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5|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读鲁迅杂文《隐士》随感:世间有无真隐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3-30 17: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唐僧没有肉 于 2025-3-30 18:26 编辑

  所谓隐士说穿了其实是一种行为艺术。不过是用肢体的行为表达某种无声的抗议或者自我标榜。抗议也即非暴力不抵抗的不合作,标榜则更多是故作姿态吸引眼球等待愿者上钩。
  
  鲁迅说世上没有真隐士因为真隐士是无人知晓的。既无人晓那又如何证明存在呢?一定会有人质疑中国古籍那么多,历朝历代可都有隐士记录的,浩如烟海的诗歌中隐逸类主旨更是屡见不鲜,怎么能说没有隐士呢?
  
  那不是隐士,或者说不是真隐士。
  
  真的隐士不会刻意宣传自己归隐山林园田更不会雇佣轿夫、吹鼓手吹吹打打沿街贴小广告或者咬耳朵扩散消息。真隐是一种生命方式,既不会觉得崇高必欲全天下人传唱膜拜更不需要朝廷颁布什么匾额立什么牌坊增添荣光。
  
  所谓的“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说到底不过是一种谋官权名利的伎俩。
  
  真心归隐也并不需要搞什么盛大或者庄严的仪式。那个明代的陈眉公之所以被世人“翩然一只云中鹤,飞来飞去宰相衙”稍显刻薄地讥讽,除一面摆足隐士姿态拒绝朝廷征召另一面却交结各路王公贵胄外,另一话柄便是他29岁那年以当众焚烧儒士衣的方式宣告自己绝意于仕途决心的高调。
  
  更像是作秀。自立牌坊。
  
  到底是自我激励自我感动自断后路还是自我标榜变相营销?这更让人想起今日网络上多如过江之鲫的“终南山隐士”们每天都发小视频昭告天下自己隐逸的搞笑剧。
  
  其实丛林社会恐怕没有哪个人真心愿意隐,固然因为气质的不同有些人确实天性散淡喜静不喜闹更不愿腆颜折腰奔走豪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一定要隐身于名利场之外,或许他只是不想为此做出过多的牺牲或者更幽微的想法是“既要又要”。
  
  儒家向来是不推崇隐逸风的,他们的“仁”和“仁政”都需要“入仕”甚至登九五尊位才能实现。比如儒家尊奉的大圣人孔子周游列国是在谋什么?当然是谋“仕”,《论语》也有“学而优则仕”一类的教导,夫子本人也是四处碰壁后才回归书房整理学问教授弟子。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话多坦诚,丝毫不掩饰无奈:即使是归隐也必有一个明确前提“道不行”。
  
  至于现代人所吹捧的终南山隐居除了网红炒作的噱头则更多是一种颓废的符号或者逃避的遁词。
  
  干禄与隐逸都不过是生命选择的呈现方式,动辄把“崇高”或者“卑鄙”贴在任何一方上面都脱不掉狭隘、肤浅和无知。
  
  隐固然是一种捷径却也藏着极大的风险,尤其在政局动荡“城头变换霸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年代,把握不好分寸极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最有名的例子大概要数嵇康了。司马氏取代曹氏天下后大力笼络天下名士来宣扬自家政权的合法性与“得民心”,竹林七贤中唯有一个嵇康执意不与司马氏合作最终落得一个被杀的下场“广陵散自此绝矣”。
  
  另一个例子是李密。李密很敏感地嗅到了危险所以才在几次“辞不赴命”后赶紧上书一篇煽情千古的《陈情表》,一方面给足了执政者面子另一方面也给自己找到了最好理由解除了危险。
  
  隐了绝大半辈子的姜子牙似乎不应该归到隐士的行列,他毕竟辅佐周王灭了商纣王奠定周王朝八百年基业。他所谓的隐不过如贾雨村未发达时那句诗所言: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但他“以隐求仕”的自我营销的方式绝对可做历代后学者的教科书,直钩悬钓于渭水之畔最终钓来了周文王,谁能不佩服并艳羡他这种沽名钓誉却又收益极佳的方式?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确有很多隐士意象。说实话这些意象可能会误导很多读书人尤其是骨子里文人气比较重的读书人。
  
  文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气?
  
