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6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遥远的歌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24 15: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遥远的歌谣

               ——《战士的歌谣》观感




    相比于《士兵之歌》的直白,我更愿意叫它《战士的歌谣》。对于深受苏俄文艺影响的我来说,这样一部既是叙事的也是抒情的影片,应该有一个饱含诗意的片名。它,将属于遥远的俄罗斯,属于一位年轻战士在路上的人生历练,也将属于今生的我们。就像《野草莓》,就像《被遗忘的长笛曲》。

    卫国战争期间,19岁的通讯兵阿辽沙在撤退时击毁了敌人的两辆坦克。请功时,他什么都不要,只想回家为母亲修复漏雨的屋顶。而回家的途中,他却要替陌生的战友回家探亲,又要在火车被炸的现场救死扶伤,还要为偶遇的女子舒拉做伴开路。待回到家时,六天的探亲时间只剩下和母亲在田边说几句话的工夫。相逢转瞬又成别离。而这一去就是永别。空旷的大地之上,只留下母亲单薄的背影和惆怅寥廓的歌谣。

    那是一个凄美的背影。让人双眼迷离。

    那是一曲柔美的歌谣。让人欲哭无泪。

    重回这部经典老片,是因为剧中扮演舒拉的女演员普罗霍莲柯的逝世。普罗霍莲柯,一位因这部影片声名鹊起的人民艺术家。一个让人怀念的名字。而她却已经走了。只留下欢快青春的舒拉在银幕上让我们咏怀,畅念。

    于是,在一个下午,我打开了电脑。

    这是一部黑白片,不喧哗,不取闹。安安静静地欣赏,就像在瞩目一幅遥远的俄罗斯古画。让人无言,动容。且有一种灵魂被扯疼的感觉。

  喜欢《战士的歌谣》,就是喜欢它所散发出来的一种远比战争更为宽泛也更为繁复的境况,以及导演从哲理的高度去思考战争与人的关系的厌战意识。还有它的不粉饰现实,表达真实,表现普通人的人文情怀。应该说,这种远离“伟大的事件”、“伟大的人物”的影片,是和那个时代格格不入的。但因着一个士兵对战争的恐慌、对战友的热情以及对母亲的挚爱,影片却散发出了浓郁的感人的真情。
 
    《战士的歌谣》在摄影、剪辑上虽不如同时期的《雁南飞》那么花巧夺目,但却有着扎实的影像基础,尤其段落的处理很仔细,很到位,映衬出的战争时期后方人民的真实情感却无时不在震撼着我们日渐麻木的心灵。影片之所以被誉为“最好的战争电影”,正因为它拍出了战争中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这是一种至今看来仍能感动我们心灵的普世情怀,和终极价值。


    比如在巧遇舒拉的段落中,近景、特写的镜头相对较多,它捕捉了少男少女同处一车厢的细腻表情和心理活动,再加上移动拍摄的田野景色,确实让人耳目一新。就像舒拉探问阿辽沙的话语:“你相信友谊吗?一个女孩子与一个小伙子的友谊?”这是纯纯的不含任何功利性的问话,也是属于年轻人的一厢情愿的对话。因着这样的铺垫,当阿辽沙跳下火车去打水意外地从喇叭里听到了战争持续的坏消息时,他只是静静地陷入了一种思索之中,以至于误了火车。横移镜头拍摄出的一连串仰视的特写,给人一种纵深的历史感。其实,我更喜欢片中战争之外的那些生活场景,无论从拍摄还是从剪辑的角度看都意境十足,俄罗斯民族不屈的精神呼之欲出,且淋漓尽致。比如车窗外一闪而过的茂密的白杨树,凋敝的旷野,沉郁的深受战争迫害的平民,以及废墟般前玩耍的孩子。

