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488|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人本善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30 17: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天刚放亮,朦胧中听到窗外的鸟儿唧唧喳喳啼鸣不已。我已无睡意,起床洗漱毕,打开窗户,晨风吹进室内,顿时一种清新的感觉。凭窗而立,遥望天际,看到晨曦映红半个天空,又是一个晴天。树叶在微风中微微颤动,鸟儿飞来飞去,叽叽喳喳,燕子美丽的姿势,在空中忽高忽低斜划着.......这是一个多么和谐的自然世界啊,让我想起曾经看到的电视节目,加拿大有一个旅游项目是到太平洋观看鲸鱼。游人乘坐着小船到达鲸鱼出没的海域时,鲸鱼则跃出水面用优美的舞姿欢迎人们的到来;他们故意慢慢地将脊背露出水面,再下沉,突然在另一个地方出现;有的鲸鱼喷射出十几米的水柱,向人们展示自己的才能;有的鲸鱼干脆游到船边露出头颅,任游人抚摸,致使游人流连忘返。多么可爱的动物,也难怪世界动物保护协会一直谴责日本人扑杀鲸鱼。
在如此高度文明的时代,人类社会却演绎着一幕幕让人不敢相信的人间悲剧。前几年发生的大学生马加爵残杀四位同寝室室友的事件,令世人震惊。药家鑫开车撞人后,本应将伤者及时送医院治疗,他却残忍地将伤者再捅几刀,直至毙命方才罢手。“我爸是李刚”的事件轰动网络和各大媒体,类似的事件比比皆是,这些人视人的生命竟如草芥,况且这样的悲剧不断地发生,我们不得不感叹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
汉朝贾谊在解释草菅人命的成因时,有过一段精辟论述。梁王是汉文帝最宠爱的儿子,文帝指望他将来能继承皇位,所以要他多读些书,希望贾谊好好教导他。贾谊就此发了一通议论,他说,辅导皇子,教他读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他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假如像秦朝末年赵高教导秦二世胡亥那样,传授给胡亥的是严刑酷狱,所学的不是杀头割鼻子,就是满门抄斩。所以,胡亥一当上皇帝,就乱杀人,看待杀人,就好像看待割茅草一样,不当一回事。这难道只是胡亥的本性生来就坏吗?他所以这样,是教导他的人没有引导他走上正道,这才是根本原因所在。
诚然,如贾谊所说,老师的作用至关重要。现在的不少师范院校都挂有学高为师、身正是范的牌匾,是要求老师应不辱使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吧。
不久前,和一位中学校长谈起教育问题,他感慨地说,现在的孩子很难教育,不知道如何下手,轻了不听,重了不能使,所以教师这个活也不好做啊。他讲起前一段时间发生的一件事情。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教师,刚到某小学任教几个月,动手打了一个不听话的学生,其实是很平常的一点小事,被打的这个学生回家也就忘了,另外一个学生无意间告诉了这个孩子的家长。结果,这个家长闹到学校,最后让这位老师包赔一万元的所谓“医药费”,一个刚上班的老师,他想不通,最后导致这位老师精神失常了。
校长还告诉我,现在有的学校竟有学生报复老师的。所以,老师管理学生也是小心翼翼,宁可放任,不能严厉。
由此我想到过去的私塾先生,深受家长尊重,惩戒学生是用戒尺打手掌心。据资料介绍,在经济、政治高度发达的新加坡,中小学仍还保存有戒尺,作为惩戒违犯纪律学生的一种工具,不过在惩戒学生时必须要有两名教师在场。
记得小时候上学的时候,不少家长对老师说,对孩子管得严厉一点,该打的就打,严是爱、松是害。
我去邻村读小学四年级时,曾经一个真实故事,令我至今难以忘怀。学校有一位老师,对学生要求很严厉,他布置了一篇要求背诵的文章,逐个进行检查。一位学生自知背诵不下来,会受到老师用教鞭打头的惩罚,就在自己的帽子中垫了一些棉絮,待到老师让他背诵时,他背诵的磕磕巴巴,不由自主地去摸他的帽子,老师感觉奇怪,就用教鞭一挑,帽子掉下来,露了马脚,受到老师更严厉的惩罚。家长得知此事后,还专门跑到学校给老师赔礼道歉,让老师严加管教。
现在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也的确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了,但是能否富过三代?改革开放之初,曾有《北京人在纽约》的电视剧热播,个人认为那部电视剧寓意是深刻的。它告诉人们,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融、碰撞不可避免,国人应该如何地把握。《道德经》云: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如果我们富裕了,就得意忘形,也就会像剧中王启明那样,为报大卫夺妻之恨,他发愤图强终于成为富翁,也将女儿也接来美国享受荣华富贵。结果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女儿却又堕落,王启明也从此花天酒地任意挥霍,最终工厂倒闭,不得不再次穷困潦倒。
其实,每一个华夏子孙应该感到非常自豪,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清末,深谙此道的政治家曾国藩不仅力挽狂澜于即到,使清朝晚亡五十多年,对子女的教育也是后世的楷模,他留下的家训、家书现在我们也很有借鉴意义。诸葛亮的诫子书现在仍是不少人的座右铭。《颜氏家训》的不少字句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修身、教子的名言警句。
前段时间游览河南康百万庄园受到的启发。康百万家族竟然富达十二代,长达四百多年历史,如果不是八国联军侵华,他们不会衰败。之所以长盛不衰,得益于其正确的家教家规。从现存于康百万庄园主宅区花楼重辉院主客厅的留余匾便可见一斑。  
匾额的内容是,留耕道人《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高景逸所云:“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为题数语,并取夏峰先生训其诸子之词以括之曰:“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
“留余”两个字引发很多思考,可以说是康家致富和保富的精神内涵,或者说是精髓所在。无论是经商还是做任何事,都要留有余地。穷奢极欲,登峰造极,占尽风光、不让寸分,殊不知物极必反,树大招风,越是站得高越是跌得重,而处处留余才能宠辱不惊,成不招人嫉恨,败也能留有空间,从头再来。
康百万家族如此有钱,其祖先却留下遗训,一夫一妻,不许纳妾;康家注重教育,请最好的教书先生开设私塾,甚至连厕所内也放有书案,摆着笔墨纸砚,告诫子弟充分利用一切时间学习;康家不露富,不铺张,就向他们盖的宅院,虽然高大宽敞连成一片,但外表却很简朴厚实,并不是金碧辉煌;
他们富而讲理,不欺压百姓,一进康家大院便见到一口叶氏井,据说康家扩建住宅时买了叶家的地,但是叶家卖地不卖井,所以康家一直允许人家来打水,世世代代承认井是人家的,连名字都不改……

