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34|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生前身后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21 09: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午夜的时候老夏咽气了。
  
  咽气的时候只有他的一个半傻的堂侄子祥子在身边。祥子是老夏堂哥的儿子,堂哥就是个半傻,年轻时家人给张罗了个媳妇,结婚生了祥子后媳妇跑了堂哥就疯了,后来不知跑到哪里去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堂哥父母照看傻子祥子到二十多岁也相继去世,留下孤儿傻子祥子。老夏就把这半傻祥子领养了。
  
  祥子不会说话,只简单的会喊大,会喊奶。但他会给老夏生炉子倒尿盆烧土炕。还会喂养鸡,老夏后来还养了三只小羊,教会祥子放羊,老夏散步祥子牵着羊,成了村里一道风景。
  
  老夏领养了祥子,祥子就像儿子一样跟着老夏。镇上的人都认识老夏。老夏是镇上的名人。见了老夏的人无论大人小孩男人女人都老远就恭敬地站住了,夏校长好!老夏笑眯眯地点头。老夏当校长当了一辈子,是镇中心小学的校长。
  
  夏校长,明天我开了个铺子开业,请你给我写副对子。镇街上一个中年男人看到老夏走过,几步奔到老夏眼前,恭敬地鞠了一躬,要请夏校长给他写副对联。老夏说好。男人就说请,夏校长就跟男人到了铺面,男人喊家里人快将准备好的红纸笔墨拿出来,老夏就在店铺门口的桌子上铺开了纸,提笔挥腕,一转眼功夫一副对子好了:见利思义利莫大焉,生财有道财恒足矣。周围看着的人个个喝彩——好!好!人们看着对子上飘逸潇洒的字啧啧称奇。其实,镇上会欣赏书法的人少,人们知道夏校长书法好,听说他的字收藏家都在收藏呢,可到底好在哪里人们不知。镇上村上的人家求夏校长写春联写婚丧嫁娶的红白喜事对联夏校长随叫随到,镇上的人们认为他的字是不值钱的,值钱的是他的名声。夏校长的名声仅仅四十多年的小学校长还不足以让镇上的人们如此恭敬,还有夏校长的几个儿子,夏校长的一个儿子是凉州市的教育局长,一个是省上某一副省长的秘书,姑娘是省人民医院的骨科主任医师,女婿是什么厅的厅长。就这还不能让镇上的人们对夏校长如此毕恭毕敬,夏校长的学生遍天下,真可谓桃李满天下,有的都做了很大的官,据说北京部委都有。人们教育孩子就说:我生了你们,如果像夏校长一样能供出来个当局长的儿子也就不白活了。学校的校长教育老师们就说我们如果都像夏校长那样就不白当这老师了。
  
  老夏老伴走了有十几年了。老夏的儿女都在市里省上,儿子女儿小车来接,老夏都不去,就要一个人过,一个人守几间泥坯房。农村经济好了谁家都修了宽敞明亮的房子,老夏一直住着三十多年前自己和老伴盖的房子。一个不大的院子,坐北向南的五间房子,南面有两间厢房,一间做厨房一间盛杂物。老伴去世后,杂物间就成为羊和鸡们的卧室了。院子里一个长方形花坛,有三棵苹果树和两棵枣树,枣树长得比房子高,每年都结满红枣。苹果树是很有名的西北红元帅,初秋就见着红色了,一个个又大又红,吃起来脆甜脆甜。老夏只留下祥子吃的,大多送了村里的人,村里的许多人都是老夏的学生,许多学生的儿子孙子都是老夏的学生。老夏送给他们再自然不过了。除了这几棵果树,老夏的花园里就是花,兰花,更确切地说是兰草,是老夏很早的时候去省城大儿子家的时候买了几株栽在花园里,当时都说人家的兰花都要栽在花盆里,老夏说,幽兰幽兰,深谷幽兰怎么会在花盆里呢。十多年过去了,花园里全都成了兰花,春夏之交的时候开了花满村的人都能闻到幽香,于是村里就有人来要花,老夏就会给挖几株,村里现在几乎家家养着兰花了。老夏看着兰花经常会在院子里躺椅上一躺开始念:“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老夏身子骨一直硬朗,没有啥病痛的。夏初的时候,老夏的女儿女婿来了,要接老夏去省城兰州,老夏不知道因何事大发雷霆,这是村里的人们没有听过的愤怒。老夏居然像轰赶一样把女儿女婿给赶出了门。人们听到的一句话是:我没有你这个女儿。女儿哭着走了,女婿的脸拉得好长。
  
