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67|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对80后文艺圈的简单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2 20: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80后文艺圈的简单思考
                李志文

        80后是中国最特殊的一个年代,在80后人身上大体可以看出以下几点并存性:既有新中国初期的旧时代风貌,又有明显的改革开放色彩;既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有时又沉醉在新时代里不思进取;既怀念过去又向往未来;既保守又开放;既叛逆又顺从……

      并存性在80后人身上数不胜数,并且涉及到各个领域,现在简单思考80后文艺圈。

      80后人身上的并存性其实是一种过度的表现,在文艺方面大体可以概括为承上启下或承前启后。

      文艺在80年代的人出生前,也就是1980年前曾是很长一段时间的死气沉沉,原因就在于高压政治下的“文革”使文艺家们长时间失去了创作和发展的天地空间。“文革”前的文艺曾兴极一时,然而,那段时期的文艺却带有明显的政治化色彩,作品多反映解放前的斗争和解放后的奋斗,也有一些是表达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翻身做主人的幸福生活,但这些总体上都离不开政治斗争;其次,取材过于局限,主要是以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取材;文艺界领袖们呼吁的口号常是些向文艺“进军”,“突破”旧文艺风格,与封建文艺“坚决斗争”等,这样的词汇是文艺带上政治色彩的最直接的证明。那时期的音乐,以歌颂新时代,歌颂革命的胜利,歌颂革命领袖的诸多,也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和时代烙印,值得一提的是,那时的音乐曲风清新、节奏明快,很容易传唱。

      那时期的文艺,无论是哪方面的作品,自始至终都透露着一种极为深厚的艺术底蕴,使人肃然起敬。

      那时期的文艺最大的贡献是很实在的起到了文艺对社会的教化作用,尽管作品形式很单一,却无不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氛围。在文艺的影响下,上至领导阶层,下至平民百姓,都始终保持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为新中国的建设立下了赫赫战功。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方针。1992年10月十四大召开,这次大会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二是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然而,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人口繁多且人口密度不一的国家里,把这些方针与政策落到实处并彻底实行却不是易事,加上我国原有经济基础的落后,部分城市迅速兴起,广大农村地区却还很难改变原本的贫困与落后,这就使中国社会在表面看上去象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而就在这时,一群来自80后的可爱生灵诞生于田地万物之间。这样的社会环境已为80后在多方面的并存性埋下了伏笔。

      21世纪以前,在历史舞台上指点江山的主要是20世纪50、60年代的人。21世纪开始,80后的人们开始纷纷登上历史舞台。80后人创作的文学艺术有明显的两面性,大都已经跟随社会主义的新脚步与时俱进了,然而一小部分却仍然停留在十四大以前或者更早。究其原因,80后出生的人大都没有在过过艰苦难耐的日子,却还是目睹了父辈们的辛苦,所以,艰苦朴素、奋斗不息的思想在他们幼小的心里根深蒂固,表现在文艺上,这些人创作的文学作品就带上了浓厚的怀旧色彩;音乐作品则多为励志歌曲,这是可喜的,在生活节奏闪电般迅速的今天,传统民歌已逐步淡出歌坛,流行歌曲的寿命却极其之短,有些网络歌曲其寿命竟然只有几个小时,但也因为生活节奏的紧张,人们每天都面临着新的困难,这就很需要克服困难、勇于拼搏的决心和勇气,那些励志歌曲自然就以拼搏者的精神支柱的理由而得以长存,这不可谓不是奇迹。这是80后初期的文艺圈。生在80后后期的人们生活状况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便是广大农村地区的人们也至少能够丰衣足食了,到了80后后期的人们步入社会,全国上下早就齐呼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这时期的文艺就开始大量的市场化,边缘化,世俗化,传统文学淡出民间逐步只见与官刊内部,民间文学里不少反映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里80后人们的努力以及所遇到的新的问题或困难,房子、私人车、闪婚、裸婚、离婚、出轨等问题的反映此起彼伏,音乐作品以爱情歌曲为主,歌曲内容也不再遵循社会主义价值观里的宗旨,而是完全自由化,积极的、消极的、自私的、无私的……无数青年男女在爱情面前不再懂得收敛,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同时兴起一种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职业——模特,这是80后后期的文艺圈。

     80后文艺家们的文艺创作有很多方面没有考虑到位,却遵循了市场经济的规律,围绕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题。从我国传统思想的角度来讲,在80后后期的文艺作品里反映出来的几乎所有问题都是不值得赞同的,简单的说,文学的市场化是对文学的重大伤害,音乐作品里反映的那些奢靡紊乱的现象也是不能容忍的,模特职业则更被传统思想所不齿。所以在现实中,人们评论80后的人时除了对前期的少部分人予以肯定外往往都带有很大的批判性,他们把80后与之前的社会做比较得出以下结论:60后拼命,70后奋斗,80后颓废,90后非主流。可以看出批判得最厉害的是80后,甚至说90后的非主流也是80后埋下的祸根。

