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07|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非“有”非“无”昆德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6-25 22: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五彩缤纷的文学的长廊里,有时我们竟无法判断智慧的价值是否不如情感,而一个伟大的头脑是否抵得上一个伟大的心灵?

  关于“有”,几乎被卡夫卡写完了;而博尔赫斯来去一律是“无”,为“另一世界”创造了时间和空间,他的世间不是我们的世界(卡夫卡的世界)。在“有”与“无”的无限空间里,米兰•昆德拉以他的如椽巨笔,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可能性”的存在和存在的“可能性”。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文本凸现出后现代小说操作的各种技术表征,但却不能说是消解一切;他的小说中布满了时代与社会的投影,但他并不认为文学是生活的反映。“人的可能性”是昆德拉所有小说的主题核心。他宣称:“小说不研究现实,而是研究存在”,“小说家既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预言家,他是存在的勘探者”。他指出:“存在即人在世界中”。他是通过小说提示和追询人在世界中存在的可能性。他笔下的人物不是对一个活人的摹拟,而是一个想象出来的人,是一个实验性的自我,他们“不是生于母亲的子宫,而是生于一种基本情景,或一两个带激发性的词语”。昆德拉不是从生活中提炼人物,而是在一个体现人类某种可能性的情景中设置人物。在经典现实主义作家那里,他理所当然地成了大逆不道的狂人,然而,当今的文坛确认了他世界级大师的风范。

  有人说,科学主义奉行实证哲学,它向人本主义挑战时,扔出的决斗的白手套就是“拒斥形而上学”,即是对终极关怀的远离,使一个活生生的生活世界陆沉了,让一个冷冰冰的科学世界浸润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时空。这样,科学技术的白昼制造了世界人本主义的黑夜。海德格尔沉痛地喟然长叹:在世界性的黑夜里,“诗人何为?”昆德拉作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非凡回答,他把小说很适宜地置放于一种科学视野:“如果说小说的存在理由是把‘生活的世界’,置于一个永久的光芒下,并保护我们以对抗‘存在的被遗忘’,那么小说的存在在今天难道不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必要吗?”他以一个小说家的自觉,始终如一地把文学的指向转向了人类学。对人在世界中存在的可能性进行诗意的沉思。他站在现实的入口,迈着哲学的步伐,走在社会学的道路上,欣赏着诗性的花朵,走向人类学的制高点,以小说的名义,和苍茫人间进行着高水准的艰难对话。这种对话的形式,即是他的小说的创作形式。

  昆德拉以一个世界级大师的超乎寻常的勇气和智慧,将他的“对话”的形式拓展到了几乎无限的可能性。虽然,在中国,一部分人并不是很赞同,比如韩少功先生就不无微词。不过,可以肯定,昆德拉本人必然不在乎现实主义视角的判断。因为,在他看来,“小说的形式几乎是无限制的自由”,现实主义早就不是唯一的形式。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甚至很少看到一个血肉浑然一体的生活具象,人物充其量只是他与人间进行对话的一个工具,用完了,随时可以扔掉。他笔下的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颇有点像生活中的“应召女郎”。对他而言,一个特定的历史状况充其量只是一个人类学的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他探索和关注的是:人类的生存是什么?而不是个别具象的人的生存。因此,他笔下的人更多的是形而上的、寓言式的,而不是子宫中诞生的人。他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一再声称:“作品中的人物不像生活中的人,不是女人生出来的。她们诞生于一个情境,一个句子,一个隐喻。简单说来,那些隐喻包含着一种基本的人类可能性,在作者看来它还没有被人发现或没有被人扼要地谈及。”

  米兰•昆德拉在1985年5月获耶路撒冷文学奖,在颁奖典礼的讲话中,他对小说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主张。

  他似乎并不赞同福楼拜的小说观。福楼拜认为,小说家的任务就是力求从作品后面消失,他不能当公众人物。如果一个小说家想成为公众人物,受害的终归是他的作品。昆德拉的创作实践并不迎合这一观点。作为小说家的他,并不“从作品后面消失”,而往往坦坦荡荡地站在作品中间,像一个讲台上的教师,滔滔不绝地演讲,“这些小说”,成为“他的行动、宣言、政见的附庸”,成为他思想的直接载体。虽然,他的思考是人类性的,也是终极性的。“小说的智慧”,在他那里,更多的是思想的智慧,哲学思考的智慧。他说:“伟大的小说里蕴藏的智慧总比它的创作者多。认为自己比其作品更有洞察力的作家不如索性改行。”

