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84|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转贴] 小小说的现状与未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12-9 13: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小说的现状与未来  
      发表日期:2003年10月2日   出处:《中国当代小小说的评价与发展趋势》研讨会    作者:凌鼎年   


  小小说(或曰微型小说)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他的真正出现大约在七十年代末期,进入八十年代开始受到报纸副刊的青睐而迅速走红,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特别是1990年的汤泉池笔会,即首届小小说理论研讨会的召开,则明确提出了第一代小小说作家的概念,这标志着小小说作家不再是散兵游勇了。可以这样说,到九十年代初,小小说作为一种新文体已以独立的态势出现于当代文坛,也在那时,开始出现了小小说成为小说四大族之一的说法。说其独立,有三个标志:一、小小说有了自己相对固定的作家队伍;二、小小说有了自己专门的刊物;三、小小说有了自己相对独立的读者群。

  但不可否认,即便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文坛仍有不少所谓的权威对这种文体不屑一顾,以为这是小儿科,不愿承认它是独立的文体,不愿评论它,不愿多写之,生怕别人说他是小小说作家,甚至有人在文章中时不时对小小说来那么几句批评话、讽刺话,以显示他的高贵与他的了不起。

  然而,任何一种新文体的诞生,决不是哪个人想捧红就能捧红,也不是哪个人想扼杀就扼杀得了的。文坛的嬗变是时代决定的,与经济基础大有关系。所谓经济基础发生变化以后,上层建筑必然会跟着变化,小小说的出现,乃至崛起、窜红,就是上层建筑跟着变化的一个小小例证。

  记得多年前,我撰文为小小说大声疾呼时,很多人颇不以为然,以为我是王婆卖瓜式的自卖自夸,甚至认为我口气太大,我也不与争辩,只坚持,要让整个社会正确、客观、公正地评价小小说,大约需要三十年以后。如果以八十年代为小小说的起始点的话,也就是说须到2010年时左右,小小说的地位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现在看来,似乎已用不着等到2010年了,或者说这种预言正在变成现实,因为2002年4月,中国作协与《文艺报》等有关报刊在中国作协大礼堂召开了小小说庆典活动,这次活动被媒体称之为"小小说的成人典礼",也就是说小小说已长大成人了。我想再过若干年,到2010年时,小小说的形势将会更加喜人。

  下面我就小小说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谈几点看法:

  1.第一代小小说作家已功成名就,有的开始走出国门,有的开始向其他领域发展。

  1990年的汤泉池笔会,共有20位小小说作家参加,他们是许世杰、邢可、郭昕、刘连群、曹乃谦、沙黾农、生晓清、吴金良、司玉笙、孙方友、王奎山、刘国芳、沈祖连、张记书、谢志强、程世伟、雨瑞、滕刚、高铁军与凌鼎年。实事求是地说,当时除了许世杰、刘连群在文坛有点知名度,司玉笙、曹乃谦小有名气外,其他几位仅仅在小小说文坛算是拔尖而已,在整个文坛还属名不见经传的小字辈。以笔者而言,也仅在徐州地区与煤炭系统文坛小有名气。从汤泉池笔会到现在,12年稍多些,从整体而言,这第一代小小说作家可以说都成名成家了,大部分人凭着自己的创作业绩,改变了自己的地位与命运,甚至可以说凡坚持小小说创作的,几乎与小小说同时成长。如果查一查履历的话,1990年时,这20位作家中大概有一半连省作协会员还不是呢,但12年后,有一大半都是中国作协会员了。像孙方友当年是河南周口地区的农民,后来调到地区文联,现在则是河南《传奇故事》的编辑部主任。刘国芳当年是个没有工作的社会青年,如今是江西抚州电台的编辑,江西省作协理事。谢志强当年是浙江余姚计委的秘书,如今是余姚市文联的常务副主席。雨瑞当年是安徽六合县文化局的普通干部,如今是安徽皖西博物馆馆长。司玉笙当年是河南《商丘日报》的一般编辑,如今是《京九晚报》的副主编。滕刚当初是江苏江都县的待业青年,现在则成了扬州市北斗广告策划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沙黾农当年是南京跃进汽车厂的厂报编辑,现在则成了江苏《天天快报》的副总编。郭昕也从《小小说选刊》的一般编辑升任为《小小说选刊》的执行主编。王奎山则从河南确山文联调到驻马店教育学院任教师。笔者虽仍在老单位未挪窝,但因了小小说也去了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台湾、香港等多个国家与地区,真要感谢小小说。

