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萍庭鹤 于 2025-3-31 21:20 编辑
一、曾经点亮的灯
——缅甸大地震期间惊悉曹新德先生猝然离世万分震惊
文/萍庭鹤
那深邃的眼神
曾点亮一组组灵魂
童真的过去,走进成熟的岁月
一颗颗硕果,就像是您盛产的智能机器人
三十多年岁月,仓促过隙
历史画卷,已经刻上您的一笑一颦
独特的腔调,独有的手势
永远永远余味无尽
厚厚的镜片,是无数辛劳的见证
不知道脱下眼镜后
您的神采,会不会更迷人?
那如青衫树的腰杆,从来都是笔挺
镜片的度数,是不是
在每个不眠的凌晨
夹杂着难舍难分的笔墨
一步一步,一点一点模糊攀升?
您的红色笔记
解开的不是难题,是每个灵魂的困境
您冷幽默的训斥
不是呵责教训,是用魔法在驱动每个奋斗的生灵
从来,没有找到
困倦写进您深邃的眼睛
从来,没有听到
您的衣钵殿堂,有过沙哑的声音
走过那从来没熄灯的窗前
已疲惫的梦里醒来,却依然可见
环形绿茵场上
早早有那永远熟悉的身影
是夜的黑,剥蚀了您的余生?
是唤醒灵魂的祈祷把您的心血耗尽?
是除了传递文明,没了多余嗜好
让本该再安享晚年天伦之乐的时光亏损?
一个人,一道最美的风景
一个身影,一幅最绚丽的壮景
一个圈子里,把人世间所有东西写尽
一个高尚的灵魂,是点亮世界的长明灯!
二、先生的家
见过,襁褓中的小师妹
她的外婆三十多年前
开过便餐店
她的骄傲有文绉绉的父亲,美丽大方的母亲
岁月闪瞬,她已经长大
继承父亲的衣钵
去了那个
也许从未听说过小村
她得到的衣钵还有
外公的一份
不知何年,那位佝偻的老人作古
也不知哪月,那笑眯眯的外婆去了西境
从别人那里得知
那位贤柔而常常静默的母亲
已瘫痪多年
不离不弃的是不辞劳苦的父亲
如今,她没了好几位亲人
包括早几年飞车夺走的年青叔父
但不知,是否有爷爷奶奶在世
叔父也是她的衣钵传人
她美丽的脸上
人们无法知道背后
写着一曲人间从来不少见的绝唱
劳动者的歌声,永远都是惊天地泣鬼神!
2025 年 3 月 30 日子夜余江南
注解:缅甸大地震,江南三月飞雪;恩师曹新德先生积劳成疾下晚修后不幸独身一人在学校宿舍英年早逝享年仅六十一岁
(惊悉曹老师猝逝苦吟——文/萍庭鹤《痛悼曹新德先生》杏坛执教历星霜,四十余秋岁月长。育李培桃倾热血,传知授业谱华章。黉门德范声名远,学界高风翰墨香。噩耗惊闻肝肠断,音容宛在永流芳 。
《追思曹新德老师》遥忆先生品自高,讲台三尺领风骚。谈经每使童蒙悟,论道常将俊彦陶。案牍劳形心不倦,膏肓染病志难消。如今驾鹤仙游去,无尽哀思逐浪涛。
《沉痛缅怀曹新德先生》德艺双馨美誉扬,杏坛功绩永流芳。寒来暑往培新秀,夜继朝临育栋梁。未享遐龄身先逝,犹留雅范韵悠长。素花一束寄哀意,愿化星辰照四方 。
网络消息——当地时间 3 月 28 日 14 时 20 分,缅甸(北纬 21.85 度,东经 95.95 度)发生 7.9 级地震,震源深度 30 千米。此次地震震级高,且为浅源地震,能量到达地表时损耗较少,破坏力极强,给缅甸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灾难。
缅甸处于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交界地带,境内的 “实皆断裂带” 长达 1200 多公里,从北到南直线贯穿全国,穿过诸如曼德勒和仰光等重要城市。此次地震就发生在这一地震活跃区域,由于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侧向摩擦,引发了 “走滑断层” 运动,导致了强烈地震的爆发。
从受灾情况来看,缅甸多地遭受重创。截至当地时间 3 月 29 日,地震已造成该国 1002 人死亡,2376 人受伤,还有多人下落不明。受灾严重的曼德勒省、实皆省、内比都等地,大量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数百栋房屋损毁、倒塌,众多民众失去家园,只能在临时避难场所艰难栖身。曼德勒国际机场跑道受损,致使地震发生后航班全部停飞,部分道路因地震无法通行,给救援物资的运输带来极大困难。
内比都机场的空中管制塔在地震中严重受损,塔内工作人员不幸全部遇难。曼德勒建筑大面积坍塌,当地老皇宫也未能幸免,遭受不同程度破坏,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阿瓦大桥垮塌。首都内比都和前首都仰光同样遭受冲击。据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缅甸近 80 万人处于最剧烈的强震区,后续死亡人数或因救援深入等因素大幅上升。
地震还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极度短缺。医院的手术设备、抗生素、止痛药等基础医疗物资严重不足,部分医院甚至被迫暂停收治病人。大量受伤民众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情况危急。同时,救援物资,如帐篷、毛毯、防水布等也十分匮乏,难以满足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缅甸领导人敏昂莱在地震当晚发表电视讲话,称根据相关地区报告,地震已导致 144 人遇难(后续统计人数上升),732 人受伤,且伤亡人数可能进一步增加。他表示,国家正在全力开展救援工作,但面临人力和物力严重不足的困境,很多时候无法及时向灾民提供帮助,因此请求国际社会给予援助和支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表声明,向缅甸政府和人民表示哀悼,并表示联合国系统正在动员力量,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联合国已从紧急救济基金中初步拨款 500 万美元支持救援行动。