从一些家训、一些历史上留下来的一个个故事,特别是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家庭是基础,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春秋战国时期,晏子使楚答楚王的名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水土异也。”随时诡辩之词,但是不无道理。一个人来到世间,首先是父母有义务教育其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走上社会后,成为一个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人。
所以我真想和所有的家长一起读《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10:06 | 只看该作者
初来乍到,还不懂论坛的规矩,请各位老师指教海涵。
3#
发表于 2011-12-1 10:10 | 只看该作者
帖子没编辑好,也许还不懂怎么发。文章写得不错,很有现实意义,也很有教育意义,一针见血,哲理性很强。远握,问好。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10:12 | 只看该作者
初来乍到,不懂的发帖的程序和规则,还请各位老师指教海涵
5#
发表于 2011-12-1 18:42 | 只看该作者
论坛置顶有如何发帖的规范, 排版模式和你平时书写文章一样,都需要段落间空行,首行空格的。换句话说,你平时写信是什么格式,文章也是如此,让人看得舒服】


另外,首发文章有意计酬,必须加首发声明。


【具体格式请参照论坛其他文友文章,依葫芦画瓢,这个应该不难】

[ 本帖最后由 微风轻拂 于 2011-12-1 18:44 编辑 ]
6#
发表于 2011-12-2 08:34 | 只看该作者
再读一遍,文章写的的确不错,很有深意。问好时雨无华。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08: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任意 于 2011-12-1 10:10 发表
帖子没编辑好,也许还不懂怎么发。文章写得不错,很有现实意义,也很有教育意义,一针见血,哲理性很强。远握,问好。


谢谢,我还不会捣鼓。怎么也不能编辑?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08:3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微风轻拂 于 2011-12-1 18:42 发表
论坛置顶有如何发帖的规范, 排版模式和你平时书写文章一样,都需要段落间空行,首行空格的。换句话说,你平时写信是什么格式,文章也是如此,让人看得舒服】


另外,首发文章有意计酬,必须加首发声明。


【 ...


谢谢版主的指点,但是我怎么不能编辑啊?显示管理员设置?能否取消设置,让我回个帖子,编辑一下格式?
9#
发表于 2011-12-3 09:07 | 只看该作者
欢迎新朋友,文章引经据典,娓娓道来,很好。
10#
发表于 2011-12-3 11:03 | 只看该作者

标题

文章旁征博引,语言间约,内容深厚,读之受宜很深
11#
发表于 2011-12-3 11:03 | 只看该作者

标题

文章旁征博引,语言间约,内容深厚,读之受宜很深
12#
发表于 2011-12-3 11:04 | 只看该作者

标题

文章旁征博引,语言间约,内容深厚,读之受宜很深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 18:3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清河杨柳 于 2011-12-3 09:07 发表
欢迎新朋友,文章引经据典,娓娓道来,很好。


谢谢杨柳的关注,请指点批评。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 18:3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太和五中张奇 于 2011-12-3 11:03 发表
文章旁征博引,语言间约,内容深厚,读之受宜很深


谢谢关注,还望指点。远握。
15#
发表于 2011-12-6 10:47 | 只看该作者
提读一下,这么好的文字,怎么没人关注啊。新来的朋友,希望大家给与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09:27 , Processed in 0.05913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