  不必溢美,这20位小小说作家称之为中国当代小小说的中坚力量是没有疑义的,其中像刘国芳、孙方友、沈祖连、吴金良、谢志强、司玉笙、王奎山、生晓清、张记书、邢可、滕刚等都是我国有代表性的小小说作家,要谈小小说,这些名字避都避不开。

  我说他们功成名就的另一个标志是:在小小说文坛,或者说在小小说读者中,提到上述这些名字时,几乎没有不知道的,说再托大点的话,其中有几位的作品在各地报刊满天飞,到处选载、转载,在整个中国文坛他们的名字也不陌生,至少在当地或本省可与那些大腕级的作家平起平坐了。这些功成名就的作家,有的正努力向海外拓展,如笔者与张记书、沈祖连等就很注意在海外发表作品,加强联系,扩大影响。还有些小小说作家则在不放弃小小说创作的同时,努力向其他领域发展,如孙方友已分出相当精力在写中短篇小说与经营他的电视剧剧本;生晓清则办起了文化发展公司,编辑书集,办小小说刊物,干得红红火火;沈祖连与滕刚则一手写小小说,一手办企业,成了腰缠万贯的大老板;沙黾农则成了著名的股评家;笔者也小小说、中短篇小说、随笔散文、评论等几管齐下。

  2.第二茬小小说作家小有名气,正在努力包装自己,推销自己,有的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尽管,以目前的业绩而言,第二茬小小说作家与第一代小小说作家还不在一个层面上,还很难等量齐观。但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规律,后来居上也是常有的事,因此第二茬小小说作家确实不能小觑。

  第二茬小小说作家引起读者注意大约是九十年代末期,其中主要有侯德云、秦德龙、王海椿、相裕亭、邓洪卫、芦芙荭、刘建超、陈毓、朱晶等,这一拨作家年纪都在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年轻是他们的本钱。相对而言,他们的起点比较高。第二茬小小说作家因为有了第一代小小说作家作为参照系,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但他们的出名相对第一代小小说作家就要难些,因为第一代小小说作家中的佼佼者已在小小说的处女地上站成了一座座山峰,要高过超过他们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因此,急于出名,急于成名的第二茬小小说作家很注意团结,他们抱成一团,目标明确,就是赶超第一代小小说作家,就目前的创作态势而言,第二茬小小说作家中大部分创作势头不错,但创作数量毕竟还有限,其知名度也仅局限在小小说圈内,但假以时日,就很难说了。不过第二茬小小说作家中有几位已暴露出后劲不足的倾向,看来,他们的生活积累、文化知识积累,还多少与第一代小小说作家中的佼佼者有所距离。因为第一代小小说作家属大浪淘沙后剩下的精英,而第二茬小小说作家的形成,多少有些人为的因素。第一代小小说作家已以他们的实力创作,独立人格,独立于文坛,而第二茬小小说作家目前还得依附于某些刊物,这也反衬了第一代小小说作家的成熟。

  另外,第一代小小说作家因为是小小说的拓荒者,他们对小小说有极深极深的感情,他们往往把小小说看得很神圣,其中不少人把小小说作为了自己毕生的事业在追求在奋斗,为了小小说,他们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这种佛教徒般虔诚的态度,在后来者中就相对少了,第二茬小小说作家对小小说的态度功利的目的显然多些,个别的还把小小说看成是进入文坛的敲门砖。当然,铁杆小小说迷也不乏其人。

  3.小小说的后继者如过江之鲫,后浪推前浪,形势喜人。

  有人提出了小小说第三代的概念,我是不主张这样划分的,因为小小说这个文体崛起时间不长,在短时间内人为地划分一代又一代,实在没必要,也不利于小小说作家队伍的团结。不过,小小说文坛新面孔确乎很多,最有意思的是新面孔并非都是年轻人,有的年纪甚至超过了第一代小小说作家,因此所谓第一代第二代在一定意义上仅仅是从事小小说创作时间的先后问题。由于小小说这种文体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因此诱惑了不少业余作者加盟小小说创作队伍,有些原本写其他文体的作家、作者也改换门庭,写起了小小说,这自然都是好现象。

