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6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4评徐克导演的电影《梁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2-25 19: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评徐克导演的电影《梁祝》
                                                                                     
柳咽河

  近日,适逢影片《梁祝》在我地上演。虽说现在离它在全国上演的热潮己远,人们早以热衷于被媒体炒作的新片,我却不愿错过,携友人共观之。片至高潮,象我这样自诩为十分挑剔的观众也不禁热泪盈眶,沉浸于梁祝的悲欢中,不能自拔。禁不住自问:对于这样一个世人皆知的爱情故事,越剧、小提琴、通俗歌曲都曾演绎过,为什么再次搬上银幕(从前大陆有过黑白影片)还会产生这么大的震动呢?我想,这不仅是故事本身的原因吧!对于这样一个老故事,人们不会再对它有多少兴趣,之所以成功,离不开徐克导演的精湛演绎。由于他的编剧和导演艺术,使这个并不新鲜的故事产生出了无穷魅力,令观众为之倾倒。回味影片,我认为它有如下特点:

  一、用历史故事演绎现代人情感,这是剧本创作选取的切入点。
   
  对于梁祝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要把它改编成电影重新搬上银幕剧作家的责任是很重的。对于观众来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己所理解的梁祝形象,想要达到大家的认可且不落俗套,实为不易。再则梁祝故事的背景是封建社会,它的产生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道德的痕迹,怎样去把握它也是一个难题。如果照搬戏剧的情节拍电影,就有陈旧之感,观众也不买帐。若重编一个新情节,又恐有违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变成“四不象”的怪物,遭人耻笑。徐克是个很有胆识的电影人,他根据以往拍片的经验,紧紧抓住当代都市青年细腻的情感脉搏,以梁祝为替身演绎出了一个现代爱情故事,使《梁祝》从种种束缚中冲出来,成为一部具有时代意义和创新精神的力作。同时也是对传统故事改编的一个有益的偿拭。这使我想起苏童笔下的那些三、四十年代的老故事,诡密而怪异,全不是当时人生。然而却渲染出了当代人的观念和情感,成为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曲折反映。作品很受青年们的欢迎。苏童的创作是带着主题去虚构故事的,较容易些,面徐克是在前人作品上的改编,他不可能信马由缰任意铺排,他必须在出新的前题下尽量保持故事的原貌,改编的余地很有限。他却做得很成功,主题提升的成功为剧本打下了好的基础,成为作品强有力的依托。

  二、融欢笑、悲情于一炉,强化了悲剧的震憾力。

  同样借用老故事演绎当代人情感的苏童小说,无论是作为文字还是拍成电影,风格都是一味的严肃、沉默,因此渲染出的悲情也是冷漠荒凉的,着实使人怅惘而叹息。当然,这也是一种风格,给观众造成的悲伤也是深刻的、久远的。但是,就象中国内陆其它题材影片,其严肃的作派很难赢得多数观众的接受,使观众和电影拉开了距离(喜剧则是另一种形式的“距离”,它的幽默常常生硬而做作,有挠人胳肢窝之嫌)。我欣赏《梁祝》一片的风格,它把一个悲情故事用轻松诙谐的手法来叙述,不时令人捧腹;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渐渗入悲剧的因素,使剧情缓缓走向高超,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在悲情高超──祝英台被关在家里绝望地呐喊时,作者又及时地插入学堂时的美好回忆,更强化了人物的伤痛,引发了观众的共鸣,构成了镜头内外的交流。这一幕使许多观众淌下了眼泪。也许有人会说这种技巧太商业化,有违主张真实再现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但是,艺术反映生活不仅仅是对生活的简单重复,而是对生活的艺术观照,传达出生活的内在真实,这才是艺术创作的根本目的。电影是视觉艺术,它的真实不在个别情节的虚实,关键是最终所阐示的主题和情感是否最大限度地贴近人物的内心。为了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些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是必要的。技巧本身并无上下高低之分,关键在于用得巧妙,用得恰到好处。悲喜杂揉的手法算不得新奇,不是什么高深的技巧,但用得巧妙了,无论是悲剧、喜剧、正剧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几个配角人物的塑造,衬托了主角形象,提升了主题,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和剧场效果。