    《战士的歌谣》的影像风格最突出之处在于其节制。情节结构的简约,场景对话的精炼。比如结尾时阿辽沙与母亲告别的对话。母亲:你已经刮胡子了?阿辽沙点头。母亲:你也抽烟了?无言。阿辽沙:对不起,妈妈。母亲:为什么,阿辽沙? 比如阿辽沙陪残疾复员军人发电报时的那个女发报员,她就会重复“你在撒谎!卑劣的行为!”。

    这些让人回味无穷的对白应该说是贯穿全片的“眼”,让人能够想起中国的山水画。简约,有意蕴。与俄罗斯的悠长的传统,倒相吻合。

    当然,最经典的还是等待已久的母子相见的场景。

    没有配乐,没有同期,没有任何声音。母子两人在无尽的奔跑后紧紧地拥在一起。无声,大段的无声,让影像的力量得到最大的张扬。苍白的容颜,潇洒的青春,在空旷的原野里碰撞。两颗亲近的心久久地融合。有温暖,也有期许,更有回归的幸福。在配乐上,作曲家用尖锐的不和谐的弦乐阐释严酷的战争主题。这个主题蕴涵着两层含义:悲怆,但也有英雄主义色彩。而此时,忧郁的弦乐也在预示着,战争中的爱情,抑或相聚将注定是短暂的,也将是伤感的。

    我不由得热泪滂沱。 

    时过境迁,往事不再。即便是相隔如此久远,《战士的歌谣》依然散发着无穷的抒情的魅力。在火车缓缓的行进之中,我就像在观看着50年代的老片,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且有一种单纯明朗的气质,干干净净,让人想起这窗外秋日里晴朗干爽的天空。而这些朗朗的时空,简直就是一种极致。它让这曲永远响彻在大地之上的歌谣更加遥远,更加悠扬。



   

[ 本帖最后由 何也 于 2011-8-24 15:03 编辑 ]
2#
发表于 2011-8-25 08:26 | 只看该作者
散点透视,随笔感悟,全息性强以及文字的镜头感,让这篇文章有了重量和质量。把评论用散文的题材形式表达出来,特别适合于在更为宽泛也更为繁复的境况中呈现思想内核,这样的形式很好,欣赏!
3#
发表于 2011-8-25 09:46 | 只看该作者
时过境迁,往事不再。即便是相隔如此久远,《战士的歌谣》依然散发着无穷的抒情的魅力。在火车缓缓的行进之中,我就像在观看着50年代的老片,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且有一种单纯明朗的气质,干干净净,让人想起这窗外秋日里晴朗干爽的天空。而这些朗朗的时空,简直就是一种极致。它让这曲永远响彻在大地之上的歌谣更加遥远,更加悠扬。

何也的这篇评论文章,有背景交待,有细节铺承,有诗意地解读,从而使影评文字充满了艺术的魅力,而很悦读。欣赏、学习,支持精华!问好何也!
4#
 楼主| 发表于 2011-8-25 11:5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娴情逸致 于 2011-8-25 09:46 发表
时过境迁,往事不再。即便是相隔如此久远,《战士的歌谣》依然散发着无穷的抒情的魅力。在火车缓缓的行进之中,我就像在观看着50年代的老片,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且有一种单纯明朗的气质,干干净净,让人想起这窗外 ...


感谢娴情斑斑的悉心阅评!问你好!
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老片,值得一看。
5#
 楼主| 发表于 2011-8-25 11: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11-8-25 08:26 发表
散点透视,随笔感悟,全息性强以及文字的镜头感,让这篇文章有了重量和质量。把评论用散文的题材形式表达出来,特别适合于在更为宽泛也更为繁复的境况中呈现思想内核,这样的形式很好,欣赏!


感谢敬斑斑的一贯支持!问你好!

6#
发表于 2011-8-25 12:01 | 只看该作者
夜来阅读老片感受,文字俭省而富有韵味,深入影片的境域,深刻领会和梳理其中的情感和形式,对于影片中的构成元素点染有度,具有进入心灵的力量和深长绵远的情怀。欣赏,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5 01:06 , Processed in 0.12475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