  当然,不可否认,在新面孔中,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的,他们的语言鲜活,生活体验全新,作品有一定的冲击力,给小小说文坛注入了新鲜血液。

  在第一代小小说作家之后的那些作家中,我比较欣赏的有闵凡利、宗利华、杨小凡、魏永贵、叶大春、尹全生、侯德云、王海椿、亦农、李景文、邹当荣、王建根、陈大超、高虹、忆慈、邓红卫、徐建宏、蔡楠、相裕亭、薛涛、程习武、吴万夫、秦德龙、郑时培、缪益鹏、杨海林、郭学荣。可其中有几位作品的数量还嫌少了些。要想成大气候,质量与数量都是不可少的。

  最令人欣喜的是近年加盟小小说创作的有些作者文化层次很高,像阿碧、胡丽端、高云?等都是北大的研究生,大学生就更多了。还有不少教授、副教授也写起了小小说,像张玉庭、丁肃清、黄建国、姚朝文、饶建中、路也、卢志成等都是高校里的老师。这就意味着与台湾有点相似了。因为台湾写极短篇的名家,不少都是教授出身,像写《永远的蝴蝶》的陈启佑是台湾彰化师范大学的教授,钟玲是高雄中山大学外文系的教授,依若芬是台湾辅大中文系的副教授。换句话说,小小说作家队伍的总体素质在提高。由于近年小小说作家队伍成倍增长,每年创作的小小说少说有好几万篇,这样,惟有好作品才能发表,这就使得只有作品过硬的才能脱颖而出,竞争与淘汰的结果,就是造就了一批有实力的小小说作家后来居上。

  4.以地区或省为划分,形成集团军,以集团军面目出现更能引起小小说文坛注意。

  据我知道,目前小小说文坛有苏军、川军、冀军、赣军、豫军、鄂军等,其中以江苏与河南实力最强。记得笔者在九十年代中期就写过《江苏有个微型小说作家群》的文章,发在《萌芽》上的,还主编过《江苏小小说作家群作品展示》等集子。江苏的小小说作家,除了笔者以外,还有泰州的生晓清,南京的沙黾农、戴珩,扬州的滕刚,徐州的郑洪杰,昆山的万芊,连云港的徐习军、相裕亭、陈武、海安的于伯生,江都的李景文、徐光灿、许国江,宝应的何开文、范学望,响水的邓洪卫,盐城的刘庆宝、范进,无锡的汤祥龙,常州的王佩,如皋的喻耀辉,大丰的徐社文,苏州的汤雄,涟水的辛木,沐阳的章彦文,淮安的龚逸群、杨海林、浦玉龙、朱士元,宿迁的王清平,东海的李琳,邳州的魏思江,扬中的杨祥生,睢宁的石飞,东台的李波,太仓的何济麟等,还有何雨生、汤红玲、梁惠玲、裴立新等,流失的有胡永其、忆慈(去了上海)、王海椿(去了广州)、王海群(去了郑州)、李伟、申永霞(去了北京)。可以这样说,凡国内出版的小小说选本,几乎没有一本没有江苏小小说作家作品的,而且在《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月刊》、《微型小说》等刊物的封二封三上刊登照片,列入小小说百家的,也是江苏的最多。江苏小小说作家出的集子在全国来说也是首屈一指的,更值得骄傲的是江苏还有凌焕新教授、顾建新教授这样的小小说理论家,这种实力很少有几个省份可与江苏相比的。

  苏军之外,豫军的实力也很强大,这得归功于他们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小小说选刊》、《百花园》、《小小说俱乐部报》以及郑州小小说学会都在郑州,向阳花木易为春嘛。排一排,在小小说文坛叫得出名的有孙方友、王奎山、司玉笙、墨白、邢可、秦德龙、刘建超、吴万夫、胡炎、程习武、谭杰、王建根、珠晶、张晓林、赵文辉、马均海、茨园、郭加奇、奚同发、李其祥、梁海潮、金光、中村、郭金龙、秋风、刘志学、李志亮、丁新生、戴玉祥、侯国平、马金章、王学亮、贺点松,这样齐整的队伍在其他省份确实不多见。