  但是据村里的人们观察,老夏这女儿对老夏太好了,太孝顺了。到底为啥事老夏会这样对女儿呢。由这件事人们又记起老夏骂了两个儿子的事。有一次老夏也是把大儿子赶走了,还把大儿子带来的东西扔到了大路上。
  
  尽管老夏如此不近人情,但是儿子女儿十天半月就小车来了,送来吃的喝的穿的用的。这些送来的东西,祥子吃了穿了用了,村里那些条件差些的曾经是老夏的学生们穿的穿了吃的吃了用的用了。老夏总是说:我有工资,我长几张嘴。我有工资,我穿什么老爷车的皮鞋,这狗蛋的媳妇做的布鞋比那舒服。我的衣服我自己买,我不是明星我穿啥名牌。儿子和女儿只能每次拿来好东西眼睁睁看着老夏送了人心疼又没有办法,但还是要给老夏送来。老夏说你们不要孝敬我,这些都不是你们的汗水,这些我都知道从哪里来的,我送了人你们也不要心疼。知道嘛,啥叫个因果啊。我给你们铺路。人们只知道老夏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出息的很做了大官。但不知道老夏对儿女们这样说的。
  
  老夏在老伴去世后到三个孩子家都住了一段时间。但都没有住长久,都跟儿子女儿闹翻了,骂人了。这也是不足为外人道的。二儿子是凉州市教育局局长。老伴走了后过了七期,老二就好说呆说接老夏到自己家。老二一向对老夏比较崇拜,自小受老夏的影响比较大,喜欢读历史也喜欢写写画画,毛笔字虽然比不得老夏,但在凉州区也因为局长的身份这一笔字也就值了钱,吹捧的人多。夏局长住的楼房一百六十平米,专门有一个书房,取名“博思斋”,三堵墙都打了整墙的书柜,满满的书,一看就是读书人。老夏喜欢这么多书,可住了一个多月不见夏局长安稳坐在书桌前看一本书,感觉这书房就是个摆设。一个中间电脑桌电脑打印机,面对窗户是一张宽大的写字台,写字台上文房四宝如古人书房摆得齐整。其中那方砚听说价值不菲,是一方古砚,是什么局长送的。白天儿子媳妇孙子上班的上学的走了后,老夏就磨墨,这是一项很有意趣的事情,这也是老二特意为老夏准备的。直接用黑墨写,少了磨墨的乐趣就像没有过门的音乐少了情感的酝酿与准备。老夏磨好了墨,然后铺开宣纸,这也是老二特意为老夏准备的,老夏这时候写字,绝对不像在村里和镇上给人家写对子那么刷刷几笔。他仔细地抻平宣纸,然后嘴里念念有词落笔运笔起笔,有时候写一幅,有时候写几个斗方,内容多是论语上的句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孙子见了说爷爷你写的这些话啥意思。老夏就说是好好做人的意思。孙子说我不懂。老夏说你爸爸懂。夏局长当然懂的。夏局长把老夏的字收起来,说老父亲写给他的句句都是忠言,老父亲的心他懂。过几天他就拿了裱好的字来了,把家里挂着的字画取下来,挂上老夏的字。老夏看着也很高兴。家里一挂,来的客人见了就问谁的字,夏局长就说是老父亲的。来人与局长关系亲密的就讨要老夏的墨宝,当然不能轻易得到了。
  
  老夏写写字可以,可每天这样一个人守着家,不舒服了。夏局长说你出去了逛逛凉州市场还是看看文庙呢还是在广场打打太极拳呢。老夏出去了,满街的人一个也不认识,不管男女老少一个个板着个脸,老夏冲人家笑一笑,人家还很奇怪,瞪老夏一眼。老夏只好悻悻地回家。回到家呢,家里没有人说话,打开电视,里面都是婆婆妈妈的电视剧,还有什么脱口秀节目又离谱又低俗。中午等他们回来了,也都忙忙地做饭吃饭午休又去上班,晚上孙子在学校吃,夏局长几乎天天在外面有饭局,这样呢,儿媳妇也不咋在家里吃饭,都说有事,这晚饭就是老夏一个人的事了。
  
