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00|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消费的欲望在推动社会的奢侈心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2 12: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消费的欲望在推动社会的奢侈心情


                                                        李华新

         近日在读《消费的欲望》( 【美】 比尔.麦基本等著)感到其中所涉及到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刻思考。联系到前不久一则报道说,中国人现在到欧洲英法等国的的商店中去买一些高档的用品,简直是有点去抢购的感觉,就像在我们国内去买白菜,那种购物的方式,让人感到中国似乎并没有收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反倒是一次向世界名牌淘金的一次机会。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关于消费和消费观念这样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购物过程,而其中所涉及到的是深层次的文化概念,关于消费在第一个主题就是和欲望有关的,而且这里还和弗洛伊德的欲望的解释有关,“人们自从与母体分离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处在一种可悲的渴望之中。而在关于”为爱消费“的解释中人们会发现,正是欲望成就了美国最贫穷的群体,他们没有存款,没有格外的收入,一生还贷不止。欲望驱动消费者的冲动,可以给带来欢乐和痛苦,也可以带来毁灭。此外,关于消费的第二主题就是西方的观念,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而且现在有一个不是好的倾向,那就是东方似乎正在仿效西方的消费观念,并且影响到东方的文化。美国的消费主义,并不是什么值得效仿的。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美国的消费的一些现象分析:这是在《为爱消费》中体现的---债务,并不是美国人首创的,他们的负债有三个特征:第一个特征就是它的无节制性,而且这一现象并没有在近年来减少,美国国内的储蓄额非常的少,不想我们中国人甚至是东亚人那样储蓄有一种习惯和惯性。第二是美国的传统意义上造成个人和国家欠债的贫困没有任何关系。而且在美国--即使是这次的次贷危机中的债务,这些美国家庭并不是贫穷的和最贫穷的人,但是前提是如果他们不是借钱进行比自身收入要高的消费的话,他们是不算是穷人的。美国的债务的第三个特点是,人们将所借资金用于特殊的用途。一部分人用于支付按揭和大学贷款,而更多的人生用债务用来购买昂贵的汽车、名牌服装、名牌手表、各种各样的根本不算是生活必需品的东西。不给自己的留有余地,甚至不顾自己的财产被没收的危险。因此在美国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像奔驰和宝马这些豪华车的经销商,也很说遇到支付现金的顾客。而这在中国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一种消费行为,但是现在人们似乎已经感到心的消费主义者使用的信用卡,似乎就是为了打造这样的一些月光族的消费精神。

       译者在介绍关于消费的具体特点时的论点,还是比较多中肯,那就是现在的消费税具有炫耀和竞争性的,而且现在的消费就是”竞争性消费,而且因其而滋生了新的消费现象“即阶级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人们一心要达到和别人一样的消费水平。满怀希望的穷人们肯定会想效仿那些富人的生活,而这样的仿效似乎是无可指责的。但是这样的一种心情之中人们会发现,享受生活的含义在发生改变,因为这是人们在拥有生活,而非是在“生活”。在消费社会里,人们出于冲动而进行购买活动,期望能从中得到即刻的满足。但是人们你毕竟不是消费动物,人们也必须要有自己的理性消费的制约,因为人们一旦无法控制自己,在毫无节制的消费社会,那么人们就会陷入一场灾难。按照一个比较具有经济学意义的话来说,我们必然会在“全球经济中经历一次惨败”。

      其实这些到欧洲买东西的中国消费者也是精明的很,因为过去的那些只能是在在画报杂志上见到是奢侈品,现在的价格他们觉得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打折扣都到了50%。这样的一个价格以及廉价的机票和一些出团到欧洲的旅游团队,也是借机来组团到欧洲采购,这些中国人似乎是以为自己捡了便宜,却不知是在为其他国的经济的提振在做贡献,而为什么不到中国的商品市场去采购,还是因为自己的内心深处的崇尚外国货的心理在起作用。

        也许这是中国消费者在颠覆自己的那种储蓄的美德,使得投资而不是消费的观念进行一次新的颠覆,而是的消费也能够成为中国百姓的一种新的消费理念的革命,但是恰恰是因为中国百姓的这一消费理念而使得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中国的能够拥有现金,不至于像美国那样背负以万亿计算的外债。

        因此说,在对借钱买东西作为一种时尚推行的美国的反卡尔文主义的所宣扬的节制不接受的时候,也希望别国百姓也像美国一样进行无节制的消费,是在是美国人的一个误区,那就是使得储蓄的美德被遗忘,那就是美国人的一种解释了,是将道德观和贪婪紧密联系在一起,也是对卡尔文注意认为的财富是对美的的回报的这一说法的一种扭曲。