  赣军是因为南昌有《微型小说选刊》的缘故,扶植当地作家,胳膊肘往里弯怎么说都是人之常情。江西有刘国芳、陈永林、展静、饶建中、陶今、汪云飞、张桂生、唐银生、蔡良基、夏侯建、余长青、肖道美等,如果与江苏、河南相比,江西的实力就稍逊一等,且很少以集团军的面目出现,更多的是各自为政,独立作战。如果有一两个热心人,肯牺牲点自己的创作,组织组织,局面可大大改观。

  冀军的形成,自然要数《小小说月刊》的功劳,多年来《小小说月刊》确实发现、培养了河北省不少小小说作家。在我印象中有张记书、李义春、高海涛、蔡楠、魏金树、马月霞、窦卫华、李景田、央泽、丁肃清、马玉山、赵新、孔令德、田林、宋其涛、阎岩、宋子平、冷月等,冀军给人的印象还是蛮团结的,常常整体出击,集体亮相,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鄂军属后起之秀,但态势不错。湖北小小说写得较好的有叶大春、陈大超、尹全生、汪伟来、程天宝、邓耀华、缪益鹏、郑能新、胡晨钟、孙峤、彭达、贺方钊、姚淑清、凡夫、赵金禾、柯于明、胡金洲、袁毅、王运木、董玉洁、李先志、谷风、张保良、一冰、黄攀、汪静玉、叶倾城,近年监利一拨小小说作家势头不错,领头有刘国祥、陈勇、朱城乡等,创作上比较投入的还有蔡历华、吴军等一个小群体。当地很重视,形成了一个相当不错的创作小气候。

  川军出道的时间较早,在九十年代中期,一度很兴盛,当时自贡的曹德权成立了自贡市小小说学会,还办了报纸,可惜后来夭折了,但温江的李永康又创办了《微篇文学》,至今坚守阵地,很不容易。川军中有曹德权、周仁聪、王孝谦、傅恒、魏继新、杨景民、李永康、冯曙光、杨传球、高虹、杨轻抒、刘平、罗伟章、曾平、王宽、王甜、安昌河、孔兴民、雪火、李双、龚祥忠、石建希、胡玉、李朝信、周志和、赖福祥,应该说实力不错。

  5.小小说女作家队伍的逐步形成。

  记得我在九十年代末期写的多篇文章中提到我国小小说文坛与整个文坛阴盛阳衰相反,小小说女作家凤毛麟角。后来我还特意写了一篇《海峡两岸微型小说女作家》的文章,指出与台湾小小说女作家唱主角相比,大陆的小小说女作家确实相对弱了。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小小说女作家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三年前,我把我所知道的小小说女作家都登记在册,也只三十多位,现在一下子冒出了上百个,令人不敢相信。当然,大部分小小说女作家还刚刚冒出来,还谈不上有多少知名度,特别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家的名字很中性化,甚至男性化,因此不是很注意的话,很难分辨出哪位是小小说女作家,根据我掌握的资料,目前小小说女作家有:徐慧芬、周仁聪、陈毓、朱晶、夏雪勤、高虹、汪静玉、高黎莹、马月霞、汤红玲、谷凡、申剑、刘柳、张可、沈荼、袁雅琴、陈敏、申永霞、刘春莹、宋子平、叶倾城、姚淑清、张文珍、冷月、胡玉、涓涓、匹匹、关宏、史春花、胡丽端、庞颖洁、路也、莫小米、王银铃、符海丽、田湘钧、许丽萍、雪静、韩彩虹、卓凡、梁惠玲、袁桂花、陈向平、张馨雨、陈忆虹、温燕霞、张陆静、王颖、沈舟、王敏、彭雨、周珂、杜俊萍、张丽婷、赵黎明、曲小红、彭学军、雨思、张白桦、吴倩、史晓楠、黄琳、唐世华、张芬、吴静、何珠华、丁爱珍、黄红玲、林美兰、董雪丹、金文琴、阎岩等,而且还在不断冒出来,令人欣喜不已。

  6.编辑、教师、机关干部这三大块成为当今小小说作家队伍的基本构成,这事实已越来越明显。

  每一种文体,它的作家队伍都相对独立,譬如写长篇小说的以专业作家为主,写诗歌的以青年人为主,那么写小小说的究竟主要是哪些人呢,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分析后认为以编辑、教师、机关干部三大块为主。我现在仍然坚持我这一看法,口说无凭,让事实说话吧。

