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06|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圈内圈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4-8 23: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圈,指环形物,圆而中空的形状。人生圈“或者是美的圈,或是真的圈,或者是前进的圈。”(鲁迅语)圈,还引申为活动的范围,由亲情、友情、交情、恩情为纽带而连结起来的圈中人。圈中人都在为自己划圈,是为了攫取名与利,满足个人贪欲之圈,演绎了一台台“圈内圈外”的话剧人生。

                一
  曾有人对朋友是这样定义的:朋友=两个弦月+又=凹凸之弥合,正因为凹凸的关系,才有高下、强弱、称意与不称意,但合起来才是个圆,所以将凸均给凹些,将凹补得充盈,彼此如两个半月,都将称心如意。朋友是在困难的时候相互扶助的,不是在走“邪路”的时候以负气而去的。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因为没有智慧,不能真正的帮助自己曾经的朋友。笑与平和是最好的解药,这是朋友之圈。

                二
  人类天性中最深切的冲动,是成为“重要人物”的欲望。(美国·杜威)在幼儿园的“圆圈时间”有一个叫“解说与展示”的节目。大家在地毯上围坐一圈,各自拿着从家里带来的心爱玩具,向伙伴们展示,并说出与这玩具有关联的事情。如果没有新玩具,自己身上的衣服,如果印着别致的小动物或者卡通人物,向大家炫耀一下,做个即兴表演,也未尝不可。这是人性中在“圈内圈外”成为“重要人物”的最初冲动欲。这时我想到幼时读到的“呼啦圈”里的人生:呼啦圈在一夜之间就“呼啦”一下子圈住了整座城市,男女老少都狂热地趴在这用彩色塑料砌成的井沿上,企图打捞健康——垂钓之乐,然而有的人事与愿违。真正捞到实惠的只有这种“井沿”的制造者和推广者,他们瘪瘪的皮包和肚皮,几天工夫就变得像呼啦圈一样地圆。之后,呼啦圈又摇身一变成了庙会地摊上那种赌博用的套圈。而今的我不敢再追求这种时髦,倒是希望呼啦圈能变成类似编辑笔下的“删节符号”,删节人们“呼啦”、“呼啦”的狂热劲。其实,每个圈子都没有稳定的,就像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利益。殊不知,每个圈都没有十分牢固的粘合剂,只不过是站在同一个舞台上表演呼啦圈而已。遇到相同的节奏和韵律便使他们有暂时感到亲如手足兄弟之情。即便如此,每个人关心的还是环绕在自己身上的圈子不要掉下来。在圈的,要立马猛省觉悟,赶快冲出圈子,走好人生之路,是因为“左圈右圈圈不了,不知圈了有多少。而今跳出圈圈外,恐被圈圈圈到老。问君何事入空问,微笑代答心安闲。”

  ……还记得小时候在农村老家,常玩一种捕鸟的游戏。捕鸟其实非常简单,只需要一只竹筐、一条细绳和少许的细粮(小麦、小米或高梁)。将竹筐置于鸟常活动的地方,在竹筐的一角用一根小木棍支起,用细绳系在木棍上,当然要在竹筐下面放些粮食,然后再躲在稍远处,手持细绳的另一端,静候鸟儿的光临。不一会儿,便有贪嘴的鸟儿在竹筐下“尽情享受”,随着轻轻拉动细绳,正在进食的鸟儿自然成了“笼中鸟”,也就也成了我们的战利品。

  长大后,我从经常垂钓的乐趣中再次颖悟到:钓鱼也是这样,鱼竿、鱼线及钓鱼者的经验都是次要,最要紧的是有鱼饵和鱼饵的好坏。于是,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是在用同样的方法对付鸟和鱼,奇怪的是鸟和鱼竟不能识破人类这个“圈套”,周而复始地落入其中。其实,人类亦然。

  躺在海滩上晒太阳的渔夫与富人的问话颇有“圈”的禅机:富人问渔夫:天气这么好,你怎么不下海去捕鱼?渔夫问:捕鱼干什么?富人说:卖钱呀!渔夫又问:要钱干什么?富人说:你有了钱,就可以买房子,娶老婆┉┉然后你就什么也不用做,躺在海滩上晒太阳。渔夫说:我现在不是在晒太阳吗?

