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17|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民间口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3 17: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民间口味


0


  晚,六七点钟。乡村中学院内,大门口处。笔者,暑期值班老师一名。


  暑热渐也褪去,大门口处有过堂风,正是乘凉的好所在。从门岗上拿了板凳,也有自己带了躺椅过来的。穿大背心,大裤衩,摇蒲扇,说闲话。


  我从大门处走过几次,听他们说得热闹,等闲的无聊,也凑了来听他们说话。


  东边门岗处,高高一盏节能灯亮了。看灯下,正好有个闲坐,我于是过去。果然有风,汗意倦意刷的吹走,又吹的骨肉里清爽脱透。


  台阶下,砖漫的地。有几条尖尖青草从砖缝里出来,也似在风里晃头晃脑。再看台阶边处,竟有个小蛤蟆儿。淡绿又灰白,怕是刚刚蜕了蝌蚪尾巴,只枣儿般大小,也蹲坐在那里。半晌也挪动一下腿脚――听得入神,身体只保持一个姿势,往往会使一部分肢体变得呆木,活动一下,有好处。


  以上,为背景。

1


  我所听到的第一段,是学校里烧锅炉的大伯讲的。他先前已经讲过他的刮胡刀的事情,现在要讲的是他们村里的“别”人。


  大伯长得胖,斜摞在躺椅上,肚皮还是高高鼓出来一块。蓝背心下面像倒扣了一个和面盆子。他拿了蒲扇,也其实这时候本不用它扇风的,只如诸葛亮手里的那把羽毛,摇几下,就能锦心绣口。应当算做道具之类。


  “别”,四声读。大约想法于我们平日说的“别扭”“别劲”的“别”,也大约就是“倔”“古怪”的意思了。他摇了蒲扇开讲:


  别人去集上买猪啦。一眼就相中一头小猪。那小猪漂亮,怎么个漂亮劲儿哩?浑身上下唰白的毛,后背正中还一朵小黑桃儿。看中了,心里喜欢。问人家多少钱?不还价,掏钱还多给人家一块。那时候什么时候?和现在不一样。好猪肉也就一块多点一斤,他上来就多给人家一块。回家路上,见谁给谁夸:你看你看,看我这小猪!呃?多漂亮?多俊气?浑身上下没杂毛,背上一朵小黑桃。你看你看……


  也就有人说了,咱这是买的小猪不是?又是不娶回去的大闺女。好不好,你还看它养着长不长肉?对不对?


  ――那是没问题的!没问题的。


  没问题?真喂起来就知道了。好吃好喝喂了仨月。再上称约,七斤半高儿高儿地。买的时候多少哩?买的时候是七斤半不到,现在喂了它仨月了,它七斤半高儿高儿地!你七斤半就还七斤半吧,你还,你还“高儿高儿地”!这别人就上了脾气,我让你“高儿高儿地”,他揪起他那小白猪儿来,“吱儿”的一声就给扔个“高儿高儿地”,“啪唧”摔地上,就给摔死了。――我让你在“高儿高儿地”……


  也所谓夫唱妇随,烧锅炉大伯刚讲完,旁边他老伴也要讲一个,老伴穿一个大花汗褂,汗褂下面也盖了一个大面盆似的肚子,上面还挂两个口袋。说这些,笔者没有半点不敬的意思,相反,我很敬爱二老。因为,值班不回家时,他们就经常大着嗓门喊我:吃菜就去菜畦里拔啊!……我看你出去没锁门,给你挂上了!


  老伴说话响亮,也说这样的别人。村东头也有这么一个。他是训他们家鸡。家里养鸡嘛,鸡不懂事儿嘛!它给你发废,凿了院子里花啦菜啦,还到处拉粪嘛!他就生气嘛,训他们家鸡!不听话?初次犯,逮住,拴一条腿儿,往院子里晾衣绳上一挂。下次记不住?记不住就挂两条腿儿。我上次去他家借东西嘛。一推门,嗬!晾衣绳上挂一溜儿,十多只鸡,有的一条腿拴着,有的两条腿儿嘛!什么人没有?