  且看小小说作家中在编辑岗位上的有孙方友、生晓清、沙黾农、司玉笙、刘国芳、吴金良、白小易、邢可、邵宝健、于德北、唐训华、濮本林、马宝山、赵冬、郑洪杰、林荣之、陈永林、戎林、廖怀明、袁炳发、高海涛、徐习军、茨园、陈武、薛涛、芦芙荭、沈宏、裴立新、缪益鹏、阿碧、刘放、王大经、伊德尔夫、杨永明、央泽、白旭初、王宽、魏金树、汤红玲、黄克庭、张桂生、邢庆杰、子夜、林立、金光、陈荣力、肖柳宾、中村、吴万夫、邹当荣、王海椿、王海群、胡炎、程习武、郭加奇、汤礼春、秋风、楚梦、慧玮、郑剑锋、黄卫平、丘脊梁、亦农、王培静、杨传球、李全等,举不胜举。

  教师队伍的小小说作家有王奎山、汝荣兴、徐慧芬、海飞、刘庆宝、李波、梁惠玲、袁雅琴、张玉庭、丁肃清、谭杰、孙峤、徐建宏、马廷奎、刘文良、温君、董国清、蓝贵恪、陈敏、冯扬、贺点松、王德文、吴恩慧、许国江、郭学荣、朱士元、刘庆宝等。

  机关干部中的小小说作家有许行、凌鼎年、谢志强、万芊、徐社文、喻耀辉、于伯生、张记书、林如求、今声、李景文、刘连群、雨瑞、邓开善、李义春、王宽、符浩勇、刘国祥、刘殿学、王孝谦、曹德权、韩英、何百源、蔡楠、侯德云、马均海、杨轻杼、曹多勇、魏西风、申平、马新亭、赵金禾、陈大超、陶立群、陈勇、朱城乡、王建根、刘纬、宗利华、魏永贵、闵凡利、梁大智、蒋寒、徐立忠、伍维平、刘少鸿、李志亮、丁新生、张超山、邓耀华、胡金洲、宋其涛、余方德、李利君、高军、包作军、孙伟、石飞、何开文等。

  当然,除了这三大块外,学生、部队官兵、企事业单位甚至包括农村中都有人在写小小说,但队伍齐整,影响较大的毕竟还是这三个阶层。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也许会有另外的收获。

  7.评论的相对滞后,与评论家队伍以精兵强将的面目出现,以及评论队伍的开始形成,已显端倪。

  从理论上说,应该是理论先于实践,理论用以指导实践,但在小小说文坛,情况有点出乎意外,多年来,理论一直滞后于创作,小小说的理论队伍、评论队伍一直未能有效地建立起来。

  而目前小小说文坛耳熟能详的几位著名评论家,其实都是小小说的倡导者,像江曾培、凌焕新、刘海涛是比较早的,不但各有小小说理论专著,还都主编过有关小小说的集子,为小小说集子、丛书写过序,为小小说作品写过评论,对推进小小说这种文体出过大力,可说是功不可没。继刘海涛他们之后,江苏徐州中国矿大的顾建新教授与广东佛山大学的姚朝文副教授在小小说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近年,又有部分大学教授,对小小说发生了兴趣,参与了小小说的评论,如暨南大学的潘亚暾教授,三江大学的单汝鹏教授,华东师大的钱虹副教授,徐州师范大学的王力讲师,株州师范的刘文良讲师等。

  另外像广东的李利君、山东的高军等也写了不少受读者欢迎的评论。

  如果从高校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这一块看,有不少教授、副教授,甚至博导都在研究海外,特别是东南亚的小小说创作,写出了不少有分量的论文。他们在接触、研究海外华文小小说的同时,或多或少也开始关注起国内的小小说创作,这确乎是个好的开端。

  8.有关方面对小小说的认可与重视。

  不必讳言,小小说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带有浓厚的民间性,许多年来,这种新文体一直未被有关方面重视过。国家的文学大奖如鲁迅奖、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等都排斥了小小说的参赛,从未授予过它什么奖项。开始几年,小小说作家要想加入中国作协很难很难。像江苏是全国小小说创作实力最强的,但前几年江苏在征稿编辑《江苏五十年文学选》时就明确规定小小说不在其例,对小小说的轻视与不公正可见一斑。

