柴火,为的是烧火做饭。每逢夜里刮大风,母亲早起就会让我们去树底下拾干棒。柳树的枝条被知了下卵之后,就会干枯死掉,等到刮大风,这些干枯的树枝就会掉落下来,成为家里的柴火。家里的竹筢子,可以用来搂豆叶,搂树叶;家里的铁丝筢子,可以用来搂枯草,搂红荆针叶。家里的三齿挠,可以用来刨高粱柞,家里的二齿挠,可以用来刨谷子柞。一户人家如果没有了柴火,就不能烧火做饭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将柴排在第一位,自有道理在其中。小时候,家里以吃玉米为主,过年过节才能吃馒头、包子和饺子。偶尔,也用地瓜面蒸窝头,压河漏;用大黄米、黏谷子、黏高粱蒸黏糕;用小米熬饭喝。小时候吃的油,以棉籽油为主,也吃少量逗游、花生油和香油。盐、醋、酱、茶,一般是从供销社购买。

        自古以来,寻常百姓,无不是为开门七件事而操心,而忙碌,而辛苦,而焦急。毕竟人的生存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天天为吃喝发愁,才真正是度日如年。元代杂剧《刘行首》第二折里,有这样几句台词:“叫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早起开门七件事,柴木油盐酱醋茶。”一个人若想当家,就难免和开门七件事打交道。平时不注意学习当家的本事,一旦当家主事,可不就会手忙脚乱,乱成一锅粥嘛。明代的唐伯虎,是当时著名的画家,他写了一首《除夕口占》的绝句:“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岁暮清淡无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除夕到了,家家户户忙着过年,而他却跑到竹堂寺里看梅花去了。或许,他就是借此来反映自己困穷不堪,亦借以解嘲。有一首《避债》诗,或许就是受了唐伯虎诗的启发而写成的:“前门索债乱如麻,柴米油盐将此茶;我亦管他娘不得,后门走出看梅花。”躲出去 看梅花,实在是苦中作乐,无可奈何啊。有人做了一首《无题》:“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字都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个人当年家里富裕,天天琴棋书画作乐,吃喝玩乐不愁。如今穷困潦倒,不得不围着开门七件事打转了。有人写了一首《百叹》,读来自是另一番味道:“柴米茶盐酱醋油,而今件件费绸繆;吞声不敢长嗟叹,恐动高堂替我愁。”这个人家里穷得快揭不开锅了,却不敢让父母知道,以免父母跟着自己发愁。一片孝心,跃然纸上,读了令人感慨。古人开门七件事作诗,地位不同,心态不同,写出来的诗歌自然各有味道。从这些诗中,让我们看到了自古生活的困苦与不易。

      古代有一个丈夫,因为纳妾引起了妻子的不满,一怒之下写了一首诗:“恭喜郎君又有她,侬今洗手不当家;开门诸事都交付,柴米油盐姜与茶。”诗中七件事,故意漏了醋,可见这位夫人醋意满满,有些气急败坏 了。有位丈夫,因为家境穷困而体谅妻子当家不易,因此写了一首七绝:“开门七事愁煞她,柴米油盐酱醋茶。好在三味不用买,肚里尽是苦酸辣,”有位商人,希冀自己的生意更加发达,也写了一首七绝:“金银丝帛盐糖茶,四海买卖三江达。开门七件钱为本,迎送八方店为家。”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人们面对开门七件事,则是容易多了。例如烧火用上了煤炭、天然气和电,再也不为烧柴发愁;吃饭则是以白面大米为主,各种调料应有尽有,喝茶也从过去的大把抓,换成了比较高档的绿茶和红茶。开门七件事,再也不是令人烦恼的根源,而是幸福的因子了。




                                         2025年2月21日写于迎春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2 11:03 , Processed in 0.19792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