     马克思哲学上说,新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的曲折前进,是非常困难的,这一点在80后身上得到了全面的应证。人们对80后批判性的评论就是新事物发展困难的最好例子。也有不少知识渊博的人说,具有前进、发展性质的才能叫新事物,80后人的那些萎靡不振的思想和举动不能算是新事物。对这个观点是极为争论的。从我国的传统意识方面来讲,那些确实不能算是新事物,但在现实中,80后人的那些萎靡不振的思想和举动在市场经济效应上却是不可低估的,这就用实际证明了那些本不该赞同的思想和行为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换句话说,这是大势所趋,大势所趋的事物肯定是新事物,这是不容质疑的。因此,在这里应该首先肯定80后人的创新精神,他们不顾老一辈人的反对,敢于走在时代的前端,敢想别人不敢想的,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他们在怀旧中面向未来,在未来的幻想里叛逆,在叛逆中创新。

      当然如果就事论事,80人们的创新也有诸多不足。文艺的市场化使文艺的立场和质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文艺不再以服务、教化、欣赏为目的,而是以盈利为目的;文艺成就往往以出版几本书籍、发行几张唱片、演绎多少部电视剧为标准,不再看其质量如何;这种以时间换空间,以数量换质量的做法还涉及到出版领域,出版社往往只欢迎出版或发行过多部作品的文艺家们;这种做法使在文艺圈里经济基础不同的人们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有资金的人多出版作品,得到了很好的市场反映,得以名利双收,广大资金有限的文艺青年却很难看到出头之日,尽管他们的作品质量上乘,也少有人问津;文艺市场化的同时,文艺的主人也跟着市场化,广大文艺工作者缺少甚至丧失了来自文艺教化的道德熏陶和内在修养;纯文艺几乎成了学术性、研究性的作品。

      面对以上的劣处,我们最终只能抱以沉默的态度。万物有本源,文艺却在短短几年内脱离本质,这是莫大的悲哀,但是回到现实,文艺脱离本身立场究其原因有二。首先,我国人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广大群众没有能力欣赏高质量的上乘文艺作品;其二,上乘作品需要一个研究的过程,但在市场瞬息万变、生活节奏全面快餐化的今天,广大人民群众实在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所以他们的精神食粮基本上都是一些边缘化、世俗化了的作品。

      对80后的文艺总体上有两个感觉。前期,作品发人深省,质量上乘,从头到尾底气十足,文艺工作者有很高的内在修养;后期,作品数量繁多,质量无法保证,内容紊乱不堪,作品找不到根基,有一种空中楼阁的感觉,华而不实。

      近几年,90后的晚辈们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在90后的文艺圈里,文艺同样继续脱离本质却始终不脱离市场,90后的晚辈们继承了80后前辈的创新。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代表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有限公司授权,其它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李志文 于 2012-6-2 22:31 编辑 ]
2#
发表于 2012-6-2 20:43 | 只看该作者
很有个性的深入思考,视角宏阔敏锐,只是虚浮了一些,如果结合80后文艺作品进行分析,就更能见证作者的功底和思考的厚度。
3#
发表于 2012-6-2 20:52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内涵大了些,不如从小事说起,简单思考。
4#
 楼主| 发表于 2012-6-2 20:57 | 只看该作者
以上老师的评论很难得,此文确实有诸多不如人意之处,谢谢老师的点评!
5#
发表于 2012-6-3 10:44 | 只看该作者
将时代背景和80后人身上的复杂性结合起来说,有一定的见地。但也如前两位所言,涵盖面的确大了,问好。
6#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5:3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指点!
7#
发表于 2012-6-6 16:16 | 只看该作者
相对于题目,可写的很多
8#
发表于 2012-6-7 09:42 | 只看该作者
之前读过了,说几点看法:

  一、80后文艺圈,到底是个什么圈?诗歌,小说,散文还是戏剧电影?那些人组成了这个圈子,谁代表这个圈子,或者谁承认这个圈子,文章交代不是很清楚;

  二、从文章主题来看,文艺一直是一个泛指,没有落实在哪一个品种之上,所谓的简单思考,其实是在谈思想动向,而这些动向不惟80后有,70后有,90后也许也会有;

  三、从文章结构而言,用以评说和思考的论据显著缺失,不能给读者思考的参照,也就无法引起共振!

  妄言了,问好!
9#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15:51 | 只看该作者
这位老师的分析很透彻,也很细腻,谢谢指教!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15:5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 运涛涛 的帖子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谢谢以上各位老师的点评!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15:54 | 只看该作者
这位老师的分析很透彻,也很细腻,谢谢指教!
12#
发表于 2012-6-7 16:11 | 只看该作者
涉及问题宽泛,欣赏大家的见解。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6-8 22:0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以上各位前辈的评论,本人受益匪浅,感激不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9 22:07 , Processed in 0.05876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