  但小小说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民间倔强地生长着,努力寻找着欣赏它的知音。二十年后,小小说从一只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其在读者中受欢迎的程度,连官方也感到吃惊。据统计,目前小小说刊物的月发行量已超过160万册,占了纯文学市场的一半江山还不止。像《小小说选刊》与《微型小说选刊》月发行量都在60-70万份之间,雄踞纯文学刊物之首。这样庞大的读者市场,有关方面再也不能视而不见了。终于在2002年4月,由中国作协出面在中国作协大礼堂举办了小小说庆典活动,第一次使小小说正儿八经地步入中国文坛的殿堂。

  这几年,由于第一代小小说作家已趋向成熟,知名度日益上升,因此加入中国作协的也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许行、刘连群、文牧、生晓清、凌鼎年、邓开善、李春林、郑允钦、杨晓敏、邢可、江曾培、郏宗培、沈祖连、刘海涛、孙方友、墨白、杨景民、苏学文、白小易、杨奇斌、北丐、刘国芳、魏继新、陆颖墨、林家品、喊雷、韩英、胡尔朴、李森祥、吴金良、窦卫华、刘殿学、钱欣葆、耿家强、田松林、薛涛、赵冬、濮本林、南预见、汤国基、何百源、马宝山、赵智、问英杰、柯于明、刘公、李义春、黄卫平、凌可新、路也、谢志强、杨小凡、林荣芝、王晓峰、雨城、薛友津、戴珩、李龙年、修祥明、陈铁军、秦德龙、谭杰、廖怀明等,大约六十多位。当然,其中部分作家是曾写过小小说,如许谋清、杨少衡、石舒清等,但他们并非是以小小说创作为主的。在6000多中国作协会员中,有60位小小说作家,几乎占了百分之一,无论怎么说,小小说作家这支队伍是轻视不得的。

  9.小小说庞大的读者市场正在诱惑有眼力者参与办刊物,做大与分享这块蛋糕。

  小小说经过二十年的自生自长的发展,已初步赢得了自己相对固定的读者群,其读者可以说分布全国各个省市各个地区、各个阶层各个岗位,且与党报党刊不同的是小小说刊物很少有公费订阅的,基本上是读者自己掏兜订阅的,所以它的发展潜力还很大很大呢。

  八十年代中期的时候,全国惟两家小小说刊物,一南一北,北边的是河南郑州的《小小说选刊》,南边的是江西南昌的《中国微型小说选刊》,开始还是双月刊,后来因为市场的需求,改为了月刊,再后来改为半月刊,发行量也节节上升,直到目前的月发行量60-70万份。

  近年,纯文学刊物订数大都急剧萎缩,生存艰难,惟有小小说刊物行情看涨,因此同类刊物越办越多。据笔者了解,目前正在出版的除了两家选刊外,还有河北省文联主办的《小小说月刊》,作为原发刊,其发行量已超过10万是很不容易的,还有郑州市文联主办的《百花园月刊》,江苏镇江文联主办的《金山·微型小说》,江苏淮安市文联主办的《短小说》,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主办的《小小说作家》,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文联主办(在广州出版)的《杉乡文学·趣味小小说》,湖南省群艺馆主办的《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安徽马鞍山文联主办的《作家天地·微型小说精品》。2000年下半年又冒出了一份由中国经济报业集团主办的《中国小小说大王周刊》。除了这些,以内刊发行的还有内蒙古包头市的《微型小说》,郑州的《小小说俱乐部报》,四川温江的《微篇文学》,湖北咸宁的《微风》杂志。还有几家以发小小说为主的刊物,在小小说圈内影响也不小,例如江西南昌的《星火》、浙江宁波市文联主办的《文学港》,浙江金华市文联主办的《三月》等。另外,由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与上海古籍出版的联合主办的《微型世界》也将十月份创刊。据可靠消息,明年还有刊物会转向与改刊以发小小说为主。总之,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但从客观上讲,又进一步推动了小小说的繁荣,培养了更多的小小说读者。

