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5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通俗也精彩:阿瑟·黑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3-3 16: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将近二十年前,我“走后门”在当时的“地区图书馆”借了几本外国小说。其中一本名叫《林肯机场风雪夜》,封面粗糙,装帧简陋,但它讲述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在一个飞机场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却一下子吸引住了我。我手不释卷一直到凌晨四点,终于读完了它。后来,我买了另一个版本的这本翻译小说,书名:《航空港》,作者:阿瑟·黑利(Arthur Hailey)。

  在上个世纪后半叶以写通俗作品而闻名欧美文坛的小说家中,阿瑟·黑利实在是很突出的一位。他出生于英国,国籍却是加拿大,而成年后又长期侨居美国;他曾当过公务员、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房地产掮客、商业杂志编辑和广告经理人员等。——这些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独特。

  阿瑟·黑利的作品都是以美国社会为背景,而且每一部都是通过讲述发生在一个行业内部的故事,来展示当时美国社会生活的某一个片断画面。比如《最后诊断》写一个医院,《汽车城》写汽车制造厂,《钱商》写一家银行,《大饭店》写一个旅馆,《航空港》写一个民航机场,《烈药》写药品生产厂家,《晚间新闻》写电视台等等。他笔之所到,往往就是当时美国乃至世界万众瞩目的热点,举凡公民权利、种族纷争、交通拥挤、轿车普及、银行倒闭、能源危机、药品推销黑幕以及恐怖主义行动等,都成了他书中故事的背景。这种紧贴现实的写法,肯定使当时的美国人感同身受,而对于我们这些尚处封闭之境的中国人来说,则大开了眼界。实际上,阿瑟·黑利在欧美文坛是有着“社会问题小说家”的称号的。

  自然,阿瑟·黑利作品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题材,更主要还在于作者是位讲故事的个中高手,文笔运筹间就把一些看来平凡的人和事表现得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他的大部份小说的特点可以归纳为:情节紧凑,高潮迭起。书中故事一般都被设置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限内,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场所,一开始就引入主要人物和场景,全无枝蔓,在交待人物和事件关系的同时,也点出了矛盾冲突。随后,人物与事件就交相错杂而进,矛盾迭生,波澜起伏,直至故事的最高潮。最典型的就是《航空港》:整个故事从傍晚六点半钟到翌晨一点半,前后不过七个小时,地点就在“美国中部的林肯国际航空港”,而机场人员之间的钩心斗角、暴风雪对机场运转的妨害、环保人士示威造成的混乱、骗保自杀者对航班的威胁……,一个个事件纷至沓来,令人欲罢不能,非得一口气读完不可。再比如《钱商》:全书内容自始至终也就是两个月的时间,主要情节都发生在“美利坚第一商业银行”内,其间就发生了银行高层权力之争、内部人员盗窃案、储户挤兑风潮、伪造信用卡大案、银行破产危机等惊心动魄的事件,几乎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读者为之紧张急迫,浑如置身其中了。他的其它那些作品,虽故事情节迥异,其引人入胜之妙却也大抵如此。

  由于阿瑟·黑利作品中的场景大多设置为一个相对固定而又开放的场所,因而牵涉的人物可谓来自五湖四海,比如《最后诊断》里,有医护人员,有患者,有推销药械的商人,还有记者;《大饭店》中,有饭店员工,有住店的顾客,有临时来开会的人,有私人侦探,甚至还有小偷。——这些人物看似庞杂,互不关联,却又非常自然地凑在一起。对许多人着墨不多,却常能惟妙惟肖,使其形象跃然纸上。而书中的主要人物,或高尚睿智,或勇敢坚强,或私欲旺盛,或颟顸糊涂,一个个都被用白描的笔法塑造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令人读后掩卷难忘。

  读阿瑟·黑利的小说,在其引人入胜的故事之外,总还能感到一丝隐忧: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人似乎成了由一个个机构组成的大机器上的小小的齿轮或零件,既能维持机器的正常运转,有时又难免成为机器故障的牺牲品。书中发生的那些反映社会现实的事件,许多就是人类社会化进程的产物。人类组成了社会,创造了方便生活的社会机构和社会规则,但人类是不是能真正把握它呢?也许,阿瑟·黑利在小说中是想提出自己的疑问,而读者们是否因此而有所思考呢?

  据说,阿瑟·黑利每写一部书,总要花费三年左右的时间,而其中第一年就是到各地旅行,与三教九流各类人物结交往来,大量收集资料,对书中涉及到的实业部门作一番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他的作品为什么总是充满生活气息和真实感,为什么他对许多社会部门,即使是那些高度现代化的专业技术部门的描写,总是浅显易懂、引人入胜。有人认为通俗文学作品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是只能供人们消遣的,阿瑟·黑利却说:“通俗的也是严肃的。”看来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2004·2·16

  我收藏的阿瑟·黑利的作品:

  《最后诊断》,1959年发表。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1984年10月第3次印刷。

  《大饭店》,1965年发表。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11月第1版,1985年1月第3次印刷。

  《航空港》,1968年发表。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2月第1版,1985年5月第3次印刷。

  《汽车城》,1971年发表。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5月第1版,1985年1月第3次印刷。

  《钱商》,1975年发表。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1985年3月第3次印刷。

  《烈药》,1984年发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晚间新闻》,1990年发表。译林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4-3-3 20:23 | 只看该作者
能做到“通俗的也是严肃的”的作家确实不易。
最起码王朔努力也没有做到。
3#
发表于 2004-3-9 17:13 |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王朔做到了。

黑利的小说,在情节上个人认为不如西德尼谢尔顿,
在对现实的揭露与人性的刻画上,不如哈罗德罗平斯,
在男女情爱的渲染与着墨上,不如杰姬柯林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4 07:52 , Processed in 0.04965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