  人生,赤条条来,白净净去,如同走了一个圈。科学家杨震宁“人生走了一个圈”的哲理名言,是对自己生命庄严的反思。常常回头看自己的人生脚印,检察一下自己的言行,是否踏实,是否目标始终如一,有利于人生的总结与境界的提升。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年高退休,届满换位,升降起伏,不怨天尤人,不顿感失落,不厌食难眠,保持心灵的宁静与澄澈,这是应该做到的。在“哀其不幸、努其不争”的同时,我也为人类本身感到悲哀。因为千百年来,人类也在重复着鸟和鱼同样的错误。

              三
   在机关呆过的人可能知道,单位里的文件后面往往会印上几个领导的名字,那意思就是文件送这几个领导审阅。要想知道这个文件谁看过,谁没有看过,只要看名字上是否画了圈就知道,所以便有领导“圈阅”一说。据说,画圈的始作者是宋代著名宰相文学家王安石,表示的意思就是“知道了”。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画过圈的人无数。但以著名程度而论,能与王安石画圈匹敌的却是屈指可数。在我看来,鲁迅笔下的阿Q可以算一个。虽然阿Q是个文学典型并非现实人物。阿Q被押赴刑场,一辈子没正经过的阿Q,在死刑判决书上却认真了一回,努力画了个圈(当时他嫌画的不圆,不过却没有机会纠正了)——签字画押。阿Q“知道了”么?这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寓意就不多说了。

  与阿Q的圈同出一辙的还有“毛毛虫圈”: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试验。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法伯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六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不停地坚韧地圈圈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终于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

  阿Q的圈是“无知”的历史悲剧,若他真的“知道了”,又能如何?迟早他画的“圈”仍然是“圈”(个人圈和社会圈),因为他走不出那个“圈”。毛毛虫的圈是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圈,也是“无知”的悲剧之圈。宋人欧阳修说过,圣贤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阿Q及毛毛虫的圈亦复如是。

                四
  一个人能否正确认识和估价自己,可以看出他所掌握知识的多寡,也就是说他的“睿知圈”。古希腊哲学家捷诺曾讲一则有趣的故事,读来颇有启发。一个学生问他的老师:“老师,你所掌握的知识比我的多许多倍,可是为什么你对自己的解答总是有点怀疑呢?”老师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用教鞭在沙土上画了个大圆圈,又画了个小圆圈,然后说:“大圆圈的面积代表我掌握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代表你掌握的知识,这两个圆圈以外的地方就是你和我无知的部分,因为大圆圈比小圆圈大,因而接触的无知的部分也比小圆圈多,这就是我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捷诺的话揭示出一个让人深思的哲理:意识到自己“知之甚少”的人,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甚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其实已知的东西与未知的东西往往成正比,“让人觉得无知,往往是最大的睿智”。

  在某些时候,“无知”有时会变成“睿智”。这里有禅宗问道的“圈内圈外”的故事值得一读。有一位学识渊博的云游僧,参访某禅寺,想同方丈和尚切磋较量一番。不料,先跑出来个稚气十足的小沙弥,喝道:“先和我较量吧!胜了我,再请方丈不迟。”

  云游僧见多识广,哪会将这乳臭未干的小僧放在眼里?于是先发制人,不言不语地伸出手,用大拇指和食指比了个圈。 小沙弥立刻张开了双手画了个大圈。云游僧见状,便竖起一指,小沙弥却五指并举作答。云游僧吃惊不小,再竖起三指,小沙弥马上翻开下眼皮扮了个鬼脸。

  两个回合下来,云游僧大呼厉害,不敢再见方丈,只得黯然离去。
  岂料,方丈和尚已在门内目睹了这一幕,他的理解是这样:
  云游僧所比小圈,表达“一圆相”即问“你的心?”
  小沙弥即画个大圈,意即“如大海!”
  云游僧竖一指,意为:“一身呢?”
  小僧即刻以五指作答:“守五戒!”
  云游僧再竖三指问:“三界呢?”
  小沙弥翻下眼皮扮鬼脸答道:“在我眼下班。”
  真是高明之至。方丈不禁纳闷,小沙弥出家日浅,如何有如此精深的佛法修养?于是唤来探问究竟。

  小徒笑道:“云游僧怎知我家是开糕饼店的?他手比小圈问,你的家里糕饼都这么小吧?岂有此理!于是我画了大圈,回答有这么大,他又问一个多少钱?我答五文钱。他却讨价还价,问三文钱得不得?我才扮个鬼脸不理他。他总是没钱吧,就走了。”