  《梁祝》一片中除了着力刻划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个主要人物外,还用些许的笔墨点活了两对次要人物──僧人和祝母、丫环和老仆人。这两对人物在戏剧及老电影中并无特色,与群众演员一类,而在《梁祝》中作者却通过自己的创作赋予了他们以鲜明的特色。由于他们的存在,主要人物避免了象以往戏剧中那种突兀、乏昧,为影片增色不少。影片中是这样设计僧人和祝母的关系的:他们少时曾在一起读书,那时祝母女扮男装,与他交往中产生了爱情,然而祝母不得不顺随父愿含恨嫁给祝家,而他,则斩断情缘出嫁为僧了。他们的爱情也是个悲剧,是屈从封建意志造成的悲剧。这个情节设置,从另一个角度为梁祝爱情的展开做了铺垫,并且暗示他们不会再走上一辈的老路,要反抗到底。祝母察觉梁祝爱情后所表现出的心理冲突极具典型意义:既想成全他们,弥补自己一生的遗憾,又不敢违抗夫命,使家族的利益受到损害。然而最后还是拆散了他们,为了让女儿死心踏地嫁给马家,她竟然跪在梁山伯面前哀求,让他给女儿一纸毁约书。这一方面表现了她对封建族权的屈从和维护,也透露出一个母亲对女儿的那份关怀与爱。她在尽力地保护自己的女儿,到头来却使事情走向了反面,把一个封建妇女的重重重压下的无奈和软弱刻划得淋漓尽致。一个受封建族权、夫权迫害的女人,反过来又迫害压迫自己的女儿,成为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可见封建道德涂毒之深。作者以此对封建礼教提出了尖锐的批判,其意义己超越了梁祝故事本身,丰富了作品内涵。

  僧人与祝母的观念不同,他当初出嫁是对封建道德的另一种反抗形式(虽然逃避的本身是消极的)。后来,当他得知祝家干涉梁祝爱情时,自称“我是门外人,只看人间热闹”的他再也无法按捺内心的悲愤,来到祝家与祝母理论(尽管这种理论是用说禅的方式表达的)。可见他并未尘缘脱尽,到是看懂了大人生。他想劝诫祝母顺其自然却未能如愿,悲剧终于发生。影片的结尾,僧人从空荡荡的院落里拣起英台遗失的纸蝴蝶,一点一点把它们撕碎,变成两只蝴蝶,从他手中飞起来,飞向自由的世界。这既是他对旧世界的控诉,又蕴藉着他的一个梦,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痴梦。这个梦即作者的美好祝愿,又是观众发自内心的无数心声。僧人的存在,恰是对这一主题升化的关键所在。对于作品,对于主要人物的表现,都有重要的意义。第二对配角是丫环和老仆人。他们曾陪伴祝英台求学,在学堂里搞出了些适当的笑话,使剧本前半部分具有轻喜剧的风格,把初出闺阁的英台的喜悦之情渲染得别有情趣。他们的表现尽管时时有所夸张,却真实而生动,将小人物的心态生动地刻划了出来。他们既想保护梁祝的爱情又害怕夫人知道责罚的无奈表现,是他们自身的局限,然而他们毕竟又是善良的,不惜瞒着祝家成全这对有情人,与梁祝的爱情同悲欢。特别是后来哭坟那一场,他们的哭声衬托着祝英台的哭声,惊天动地。由此我看到了小人物的温情。他们没有能力反抗强权,他们忙碌于日日存在的生存危机中,不敢奢望爱情、平等和自由,但他们对于自由追求爱情的青年却能给予可敬的宽容与同情,并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保护他们。这是那些权势富贵者所没有的,那些人在锦衣玉食中沉醉并设置些封建礼教来压迫普通人的生活。温情只属于这些小人物,这些平凡又平凡的劳动者。正是这些充满温情的小人物不断吸呐和汇聚起生生不息的反抗精神,滋养了无数英勇的抗争者,构成了历史上绵延不绝的反专制反压迫的革命烽火,推动着历史的进步。

  四、人物表演与镜头处理上的成功。

  由于徐克身兼编剧和导演二职,很好地解决了剧本创作与导演思路无法统一的矛盾,使故事架构、情节设计和镜头处理等诸方面和谐统一,融为一体。这是高素质全能导演的优势,也是现代电影剧院对影剧院人提出的更高要求。