  我想大概是指性格当中的清高、孤傲、耿介、淡泊吧。
  
  如果说“书卷气”多少还有所褒扬,“文人气”则并无多少值得夸耀的成分甚至是一种病态。
  
  这种病态是否受书中隐士的诱引影响?我个人觉得这样说实在是一种误解和冤枉——说到底还是怪人而不能怪书。所谓文人气与其说是书卷熏陶倒不如说天生自带更准确,但这类诗文无形之中会助长或巩固、扩大这种气质则无需多言。
  
  世间没有真隐士,因为真则不彰,不彰则无名。既然默默无名像草根一样,又有谁会知晓、在意你的存在?
  
  人类社会说到底不过是个世俗的圈子,你既然无功无名无利可供人图,谁又会无偿给你抬轿子吹喇叭?
  
  难怪鲁迅说隐士历来算是一个美名但有时也当做一个笑柄。鲁迅在美什么又在笑什么?他当然是笑那些身在隐士江湖心却始终向往庙堂的故作姿态者。
  
  隐士圈名号最响的大概得属陶渊明。他大概是属于天性散淡文人气较重那一类,不足三个月的彭泽县令生涯因为不愿意像当今小学生那样手捧鲜花恭迎郡督邮愤而辞职成为“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的归隐说起来也挺高调,他不光在《饮酒》中炫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光在《归园田居》里坦陈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还把官场经历比喻为“误落尘网中”,更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为违,复驾言兮焉求……
  
  一旦真正远离了名利场其实大多就省去了“请息交以绝游”这样的麻烦,因为根本用不着你主动去“息”“交”已经“息”了,既然息交了还用担心用什么借口去“绝游”么?
  
  为什么这样,难道是“失道寡助”么?
  
  不是,却又真是。
  
  因为隐了呀,你失的未必是孟轲老夫子心中那个“道”但肯定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那个“道”。正因为你失了这个“道”所以往日不曾被计较的性格缺陷、言行过失、为人处事之不周便很可能被无意中放大,很多曾经的付出可能就会以另一种面目呈现。所谓的“众叛亲离”其实很多也是自己内心加戏,因为这原本就是生活的常态而并非专门针对哪一个个体。
  
  “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真理。千万不要被书本带偏了读傻了,尤其不要相信诗人——他们写隐未必隐,挂口头上说说写进诗里装装酷倒也罢了,万一真隐了绝对没什么逍遥和潇洒。
  
  盛唐大诗人王维和孟浩然就是典型。王维诗句中经常会有“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类似的话,好像心心念念追求散漫江湖不问世事落得个轻松自在。事实上王维前期一直热中功名但官场不顺,所以常在诗中移情山水调适内心,后半辈的王维官越做越大竟然成了宰相,诗坛上不小心也混成了“诗佛”,你说他到底隐不隐?
  
  一生没有当官的孟浩然则是相反,他虽然诗中“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但始终四处奔走于大官名流之间,求官不成心灰意冷还忍不住吐槽“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真正隐的时候才会明白,哪里是隐分明是落魄!真正落魄了当然会被“明主弃”,自然会被“故人疏”:这才是现实。
  
  我向来是不赞成什么隐士的,尽管我骨子里有着非常浓烈的散漫和恬淡情结。
  
  我对学生一直强调的一句话就是“四十之前必近儒,四十之后多近道”
  
  此处的“道”指的当然是我们的“道”家思想而不是鼓励他们当道士。儒是向外追求的,是积极入世的,是鼓励人向上进取的,为了向上进取当然要做各种尝试甚至冒险,要不满足于现状勇敢逃离舒适区,唯有求变方有可能变。
  
  对目前流行甚广的“佛系”“躺平”“摆烂”一类词,我内心是抵触的,尤其是作为教师更抵触这类词对学生内心的浸染。还是那句话,口头说说可以,当真万万不能!
  