  如果老夏在家或者儿媳妇在家,家里总会有人来,来的人呢总会拿了很贵重的礼物,一般都是茅台酒中华烟什么的。一次客人走后正好老夏出来要上卫生间,看到儿媳妇从客人送来的水果里拿出了一个信封,看到老夏出来,很尴尬地笑笑。老夏问是什么,媳妇支支吾吾说没有什么赶快进卧室去了。老夏突然明白了。晚上他睡不着,一直等夏局长回家,他给儿子说看到了信封的事。问儿子信封里装的是啥。儿子说不知道。老夏就叹口气说,我也是当了几十年校长的人。第二天老夏就说要回家。夏局长说你在这呆着有吃有喝,有啥头痛脑热的我们也看得见,你去了一个人万一有个啥事我们怎么办。老夏就说在这里我也见不着你呀。夏局长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呀。现在全国都一样。老夏坚持要走,只好送回家。
  
  老夏回到自己的家,就像鱼儿回到大海。他悠然地在镇街上溜达。镇子不大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南大街末梢就是镇中心小学。小学校门上一副对子还是他的手笔:暮鼓晨钟敲醒许多不凡子,春风化雨催开无限自由花。横批:教书育人。看到这对联,老夏就会会心微笑,四十多年的教书生涯,一辈子小学校长,他内心充实又富足。他从南到北也好,从东到西也好,一路上人们真诚热情地招呼:夏校长好!有许多店铺对联依然鲜红,那些都是他给写的。随时都有人请他写对联,他就会一点都不推辞地挥毫泼墨。在村子里,他走上田间地头,人们热情地问:夏校长你回来了!他看到人们是希望他回来的。
  
  他把傻子祥子带到身边。教祥子做简单的家务,也教祥子念书,当然念的是《论语》,祥子不知道“君子三友”,不知道“文质彬彬”,总会嘻嘻嘻嘻傻笑,嘴里念叨“君、君、君”“文、文、文”,偶尔在路上也会这样念叨,人们就善意地笑:祥子也会念书了。
  
  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隔三差五开车来看他,他每次都不咋的客气。人们说夏校长怪得很。
  
  日子就这样春夏秋冬悠然过去了。老夏一年年变老,可是一直在村里人们眼前走着,谁也没有觉得他老过。一直觉得他精神矍铄,精瘦有神。谁也没有料到他竟然突然就走了。
  
  当傻瓜祥子把邻居家的门捶开的时候,半夜里,邻居马上赶过来。老夏已经咽气了。邻居赶快给村长和书记打电话,马上翻看老夏的通讯薄,找到他的儿子们和姑娘的电话打过去。尽管半夜三更,但是都还接了电话。
  
  天不亮,二儿子夏局长就到了。村里的人们已经给老夏洗了穿好了衣服。人们奇怪老夏竟然把寿衣叠放在炕上一矮柜上面,这还是很早的时候,村里柱子的媳妇给夏校长做的。白棉布的衬衣衬裤,蓝绸子的棉衣棉裤,黑缎子的长袍,紫缎子的马褂,白棉布的长腰袜,一双黑色千层底布鞋。不到十点,兰州的儿子儿媳妇和女儿女婿都来了,同时来的还有他们各自单位的领导同事。
  
  夏秘书和夏局长磕头请大队书记主持丧事,一切交给书记办,不管花销多少钱,但是该有的什么都要有。书记说没有问题,大包大揽。一场轰轰烈烈的丧事办开了。请客的,发卜辞的,做寿房的,搭灶的,做席面的,做纸货的,蒸馍馍的,迎客的,记礼的,请道士的,各路人马纷纷行动。夏校长安静的小院子热闹非凡。远近听说夏校长去世的学生纷纷前来烧纸吊唁。夏局长和夏秘书真没有见过这么多人的丧事。他们披着麻戴着孝,招呼前来的亲戚朋友,女儿女婿和两个儿媳妇守灵。她们实在什么都不会。农村的妇女在院子里穿梭,就像自己家办丧事一样,忙忙碌碌。
  
  夏校长的丧事办得从来没有的风光,送葬的人最多,陪葬的纸货不但有电视电脑别墅还有小车飞机,送葬的小车二十多辆,其中十多辆是从武威市和兰州来的高级小轿车,其他的是镇上的各级领导们的小车,停丧七天,天天四菜一汤摆流水席,送葬完了是十六道菜的大席。几乎全村的人都坐了席。丧事办完后书记透露:花了10万。人们再次教育自己的子女要读书要考学要当官,为自己死了有个风光的葬礼。
  