地震发生后,中国高度关注缅甸灾情,对缅方表示诚挚慰问。中国驻缅甸使领馆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发布领事提醒,全面了解核实当地中国机构、企业和人员安全情况,暂未收到中国公民死亡报告。同时,中方表示愿根据缅方需要,尽己所能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救援和支持。29 日凌晨 6 时 30 分许,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一行 37 人携带大量应急搜救设备和救援物资,从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包机赶赴缅甸震区展开救援工作。当地时间 3 月 29 日晚,在缅甸内比都一家医院开展救援的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通过生命探测仪器发现了坍塌楼层下埋压的一名幸存者,国家隧道应急救援昆明队会同当地救援力量采用 “先上后下、后清前出” 的方法展开营救,于 30 日凌晨 5 点成功救出地震发生后被困近 40 小时的老人。
在民间,许多在缅华人也积极投身救援行动。在曼德勒做生意的河南人权先生,地震时死里逃生,当晚在马路上站了一晚。29 日早上 6 点,听到有同胞被埋的消息后,他就赶到一家在地震中倒塌的名为 winstar 的酒店救援现场。据他了解,这里至少有包括中国人在内的 20 人被埋。权先生和同伴徒手搬钢筋水泥,试图营救被困人员,虽救援艰难,但他们一直坚持,拿东西在废墟上敲敲打打,大声喊叫寻找生还者。后来因缺乏专业设备,救援进展缓慢,待到十一点才无奈撤离。下午,权先生又在网上接收寻人信息联系家属,并前往现场确认情况,同时他也表示,在曼德勒的华人缺食物,虽有华人饭店免费提供救济餐,但仍供不应求。目前,他们急切盼望中国救援队到来,并希望能协助救援工作,让更多被困者获救,让不幸遇难者魂归故里 。)
(来自百度文库——曹新德老师遗作——
语文教师需厚植本土文化底蕴(有改动) 作者:湖南省重点学曹新德 学校一位年轻教师讲授沈从文先生——这位“老乡”的《边城》公开课。整体来看,课程准备充分,预习检查、课文分析、主题探讨各环节滴不漏,课堂起承转合设计精妙,多媒体运用也十分娴熟,整堂课上得中规中矩。然而,课堂上学生的配合度远不及预期,我也觉得这堂课似乎缺了点什么,总有一种隔着雾玻璃往里看的模糊感,不够透彻明晰。 究竟少了什么呢?细细体会,原来是缺了“乡韵”,少了“土气”。教师未能以家乡人的视角,唤醒那段尘封的记忆,也未充分激发学生对故土乡情的炽热情感。整堂课过于“客气”“文气”,缺失了应有的亲近感。 辰州,作为沈从文先生的“第二故乡”,学校教室外,便是沈老曾居住过的“芸庐”。在此情此景下,翻开《边城》课本,书中的山水仿佛鲜活起来:那山,那水,依旧保持着往昔的模样;山中的碾坊,似仍在吱呀作响;辰河上,翠翠当年看过的龙船,似乎还在敲得震天响。龙船、碾坊、茶峒、吊脚楼,还有爷爷、翠翠、大佬、二佬,这些书中的元素,不正是学生记忆深处祖辈父辈经历过的岁月吗?但对于和学生有着相似家乡认知的年轻教师而言,想要点破这层“情纸”,让一心渴望冲出大山的学生重新拥抱大山的怀抱,谈何容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民俗风情。这些经过漫长岁月积淀的文化情感,早已深深烙印在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心中。尽管随着时代变迁,这些文化情感逐渐在岁月的尘埃中淡去,但不经意间自然流淌的乡音,总能勾起人们遥远的回忆。 要让《边城》里逐渐消逝的乡音乡俗,唤起学生的心理认同,引发心灵共鸣,仅靠现代教学手段远远不够。这需要教师凭借自身丰厚的本土文化底蕴营造氛围,通过自然言语中流露的乡韵进行点染。一句俚语、一份乡情,都能触动学生的心弦。“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里的“气”若涂满乡色,就像家乡袅袅升起的炊烟,能让人们忆起村头娘亲那遥远的呼唤,在人们心中泛起层层波澜。任何刻意的修饰,都可能破坏其中的韵味。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深入了解本土文化,培养对本土文化的敏感度,积累深厚的本土文化底蕴。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如今许多年轻语文教师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十分匮乏。随着时代的发展,打破了过去江河之阻、交流之困的地缘格局,外域文化和时代信息如潮水般涌入。人们纷纷追赶时代的步伐,却忽视了脚下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本土文化在时代的浪潮中逐渐迷失,导致在课堂上,原本最具开放性的语文教学变得理论化,课堂缺乏生气,学生也提不起兴趣。这不仅是语文教学观念的迷失,更是语文教师素质不健全、人文气质缺失的体现。 曾听到一位年轻教师自嘲:“我怀揣着滚烫的时代理念,高擎语文教学改革大旗,一路追寻,却一路茫然。”确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又影响着一方人。我们提倡“拿来主义”,但绝不能盲目“克隆”。