2


  门岗老头儿干瘦,眼皮斜耷下来,遮得眼睛只剩下一个三角小孔儿。据说他父亲就是个传奇。说他父亲自小不生汗毛眼。到了夏天不出汗,憋得慌,就只好去水里泡着。也就练得一身好水性。


  门岗老头儿是绝口不爱提父亲那事儿的,他讲得是“鬼子手”的故事儿。我们知道,按书本正音,应当读作“刽子手”。但民间说法里,就喜欢读作“鬼子手”,好似觉得非这样读不能读出些鬼诈凶狠之气。


  门岗老头讲,要杀人了。就去村里土冈子下,沙洼地里去。说这次一共抓了七个,都要一次就地正法,砍脑袋。这次又偏偏换了高出街徒的新手操刀。大家都要去看。


  才出徒的鬼子手,要先去镇上最好的酒楼吃饭,喝酒。酒要喝好,不能少吃,当然也不能喝得太多。喝太多了,往那里一躺打呼噜了,还怎么办正事?所以说,酒要喝得不多不少刚刚好。酒也喝好了,饭也吃饱了。一行人起身往外走。正这时候,酒楼里小伙计从后面慌慌张张就过来,手里就端着一碗也不什么菜,从他们身边一过,一个趔趄,碗里就泼出些油来,正好就泼在鬼子手的小白褂上。那时候鬼子手出红差时,都是有讲究的。漂白小洋布褂,扎一巴掌宽的板带,又叫做“腰里硬”。尤其是那小白褂儿有讲究,讲究是手起刀落,脑袋瓜子咕噜一下子滚下来,血喷出去,鬼子手身上不能沾一个红点儿。这才叫本事。……一看这个,鬼子手急了,过去抓住小伙计要打。人们都一发上来劝住:正事要紧正事要紧!不就是一条褂子吗?这好说,包我们身上,镇上有的是大店铺,上好的白洋布随便扯!咱们先走,不能妨碍了正事。


  鬼子手憋着气,到了地儿,那边七个人已经绑好。到了时辰,他就上去,抬手一错一个,没五分钟时间,都给错死了。――好刀法!人们都服了。


  回来时候人们才给他说,这是一个局。都是鬼子手的老师给安排的。故意让店里小伙计来这么一手,给他点气儿。要没这口气,他干不好这活儿!


  我听出门岗师傅讲时,有个字说的蹊跷就插话问他。他说,对啦。是“错”不是砍!你看现在电视里演的,要杀人了,鬼头大刀举得高高的,咔嚓一下子,砍下来。哪有那事儿?真正的行家不用那刀。那小刀不能长,也就这么长。门岗师傅用左手手指指着右臂,大约从手腕到手肘,就这么长一处小刀。手里握着刀把,刀尖朝胳膊肘,就紧贴着小臂这一段,有功夫浅的,还拿绳子绑一下。用的时候,就胳膊过去,贴着后脖梗子,一错,完了。脑袋就掉了。举起来,砍?没那回事。


  门岗师傅用手拍着自己干瘦的脖子讲,我坐在那里,脖梗子后面也冒冷气。


  旁边来串门的一师傅也说:听说,人的脖子上,本来就有刀口……


  烧锅炉大伯接上话:什么刀口!骨头节当间的缝儿。我就听说这样的事。也是鬼子手,他娘说了,儿啊。我脑袋皮有些刺挠,给我荜下头发……他就站在他娘后面给梳头。梳着梳着,不动了。娘问他在看什么。他说,没事儿,我在找您的刀口。……他妈个X,不能和这鬼子手交朋友,和谁交,他看谁脖子后面……


  我想,我们当今,有如此专业精神的人,却是不多                                     
3


  人总是喜欢争竞。坐在一起讲话也一样。说话人总是希望更多的吸引别人的注意,于是,在所讲的味道上,越发的狠重起来。


  就在我旁边,坐个小马扎。我和那人并不熟悉。学校里有建筑任务,他好像似看工地的,但和其他乘凉闲话的人也算熟识了。我们也攀谈两句。我知道他老家那里的一些情形:地广人稀,一个个都是大村镇,村镇间又隔得极远。多河叉,民风慓悍。我没好意思说出来的话,他自己说来了:我们那里就是出土匪。


  他样子倒斯文,花白头发,背头,梳得整齐。讲他小时候,人们夏天去河里泡澡,泡着泡着,看上流里下来一样东西,花花绿绿,一扯衣服,白胖胖的死人,泡的浮囔了。有时候,冬天里,人们凿个冰眼取水,也能凿出死人来。四麻子不就这么凿出来的?


