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是文章的灵魂
-武俊岭先生散文集读后感
我与武俊岭先生神交已久。虽未曾谋面,但他的作品我看得多了。他在一个文学网站当版主,那儿几乎每周都有他的杂文出现。我很爱读,篇篇不拉。杂文看不够,又寻找他的小说,长篇、短篇,还有散文,见着什么就读什么。为什么这样?就是因为喜欢。
于是,我与他有了网上的交流。但他长着什么样儿呢?我想,他是山东阳谷人,一定象武松一样魁伟、豪爽;或者象季羡林一样是尔雅、博学。后来,通过更深入的了解,知道他果然是一条山东大汉,是一个多才文人。
武先生的作品读得多了,就觉得他文风大气、深厚,有着文学大家的底蕴;他认识独到、精辟,有着思想家的深刻。他笔触有时沉稳,有时淡雅,有时华丽,他有时还会“荒诞”一下,很有味儿。我曾经为他的一部荒诞小说写过读后感。当然,我读得最多的是他的历史小说和论史文章,觉得他传统文化功底深厚,文章很有品位,值得一读。
然而,武先生给我发过来的这个散文集,却与他原有的风格有异。这个集子的文章是那么的平实,那么的朴素,又那么充满情感。
其实想来也是不难理解的事情。因为这个集子的作品都是描写家乡亲友和同学同事的小散文,所以凝聚着一团平实朴素的感情。鲁迅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我说“多情才算大丈夫”。比如说那个武松,他虽然嫉恶如仇,但他却对自己的亲人武大郞充满深情,对他的乡亲郓哥儿表现善良慈爱。武先生也是这样。这个集子里充盈的就是情与爱,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为人。
虽然是散文,但在武先生的笔下,那些父老乡亲亲朋好友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他们在中国社会的最低层生活,生产着各种各样酸甜苦辣的故事。文章好象是白描,好象没有经过艺术加工,但他们却是那么的逼真,呼之欲出,真实得掉土渣渣。
有些人,虽然一起生活时间很长,但我们并不觉得什么;可是,与他们距离远些了,回过头来看,他们却变得亲切了。读着武先生的作品,我也产生了无限的怀念。我觉得他的父亲就是我的父亲,他的母亲就是我的母亲,他的姐姐就是我的姐姐,他的经历就是我的经历,感情上是那么的顺畅自然。那怕他们身上有缺点,有错误,但他们就是曾经介入过自己生活的人,就是我们身边的我、你、他。我们不可能跟他们没有感情。情是不能自抑的,情是自然的流淌。写自身,写父老乡亲,就是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人和事,这就是真情的流露。另外,每个人都有着个性,也就是有着独特性的。如实地写人物,各种独特性汇合在一起,这就组成了社会的共性。
亲情也有着普世价值。过去,我也曾经过写过一些童少年时代的作品,但写得没有武先生写得好,原因是我缺乏深情。作为一个写作者,我要向武先生学习。
说实话,在中国众多的作家中,我一直喜欢着汪曾琪老先生的作品。我爱他作品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那淡淡的乡土味,那不事修饰的风情画,还有那淡淡的愁绪。所以,我经常向往着汪先生的家乡高邮县。武先生也有着汪先生的风格,所以看了武先生的文章,也使我向往起了阳谷县。我的向往,也就是这些杰出作家的引导。时空在移动,社会在发展,人情在变化,过去所发生的一切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文学有着记录与反映那个时代多方位特点的功能。场景是变化的,而艺术却是永恒的。那人情,那场景,那故事,那人物,会长久地留存在历史长河中,并感染着那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象我,读着一些真情而有品味的作品,就想着在有生之年到高邮、阳谷这样的地方去游一游,就象去看看鲁迅笔下的那些村庄一样。后代人也应该一样的。 象汪曾祺先生的文章一样,武先生的散文也可以当作小说来读,因为它有着细节描写。如母亲在灯下纳鞋缝衣的场面,大姐在病床上痛苦挣扎的情节,二姐的急躁和孝心,六奶奶人生的曲折与为人的善良,木旭哥的幽默多才与坎坷人生……有些细节很让我感动,比如说:为了供给上学的儿子,父亲抹下面皮去街头炒卖花生,(花生都是借亲戚的)。他害羞地回避着亲戚好友的目光。干了一个月之后,他竟然挣了三十多元钱。他可高兴了,就把这三十元钱全部寄给了儿子。他给儿子写信,说他从来没有这样高兴过,高兴得喝醉了一次……看着这样的描述,有谁不为这崇高的父爱而感动呢?每个人都是一部著作,只不过我们没有尽心地描写罢了。武先生将它写出来了。
原先,我是不大阅读那些怀旧作品的。好多怀旧作品没有写出社会的缺陷和人生的苦难,没有批判意识与向往意识,而是一味地描写家乡与童少年时代虚假的“美好”,将贫穷落后当作茶余饭后的消遣来叙述,将人生苦难当作财富来继承。另外,许多作品了无新意,让人看了乏味得打哈欠。可武先生的作品很少有这样的内容。他作品的字里行间散发着批判意识,特别是对极左路线统治中国大地时的种种恶行和对人民造成的恶果也揭露得真实可信。这也是一种高贵的责任感。
人本来在苦难中生活的。社会、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然与偶然的因素都是造成苦难的根源。所以,暴露社会、适应自然、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人类最基本的感情--爱来关注与处理普通人生,这样的文学作品更有长久的生命力。武先生的作品大约做到了这一点。
读这个集子,好象喝着一瓶美酒,虽然有些谈,但淡得有味儿;细细品味,那味儿越来越浓,不知不觉中微醉了。喝酒与品文章,其美妙的时刻大概就在那个微醉的时刻吧!
2012、10、13
[ 本帖最后由 lqm407 于 2012-11-6 12:44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