  10.出版社开始看好小小说集子,争相出版各类选本。

  笔者属小小说文坛的有心人,所以从九十年代初期就开始收集各种版本的小小说集子。如今,小小说个人集、选集、合集等等,成了我藏书的一个专题。从我收集到的小小说集子看,开始是几年出一本或出一套小小说集子,后来是每年有小小说集子出版,近两三年小小说选本一本又一本出来,有几家出版社在争着出。这几年,比较重要的小小说集子有《小小说百字代表作》、《小小说百家创作谈》(河南人民出版社);《当代小小说代表作》(长江文艺出版社);《中国微型小说选》(春风文艺出版社);《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上海文艺出版社);《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名家名作丛编》(四卷本,上海文艺出版社);《春兰·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获奖作品等》(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当代微型小说精萃》(上下册,云南人民出版社);《中国大陆微型小说家代表作》(神州出版社);《传奇·幽默篇》、《爱情·军旅篇》(青海人民出版社);《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四卷本,新华出版社);《中国当代小小说名家名作丛书》(十卷本,四川人民出版社);《掌上玫瑰·世界微型小说佳作选》(五卷本,春风文艺出版社);《世界微型小说传世精品》(四卷本,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世界微型小说经典》(四卷本,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世界经典微型小说》(三卷本,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微型小说三百篇》、《外国微型小说三百篇》(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历代微型小说选》(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国古代微型小说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非常小说秀》(三卷本,海天出版社);《'99中国年度最佳小小说》、《'2000年中国年度最佳小小说》、《'2001中国年度最佳小小说》(漓江出版社);《小小说选刊十五年获奖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中国微型小说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笔者也先后主编过多套丛书与选本,仅2002年就选编了《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双年选(2000-2001)》(上海文艺出版社)与《中国当代幽默微型小说选》(上海人民出版社)。当然还有很多很多,如果全部抄录那实在太长了,就此打住吧。

  不过我想几本重要的小小说理论著作还是要提一下。刘海涛的《微型小说的理论与技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型小说的规律与技法》(新加坡作家协会)、《现代人的小说世界─微型小说写作艺术论》(上海文艺出版社);江曾培的《微型小说面面观》(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诸孝正的《怎样小小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凌焕新的《微型小说艺术探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顾建新的《微型小说学》(中国文联出版社);赵禹宾的《小小说艺术创作研究》、《小小说艺术创作基础》、《小小说艺术创作技术》(中国戏剧出版社);刘海涛的《华文微型小说学原理与创作(中国文联出版社)、《20世纪的微型小说创作历史与理论》、《转型期的微型小学研究:规律与技法》、《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家研究:群体与个性》、《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精品赏析:张挥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据笔者了解,年内还有多本小小说选本要出版,到明年初,则有一批小小说选本出来。理由只有一个:小小说集子销得动。

  11.小小说走近高考,与小小说读者队伍的培育。

  起初看来,小小说走近高考与小小说读者队伍的培育似乎不很相关,其实,这中间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目前,分割小小说这块蛋糕的人很多,但千方百计做大小小说这块蛋糕的人却不多,因为培育小小说读者市场毕竟不是立竿见影的事。近年,《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月刊》、中国微型小说协会等联合了各地的报刊,多次举办各种类型的小小说笔会、小小说研讨会,或者颁奖会、小小说作家个人作品研讨会等,由于总有或多或少的媒体参与,因此,客观上宣传了小小说,扩大了小小说的影响,即便有些刊物或有些个人其主观意图只是着眼于经济利益,但不可否认,客观上毕竟是推动了小小说的繁荣。

  从近年的报刊发行情况看,小小说打响了中学生这张牌无疑是有战略眼光的。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初、高中生永远是不会断档的,所以只要初、高中生对小小说刊物发生了兴趣,订户就不会减少,如果宣传得到位,征订数必定有增无减。

  在培育读者市场方面,深圳的曹清富老师主编的《微型小说猜读续尾》那两套书功不可没,因为这激起了中学师生参与的热情,一下子抓住了一大批读者。

  近年高考作文的题目以记叙文为主,且体裁放开,这十分有利小小说走近高考。从近三年的高考作文状元卷来看,其中相当一部分可归类为小小说,且每年高考结束后,各地的报纸或多或少会刊登一些高考作文状元卷,这等于在为小小说做免费广告。为了使小小说与高考挂起钩来,至少让家长与教师、高中生有这种认识,所以笔者近年来连续写了多篇文章谈这个问题,多造点舆论总是好的。