  片中梁山伯祝英台分别由香港演员乌其龙、杨采妮扮演。乌其龙原为台湾歌唱组合“小虎队”中的一员,组合解散后独立发展,以唱歌为主,兼顾电影。由于年龄偏小、演技单薄等原因,我对其出演的角色并不看好。这一次却是个例外,演技方面有了不小的进步,我想这与徐克导演的着力塑造不无关系。我对杨采妮了解不多,只知其专事电影己有数年,这一次饰演的祝英台形象活泼可爱、率真真挚,并融入了现代青年女性的神韵,我以为这是她最好的表现。我赞赏她表演时的专注,这往往是内地的演员所不及的。内地的许多演员或者过于严肃呆板,或者顾作深情、妖柔造作,总有些放不开,不能准确地传达人物真实的感情,把技巧做到不留痕迹。同样是拍愉悦的神情,内地女演员多卖弄美貌搔首弄姿,反失了大家风范,与香港女演员张曼玉、杨采妮相比,更是相形见拙。但是,片中杨采妮留下的遗憾也是明显的,如英台被关在阁楼上时的怨忿,得知梁山伯去世时五雷轰顶的绝望,以及后面哭坟等镜头,她的表演还欠火候,祝英台形象太过矜持,没有把那种痛失爱人的感情表现足。这一点到是内地演员张瑜在古榕导演的影片中表现妓女从良后的悲惨遭际的表演更加酣畅。也许内地人的精神曾受到过分的压抑,欢乐不足,悲伤的体验却格外深刻,造成了两地演员表演上的诸多差异。尽管徐克导演用了大起大落的背景来渲染环境,终未能弥补表演上的不足。

  徐克导演镜头上的功夫很深,《梁祝》一片中的画面都很美,很富有张力。其中,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意义的两个镜头是:一是哭坟。祝英台出嫁,迎亲的队伍走在道上,忽然黄沙漫天,阴风乱走,把一行人吹得东倒西歪。这时,一座座土堆从天而降,挡住了去路,只留下通往梁山伯坟墓的一条路。电闪雷鸣中,祝英台跌出轿来向坟前爬去,天色昏暗,打了脸的吹鼓手仿佛一群地府的小鬼,在风中艰难地走着,象是为英台送葬。墓穴裂开,英台纵身跳入坟中,地层塌陷,黄纸漫飞,一片凄凉阴森的场面。导演谙熟电影技巧,声光色、电脑科技运用自如,把这一场关键戏拍得很好,壮烈、凄惨,世界与人同悲泣,天地为之也泪垂。另一个镜头就是紧接着这出惨烈后的宁静。夕阳照在空荡荡的房间里,斯人己去,空留下一片寂寞的阳光,僧人的出现恰到好处,以佛教来诠释这个结局喻意明显。然而又不仅于此。僧人从地上拣起那两只纸蝴蝶,撕成碎片,然后于手中化作两只翩翩的蝴蝶,相恋相伴,自由飞去。为这出千古绝唱划上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句号。句号之外,尽在不言中。

  以上谈到的多是影片的成功处,它的缺点除了第四点谈到的外,还有一些:首先,影片情节直露地表现出对观众的有意迎合,如写教师的愚蠢,祝父的滑稽等,虽说这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礼教的嘲讽,并兼有喜剧效果,但我想,具体刻划时是可以有一些深度的。这一点直接表现了作者的商业意图。其次,影片在刻划梁祝同房居住等细节时,尚有破绽。细心的观众会有疑问:书院妇人和英台仆人既知英台女儿身,难道就不曾觉察和阻拦他们同房而卧?这些都有表现出作者在构思时的粗心。尽管有这些不足,我仍然认为这是一部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都有很强的影片。在中国电影持续困境的今天,它在语言的更新、主题的把握、技巧的运用以及如何处理传统与现实的关系等方面,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偿试,具有启示和借鉴的意义。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4-2-25 21:10 | 只看该作者
高手。评论很有专业水准。特别难得的是深入剧情又能浅出到演员素质,以及两者的微妙。

很喜欢徐克的影片。
3#
 楼主| 发表于 2004-2-27 20:0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刑兄夸奖,这是在九六年时写的旧作,现在从事电视行业,专业知识要比过去多了,希望有一天能自己拿出一个像样的电影剧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16:00 , Processed in 0.04848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