  “小说是个人发挥想象的乐园。那里没有人拥有真理,但人人有被了解的权利。”他这样认为,“小说的母亲不是穷理尽性,而是幽默。”米兰•昆德拉让我感到费解的是,在他的小说中,既有“想象的乐园”:迷幻、离奇、怪异;又有穷人性、人类终极之理的内核,还有极尽人类男女之“性”的篇章,而并非仅仅只是“幽默”。是自我的剖析,还是主要观点的宣扬?莱布尼兹曾称:“凡存在皆合理。”在我看来,凡存在的东西都可以在小说中加以表现,凡存在或可能存在的文体均可化合成小说,这或许也就是他说的“无限制的自由”。在他的小说中,人的可能性与文的可能性都达到了旷前的极致。他的小说中,有现实的虚淡的投影,有卡夫卡式的荒诞的迷幻,有后现代主义者的蛛丝马迹。他看上去什么都是,但又什么都不属于,他只属于自己,他是米兰•昆德拉,而不是福楼拜,不是卡夫卡,也不是博尔赫斯。虽然,在他之前,布托尔的时间性叙述、萨洛特的心理叙述、格里耶的物的叙述、西蒙的画面叙述,把小说这一叙述的特殊形式翻尽手腕地出尽了风头,但米兰•昆德兰以孑然之躯,在世界级创作水准的文学大国里横空出世,独树一帜,以一种反叛的不媚俗的姿态,坚定而独立地守住自己的一隅。这种行为本身,就是百分之百的世界级,无不令人肃然起敬。读昆德拉的小说,越是往后,越觉得那不是小说,而是各种文体(诗、散文、寓言、童话、论文乃至新闻)的化合物,叙事性因素在那里显得极其薄弱和清淡,他打破了叙事这个封闭盒子的外部形式,为小说带来了一场文体革命。正如叙述学的盛行给小说带来了一场叙述革命那样。而他独辟蹊径的人类学转向,标志着他的小说在内在质的方面具有了革命性的意义。说到底,“文的可能性”是为“人的可能性”服务的。

  从“人”的角度讲,他是一个杰出的探索人的可能性的“存在人类学家”;从“文”的角度讲,他是一个杰出的探索文的可能性的“小说文体学家”。读昆德拉的小说,有一种探索的乐趣,思想上的所得显然多于心灵的收获。

  在他的笔下,母亲和儿子只是一个象征(《生活在别处》),轻和重是人类的一种生存状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灵与肉的终端只不过是对不朽的一次企图(《不朽》),分分合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毫无意义的残酷(《为了告别的聚会》),一次性行为的发泄可能会将一生中积聚起来的仇恨了结(《玩笑》),记忆、历史、遗忘、速度等构成了对时间的定义(《缓慢》)。灵与肉分裂的伤感,轻与重失衡的困惑,偶然对必然的挑战,此地与别处的交错,归来与远去的不可把握,死亡与不朽的纠葛,记忆与遗忘的对抗,这一切,在米兰•昆德拉的笔下,交织成一幅人类拼搏、挣扎、易碎、永恒、苦乐的生存图景和“人在世界中”的存在状态。他用濡血之笔提示了“在成为陷阱的世界中,人的可能性是什么?”他的小说就是这样以人的“存在”(不是萨特的那个“存在”,而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为焦点,伸展开去,对人的各种可能的广阔画面进行了哲学的审视、诗意的扫描、人文的拥抱;同时在我们的面前呈现了文本形式的极尽可能性的斑斓绚丽。

  在乔丹•埃尔格雷勃里著的《米兰•昆德拉谈话录》中,我们会轻而易举地看到这样的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我们甚至可以给小说下定义说:这是一门力求发现和把握事物的模棱两可性及世界的模棱两可性的艺术。”