  村里的人们镇上的人们送走了夏校长,那份热闹突然没有了。夏秘书和夏局长和他们的媳妇们开始忙其他事情,他们见了村里的人谁也不认识了,人们拘谨地恭敬地站立一边,看他们走过去。
  
  夏校长的两个儿子姑娘开始整理夏校长的遗物。最大的是这一农家小院。夏秘书主张借给村里人家住,他们以后回家祭拜父母的时候有个落脚的地方。再说留着也是一份念想。夏局长和女儿说好。就托书记找合适的人家。很快有人选了说定等老夏过了七期再搬,在七期前要打扫院子看着房子。有一些书法,夏局长说自己想留作纪念,夏秘书和女儿也没有意见,他们每人拿了几张也做个纪念。还有许多书,兄妹三人商量捐给了镇中心小学。祥子呢,他们托付书记安顿到敬老院去了。
  
  最后令三兄妹疑惑的是:夏校长一分积蓄都没有。他的工资不说,三兄妹还每月都给老夏寄钱,老夏把钱花哪里了?夏局长说父亲还问自己要过一次巨款,一说,夏秘书也说,父亲也问他要过,女儿说她也给过父亲一笔不小的数目。那夏校长把那些钱都花哪里了?兄妹三人把所有的抽屉柜子都翻看了,最后找到了答案。老夏从退休后一直资助贫困学生,起先是三个后来慢慢多了,到现在他竟然资助26个学生,其中有四个大学生,其他的有高中生有初中生和小学生。这些学生都是村镇上的贫穷人家的孩子。老夏竟然以夏秘书夏局长和女儿的名义和这些资助者通信。
  
  兄妹三还找到了夏校长的遗嘱:要兄妹三人继续资助那些他们资助的学生完成学业。
  
  兄妹三还找了夏校长的遗著:夏校长的手稿计有三十万字。大致内容是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兄妹三略略翻看手稿,里面以孔子的君子之说为纲要,反思现在人才表现,里面有他们三兄妹的事情,从启蒙到如今的升官发财,对人才做出了质疑。三兄妹陷入沉思:夏校长的遗著要不要找出版社出版,如果出版,那他们兄妹的事也就公之于众了!这件事很难了一阵子,最后夏局长修改定稿,由夏秘书找人出版,一时成为畅销书。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2#
发表于 2012-6-21 14:09 | 只看该作者
作品发人深省,学习了,问好天雨老师
3#
发表于 2012-6-21 20:33 | 只看该作者
这篇小说好。有厚重感。借老夏的生前生后事,立体展现了当今世风。
4#
发表于 2012-6-21 21: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暴雨迎风 于 2012-6-21 20:33 发表
这篇小说好。有厚重感。借老夏的生前生后事,立体展现了当今世风。

小说耐人寻味,不知那本畅销书是不是该给当官的每人送一本。学习!
5#
发表于 2012-6-22 09:12 | 只看该作者
小说很有现实感,发人深醒,支持。
6#
发表于 2012-6-22 20:18 | 只看该作者
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坚持与妥协之间的矛盾,好校长遇到一个太过现实的社会。发人深思的叙述!
7#
发表于 2012-6-24 00:13 | 只看该作者
支持精华!
8#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08:1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天下为公 于 2012-6-21 14:09 发表
作品发人深省,学习了,问好天雨老师

问候立功!
9#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08:1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暴雨迎风 于 2012-6-21 20:33 发表
这篇小说好。有厚重感。借老夏的生前生后事,立体展现了当今世风。

谢谢版主鼓励!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08:1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若水 于 2012-6-21 21:58 发表

小说耐人寻味,不知那本畅销书是不是该给当官的每人送一本。学习!

谢谢支持鼓励!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08:1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曾经沧海 于 2012-6-22 09:12 发表
小说很有现实感,发人深醒,支持。

谢谢厚爱,问好!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08:2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木门长子 于 2012-6-22 20:18 发表
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坚持与妥协之间的矛盾,好校长遇到一个太过现实的社会。发人深思的叙述!

谢谢朋友一向的热情鼓励!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08:2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刘满园 于 2012-6-24 00:13 发表
支持精华!

谢谢版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5 04:21 , Processed in 0.05344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