  四麻子,也是个不正干。当时他和日本炮楼上还有联系,手里还有个土炮似的枪。来我们村里玩钱。玩的输了,就开始玩大腿儿了。拿了刀,吭哧,去大腿上旋下一块肉来。往桌子上一拍。就玩这一块肉的!周围人一看这个,谁还跟他玩?他说,不玩也行,不赢得钱都给我退回来。


  玩钱的人散了,可以都没回家。又聚到一起,就琢磨着把他给毁了。几个人,去到他家里。那时候,家门都是大松木板,中间有缝,门插管,用刀三拨两拨就拨来了。进了北屋,听到四麻子正打呼噜,过去一个大个儿,一脚把他脑袋踩住,另有人早把他那土炮枪抢过来。四麻子还说,有话好说,有话好说。――谁给你还有话说?弄到村后小树林里先绑起来。几个人就一边去商量,看怎么处理他。


  后来,不知道怎么,他从树上蹭啊蹭得,给脱了套了。顺着河沿子就跑,估计是要去炮楼子上搬兵。这一伙人一看,这要是跑了,我们几个还不都没命了?后面就没命的追。还是大个儿,腿也长,步岔子也大。追了没二里地,就追上了。上去一刀就把他膀子卸下来。捆起来,找个冰眼给他顺了进去。一直到第二年开春,在下流二十多里地多,被人们发现了。


  ……你说这是不是报应?四麻子把自己孩子也扔了河里了。那时候,他家里穷,混不下去。没饭吃,孩子哇哇哭。他老婆就说,你抱着孩子出去玩会去。他到了河边,就把孩子塞到冰眼里去。孩子说,爸爸,冷!他说,冷一会就不冷了。你说,这是不是报应?


  我在边里也特别的问一下,人们当初“毁”那个四麻子,是因为他当年毁了自家孩子吗?是因为和炮楼上的鬼子有联络吗?――听背头的语气,都不是。只是因为,他玩钱的时候不仗义。玩着玩着,就玩起大腿来。这让人们觉得很生气。现在在他们那边就落下一个话把儿,尤其是在玩钱时,人们会说:你不要来这个啊?怎么跟四麻子似的?

4


  后面又说到土匪斗狠的事儿。说杀了人,把上水炒来吃。应当是以胸膈为界,下水指腹部的大肠小肠。上水指胸腔的心肝肺。其中一个土匪的头目,死后,他老婆又改嫁到了花白背头村子里。那老太胆大,当年就给土匪们做饭,听老太太回味当年:嗯。人肉真香呢……

 5


  我发现了一些问题。说话人都喜欢称自己讲的是真人真事儿。到底有多真?不好考量。比如四麻子塞孩子一节。“爸,凉!”“没事儿,凉一会就不凉了”。这话谁听到?情景又哪个看到?又怎么得知的?我猜想其中还有很有一部分民间创作的成分。但也可以看得出,创作者,及说话人,对于故事“真实”性的珍爱。


  至于民间“说话”算不算文学艺术?有多少价值?说来也颇费口舌。但我还是觉得应当有许多保留欣赏的必要性。


  我离开时,他们还正说得热闹。风更爽透,灯也明白。阶前的那只小蛤蟆,不知什么时候又去了什么地方。在那当时,我也就打定主意,会做一记,以示致敬。





[ 本帖最后由 yangyizhuo 于 2011-7-23 18:06 编辑 ]
2#
发表于 2011-7-23 18:35 | 只看该作者
慢条斯理的民间口味,不紧不慢,就溜出几个活灵活现的人,明朗,鲜活。
:handshake :handshake

[ 本帖最后由 天下为公 于 2011-7-25 22:38 编辑 ]
3#
发表于 2011-7-23 18:36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再看

[ 本帖最后由 天下为公 于 2011-7-23 18:37 编辑 ]
4#
发表于 2011-7-24 05:54 | 只看该作者
收藏细看! :handshake
5#
发表于 2011-7-24 08:13 | 只看该作者
讲述的很细腻!
6#
发表于 2011-7-24 16:04 | 只看该作者
民间人讲民间故事,算民间文学,当是文学艺术的一个分支,本文故事生动,人物鲜活,不错
7#
发表于 2011-7-24 16:11 | 只看该作者
娓娓道来,人物鲜活。
8#
发表于 2011-7-25 22:3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山野农夫 于 2011-7-24 16:11 发表
娓娓道来,人物鲜活。


精华支持:handshake

建议,希望楼主多一些对论坛其他帖子的交流沟通。
9#
发表于 2011-7-25 22:37 | 只看该作者
建议,希望楼主多一些对论坛其他帖子的交流沟通。

[ 本帖最后由 天下为公 于 2011-7-25 22:39 编辑 ]
10#
发表于 2011-7-26 08:40 | 只看该作者
来欣赏!学习!
11#
发表于 2011-7-26 08:57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写法让人看了很受益,欣赏!
12#
发表于 2011-7-27 10:34 | 只看该作者
再次学习精华作品
13#
发表于 2011-7-27 10:59 | 只看该作者
细腻,独到,有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9-22 17:33 , Processed in 0.04889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