  “哈哈哈哈……”方丈闻言开怀大笑。
  相信那位方丈的笑声至今未停过,因为他的后裔们仍然在笑,笑古笑今么?其实说破了就是“圈内圈外”的人生睿智。

  据说,蓟县独乐寺额匾上题有“具足圆成” 与其后殿卧佛上的 “得大自在”,相映成意,即是圆成得大。非圆不得,非圆不大,圆境即大境。要不怎会时常会有一些静静长味而乐不思移的人。

  ……信佛的人不完全是那么严肃的,也有他们轻松写意的一面,甚至在“和尚”圈子,或“尼姑”圈子里,他(她)们都有“轻松”而“自在”的一面,只是“圈外人”不知罢了。

               五
  你一口气在人生的跑道上跑了 “N ”圈。今天,又到了起跑点。明天你又将开始新的一圈。而我,将一如既往的站在跑道边为你呐喊助威。

  抽身不能,何不转身呢?人的一个转身就完成了一切。正如地球是圆的,你执著地走了一圈,用了一世的时间,到达终点才发现,自己早该转身,在一点上完成一个圆。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4-4-9 08:29 | 只看该作者
阿Q的圈是“无知”的历史悲剧,若他真的“知道了”,又能如何?迟早他画的“圈”仍然是“圈”(个人圈和社会圈),因为他走不出那个“圈”。毛毛虫的圈是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圈,也是“无知”的悲剧之圈。宋人欧阳修说过,圣贤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阿Q及毛毛虫的圈亦复如是。


有内涵。
3#
发表于 2004-4-9 12:34 | 只看该作者
确实很有内涵。

惜例子大多在通俗读物上见过。
4#
发表于 2004-4-9 14:50 | 只看该作者
  “抽身不能,何不转身呢?人的一个转身就完成了一切。正如地球是圆的,你执著地走了一圈,用了一世的时间,到达终点才发现,自己早该转身,在一点上完成一个圆。”

大彻大悟!如果人人都明白此理,世界将进入大同!

达兄文极美,收藏!
5#
 楼主| 发表于 2004-4-12 00:21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刑天丁 发表
确实很有内涵。

惜例子大多在通俗读物上见过。


版主说的对,个别例子是常见的,谢谢版主提醒。
6#
发表于 2004-4-13 10:27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是鸡蛋里挑骨头罢了.

你的文字太多精华了(几乎每篇都是),应该在适当的情况下给别人的机会
7#
 楼主| 发表于 2004-4-13 10:33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刑天丁 发表
其实是鸡蛋里挑骨头罢了.

你的文字太多精华了(几乎每篇都是),应该在适当的情况下给别人的机会


谢谢版主提醒,也许是你太抬高俺了。
8#
 楼主| 发表于 2004-4-21 07:58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一叶秋雨 发表
阿Q的圈是“无知”的历史悲剧,若他真的“知道了”,又能如何?迟早他画的“圈”仍然是“圈”(个人圈和社会圈),因为他走不出那个“圈”。毛毛虫的圈是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圈,也是“无知”的悲剧之圈。宋人欧阳?..




我们再看看宋丹丹给艺术人生的四个圈:

知识,欲望,习惯、性格。知识决定你的人生,因为你所拥有的知识决定你的欲望大小或有什么欲望;欲望又决定着你的习惯,习惯又决定着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是什么样的人是来源于你的性格,性格是知识圈、欲望圈、习惯圈三者交叉的部分。宋丹丹的这句话可以说艺术人生总结的极致!
9#
发表于 2004-4-21 08:41 | 只看该作者

很奇怪的问题

最初由 刑天丁 发表
其实是鸡蛋里挑骨头罢了.

你的文字太多精华了(几乎每篇都是),应该在适当的情况下给别人的机会


斑竹这样说意旨是什么?不明耳
10#
 楼主| 发表于 2004-4-21 08:5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很奇怪的问题

最初由 百里烟 发表
斑竹这样说意旨是什么?不明耳


代版主回复,可能是让我在此版少发文,给别人一些机会发表的机会或给新人一些机会。

瞎猜的,请版主与百里烟MM品杯工夫茶:
因不会贴图,只好发网址了。

http://www.wenyou.cn/lb5000/cgi- ... pic=4847&show=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 12:56 , Processed in 0.05824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