任何先进的外域理论,都需与本地实际相结合,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我们深知,越是本土的,就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本土文化因其独特的地域属性,拥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历经千年传承,生生不息,成为民族文化大花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语文教师,了解和学习本土文化是成长的基础。正如摇橹的船工、纵马的骑手,举手投足间尽显地域特色和文化风骨。有诗人曾发问:“哪一位名人的人生底色上,不涂满家乡水土的本色?哪一位名人的气质血液里,不洋溢着家乡水土的神韵?哪一位名人的情感灵魂中,不激荡着家乡水土的风骨?”辰州乌宿乡境,酉水、酉溪交汇处的二酉洞,相传秦时咸阳两书生为避战乱,负简至此藏匿,秦亡后书简复出,“学富五车,书通二酉”的成语便源于此。当地的灵气孕育了“教授村”,这充分说明本土文化越深厚,越能培育出杰出人才,这便是人杰地灵的道理。本土文化为英杰才俊奠定基础,并随着他们的成长而源远流长。 语文教师肩负着传承优秀文化成果、濡养民族精神的重任,这决定了教师必须吸纳传统文化精髓,拥有深厚的本土文化底蕴。这种传承,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用文化精髓熏陶学生,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远比单纯的说教更具感染力。 此外,语文教师还有责任挖掘、宣传和发展本土文化,这也是推动本土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未来区域间的竞争,就是文化亲和力的竞争。本土文化彰显了本土人文环境的特色,在本土经济发展中魅力无限、潜力巨大。语文教师应当为营造良好的本土人文生态环境贡献力量,增强本土的竞争实力,提升本土经济的文化品位,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注: ①沈从文先生1931年在现辰州县城一中老校门外建有中西式住房二栋,其一门楹镌有“芸庐”二字。沈老在“芸庐”中创作了《鸭窠围的夜》《一个多情的水手和一个多情的寡妇》《辰河上的水手》《湘西散记》《湘西》等作品。他的作品中写到辰州的地方有近百处。沈老称辰州为“第二故乡”。 ②辰州乌宿乡境,酉水、酉溪交汇处,悬崖峭壁,半山有洞其中,名二酉洞,高2米,宽12米。相传秦时咸阳两书生避秦时乱,负简至此而藏。秦亡不兴,书简复出。成语“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即出于此。清光绪湖南督学张亨嘉题赠“古藏书处”四个大字,分刻于四块碑石之上,位于洞口。 1. 曹新德的生平事迹 曹新德是湖南省重点中学的一名高级语文教师,长期致力于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的研究。他在教学中注重将本土文化融入课堂,尤其是在教授沈从文作品时,强调通过乡韵和乡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他在教授《边城》时,结合古辰州的地理与人文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风情。
2. 曹新德的成就
曹新德在语文教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他通过自身的本土文化底蕴,成功地将古辰州的地方特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提升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他的教学理念强调“一方水土一方人”,认为语文教师应具备丰厚的本土文化素养,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1。
3. 曹新德的作品介绍
曹新德的主要作品包括《一方水土一方人——语文教师应该具有丰厚的本土文化底蕴》。在这篇文章中,他探讨了语文教师如何通过本土文化底蕴提升教学效果,尤其是在教授沈从文作品时的实践经验。他提出,教师应通过乡韵、乡情等元素,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1。
4. 曹新德与古辰州的关系
曹新德与古辰州的关系密切,他长期在省重点中学学任教,并积极参与本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他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古辰州的地理与人文资源,尤其是与沈从文的深厚渊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背景。
5. 曹新德对本土文化的贡献
曹新德在语文教学中大力倡导本土文化的重要性,认为教师应具备对本土文化的敏感性和深厚底蕴。他通过教学实践,成功地将古辰州的地方特色融入课堂,为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做出了重要贡献1。
总结
曹新德作为省重点中学的语文教师,通过将本土文化融入教学,提升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认同。他的教学理念与实践为语文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为古辰州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做出了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