  正是这种介乎“有”与“无”之间的“模棱两可性”,使他“在写小说时心里感到完全自由。感到自由,意味着能够冒不被理解、失败、甚至作品被敌视的风险。……完全自由地写作,不必为收入担心。”他断然宣称,“作家特别强烈的个人主义不可避免地会使他成为一个隐喻意义上的流亡者,作家的本性使他永远不会成为任何类型的集体代言人……作家永远是一匹害群之马。”简言之,在他看来,一个作家、小说家,他的文本及其内核,永远是远离媚俗的自由、自在的存在状态。这无疑也是一种尽可能性地扩充、张扬生命力的一种生存方式。

  当我阅读完他的全部小说(长篇)之后,我长久地凝视着扉页上他的肖像:那忧虑的目光,那冷峻的面孔,那倔倔的头发,那酷酷的神情……这位70多岁的流亡老人,这位数十年来在“有”与“无”之间漂泊的作家,他孤寂的跫音,又将响彻在何方?

  谁来陪伴米兰•昆德拉?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4-6-25 23:1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原创] 非“有”非“无”昆德拉

的确是不错的佳文,学习了不少,借张兄弟之笔,又与昆德拉近距离接触。
3#
发表于 2004-6-26 08:47 | 只看该作者
从“人”的角度讲,他是一个杰出的探索人的可能性的“存在人类学家”;从“文”的角度讲,他是一个杰出的探索文的可能性的“小说文体学家”。读昆德拉的小说,有一种探索的乐趣,思想上的所得显然多于心灵的收获。

——时胜是真正读懂了昆德拉的,一次谈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时,从他的连珠妙语中深切感觉得到这点。好文,学习了:))
4#
 楼主| 发表于 2004-6-26 08:5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回复: [原创] 非“有”非“无”昆德拉

最初由 达亮 发表
的确是不错的佳文,学习了不少,借张兄弟之笔,又与昆德拉近距离接触。

谢谢达亮老师的鼓励!
5#
 楼主| 发表于 2004-6-26 09:01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张乃光 发表
从“人”的角度讲,他是一个杰出的探索人的可能性的“存在人类学家”;从“文”的角度讲,他是一个杰出的探索文的可能性的“小说文体学家”。读昆德拉的小说,有一种探索的乐趣,思想上的所得显然多于心灵的收获。
...


谢谢张乃光老师一如既往的关注!问好!
6#
发表于 2004-6-26 10:47 | 只看该作者
从“人”的角度讲,他是一个杰出的探索人的可能性的“存在人类学家”;从“文”的角度讲,他是一个杰出的探索文的可能性的“小说文体学家”。读昆德拉的小说,有一种探索的乐趣,思想上的所得显然多于心灵的收获!

有内涵、有力度的精美文字!
7#
发表于 2004-6-26 12:44 | 只看该作者
米兰·昆德拉是一个世界级大师,不但喜欢他的小说,更喜欢他的散文。能读懂昆德拉的人,是幸福的。
8#
 楼主| 发表于 2004-6-27 08:34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谬斯之剑 发表
从“人”的角度讲,他是一个杰出的探索人的可能性的“存在人类学家”;从“文”的角度讲,他是一个杰出的探索文的可能性的“小说文体学家”。读昆德拉的小说,有一种探索的乐趣,思想上的所得显然多于心灵的收获!

...

谢谢谬斯的鼓励!
9#
 楼主| 发表于 2004-6-27 08:35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李智红 发表
米兰·昆德拉是一个世界级大师,不但喜欢他的小说,更喜欢他的散文。能读懂昆德拉的人,是幸福的。


谢谢李版主的解读!
10#
发表于 2004-6-27 09:04 | 只看该作者
好文学习了!
11#
发表于 2004-6-27 11:1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原创] 非“有”非“无”昆德拉

最初由 张时胜 发表
  在五彩缤纷的文学的长廊里,有时我们竟无法判断智慧的价值是否不如情感,而一个伟大的头脑是否抵得上一个伟大的心灵?

  关于“有”,几乎被卡夫卡写完了;而博尔赫斯来去一律是“无”,为“另一世界”创造...



对昆氏的书,读得不多,一本生命中不能承爱之轻,读了N回
喜欢
12#
 楼主| 发表于 2004-6-27 15:1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木祥老师!望多多赐教!
13#
发表于 2004-6-27 20:23 | 只看该作者
张老师真会写呀,扬扬洒洒把昆德拉立在了我的眼前,谢谢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 18:07 , Processed in 0.05033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