  现代社会不需要隐士尤其不需要崇尚这种带有颓废色彩的隐逸风潮,我认为这是对自身无能的确认,是对外界投降的白旗更是向对手高挂的免战牌,说严重一点在身心两健的前提下一味追捧“隐逸”最终极可能打造“逃兵”或者“窝囊废”。
  
  当然,天生万物,各各不同。不赞成隐士并不意味着另一极端,不是鼓吹每个人都一门心思去当官,去钻营投机甚至去害人。
  
  不当虎狼,不当鹰犬,当然更不能为鬼作怅。
【咱的作品全是原创,但此篇已在他处首发,不标版权了】

评分

5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5-3-30 17:30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文章读来痛快!

我常想,江天为什么不能车水马龙?杂文难道真那么难写?答案是:是的!写杂文如果没有知识的厚积薄发,没有思想的敏锐和洞察,便不能高屋建那啥,便缺乏深度与内涵,流于浮浅。

正想着你会不会说到陶渊明,会怎样说。你就说了,甚合我意。打小我对陶渊明腹诽颇多,心想,如果人人都那么清高,天下如何清明,苍生如何善生?所谡隐,其实也是一种胆小自私的体现。

唐长老对现如今的“佛系”、“躺平”颇有微词。此处应有掌声,作为教师,确实应该持剑一刺。

很少看到长老言词激烈的文字,这篇人味十足。

不知长老怎么看待林语堂的“隐士”生活呢?那叫一个诗雅啊!

感谢分享。希望今后也发一些首发。你不来,中财银子都憔悴鸟。
3#
发表于 2025-3-30 19: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草舍煮字 于 2025-4-1 10:22 编辑

隐以求仕,比如姜太公以及不绝于史的假隐之流。
许由不仕,到处嚷嚷,被人揭穿只好隐了,还算要脸。
不仕而隐,不必刻意地出世隐居,无官一身轻便好。
陶潜算是这种吧,也没有隐得人间蒸发一般。
茅庐三顾方才扭捏出山的孔明算不算假隐?
每自比管仲乐毅就很存疑,因他改变了历史进程可以迁就?
4#
发表于 2025-3-30 19:50 | 只看该作者
欧阳梦儿 发表于 2025-3-30 17:30
这样的文章读来痛快!

我常想,江天为什么不能车水马龙?杂文难道真那么难写?答案是:是的!写杂文如果 ...

陶渊明之所以不仕,因为那个时代做官是个高危行业。
那些居庙堂之高的人高处不胜寒,艳羡他的隐逸,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而处江湖之远的人要想登上庙堂怎么做呢?那就隐居在皇帝出游的路上钓鱼啰
5#
发表于 2025-3-30 20:02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古人之隐大抵求而不得,得而又不近性,以其难为自己,不如随性而为。陶渊明志不能伸,那就弃官而去,这样苦的不仅是自己,而且是家人,以现在人的思维内不能成就家,外受困自己的德。又所以为什么东坡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其实就在于他懂生存法则,不为自己为家人他都要忍别人不能忍的东西。
6#
发表于 2025-3-31 11:05 | 只看该作者
来报个到。
闲存放着吧,等待以后来读文。
7#
发表于 2025-3-31 11:06 | 只看该作者
今年春寒,我这里还灰突突的,树叶草都睡觉呢,啥也没有。
8#
发表于 2025-3-31 12:40 | 只看该作者
老师有才,学习。      
9#
发表于 2025-4-1 15:58 | 只看该作者
严子陵想隐,避祸求生,刘秀不同意,就不得不成名隐士。
我们都不想隐,但也显不出来,没有显摆的地方。混口饭吃都吃不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4042767|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4-2 00:22 , Processed in 0.15981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