  当然,要做的事还很多,一步步做吧,相信这种努力会有成效的。

  12.小小说的走出国门,与小小说打世界牌。

  我曾在多篇文章、多种场合说过,小小说走向世界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个说法目前已为不少人接受。近几年,海外的小小说不断被介绍进来,翻译过来,中国的读者不断认识了东南亚、台港澳等海外作家的小小说,也认识了欧洲国家乃至大洋洲、非洲国家的小小说,视野越来越开阔。交流往往是双向的,在海外小小说进来的同时,中国大陆的小小说也在不断被介绍出去。可以这样说,中国大陆的几位著名小小说作家,在海外,至少在东南亚国家与港澳台地区已有不小的知名度。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州,以及新马泰菲都曾发表过相当数量的中国大陆小小说作品,有的国家还先后出版了中国大陆的小小说集子。

  更令人可喜的是2002年8月在菲律宾马尼拉成立了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这个研究会在新加坡注册,目前有22个国家与地区的作家参加,有了这个组织后,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就能走向沟通、交流、整合,对促进这种文体的繁荣极为有利。

  
  笔者对当代小小说的状况分12个专题进行了扫描与分析,相信各位读者对小小说已有了大概的了解。鉴于这种良好的态势,小小说的未来应该是十分乐观的,因为新兴文体的生命力要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这绝不是哪个权力者能任意扼杀的。市场的需求,读者的需求,将是最大的原动力。

  现在,小小说经过了二十年的发展,文体已走向成熟,作家队伍已走向成熟,读者队伍已形成,或者说小小说的读者市场已发育了,因此,这种文体已开始进行良性循环。当然,我们还要爱护它,保护它,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多做实事。所谓实事,我以为要做以下几件事:

  1.要扩大小小说作家队伍。它的基数越大越好,但它的骨干队伍素质要提高,有高质量的作家队伍,才能保证有高质量的小小说作品创作出来。有了好的小小说作品,就不愁没有读者。


  2.理论与评论队伍要与创作齐头并进才行。要鼓励专业的评论家与高校的教授、学者加盟小小说理论与作品的研究队伍,使这种文体引起越来越多的读者的关注。

  3.规范文体。使小小说与其他文体区别开来,不能让小幽默、小笑话、小品文、小素材来败坏了小小说这种文体。

  4.在培育读者市场上还要下功夫。抓住了年轻读者就等于抓住了小小说的未来。特别要抓住网络,把小小说适合于网络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5.不但要使小小说走近高考,还要使小小说进入各种教科书与经典读物。

  6.小小说刊物与报纸要有序竞争,不能恶性竞争,避免自相残杀。

  7.要通过努力,使鲁迅奖等国家文学大奖有小小说的一席之地,以提高小小说的社会地位。

  8.与企业家联手,在企业的赞助下,为小小说设立大奖,以吸引更多的作家参与小小说创作。

  9.扩大小小说的知名度,要努力做到在各种高规格高层次的文学活动中有小小说作家的声音,让更多的人了解小小说,认识小小说,欣赏小小说。

  10.为小小说走向世界推波助澜。也即加强与海外小小说作家的沟通、交流、切磋、取长补短。让世界文坛,与各国读者知道:中国的小小说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当然,这中间翻译的工作很重要。
2#
发表于 2003-12-10 20:36 | 只看该作者
形势虽好,离俺太远。。。。。
3#
发表于 2003-12-11 15:14 | 只看该作者

努力!!

最初由 红枣 发表
形势虽好,离俺太远。。。。。


其实我们一直在努力!

呵呵。
4#
发表于 2003-12-11 16:2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着,锻炼着,进步着!
5#
发表于 2006-5-18 23:22 | 只看该作者
孝感市涌现了一批小小说的作者
6#
发表于 2006-5-19 00:16 | 只看该作者
这一篇很有分量。是小谭的吧?好久不见了!
7#
发表于 2006-5-19 00:23 | 只看该作者
哈哈,老帖子又提上来了,不过再看看也不错!只要学习就有收获!
8#
发表于 2006-5-19 13:19 | 只看该作者
中财最让人感动的就是有许多学习机会:)
9#
发表于 2006-5-24 00:45 | 只看该作者
我喜欢文学评论,但是今天太累了,先支持一下,有时间仔细阅读。期待更多跟优秀的文学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5 08:06 , Processed in 0.07164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