       也许不仅是在美国,现在据最新的资料显示, 英国国家统计局19日表示,负债银行部分国有化将导致公共债务陡增,最高可能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50%。英国《每日邮报》计算,至少2万亿英镑(2.8万亿美元)的公共债务分摊到每个英国人身上,相当于每人欠债3.3万英镑(4.7万美元)。与两年前相比,公共债务翻两番,如果继续保持惊人增速,国家破产近在咫尺。  经济评估机构恩斯特•扬统计俱乐部资深经济顾问安德鲁•古德温认为,英国经济日益低迷,政府支出未来数月内将随失业率上升继续暴涨,与此同时,经济活动严重收缩将继续减少税收,导致政府债务继续攀升。

       只是一本有趣的书,说它有趣是这本书不是艰涩的和纯粹的学术文章,因此说真正值得一读的一本书,而且其中的一些题目也是很有趣的:

     “为爱消费”只是一个消费的理由,而"电影与消费的欲望",则是对怀旧的电影和处在因特网之间的文化之间的重叠中,使得人们发现我们现在和过去并非根本不同,但是总起来说一次性消费的电影和大众文化商品的路径,却是背道而驰;而在“生态学中的给予与消费”一文中,则是提到了有些消费行为是由城市扩张所决定的,如城市的扩张造成人们对汽车的过分依赖。总而言之,我们创造了一个极其浪费而且具有破坏性的系统,用来做那些本来可以在地方上用小得多成本和消费就可以完成的事情。要重新设计这种结构就意味着,要了解政治、税务、和法律上如何运行的,以及更合适的利用它们,使得生态环境更有弹性。我们创造了一种全球性的消费文化。这种文化在几十年内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是不会消失的、现在我们处境危险,即将被野蛮洪水所淹没,而人口过剩、资源匮乏、生物物种枯竭、猖獗的疾病、饥荒、污染及气候改变等生态噩梦又加重了这种野蛮现象。要配的上我们自称为人类的地位的唯一办法就是,重新设计我们的社会。--其实生发这一感慨的,是由为了消灭墨蚊使用BTI灭蚊漂浮剂而引起的,为使用了这种灭蚊剂之后,就会使得这些东西流入河流,继而影响自然的生物和物种,同时会使得环境受到污染。而河流中的滴滴涕的增加和为了承揽更多的游客进入到森林中,其实是一个矛盾。而要保持生态环境,那就还要继续忍受这些墨蚊的叮咬。

       看到这里,也许人们可以理解我写下这些读书笔记的一些苦衷了。那就是要是真正能够读进去的话,还是对我们当下的环境和消费之间的关系会增加一点新的认识,只是我们只有把消费资源以及人类物品的角度,放在一起进行考量的时候会陡然明白---地球上有限的资源与人类对于“物品”的无限欲望--任意消费,奢侈消费以及不计后果的攀比消费--是相互矛盾的,结果使得地球的一切都喘不上起来--人类、植物、动物和地球本身。而从经典角度来看“我们应该用质量两而不是数量原则来衡量经济增长,以重新制定发展标准。而只有如此,或许可以改变”消费社会的口号就是“你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所有的一切都以你的欲望为中心。”

       问题的本质在于过度消费,其中有三个原因:由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国度使用,我们未来一代人对资源的使用权已经被剥夺了;废气污染和倾倒在空地上或河流里的垃圾所造成的污染具有破坏性’;对于资源的使用不当,有损于那些似喜消费的人们的心灵、内心世界和世界观的发展。(《均衡》)富裕社会盛行的道德体制,警告人们不要过度开发资源,不要破坏自然环境。

        是啊,避免过度消费如果能够成为美德的话,那么就需要考虑到均衡,那就是尊重社会、动用政治手段,同时还要考虑到那些没有资源可以利用,也就没有什么消费主义或消费行为可以担心的人们。


   (济南 李华新)




[ 本帖最后由 李华新 于 2010-12-12 12:36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12-13 08:41 | 只看该作者
因读书而来的不错的思考。
问好!
3#
发表于 2010-12-13 08:49 | 只看该作者
人性的欲壑难填,最终会毁了地球。

经济依赖过度消费,实质被浪费给绑架了。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3 10:5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武俊岭 于 2010-12-13 08:41 发表
因读书而来的不错的思考。
问好!

谢谢峻岭版主的提示和解读!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7 09:2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微风轻拂 于 2010-12-13 08:49 发表
人性的欲壑难填,最终会毁了地球。

经济依赖过度消费,实质被浪费给绑架了。

版主的精辟点评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07:46 , Processed in 0.05218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